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岳飞案与于谦案的悲剧是宋明理学对士大夫的奴化教育造成的吗?

岳飞案与于谦案的悲剧是宋明理学对士大夫的奴化教育造成的吗?

岳飞案与于谦案的悲剧是宋明理学对士大夫的奴化教育造成的吗?

1000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3-05-04 07:20:29
回答
共3个回答
+关注

完全不同,岳是两点一是跟高宗闹脾气政治幼稚。2捅了高宗的肺管子,立太子,无心在说高宗无后。于谦是完全冤枉,被夺门的人陷害

+关注

我是找不到这其中逻辑,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出这个假设的。更好奇你这个命题中的预设前提“奴化教育”是指啥?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关注

对于历史上出现的政治事件,首先不要用文化的角度的去理解,而应该从阶级的角度去理解。

以岳飞案为例,有些人认为岳飞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岳飞“迎二圣”的主张遭到了赵构的猜忌,但这与史实并不相符且缺乏基本的政治逻辑。

在整个宋朝,“北伐”就是绝对正确的政治口号,就如同汉朝打击匈奴一样,是世仇。不同的是,宋朝人对于北伐有激进的,有保守的,也有退缩的。不过不管怎么样,你可以给北伐下各种绊子,但不能说北伐这件事不对。

而岳飞处在北宋末年,经历了靖康之变,其本人具有高度的爱国情感,军事才能在古代都可居于名将之列。对于这样的人,主流儒家的评价向来都是正面的。但是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其评价高低无关,孔子之才照样不能执一国之权柄,岳飞之能也无法改变其政治立场。

宋朝的文人地位很高,人数也很多,派系就更多更复杂。在对外关系上,有主战和主和两大派。一般来说,史书评价偏向正面的人物主战的较多,但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的这个阶段,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主战派的文官没有掌握大权,即使是靖康之乱这么大的变动,也没有让主战派的文官集团强势起来。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北宋初期的多次北伐均遭失利,燕云十六州怎么都夺不回来。多次北伐失利给北宋造成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各种不满情绪逐渐爆发,主战派逐渐失去政治话语权。到北宋末年,主战派的文官基本都很难在政坛上生存下去了,更别提地位不如文官的武将集团了。

因此,岳飞案的出现,实际上仍然是主和派官员对于主战派的打击。要知道,当时岳飞北伐已经到了一个关键阶段,为什么岳飞案没有发生的更早一些?因为此前主和派也需要一些胜利让他们生存下去,但绝不是一场彻底的胜利。一旦岳飞北伐成功,主战派官员很可能死灰复燃,那么主和派官员就会遭到比较大的打击。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古代士大夫集团的一个观念,就是家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这种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典型,九品中正制极大增强了世家的力量,也促进了门阀观念的形成。唐末虽然基本清除了门阀势力,却清除不了这种门阀观念。因此在宋朝,士大夫尤其是主和派更加在乎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这就是主和派与主战派之间的天然对立——主和派的利益与国家利益无关,主战派则相反。

因此,岳飞遭到了主和派首脑秦桧的疯狂打压。十二道金令召回岳飞之后,迅速定罪,根本不给主战派反应的时间,北伐事业功亏一篑,世界局势恢复到主和派期望的对峙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理学在宋朝还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在政坛上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它还需要等待一代大儒朱熹的出现。

再来说说于谦,于谦案和岳飞案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岳飞是被文官搞死的,而搞死于谦的先锋却是武将,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从阶级的角度去分析。明朝最大的政治矛盾没有宋朝那么复杂,就是简单的宦官和文官的斗争,虽然简单,却很致命。

于谦是个清官,不仅清正,还很廉洁,更重要的是,能力突出。但是在政坛,一切都是不重要的,只有政治斗争才是永恒的,只有掌握了斗争的方法,才能成为胜者。而于谦显然和文天祥们一样,并不懂得如何进行政治斗争,或者说,懂得,但不愿去做。

因此,尽管宦官王振因为土木之变而跌落,尽管于谦深受明代宗信任,但是在明英宗返回帝位是时候,于谦没有选择重新站队,因此被石亨们打击报复,最终酿成历史上一大悲剧。

而这两桩冤案,和奴化教育关系大吗?我认为是不大的。宋明理学可以培育出于谦这样的英才,也会产生钱谦益这样的渣滓,是文化本身出了问题?

不是的。如果你仔细看朱熹的《四书集注》,你会发现朱熹说理是很深刻的,深刻到即使你知道宋明理学会被统治集团利用也忍不住想赞同他,这是真正文化的魅力。但文化就像是理想,它总是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发生矛盾,世界上有几个人能遵循自己的理想?极少,大部分人都是“识时务的俊杰”,都在被潮流裹挟着前进。

因此,岳飞、于谦没看看出来的问题,却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学生轻易点了出来:“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