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秦国从秦献公到秦始皇,前后八代君王,为何都是很贤明的君王?

秦国从秦献公到秦始皇,前后八代君王,为何都是很贤明的君王?

秦国从秦献公到秦始皇,前后八代君王,为何都是很贤明的君王?

1035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8-11 06:49:07
回答
共9个回答

西汉贾谊《过秦论》里的那句“奋六世之余烈”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所谓“六世”指的是孝公、惠文王、武烈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位秦王(公)!而献公则是孝公的父亲。提问者所谓八代国君都很贤明多少有些夸张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自献公始,一直到秦始皇,秦国没有出过真正意义上的昏君。即便是几位具备庸君、或者昏君潜质的君主也被成功“规避”了!



献公在位期间,秦国实际上并不算强大,并吞六国也无从说起。献公对秦国最大的贡献并不在开疆拓土,而是结束了秦国长期的内乱,为孝公改革奠定了基础。在献公之前,秦公之位的传承充满着血腥,内乱不断。献公年少时就曾经被自己的叔祖父简公夺走了大位,其本人也不得不流亡他国近三十载。在成功复位之后,献公坚定地推行了“嫡长子继承制”,由嫡出的孝公继承了大位,而比孝公年长的庶长子公子虔则遭到了献公的刻意压制,秦国在多年内乱之后,第一次实现了权力平稳过渡。



正是因为这次权力平稳过渡,使得孝公即位之后无须将过多精力消耗在平息内乱方面,这才有了后来的孝公改革、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以二十等军功爵制度激励了强大的士气,使得秦军所向披靡!同时,秦国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化,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手里有了钱、有了兵,秦国才有了东出争雄、并吞天下的资本!自此,秦国一统天下的铁幕正式拉开。



孝公去世后,权力再一次实现了平稳过渡,即便是号称“智囊”的孝公庶子樗里疾也没有产生与惠文王争位的念头,这就要感谢献公了,正是因为献公结束了内乱,才有了后来权力的平稳过渡。如果是孝公改革还仅仅是奠定了基础,那么惠文王则是将秦国推向了强盛。惠文王即位之后,首先解决了世家大族对王权的掣肘,紧接着便开始了秦国的东出之争。有了孝公积攒的家底,惠文王多少有那么点儿有恃无恐了,东攻魏、南攻楚,把身边的两个大国打得屁滚尿流,最后索性与列国相王,给自己带上了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的王冠!秦国国君称王,自惠文王始。



惠文王去世后,武烈王即位。这位秦王在位期间虽然在秦国对外扩张方面还是有所建树的,但是在用人方面颇受后人诟病。因为性格好勇斗狠,武烈王特别钟爱大力士,把一些能力平平、好勇斗狠的大力士搞到了朝堂之上,一时间朝堂变得乌烟瘴气。长此以往,武烈王穷兵黩武、任用非人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但是,老天爷帮了秦国一把,武烈王即位仅仅数年,就在周王畿举鼎绝髌身亡,被老天爷给收了。



经历了一些列权力斗争之后,惠文王的庶子昭襄王继承了秦王大位,他的生母宣太后开始了替儿子做主的四十年!这四十年里,宣太后以女人特有的方式摆平了秦国大后方的巨大威胁——义渠,使得秦国东出再无后顾之忧。同时,宣太后依靠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穰侯魏冉和魏冉的嫡系白起等人对列国展开了攻击,斩获颇丰,使得秦国的势力更加壮大。



在当了四十年虚位元首之后,昭襄王利用范雎这根“搅屎棍子”最终捅破了那层窗户纸,成功驱逐了两个舅舅和两个弟弟(即所谓“四贵”)并彻底架空了生母宣太后,正式执掌了秦国大权。初掌大权不久的昭襄王便任用白起攻赵,“战争屠夫”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举世震惊!赵国也因此元气大伤,失去了与秦国争雄的资本。后来昭襄王与白起发生矛盾、自断股肱,加之秦军接连兵败,昭襄王不得已暂时停止了大规模对外扩张。但是,彼时的秦军已然成为了列国眼中的“魔鬼”,没有谁再敢公然挑衅!而秦国也因此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实力进一步上升。



昭襄王出奇地长寿,熬死了悼太子、熬老了孝文王!等昭襄王去世时,孝文王的身体已经接近油尽灯枯了。再经国丧这么一折腾,孝文王正式登基仅仅三天就一命呜呼了。对于秦国而言,这位秦王实际上就是来“打酱油”的,贾谊把他算入“六世”之中,显然是抬举他了……



接下来便是中国历史上那位著名的“奇货”了,“奇货可居”的典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庄襄王一生都在被人利用,先是被祖父昭襄王送到了赵国当人质,受尽白眼。后是被吕不韦利用,成为了吕不韦“囤积居奇”的“奇货”!庄襄王即位以后,秦国的大权基本上落入了吕不韦手中。长此以往,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内斗恐怕无可避免。对于秦国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好在老天爷又一次眷顾了秦国,短短三年,便将庄襄王给收了。而就在这短短三年里,秦国还是有所斩获的,继昭襄王灭掉西周公国、末代周天子周赧王郁郁而终之后,秦国直接灭掉了周天子遗留的唯一象征——东周公国。自此,周王朝正式成为了史籍中的一个符号,秦王事实上正式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庄襄王去世后,继承秦王大位的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实际上,秦始皇是第一位皇帝,却不是第一位“帝”,早在昭襄王时期,昭襄王就曾经和齐緡王互尊位西帝、东帝,将周天子视为了无物!至于秦始皇并吞六国、一统天下的事情,众所周知,这里小编就不赘述了。总之就是,秦国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拥有强大的实力、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昏君,即便是拥有成为庸君、昏君潜质的几任秦王也很快便让老天爷给收了!秦国如果不能一统天下,恐怕老天爷都要看不下去了。

+关注

秦国从秦献公到秦始皇总计八代君王,历时数165年,完成了从公到王,又从王到皇的重大历史跨越,结束了数百年的战国纷争,最终建立了大秦皇朝。



早在秦献公时期之前,秦国是七国中最贫穷落后,野蛮闭塞的诸侯国,被山东六国看不上,曾一度准备联手瓜分秦国。而秦国国内政局则经常不稳定,君权的继承往往都会形成一场争斗,新君即位充满了血腥。秦献公十岁时被其叔父夺位并流浪魏国,直到三十年后才回国复位。秦献公就是在无休的内战外战中度过了一生。他痛定思痛,决心改变这一切,他最大的功劳就是确定好了两件事,一是君主接班制度,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这样君权的传位成了唯一性,辟避免了夺位纷争,从此秦国的王位都一直是和平过渡。他自己率先做出表率,没传位给年长公子虔,而是年小的嫡子嬴渠梁,也就是后来的秦孝公;二是让即任者秦孝公停止对外的征战,修生养息寻求一条不是以战生存,而是以养息生存的道路,为后来秦国变法提供了一个和平环境。

严格意义上讲秦孝公才是秦国强大的开创者,首先他建立了人才引进制度,商鞅就是此时进入秦国的,在秦孝公支持下也就有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几乎是废掉了整个旧的体制,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建立了一个新的体制。秦国通过了二十多年的变法起了翻天覆地后变化,国家有了稳固的框架和明确方向,并初步开始富强,此时,秦孝公和商鞅都走完了自己的路程。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滿足了部分旧贵族势力复仇的愿望,但商君之法没有变,而且更完善。变法后的体制相比山东六国显示了极大的优势,国力大增。张仪、樗里子、公孙错等军政人才倍出,并培养出了一支虎狼之师,打败了山东六国联军,秦国成功地进行了开疆拓土,在战国七雄中稳立霸主地位。

要说秦国连续八代君王都很贤明有点言过其实,至少秦武烈王嬴荡就很奇葩,他生得虎背熊腰,天生神力,身边的几个宠臣都是大力士。他成天不修德政,只知角力比武,朝臣无人敢忤逆。但幸运的是他在位仅两年,一次与几个力士在洛邑周天子王宫外比试举鼎,鼎落下时被砸死,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秦武烈王突然死亡,又没儿子,而秦惠文王的嫡子仅他一人,所以紧急招回在燕国做人质的庶子嬴稷继位,即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即位年仅十六岁,七十四岁亡故,在位五十八年,是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之君王。他在位共分两个阶段,前阶段一直没亲政,是其母亲宣太后芈氏(芈月传中的芈月)当权执政,任用外戚魏冉等处理国事,这个过程长大41年之久。宣太后极有政治手段,任用外戚捕佐,用白起为将,扶持少主,平义渠,开疆土,稳定秦国后方,为东出六国开创了条件。后秦昭襄王亲政,任用范睢为相,白起为将,攻上党,以长平之战灭赵国主力,并攻占洛邑废周天子,正式结束周王朝。

秦昭襄王命真长,熬老了儿子孙子。他死后儿子孝文王即位三天就死了,孙子庄襄王嬴异人也只干了三年。

这个嬴异人名符其实,在异国(赵国)为人质,受尽苦难。突然祖父父亲相继死亡回国继任大统,虽仅三年无大的树建,但育有一优秀的儿子,那就是战国终结者,千古一帝秦始皇。

纵观秦国从掘起到建立秦王朝,八位君主虽不能说全都是贤明的君王,但有的堪称为一代雄主。少数差的也没起危害作用,而且任期极短,这就使得秦国由弱转为强盛,在强盛中形成可持续发展。

再者,良好的制度造就了国内的平稳,尤其是人才引进更是一大方略。商鞅、张仪、范睢和李斯均来自他国,但为秦国的谋划及国内军政人才的培养使用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几代贤明君王和铁腕宰相造就了伟大的秦王朝。

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

从秦献公扭转乾坤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国先后经历了八代君王。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位时间不长,谈不上什么贤明;其他五位都是奋发有为的贤明君主。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能够如此贤明,与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这几位都不是温室里的花苗,成长过程中都充满了无数的挫折与艰辛。

  • 秦献公十岁时,本属于他的君位被叔叔抢了,叔叔为防意外,将他流放到陇西大山。十岁出头的秦献公在陇西喝了几年冷风,逃到魏国去,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三十年之后才登上国君之位。

  • 秦孝公成长时期,虽然父亲已成为君主,但国贫民弱,父亲的忧患意识、进取精神早已融入灵魂;十几岁时就随军打仗,见闻各种风险。

  • 秦惠文王嬴驷小的时候,触犯新法,授业师傅均受重罚,自己也被逐出宫墙,风餐露宿、流浪人间,很早就体验了人生的不易。

  • 秦昭襄王作为次子,本来是没有资格继承君位的;小小年纪就和母亲远离故国,到燕国做质子;受尽了不少冷落与侮辱。

  • 秦始皇的命运更坎坷:父亲是爷爷众多子嗣中的一员,无深厚背景,被送到赵国做人质,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秦赵战争频繁,父子俩在邯郸过得谨小慎微、毫无安全感。

圣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秦国的这五位君主,从小经受颇多磨难,做了国君后倍加珍惜,奋发图强,各国都做出了非凡的功业!

+关注

我觉得并不是贤明的原因。而是自商鞅变法以后,每一代秦王不是在谋划征伐就是在征伐的路上。

这和当时社会情况分不开的。战国时期每一年都有战事,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放在那个时期最合适不过,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商鞅变法让秦国内部有了一 套稳定的运行程序,只要不改变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秦国的内部进入了良性循环,秦国的视野就不会局限于国内,而是放眼于外部。强大了就想要更大的领土,不管是统一前还是统一后这是恒古不变的事实。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是积极地开疆扩土,甚至是宋太祖虽然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他的一系列措施也是希望可以通过钱财赎回国土。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可能是我国古代史上学术最为繁盛的时代。在这种学术盛行的年代,人的思想是最为丰富的。思想对行为具有指导性,所以不光是秦国,战国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很少出现昏君。只是因为选择的道路不同,效果不同。

在这种不争雄就要被欺负的年代,即使想昏庸都难,更别提七雄中最为强大秦国。

+关注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庄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前246年-前210年

其中秦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较短,特别是孝文王(史记只有三天),从史料上看基本都还算靠谱。除去这三位,秦国从变法到崛起,再到最终“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中间起到关键作用的只有惠文王、昭襄王两人。

惠文王被商鞅蹬鼻子上脸,憋了一肚子火,终于在老爷子走后玩了一把彪炳史册的“车裂”,将变法者商鞅大卸八块出了一口恶气,也定下了自古以来变法者多不得善终的基调,但幸而他并未改弦更张,继续贯彻了变法的政策,也使得秦国能够脱颖而出。而“山东六国”并非没有变法图强的意愿,只是往往半途而废。

惠文王军事上主要的贡献有三,一是派公孙衍打败魏军,夺取河西重地;二是攻破韩、赵、燕、楚、魏五国“合纵”部队,占领汉中;三是吞并巴蜀,为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昭襄王在位56年,真正让秦国的优势转化为胜势:先后大胜三晋、齐、楚等国,占领和蚕食东方六国大片国土,使楚国国土缩小一半、魏国韩国国土缩小2/3、赵国缩小1/3公元,并采取范睢“远交近攻”的政治策略,不断离间六国关系,又在公元前256年灭亡东周,使得秦国实际控制国土已经超过东方六国总和。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由此,秦始皇横扫六合的雄才伟略,成色还剩几何?

+关注

知耻而后勇。秦穆公嬴妊好春秋五霸之一,死后公室争夺权位把秦国搞得一踏糊涂。秦献公虽有心做事但还是无力回天,秦孝公嬴渠梁上位后才改变这天下卑秦的局面。秦国重法,在嬴渠梁与赢驷这两代人已经巩固了,再说接下来秦国已统一天下为目标想出国昏君都难。一直认为儒家才是败坏国家的根源,李斯虽重法但是儒家思想占主导。李斯如果在秦始皇死后守法控制私心估计历史就会重写。儒家治国时期基本也没什么伟大的盛世反而国家越发贫弱,权利斗争越发激烈。史书上写的不是外戚就是宦官,不是后宫就是天命。其实国家兴亡真正关键的还是基层领导与中央领导的问题。皇帝就一人不可能管理那么多事,而推翻一个朝代往往是最底层开始的。中国有句话叫天高皇帝远,所以一个朝代覆灭往往是制度出问题了,而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华夏大地就出现一轮又一轮的死循环。而每个朝代最辉煌的时期往往是开国那几年,为什么?我们仔细看历史会发现那时的儒家大多在隐世做学呢!而儒家思想一开始就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所以儒家治国就算了,做做学问还是可以的

秦朝有诸之百家也有辩法当然也有长城还有白起…百姓是粮”延续才是君。当然很多都消失历史长河之中…如果没有秦国,会怎么样?正因为有了秦国才能延续到今天的中国。(这也是国家的由来演变)

祖辈一脉相承的意志!说白了就是父子之间教的好,加上外部环境因素,各个国家在最初可是一直都是再找秦国的麻烦的,就是逼的没办法,必须强国。

+关注

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国运!按照古代来讲就是祖坟好!按照现在来讲……算了,古代的事情就应该按照古代讲!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