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1289人浏览最新回答 2019-08-02 17:24:35
回答
共40个回答
+关注

解放战争中最硬碰硬的战役,应该是孟良崮战役,当时我军就有“砸碎珍珠换玛瑙”和“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说法,足见当时战斗的凶险和惨烈。

孟良崮上被全歼的74师有多厉害?我们可以从他们以往的战绩中看得出来。

抗日战争中,整编74师的前身74军,是真正的抗日铁军,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项战役,先后有俞济时、王耀武和施中城三任将军。俞济时时期,74军下辖两个师,一个是俞济时的51师一个是王耀武的58师。俞济时是凭借老蒋的裙带关系升上来的,而王耀武则是通过实打实的战功上来的。1939年俞济时升为第十集团军副司令,王耀武成为军长,余程万57师划入编制,51师师长是李天霞,58师则是廖龄奇。

74师的最精彩一战,是上高会战,当时74军死守云头山、白茅山阵地,使得日军无路可逃,最终日军连34师团长都被击毙。这一战,让王耀武得了青天白日勋章,也让74军成了五大攻击军之一,一水的苏联装备。抗战后期,王耀武升任24集团军司令,为了不让副军长李天霞顺利升任军长,王耀武特意把74军衍生出来的100军军长施中城调回来,74军军长的位置,留给了资历并不高的前58师师长张灵甫。

抗日战争胜利,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为师长,这支军队很快成了进攻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军。这一切注定了他的败亡命运。

从1946年6月开始,74师为主力的国军先后发动离淮阴战役、第一次涟水战役、第二次涟水战役,粟裕所率领的华中野战军在74师打击下损兵折将,最后丢失了整个华中根据地,退入了山东。

这时候,张灵甫立功心切,继续勇往直前进攻解放区。当时的解放区已经实行土地改革,地主和村霸被赶走,张灵甫和其他国军将领就组织那些地主和村霸形成还乡团(还乡团这个名字是张灵甫本人首创的)。还乡团在国军正规军掩护下,在解放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组织土改的农民和干部,大量遭到了点天灯、活埋、砍头、剥皮等惨无人道的酷刑。而解放区的老百姓,自然把这笔账,算在了张灵甫头上。

张灵甫进驻坦埠和孟良崮一带时,发现当地老百姓坚壁清野,所有的粮食和工具都藏了起来,就连水井都用石头填满。孟良崮多石头少水源,地形复杂、怪石嶙峋、易守难攻,解放军被躲在石头背后的74师军队不断击中,伤亡惨重。

当华野六纵在司令员王必成带领下不断向孟良崮上的国军发起进攻时,山坡上爬满了解放军战士的尸体。74军依托坚固工事,使用水冷式重机枪构建起无法逾越的火力网。所幸的是,孟良崮太高太陡,74军的12门105毫米榴弹炮没有带着,要不然攻坚部队的伤亡不知道要承受多大的伤亡。

国军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根本不缺子弹,却没想到最后因为缺水无法开火。在收割了一片片解放军战士生命后,国军的已经没有水为枪管制冷,只得解开裤子尿尿,最后尿也没有了,马克沁就哑火了。

国军躲在嶙峋怪石背后,不断向解放军射击,解放军成片成片倒下,而国军外围也由蒋介石严令新泰之整编11师、蒙阴之整编65师、桃墟之整编25师、青驼寺之整编83师、河阳之第7军和整编48师火速向74师靠拢,并急调第5军、整编64师、20师和9师兼程驰援,集中外线10个整编师(军)与解放军决战!

最后,仰攻的解放军尸体铺了六七层,就是拿不下孟良崮。几名调转枪口的74师解放战士自告奋勇,用强大的火焰碰射器覆盖孟良崮的所有石头,74师不少士兵被烧成火球滚落山崖,更多则是丢下枪走出工事,向解放军投降。

在孟良崮最危险的时候,华野副司令员粟裕通告全军“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孟良崮,只要张灵甫!”陈毅元帅则是直接向负责攻坚任务的几个纵队司令员叶飞、许世友、王必成和陶勇等人说,必须在5月16日拂晓之前拿下孟良崮,否则整个华野有可能会被国军合围甚至全歼!

当拨通华野一纵司令员叶飞的电话时,陈毅元帅这样说:“叶飞啊,山东解放区的安危决定于能否在1天之内歼灭74师。你们要不惜代价尽快拿下孟良崮,哪怕拼掉2个纵队,也要完成任务。”而蒋介石则是警告外援国军,说“如有萎靡犹豫,梭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致共匪漏网逃脱,定必以畏匪避战,纵匪害国延误战局,严究论罪不贷!”最后,25师距离孟良崮只有5公里,已经能听到解放军发起总攻的炮声,而83师也不惜伤亡,占领孙祖、桃花山等阻援阵地。

国军的疯狂冲锋太晚了,最终张灵甫还是被打死在了孟良崮的无名山洞中。同时,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等将领被击毙,74师参谋长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51旅旅长陈传钧、57旅旅长陈嘘云被俘。

1947年5月,国军对解放军的全面进攻仅仅才不到一年,天下第一师的74师就遭遇团灭。而华野方面,也付出了数万人的巨大伤亡。孟良崮之后,华野无法发动对国军的大兵团围歼战。

一切都是值得的,“砸碎珍珠安玛瑙”,张灵甫74师,这个国民党反动军队王冠上的珍珠被砸碎了,换来了华野第一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第九纵队等主力纵队的浴火重生,后来这四支军队后来发展为20军、23军、24军和27军,即使在数百万规模的解放军全体中,也是响当当的王牌军。

+关注

我们知道蒋介石手上有五大王牌主力,不到关键时刻是不会轻易使用的。1946年秋,为了夺取我解放区重镇济宁,蒋介石不惜下血本同时出动了胡琏的整编11师和邱清泉的第五军这两支王牌部队,同时向巨野和郓城进攻,企图打通菏泽至济宁的交通线,最后与其他部队对刘伯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形成合围。

胡琏是一位优秀的防守型将领,有“狡如狐猛如虎”之说,抗战之罗店和石牌之战可谓打出了名声;而邱清泉是一位进攻型将领,外号“邱疯子”,抗战之昆仑山和龙陵之战都是代表作。面对这两股强敌的步步逼近,刘伯承不管先打那一支终究都是一场硬碰硬的战役,而按军委的意思就是两支强敌都打,对其进行试探式进攻先摸一下对方的底子。

蒋介石下达进攻命令后,胡琏的整编11师突出于巨野以南的章缝集地区,而邱清泉的第五军则位于龙堌集附近。刘伯承得知这两支强敌的动向后做出了战略部署,一是巧设阵地诱敌深入,再集中兵力围歼胡琏的整编11师各部;二是以一个纵队采取机动防御作战,诱使邱清泉第五军和胡琏部拉开距离,最后在龙固集将邱清泉牢牢牵制住,为围歼章缝集的胡琏部争取时间。

龙堌集十几里处的观音集一带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前沿阵地,当时邱清泉第五军先头部队第第十九师部,率先向负责阻击任务的陈再道二纵队十四团发起了猛攻,观音集处的一个小村庄瞬间一片火海,巨野之一场硬碰硬的战役也至此拉开了序幕。

陈再道的二纵队采取刘伯承的策略就是巧设阵地,在运动防御中慢慢消耗第五军的力量,首战邱清泉就损失了七百余人令其暴跳如雷,双方经过五日的激战过后,邱清泉依然没能突破陈再道固守的龙堌集。此时章缝集一带的枪声仍未打响,警惕性很强的胡琏似乎嗅到了危机,迟迟不进入刘伯承的预设阵地,而龙堌集已经打了五天,二纵队已经很疲劳,再硬碰下去战线随时会有崩溃的风险。

胡琏不愧是战场老手,虽然龙堌集一带与邱清泉激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非常的惨烈,但是明显兵力过于单薄,胡琏察觉到了刘伯承有集中兵力合围他的企图。因此,非常谨慎的胡琏立即下了停止行军的命令,并且依据有利地形修建起了防御工事,构建了相互交叉的火力网,等待刘伯承主动来进攻,如果刘伯承此时不来进攻,等到邱清泉拿下龙堌集之后便可以与之会合,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后再奋力反击。

而此时的刘伯承已经不能再等,决定趁胡琏立足未稳之际,星夜兼程主动出击,开始向章缝集隐蔽移动以对整编11师各部进行分割穿插包围。王宏坤的六纵队率先出击,试图切断胡琏11旅与其他部队间的联系,没想到扑了个空,胡琏这只老狐狸像一只刺猬一样将部队缩成了一团,不给对手见缝插针的机会。

当胡琏发现刘伯承已经对其形成了合围之势后,胡琏凭借着有利地形和强大的美式装备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决定在章缝集与刘伯承来一场硬碰硬的大决战。经过五日的交手后,王家垓王宏坤的六纵队和章缝集村落陈锡联的三纵队及杨勇的七纵队打得异常激烈,但始终都没能有效突破胡琏构建的防御圈,双方打得难舍难分。

战争进入了僵局这是刘伯承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以致于战后刘伯承在总结时说道:“未能大踏步进退调动迷惑敌人,使其暴露出弱点,结果反陷于被动,这种打法甚为不智。”而此时负责进攻龙堌集的邱清泉第五军已经分出兵力增援胡琏整编11师,有序的撤出了战场,刘伯承也不再恋战下令各部脱离战场。此战双方伤亡大抵相当,刘伯承与国民党胡琏和邱清泉这两位悍将的硬碰硬之战就此结束。

血战上甘岭,秦基伟对战范弗里特。

说这一仗是硬碰硬,就是说双方这一仗没有什么计谋发挥的余地,完全是斗志对斗志,火力对火力,战术对战术的较量。

战役打了43天,就是在3.7平方公里的两个山包和周边山头上,双方投入的兵力达10万以上,伤亡合计4万多人!一平方公里要伤亡一万人,这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比不上的,也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惊人的索姆河战役(240平方公里伤亡134万人,每平方公里5600人)。


整个战役中,范弗里特指挥联合国军发射了190万发炮弹外加5000枚炸弹,志愿军则发射了45万发炮弹,这是什么概念?美军在二战中最惨烈的一仗,打了三个月的冲绳岛战役,消耗的炮弹才210万发。上甘岭每2平方米的土地就要挨一发炮弹,难怪树木全部炸光,石头炸成石粉,山头整个削平!

由于敌人的火力占绝对优势,志愿军在战役初期损失巨大,后勤遭到严重困难,坚守上甘岭山头的志愿军没有吃的,也没有水喝,只能喝石头缝里渗下来的雨水,一开始后方组织运送咸萝卜,但是咸萝卜吃多了不解渴还拉稀,于是改为运送苹果,但是在雨点般的敌人炮火下,运输人员把物资运到坑道里非常困难,有时候牺牲了几个人,只送进去一个苹果,那个苹果在二十几个人手里转了一圈还没吃完。


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由于“联合国军”的火力空前猛烈,志愿军守军两个连在第一天就伤亡殆尽,志愿军第15军45师迅速组织增援,与敌人反复争夺表面阵地,打到10月20日,第45师即已投入近80%兵力,伤亡3500多人,而美军进攻部队两个团伤亡率接近70%,不得不由韩国军队替换。后续的36天中,双方不断增加兵力投入,使得上甘岭成了绞肉机,成了东方的“凡尔登”。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涌现了以黄继光,孙占元,胡修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战斗英雄,由于志愿军的战术是白天失去的表面阵地天亮之前必须夺回,不给敌人巩固阵地的机会,许多战士为了抢时间英勇牺牲,如龙世昌烈士为了炸毁敌人的暗堡,把爆破筒塞进敌人射击孔后直接用胸膛堵住了射击孔,与敌人同归于尽,赖发均烈士带着手雷整个人扑在敌人地堡上,将敌人炸上了天。

狭路相逢勇者胜!作为守方的志愿军将反斜面+坑道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即敌军在往我方阵地仰攻时,随时受到我后方炮兵的轰击和斜面阵地火力打击,攻上阵地后,又受到我方反斜面阵地火力打击,即使占领表面阵地,我方则退入坑道继续作战,夜间发动突击夺回阵地。因此,联合国军的伤亡比志愿军更加惨重。


到11月24日,“联合国军”付出了25000余人伤亡的代价,最终只攻占了几百平方米的一块阵地,不得不于11月25日停止进攻,上甘岭战役最终以志愿军的胜利而告终。秦基伟将军和第15军也以此战名垂青史!

+关注

孟良崮战役是20世纪中国战争史上最传奇的硬碰硬战役,华东野战军用27万的弱势兵力对抗国民党45万人,在国民党重兵云集的狭小空间里,三天时间全歼张灵甫的74师,彻底扭转华东战局,而粟裕也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继白起、成吉思汗之后,最擅长打歼灭战的战神。

孟良崮战役背景

1947年,蒋介石调集兵力开始对山东和陕北地区进行重点进攻,由顾祝同在徐州坐镇指挥,由汤恩伯、王敬久和欧震三人组成的机动兵团,目标是全歼华东野战军。

国军将领并不是酒囊饭袋,都在战争过程中不断成长,这次山东国军就吸取以前被分割歼灭的教训,现在选择“集中兵力、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20字战斗方针。

在双方兵力对比上,国民党军有24个整编师,其中以74师、11师和第5军三个主力部队作为重点骨干,人数在45万以上。华东野战军共有9个主力纵队,外加一个特种兵纵队,人数是27万人。

从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华东野战军处于弱势,这也是为什么在合围孟良崮时粟裕命令地方武装要帮助主力纵队牵制一部分敌人,因为兵力实在差距太大。

张灵甫的74师

张灵甫所在的74师被誉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是在原来74军的基础上整编形成的,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成绩最辉煌的国民党军队。

74师在抗日战争期间参与了很多大型会战,比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就连日军对74师都不敢小觑,美军顾问团也夸赞说“国军只有74师能打”。

在张灵甫之前,74师(军)曾历经三任军长,分别是俞济时、王耀武和施中诚。在这3人领导下的74军,以王耀武时期最为出名,在抗日战争中打出“74军抗日铁军”的称号,同时74军也被授予军中最高荣誉——飞虎旗。

粟裕战场调兵苦寻战机

面对战术换成猬集意识且战斗力强的国民党军,粟裕感到这次非同寻常,能够消耗歼灭国民党军的机会减少很多,如果一旦歼灭不顺利,围歼部队将会成为国民党军的嘴边肉。

粟裕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稳定战局等待时机,二是积极行动来吸引调动国民党军。粟裕想要在运动中寻找到有利战机,盘活华东战局,这也是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前频繁调动的原因所在。

粟裕共制定了5次大型调动国民党军队计划,由于华东野战军时而东,时而西,让国军疲于奔命,让国军将领逐渐放松警惕,据统计,在华东野战军的调动下,国民党军队的行军距离超过1000公里。

在粟裕的调动计划中,国民党军还是露出一些破绽,比如在4月26日,华野攻克泰安歼灭72师主力;在5月3日,华野包围国军整编11师,但因条件不成熟而放弃围歼。在调动敌军过程中,华野六纵隐蔽潜伏鲁南,在敌后待命,这次待命为粟裕日后围攻孟良崮,埋下最精彩的伏笔。

5月10日,粟裕正准备攻击国军右翼部队,11日却收到报告说华野9纵受到74师的主动进攻,敏锐的粟裕立即停止进攻的战斗命令,迅速要求搜集74师进攻的相关信息。

11日晚,粟裕就通过情报获得74师所在的汤恩伯兵团的行动部署。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是情报部门的功劳,然而现场指挥官的判断更为重要,因为史上曾不止一次出现被假情报欺骗的惨痛教训,此时的粟裕面临很大压力,最后粟裕还是凭借自己的战场判断果断决定接招。

生死线上的较量

汤恩伯兵团的作战部署是:以张灵甫的74师作为核心主力,对华野进行犹如一把利剑的“中央突破”,其余部队在74师的两翼和后面进行兵团掩护。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此时就要彰显不同指挥员之间的差异,按照常理,华野应该避其锋芒,但粟裕经过慎重思考后,做出惊人决定:以华野主力的“中央突破”迎战国民党军的“中央突破”。

粟裕下定决心经历了多少挣扎,已经不可得知,但后来毛主席曾经对粟裕说“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第七十四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在粟裕改变战术时,下面的部队正在准备打7军和48师,收回原命令,下达惊人新命令,华野各部并没有迟疑,因为华野将士跟随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早已习惯粟裕的指挥风格和歼敌意志。

粟裕对华野此次围歼战进行详细的部署,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会扭转战场胜败,高手过招,胜败就在一线之间。

粟裕将距离较近的第一、第四、第八和第九纵队,从国民党军74师的两翼进行穿插,上演一次刀口舔血的“猛虎掏心”。这四个纵队将74师与外围的国民党25师和83师分割开来。

之前在调动国民党军时隐藏在敌后鲁南地区的华野六纵此时像一把出鞘的利剑,一日夜的急行军奔袭张灵甫背后的垛庄,此举至关重要,标志着对张灵甫74师的彻底包围。

当时六纵司令员王必成收到的是粟裕严令:在14日务必赶至垛庄。王必成接到这样的命令,难掩心中的兴奋,因为他和张灵甫在两次的涟水之战中结下大仇,当时张灵甫攻破涟水,王必成被警卫员强行架着撤退。

涟水的丢失,当时陈毅要将王必成撤职查办,幸亏粟裕出面力保才改为留职检查。所以王必成接到粟裕的命令,二话不说立即执行,准时到达指定位置,彻底关上张灵甫的后退大门。

再说74师张灵甫,战场情报对于双方都是公平的,华野大规模的调动部队不可能躲过张灵甫的眼睛,并且张灵甫很快就明白粟裕要围歼自己的计划。

粟裕包围张灵甫需要时间,而张灵甫却根本就没打算要跑,他想要将计就计,这次终于可以和华野进行正面决战。要想明白张灵甫的策略,需要俯瞰整个山东战场。

在最中心是张灵甫的74师,外围包围张灵甫的是粟裕的华野部队,在更大的外围是国民党军的40多万军队。因此,张灵甫想要实现“中心开花”,也就是自己作为诱饵,利用外围的国民党军包围粟裕的华野,然后内外夹攻彻底击溃粟裕。

张灵甫的想法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为外围部队离74师都不远,最近的只有10公里,最多需要坚持三日,必定能够形成合围,所以张灵甫选择在孟良崮固守等待反击。

蒋介石看到张灵甫驻扎孟良崮后,立即明白张灵甫的意图,蒋介石对合围部队下达死命令,若有人贻误战机,严惩不贷。

孟良崮大决战

对于粟裕来说,虽然已经布置阻击增援之敌,但终究力量有限,在战场的西面和西南面,粟裕手上无兵可派,已经将地方武装都用上了。因此,粟裕必须在三天之内拿下孟良崮,否则就腹背受敌。

孟良崮战役是异常真正的硬仗,首先是张灵甫的74师战斗力很强,清一色的美式枪械装备,在马克沁式机枪的火力掩护下,华野攻坚部队伤亡惨重。

孟良崮这里的石头多为花岗岩,坚固异常,为张灵甫的居高临下的火力压制提供很大帮助。华野战士的尸体在地上铺了好几层,就在最艰难的时候,粟裕下达了死命令,必须拿下孟良崮。

张灵甫的美械装备很多是水冷式,但是孟良崮这个地方偏偏缺水,并且当地百姓很反感国民党,自发进行坚壁清野,水井都用石头填满了。

百姓为什么会反感国民党?当时山东解放区已经进行土改,地主都被驱逐,农民有了土地,而张灵甫组织地主重新回到这里,还取名为“还乡团”。

更为幸运的是,由于孟良崮地势陡峭,张灵甫很多的重型装备没办法运到山上。最终华野战士用鲜血开路,成功在国民党军合围之前攻上孟良崮,在山洞中打死张灵甫。

结语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硬仗、恶战,更是一场险仗,命运的天平随时都会偏向另一边。

有人说国民党军将领故意救援迟缓,其实并不正确,李天霞确实出工不出力,但是黄百韬和胡琏等人可是拼了命地前来救援,多亏外围的华野阻击部队,为攻下孟良崮赢得时间。

就在即将攻下孟良崮的同时,黄百韬在孟良崮的北边已经近乎攻破粟裕的天马山防线,幸亏当时有一个营的兵力从此经过,并且营长能够听从临时指挥投入战斗,补上防线缺口,否则这场战役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要感谢战神粟裕的果敢指挥,最后以陈毅元帅一首诗来结尾: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关注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麾下有个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是陈赓将军,4纵前身是八路军129师386旅,386旅曾经被美国驻华参赞卡尔逊誉为“中国最好的一个旅”。在“临浮战役”中,陈赓的4纵与国民党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展开了硬碰硬的对决,最终陈赓将军完胜,全歼“天下第一旅”,活捉其中将旅长。

陈赓与胡宗南为黄埔一期同学,但因政治立场不同,在学校时两人就多有对垒, 甚至还曾大打出手,有一次胡宗南一伙嘴上争辩不过陈赓,想动手挑衅,但“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不光嘴皮子厉害,动武更是拿手好戏,他手拿棒子揍胡宗南一伙四处逃窜。国共分裂后,两人在各自的阵营中也都独当一面。

论地位两人不相上下,陈赓是毛泽东周恩来的爱将,虽然四纵隶属于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但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到后来组成陈谢兵团也是同样。

而胡宗南更不用说,是“天子门生第一人”,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所受的恩宠是无人可比的。

但要论实力,那陈赓与胡宗南就是天地之差了,胡宗南是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手下有11个军(整编师),34个旅,50余万人马,装备精良,地盘广阔,有“西北王”之称。

由于当时共产党实力有限,陈赓的4纵下辖3个旅,加上太岳军区的地方部队,手里总共只有2万余人,夹在胡宗南和阎锡山之间,地盘也小的很,所以比他大14岁的胡宗南也没有太把他放在眼里。

解放战争初期,陈赓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和太岳军区,在临汾地区建立根据地,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侧翼安全,也如同一颗钉在胡宗南和阎锡山中间的钉子,让其不得安宁。

1946年7月,胡宗南联合阎锡山向陈赓发起两面夹击,妄想拔掉这颗钉在两人之间的钉子。

经过短兵相接,陈赓先打胡宗南,消灭其一个旅加两个营,再打阎锡山,占领了几座县城。出师不利令胡宗南恼羞成怒,把逃回来的旅长撤职, 两个团长枪毙,并再次出兵,这次把主力精锐第一师第一旅即“天下第一旅”也调来参战,争取全歼陈赓部队。

“天下第一旅”是胡宗南的起家之军,曾经做过蒋介石的警卫部队,被称为“蒋家御林军”,是蒋介石胡宗南的心头肉,部队装备精良,士兵都是参军好几年的老兵,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所以号称“天下第一旅”。其指挥官的军衔也都比其他同级部队高一等,现任旅长黄正诚是中将军衔,团长都是少将军衔,待遇高也造成了这支部队也特别骄横,如果其他国民党军队行军时遇上它,都要赶快给让路,免得自找麻烦。

陈赓也盯上了这个“天下第一旅”,他先诱敌深入,然后声东击西,把“天下第一旅”的一个团围住,然后在阻援部队的支持下,经过艰苦战斗将之全歼。然后又合兵一处围住前来救援的“天下第一旅”余部。

“天下第一旅”也不是白叫的,作战勇猛,抵抗顽强,四纵拿出除阻援部队的全部身家,经过近两天的血战,终于全歼了“天下第一旅”。中将旅长黄正诚被活捉。

听到“天下第一旅”被全歼,胡宗南又心疼又愤懑,立即坐飞机赶到临纷,准备再集结兵力与陈赓决一死战。可是他已经找不到陈赓的位置了,陈赓怎么可能等着胡宗南来打他,早已率部不知去向。

共产党的前“中国最好的旅”,与国民党的“天下第一旅”硬碰硬的决战,画上了句号,胜负已分,高低已定,陈赓与胡宗南的较量却还在继续,直到胡宗南狼狈败逃台湾。

我是历史微点,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关注

历史上“硬碰硬”的战役,应该以朝鲜战场上的长津湖战役为最。

这一仗: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装备够硬,后勤补给够硬!!!!

这一仗:志愿军的战斗意志够硬,不怕牺牲,不怕流血的精神够硬!!!

这一仗是彭德怀指挥的第九兵团(20军,26军,27军)约15万人和麦克阿瑟指挥的美军第十军(海军陆战一师,第三,第七步兵师以及韩国第一军团)约10万人展开的一场血战。



这一仗,朝鲜战争的走向开始发生转变,迫使美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这一仗,志愿军收复了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地区,此役之后,美军、联合国军再也没敢踏进三八线半步,将麦克阿瑟的美梦彻底扼制在三八线以西;这一仗,毛泽东给予高度的评价:长津湖战役,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巨大战略任务;这一仗,志愿军战斗伤亡1.9万人,冻伤2.9万人,冻死4000人;这一仗,暴露出我们许多的不足,包括后勤补给问题,志愿军的装备问题,火力配置问题,但恰恰是这些不足成了我军变强的宝贵经验,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1周年,让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这一仗。





1950年11月盖马高原长津湖的极寒之地,中国军队即将与美第十军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一场血战,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下,人类莫要说打仗,就连呼吸都困难,双方为此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都涌现出了诸多的英勇事迹和坚韧不拔的行为。



这对于从未在极寒条件下打过仗的美国士兵来说堪比一场灾难,尽管他们拥有温暖的睡袋,可随时添加的棉衣,24小时不限量供应的食物。仍抵不住严寒,所有人都患上了冻疮,手脚冻得发黑,一位幸存下来的陆军战士回忆说:“为了保暖,多增加衣物是不可取的,当你被手套,大意,头盔包裹时,你必须一刻不停的前进,一旦你停止前进,汗水就会在你的衣服里结冰。唉,你想和你的贴身步枪亲密相处简直的痴人说梦,哪钢铁的家伙全身是冰,你的手会被他黏住,甩掉它唯一的办法就是去一层皮。我的嘴无法张开,唾液和胡子将它们紧紧的粘在一起。耗费几百万美元研制的特战冬季作战靴,也不过是个笑话。在风雪中几个小时不活动,汗水就会渗透靴子,你的脚就会变肿,疼的要命。我敢肯定,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为什么要来到亚洲这漫天风雪之中呢?



拥有如此装备的美军战士都发出这样的感叹,那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什么样的呢?



九兵团的战士各个骁勇善战,能抗能打,司令员宋时轮更是一员虎将,是黄埔一期的优秀毕业生。副司令员陶勇曾炮轰英国军舰,胖揍敌方将领,两员骁将对自己统率的部队充满信心,势要在朝鲜战场有所作为。



二十军是在南方坚持了三年游击战的红军独立师基础上发展壮大而来的铁军,二十六军则是在抗日战争中同敌人一刀一枪练出来的雄师。二十七军在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中威名远扬。而作为解放统一的主力,三个军甚至打破了中国军队三三制的建制传统,超额编制到每个团的是四四制,甚至是五五制的加强营。这样,三个军的兵力就达到了15万人。有这样三个军在手。可以让任何敌人胆寒。


唯一让他们担心的就是气候和后勤补给问题,三个军都是野战部队,自解放战争以来就一直作战于气候温暖的华南或者华东战场。更为致命的是,入朝作战的命令来的太快,太仓促了。部队是在开往东北的火车上接到命令的。二十军刚到山海关,就被总参高级参谋将专列拦停。并下达了“紧急入朝”的通知。部队这才知道去向。前方战事吃紧,彭老总又急盼支援。十几万战士只好单薄上阵开赴鸭绿江边入朝。临时停车的时候。东北的边防军战士看到九兵团的着装如此简单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如此淡薄的衣服怎能入朝作战,紧急命令和动员全员战士和干部将自己的棉衣,棉帽脱下来送给九兵团。可就是这么一点仅有的棉衣都没来得及送到专列。刚下火车,十几万战士就忍不住的发抖。就连宋时轮和陶勇都忍不住的打哆嗦。


入朝仅一天,两将就知道大事不妙。天气居然这么寒冷。第一天就冻伤了七百个战士!,在这之后他们才知道,1950年的冬天是朝鲜五十年来气温最低的一年,雪虐风饕,日间最高气温也仅有零下二十摄氏度。夜间自不必多说,而他们的主战场长津湖则是朝鲜北渡最极寒的地区,平均海拔在一千米到两千米之间。丛林茂密,荒无人烟。仅有些山间小路可供通行。


匆忙入朝的九兵团每个班十多人,只有一到两床棉被。到了晚上,大家只能将这一两床棉被铺在雪地上,十多个人互相拥挤在一起用对方的身体来抵御;零下五十摄氏度的严寒袭扰。别说抵御严寒了,只要不被冻僵就是万幸了。每天早上点名,就会减员一大截。


最让部队头疼的是后勤补给无法及时供应,可用于车辆通行的是一条山间小路,面对美军24小时的的侦察,轰炸,二十七军四十辆满载物资的卡车瞬间就被燃烧弹烧了个精光。部队只好轻装前进。天气如此寒冷,仅仅依靠高热量食物是远远不够的。奈何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连充饥的土豆和炒面都吃不上。我们的女同志为了给山上送一袋粮食累到吐血(在整个战役打响之时,有的战士少则两天,多则十天竟吃不上一口热乎的食物),为了防御敌人的轰炸,更不能有明火,饥寒交迫的战士们都喝不上一口热水。




双方的武器装备对比更令人胆寒。东线是高海拔,高寒地区作战,战士身上的每一发子弹,每一份口粮都得依靠人工运上去。作为先头部队的二十军每只也只携带了八十发子弹。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大口径的重炮、火炮都已丢在了鸭绿江以北。能发挥的重型武器只有小口径的迫击炮。可是炮弹又无法过多的携带,八二迫击炮的炮弹最多能带90发,六O跑之多可带60发。现在唯一可用的重武器居然是手榴弹。对比武器雄厚的美军,这一仗真的太难打了。



11.25日,彭德怀下令东、西两线同时发起攻击,一向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宋时轮在此刻也无法保证部队能准时到达攻击位置。战士们太苦了。在一两尺深的积雪中部队是不可能按时抵达阵地的。考虑到东线是一个独立的方向,彭德怀同意宋时轮延迟进攻的请求。


11月27日10时,狼林山脉中震耳的军号声打破了宁静,宋时轮,陶勇指挥二十军,二十七军八个师向美十军发起猛烈攻击,十万快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们犹如猛虎下山,冲向敌人的阵地,一晚上就将美七师和陆战一师分割为五截。分割包围进展顺利。但是消灭被围之敌却是异常的艰难。


被围之敌迅速做出应对之策,利用200辆坦克在被围之地的节点构筑了环形防线。志愿军每个团之配有八九们老式火箭筒,想要冲破坦克防御圈谈何容易,用于大火力突击的重炮在就丢在鸭绿江边,将士们只能利用小口径迫击炮掩护步兵冲锋。可令人意外的是,就连迫击炮的钢管都奈何不了如此极寒,收缩的炮弹压根就放不进去,战士们急得用火烤,用热水浇,好不容易能放进去了,那些神炮手们面的准准的,可是一发炮弹打出去,不炸!,再打,还是不炸!,由于极寒,能够爆炸的炮弹只有三分之一。



看着一发又一发的哑弹,战士们急得嚎啕大哭,这可都是大家用命运上来的呀!连迫击炮这种轻火力掩护都没有,步兵大哥们只能用枪,用身体和敌人的坦克堡垒拼命了。








整连整连的战士们倒在冲锋的路上,他们饥寒的身体已经无法承载在极限条件下的冲锋了,连装备优越的美国士兵也惨不忍睹,在如此极限的环境下,许多的美国兵面对中国军人的猛烈进攻而变得精神失常,美国陆战队在雪夜里接着月光挥舞着工兵锹,像打棒球那样在空中击打着手榴弹。虽有不少人牺牲,还在守住了阵地。
|


美陆战一师,有着全美战斗力最强部队之称,但面对战斗意志顽强的志愿军战士,无论他们如何反抗,这注定是一场败仗,28日,麦克阿瑟眼见大势不妙,果断下令部队向南突围,美十军拼命向后收缩。并且很快下碣隅里构建了可接受日本运送过来的物资补给飞机场,随即,美国空军就给陆战一师送来了大量的急需的弹药,视频,药品、防寒衣服。可谓陆战一师需求什么就能送来什么。反观,与中国本土仅一江之隔的志愿军战士连基本是物资保障都无法得到。正在参加对下碣隅里围攻的中国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投入战斗之前仅得到了两小框地瓜给他的一百多位战士。


百年积弱,中国军队在用人力打仗;国力强劲,美国军队在用机械力打仗。面对如此悬殊的装备对比,钟桂军作战气势如虹,威震八方之敌,其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匹敌。

杨根思精神永垂不朽

在上1072高地之前,杨根思心痛如割地望着战士们,这些斗志昂扬的汉子们全都饿蔫,有得低头莫不做声,有的在扎鞋带,有的在扎腰带,谁也不是哦话,谁也不说笑,杨根思想要调动大家的情绪,让战士们唱歌,歌能振奋人心,唱起来,什么困难都迎刃而解了。


战士们不唱,唱歌代替不了吃饭,越唱越饿。今天没有粮食,我们就不吃了,这对我来说就是常态,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当做家常便饭就好。运送补给的战士来了,他挑来了两小框地瓜。杨根思给每人三个地瓜,就带领战士们奔赴阵地。


战斗打响了,美军像发了疯似的对1072高地发起了猛冲。为了夺取阵地,不惜出动了8辆坦克,一波又一波的冲锋被打退,杨根思已经记不清这是敌人的第几次冲锋了,只见美军的身体铺满了山丘。战士们望着不远处飞机场来往盘旋的飞机,惋惜不已,唉。不说重炮了,哪怕有一门迫击炮配上几发炮弹,就足以将机场毁灭。哪整个包围圈几万美国士兵必死无疑。



只可惜没有,全连,全营乃至全团都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从未间断。杨根思抬头,他至今都没见过如此密集的敌机,上百架敌机密密层层的呼啸而来。为了只是十几个中国战士。地面上数百门火炮也开始对着阵地猛烈的炮击。对于1072阵地美军势在必得。1072太重要了,此处不但可以俯瞰机场,还截断了公路。轰炸一直在继续,炮击也从未停止,杨根思告诉战士们:只要有我们的勇敢,就没有敌人的顽强。



敌人的冲击再猛烈,我们也要打退他,子弹打光了拼刺刀,刺刀断了拼铁锹,阵地不能丢,丢了阵地是一件可耻的事。人在阵地在,哪怕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



敌人的又一次进攻被打退,阵地上至剩下三名战士了,杨根思命令重机枪排长和负伤的射手撤退,嘱托知道员:让他把三连带好,此刻,阵地上只剩他自己了,天色已经渐渐变暗,一个排干掉了几百个美国鬼子,还留下两个火种,这买卖够本了,赚大发了。杨根思整理了一下冒着浓烟的军装,环顾了空无一人的阵地,把所有的TNT 炸药集中起来捆了一个几十斤的炸药包,然后静等着美国鬼子冲上来。



一阵猛烈的炮击后,美国士兵高举着星条旗趾高气扬的走上了阵地,他们错误的认为在他们的猛烈炮击下这个阵地上已经没有一个活人了。杨根思突然站起来,将导火索引燃,冲着那面过期扑过去,哪的美国人最多,望着突然扑过来的中国人,美国旗手扔下军旗慌忙逃窜,几百个美国士兵也慌了,纷纷掉头逃跑,杨根思踏过美国军旗,一声巨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伺候,上万名的美国士兵止步于此,面对这座空无一人的阵地,却没人敢踏足半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冰雕连战士让人泪目

战斗仍在继续,而等待美军陆战一师的将是他们永远无法抹去的梦魇,当他们四处逃窜终于找到一出突击薄弱点时,一位指挥官却突然大喊:hold“,他发现不远处有反光,当他拿出望远镜观察有无敌情时,却发现远处的闪光点形似人形,但周身都是冰块,此时的美军指挥官不敢贸然行动。长时间的等待见对方仍不行动,只好派士兵前去侦察。当这些美军靠近,展现在他们眼见的情景给他们造成了极度的震撼。



雪地里129具冰雕保持着战斗姿势,他们的枪杆都瞄准敌军的方向。这些冰雕不是别人,是我们可爱的志愿军战士啊,他们致死也保持着冲锋的状态,这些可爱的战士们周身都被冰块包围,他们的枪和身体已经互为一体,美军试图拿掉他们手里的枪,但是无论怎么用力,枪都一动不动。最后掰断了三根手指,才将手中的枪拿掉。


全连129名战士,没有一个生火取暖,没有一个人擅自脱离战斗岗位,最终在皑皑白雪的侵袭下化成了“冰雕”。而在这场阻击战中,被冻死的连队不止一个,是三个,其中二连和六连全体战士牺牲,五连两个战士生病没上前线,火种得以延续。而这只是整场战斗的缩影。




12月,战斗终于结束了,整个战地医院都是忙碌的身影。我们的卫生院由于没有治疗经验,用火烤伤员的冻伤部位,许多战士因此被截肢。



长津湖战役我们得到了什么

1.击溃了麦克阿瑟的心里防线:在这场举世震惊的大战中,彭德怀给孤傲的麦克阿瑟上了一堂战术指导课,用中国军队的穿插战术给麦克阿瑟开了眼界。“一种出色的战术,往往要比重火力武器更能发挥战力。”经过长津湖殊死搏斗,中国人民志愿军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长津湖战役。



2.得到了苏联人的敬重:斯大林望着战斗报告恢然泪下,并指示部下必须要在1951年3月前完成36个步兵师的全部装备订货。不仅如此,还要立即送3600辆汽车过去。至此,苏联人开始真心实意的援助我们。这是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战役,中国人大胜。

+关注

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战役,就是一场硬碰硬的战役,主要围绕我军的刘伯承元帅和敌军的黄维将军展开。

淮海战役打响后,我军前委就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要消灭国民党军队的黄维兵团。

从阻击、诱敌再到包围黄维兵团的之前作战行动中,中野已经伤亡两万余人,此刻华野主力正在陈官庄包围着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还要阻击李延年和刘汝明两兵团的增援,淮海战场我军的兵力使用已经到了极限,解决掉黄维兵团成为当务之急。否则如此紧绷绷的情况极易出现问题,因此,担负主攻却缺乏重武器的中野任务非常艰巨,刘伯承坦言哪怕拼光老本,也要歼灭黄维。

刘帅和总前委判断,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由于起义、伤亡造成的减员当在30000人以上,因此决心投入战役总预备队(华野七纵、十三纵),配合中野的六个纵队对敌实施总攻击。其中陈赓指挥东集团中野三个纵队(附豫皖苏独立旅)、陈锡联指挥西集团中野两个纵队加华野十三纵,王近山指挥南集团中野六纵(附陕南12旅)和华野七纵,共九个纵队(含华野特纵)又二个旅围歼当面之敌。

敌人最难啃的防区其实在南侧,这里距离小马庄黄维兵团部最近,因此敌人的抵抗非常激烈,并且黄维还在核心阵地摆出了看家的两个团,其一是号称“老虎团”的第11师33团,驻守大王庄;其二是绰号“威武团”的第18师54团,死守标高25米的尖古堆。这两个团距离兵团部都只有1000米左右,是黄维用来保驾的最后家底,由第18军军长杨伯涛亲自掌握,也是“土木系”的终极精锐。

三个方向上的战斗空前激烈,南集团12月10日攻克大王庄全歼“老虎团”,再经三天苦战,我军已将黄维兵团全线压缩至东西不过1500米里的狭长地域,淮海战役总前委适时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

然而黄维拒绝放下武器负隅顽抗,为迅速解决战斗,总前委从华野再调三纵、鲁中南纵队驰援双堆集战场。同时调整部署,以刚刚到达的华野三纵、以及原西集团的华野十三纵加入南集团作战,解放军指战员经浴血奋战,逐渐迫近敌核心防御阵地。

华野七纵在攻击战场制高点尖古堆的战斗中,遭到敌人毒气弹(实际为催泪瓦斯弹)和燃烧弹的袭击,伤亡较大不得不退下去休整,总前委换以华野三纵投入战斗(鲁纵为预备队)。为了攻克尖古堆,绰号“王疯子”的王近山派出了中野六纵49团一营,,也就是是战功赫赫的“襄阳营”,在解放襄阳的战役中,正是这个营率先破城。

华野三纵司令员孙继线选定的尖刀部队则为8师23团一营,也是在洛阳战役中获得荣誉称号的“洛阳营”,交战双方王牌尽出,因此,一场硬碰硬的战斗即将打响,这绝对是双堆集战役的巅峰对决。为了减少伤亡,中野其他部队连夜为两个突击营挖掘壕沟,由华野特纵的一个重炮团和三纵炮兵团提供火力支援,14日18时,经过一小时炮火准备,两个英雄营怒吼着穿过交通壕一跃而起,勇猛地杀上尖古堆。

经过两小时激烈拼杀,敌第18军“威武团”大部被歼,所余残敌逃出工事,杨伯涛随即出动第18军特务营、工兵营甚至炮兵营的士兵发起疯狂反扑,但都被“襄阳营”和“洛阳营”击退,尖古堆牢牢掌握在我军手中。从而使黄维兵团的司令部、炮兵阵地、快速纵队的车辆和临时机场完全暴露在我军面前,第十二兵团已经大势已去。

为了垂死挣扎,兵团副司令胡琏将兵团部警卫营、第14军残部通通划给第18军指挥,把所有能拿枪的人全部推上战场,对于退却的团长、营长不问缘由一概枪决,但是仍然无法克复尖古堆,华野的大炮已经可以直接轰击第十二兵团部。

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12月15日黄昏,精神崩溃的黄维认为守不住了,招集各军长决定分头突围,在野战中被我军兜歼,近10万人的精锐兵团就此全军覆灭。黄维、胡琏和吴绍周分乘一、二、三号坦克逃跑,最终胡琏脱逃,黄维和吴绍周等人被俘。

双堆集战役,是一场短兵相接的平原进攻战役,中野和华野以硬对硬,历经10天激战联手全歼陈诚的发家老本和“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华东野战军参战五个纵队(第三、第七、第十三、鲁中南和炮纵),中原野战军参战六个纵队,胜利结束了淮海战役最艰苦的一战。

在双堆集战役中,我军的刘伯承和敌军的黄维打了一场硬碰硬的战役,双堆集战役也被成为解放战争中的绞肉机,足见此役的惨烈。

+关注

世界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当属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交锋的双方是我军与美军,实际前线指挥员我方是王近山、秦基伟、李德胜等将军,美军是驻韩国的联合国军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

美军在二战之后就是世界第一强国,拥有海陆空一体作战能力,有强大的火力和功业能力,并且当时参加朝鲜战争的部队基本都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兵,有非常强的军事能力和战斗经验,可以说当时美军综合能力就是世界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我军参加朝鲜战争是在国内刚刚完成解放战争后几个月,虽然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武器装备落后,但是在陆军方面,我军战术高超,配合密切,加上有毛主席思想的带领,我军陆军的战斗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

这样两支军队在战场上相遇,绝对是一场硬碰硬的战斗,而朝鲜就是这个战场,朝鲜战场中打的最血腥、最暴力、最激烈的战斗当属于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的发起源于美军的“摊牌行动“,美军当时企图将我军向北逼退,以达到改变三八线对峙局势的局面,所以围绕武圣山的争夺就此展开,上甘岭是武圣山上的一个高峰,占据上甘岭对于控制武圣山非常重要,上甘岭战役由此爆发。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

我军主要依靠坑道进行阻击,在坑道中与美军进行生死搏斗,战斗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我军在坑道里面的士兵根本得不到给养,甚至连一个苹果都很难运送到山上去。但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军依旧坚守在坑道中,使美军不能完全占据上甘岭。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最终我军还是坚守住了上甘岭,而美军也彻底打消了反攻我军的企图,从此之后,乖乖的到谈判桌面前谈判。

上甘岭战役我军的主要指挥官:

第三兵团司令员王近山,二野猛将,有名的疯子战将,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第15军军长秦基伟,年轻的优秀将领,后担任国防部长,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其15军,后来改为全军总预备对,空降军15军,被誉为“千岁军”。

第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王近山麾下“三剑客”之一,后任总政治部原主任,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沈阳军区原司令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总体而言上甘岭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向世界显示了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要说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莫过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钢铁意志”和美国人“钢铁装备”硬碰硬的“上甘岭战役”了。

为了争夺一个只有3.7平方公里的小山包,美军投入7万余人,170多辆坦克以及3000架次的飞机,对志愿军坚守的阵地投下了190万枚炮弹、5000枚航弹,志愿军阵地上一片火海,销烟弥漫,甚至上甘岭的主峰都被削掉了2米,寸草不生,火力密度高达每秒钟6发,远远超过了二战时的最高水平。

面对美国人的疯狂进攻,志愿军战士先后投入9个团,133门大口径火炮和30门120mm重迫击炮向美军发射了45万枚炮弹,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了你死我亡的硬对硬的碰撞。

在长达43天的浴血奋战中,志愿军战士和美军战况及其惨烈,双方对表面阵地和坑道进行了反复的争夺,最终志愿军战士凭借钢铁般的意志顶住了敌人钢铁装备的压制,使得联合国军丢下了2.5万具尸体灰溜溜从上甘岭败退。

再来说说这场战役是爆发在哪两位将军之间的

志愿军在该战役时的前线指挥员是十五军的军长秦基伟,45师师长崔建功,战役后半阶段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也参与了指挥。

联合国军在该战役时的指挥员是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范弗利特决定出其不意,夺取并不利于其机械部队展开进攻的咽喉地区,五圣山前沿的三角形山

其实上甘岭战役爆发前,双方均出现了有叛徒向对方传递情报一事,但双方均未引起重视,由于五圣山易守难攻,秦基伟只放了一个非主力师45师。

战争爆发时,秦基伟还判断错了敌人的主攻方向,由于敌人的猛攻,45师伤亡很大,终于在打退联军40多次冲锋后,因伤亡巨大,无力在反攻,此时表面阵地失守,前沿部队全部推入坑道。

志愿军总部调来3兵团李德生12军31师作为15军预备队打反击,秦基伟也从15军后勤机关抽掉了1200多人来补充45师,依靠着坑道部队的坚守,为大部队反击赢得了时间,凭借猛烈的炮火准备和反击部队的奋力拼杀,逐步收复阵地。

此后依靠猛烈的炮火覆盖摧毁敌预备队集结区域,源源不断的反击部队终于将阵地全面收复。

范弗利特最后只能灰溜溜的撤出了上甘岭。

+关注

库尔斯克会战中,普罗霍罗夫卡战役是人类战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大战。这场战役的对战双方将领为苏军的瓦图京与德军的保罗·豪塞尔。1943年7月12日是个历史性的日子,在残酷的坦克战中,苏军迫使德军转入防御,德军虽然以较小的损失,重创了更多的苏军坦克,但却未能攻占普罗霍罗夫卡,意味着德军从南面攻入库尔斯克的战略意图泡汤。

苏德战争时期,双方都很热衷进行钳形攻势,对方只要形成突出部,就立刻对其南北夹击。1943年希特勒为了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箭之仇,鼓捣了堡垒计划,以消灭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普罗霍罗夫卡是个战略要冲,只要被德军占领,从东边过来的苏军想向在库尔斯克形成的突出部再增援就不可能了。苏军会被孤立起来,补给,弹药,伤员的运送都很困难,对苏军形成合围之势,甚至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果就荡然无存。因此瓦图京下了死命令,普罗霍罗夫卡必须得守住,也就出现了苏军和德军都不谋而合地选择在此决战。

(瓦图京)
苏军装甲部队的核心力量是T-34中型坦克,重量约为30吨,由76毫米主炮充当主要火力,厚达47毫米前倾斜装甲,正面装甲厚达60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即使被炮弹击中也容易弹开。由于装备了5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使得其每小时最高行驶速度超过了55公里,从而具备了非常好的机动性。而德军坦克部队里的王牌,则是名噪一时的虎式坦克,重达50吨。它的装甲厚度为102毫米,T-34的正面攻击对它几乎毫无作用,即使是侧面和背面这些防护比较薄弱的区域,装甲厚度也达到了82毫米,超过了T-34的正面装甲。最令苏军闻风丧胆的是其射程超过2公里的88毫米炮,几乎可以秒杀二战时期所有坦克的正面装甲。而且它还极为精准,曾在近1100米的距离连续5次命中一个脸盆大小的目标。

跟德军的坦克相比,苏军的坦克虽然在火力和装甲方面逊色不少,但却可以在数量上进行弥补。苏军参加普罗霍罗夫卡战役的坦克共有503辆,其中T-34坦克至少233辆。相比于德军,苏军的坦克数量占有2.5比1的数量优势。而且虎式坦克生产过于缓慢,1月只能生产25辆,而T-34由于廉价且制造简便,一个月至少可以生产上千辆。这也就决定了德军无法通过后援补给改变数量上的劣势。

库尔斯克会战僵持了一个星期,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却只向前推进了20公里,而从北部进攻的第9集团军只前进了10公里,却损失惨重。德军见无法从正面突破苏军的防线,便决定先从右翼突破,希特勒将第二党卫装甲军的近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转向东北的普罗霍罗夫卡。

7月12日凌晨,德国空军出动近千架飞机,开始对苏军防线进行狂轰滥炸。早上8时30分,德军和苏军几乎是同时发动进攻,两军在普罗霍罗夫郊外的原野上遭遇。保罗·豪塞尔采用了楔形布阵,也就是把虎式坦克安排在尖端,把众多马克-4型轻型坦克安置在两侧。德军的目的是利用虎式坦克几乎无坚不摧的重型装甲,突破苏军的防线。

保罗·豪塞尔

而为了打击德军的坦克,瓦图京利用T-34的灵活性,冲入德军的坦克群,进行贴身肉搏战,以弥补火力和装甲上的劣势。在第一波攻势中,苏军的25辆T-34坦克组成的突击队,全速向德军的坦克阵地发起冲击。这些T-34大多数成为炮灰,但是仍有几辆坦克冲进了德军的阵线,和德军的坦克混杂在一起,也打乱的德军坦克的进攻队形,为后续的坦克分队再次冲击创造了条件。在苏军的人海战术中,尽管虎式坦克可以单挑T-34,但是也双拳难敌四手,源源不断涌上来的T-34给虎式坦克造成了不少的困扰,这种自杀式的攻击手法,让笨重的虎式坦克措手不及。

苏军落后的坦克战术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这种化整为零的将T-34坦克分散使用,让苏军的坦克被各个击破,没有发挥数量的优势。而且在战斗刚打响时,苏军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火炮火力支援没有和坦克的冲击进行配合。苏军的大口径火炮率先开火,虽然摧毁了一些德军坦克,但是等苏军坦克发起冲锋时,德军新的坦克已经进行补位,以保证阵型的稳定。而苏军的火炮则因为过早的暴露位置,被德军飞机迅速摧毁,完全没有起到掩护坦克冲锋的效果。

更让人诧异的是苏军在战前不但没有侦察地形,甚至没有仔细研究过德军的部署就发动了反击。导致苏军坦克在冲击德军虎式坦克时,竟然跌进了友军以前挖的反坦克壕,造成了不必要的非战斗性损失。而且T-34坦克在通信联络上非常脆弱,一队T-34坦克被德军的88高炮击毁后,后面的T-34却没获取前方的敌情,继续飞蛾扑火往同一个方向进发。结果连续在同一位置被狙击。苏军坦克看起来很多,但却没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各自为战,战斗力大打折扣。

苏军虽然犯了很多致命的错误,但是苏军的将士在一整天的时间里,发起了一波接一波的热血冲击。特别是苏联军人表现出了空前的视死如归的精神,驾驶T-34直接迎面撞上虎式坦克,苏军立志要将德军堵在普罗霍罗夫卡。战斗很快陷入了胶着状态,双方已经杀红了眼。不少坦克兵在坦克被击中后,爬出座舱,在坦克的残骸旁用轻武器与对方厮杀,甚至进行赤手空拳的肉搏战。惨烈的战斗一直进行到了夜晚,精疲力竭的双方才停了下来。苏联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司令员罗特米斯特罗夫,检查了一天的战况,发现苏军虽未能完成摧毁德军坦克的任务,但至少将德军的攻势挡住了。

双方在普罗霍罗夫卡战役的损失一直是个谜。官方的说法是双方都损失坦克350辆左右,而学者则认为苏军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在400辆左右,德军损失接近总兵力的30%,也就是只有6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双方的战损比高达7比1。甚至有西方学者声称苏军的坦克在此役基本上全部报废。然而这种说辞却有违常理,如果德军坦克的损失只有数十辆,德军是如何从库尔斯克突围中能够降低损失,而苏军坦克如果全军覆没,在会战后期苏军如何继续发起大规模反攻,并最终取得会战的胜利。

不官结果怎样,苏军在这场坦克战中阻滞了德军的进攻,让德军的坦克无法发挥快速迂回穿插歼敌的效果。苏军以惨烈的代价使德军的闪击战,变成了德军最为头疼的消耗战。这也使得苏军在普罗霍罗夫卡战役中虽然歼敌数可能与德军有着悬殊的差距,但是却获得了战略的成功,拖跨了德军的进攻节奏。德军战果显著,却在战略上彻底输了。

+关注

历时58天,由蒋介石的亲信,“国军抗日第一将军之誉”的薛岳任国民党军总指挥,海南岛又拥有天然的战略地理位置,解放军打海南,需要渡海登陆,因而,海南岛战役就是硬碰硬的一个战役。

一、海南岛战役介绍

海南岛战役自1950年3月5日起,至5月1日结束,历时56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对海南岛国民党守军实施的渡海登岛作战。

二、双方的指挥都是重量级别的将军

国民党军:薛岳。

抗日名将,抗日“战神”之称,陆军一级上将,是蒋介石身边两员虎将之一,另一个人是陈诚,他们两人就像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一样。指挥了武汉会战 、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著名会战。在长沙会战中,自创天炉战法,歼灭日军十万人左右,此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一次十分重大的胜利。

薛岳

解放军:叶剑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无数次在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海南岛战役时,任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

叶剑英

解放海南岛由第15兵团司令邓华(上将)统一指挥,岛内还有长期坚持的琼崖纵队。

双方的指挥都是重量级的元帅、将军。

邓华

三、军事力量对比,也是势均力敌。

解放军:渡海登陆兵团由第40军、第43军,配属第15兵团加农炮兵第28团、高射炮兵第1团及部分工兵、通信兵、反坦克兵组成,总兵力10万人;岛上琼崖纵队3个总队、1个独立团,共约2万人。

国民党军:岛上国民党守军主力是5个军,加上军官教导师、暂编第13师、独立师共有19个师,连同地方反动武装,总兵力约10万人。另有各种海军舰艇50艘,空军作战飞机20多架。

四、为什么是“硬碰硬”?解放军遇到的困难有多大?

其实,海南岛战役之前,解放军遇到了不少困难。

1、海南岛经过薛岳几个月的苦心经营,已构建了坚固的环岛立体防御体系,薛岳称这条防线“固若金汤”。他也吹嘘说:木头船难以飞进海南岛。同时,他对岛上也进行了严密的布防,将环岛划为4个守备区,组编4路军进行防御,把大小舰艇50余艘,空军4个大队、战斗机25架、运输机20架,以海口、三亚为基地组成海、陆、空“立体防御”。其目的是通过固守琼州海峡,将海南岛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所以,海南岛是不容易打的。

2、部队渡海所需船只缺乏严重,当时,广东沿海大的渔船都被国民党军抢走。

3、渡海部队指战员大部分是北方人,既缺乏海战经验,连坐船都会晕啊,又没有飞机支援;而国民党那边,海陆空全方位立体防御,飞机轰炸等,这些都需要应对的。同时,大部队渡海意味着什么?木帆船渡海,除了海浪、风力等自然因素外,还要面临着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渡海难度之大,不可想象啊!

五、海南战役全过过程,海战很激烈。

海南岛战役之前,解放军并没有立即就进行行动,而是在广东军区司令叶剑英的领导下,慎重从事,充分准备,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指挥第40、第43军及炮兵、工兵各一部共10万余人,组成渡海作战兵团,于1949年12月底进驻雷州半岛及沿海地区在半岛进行了近 2 个月的水上训练。同时,两个加强营共约2000人向海南岛偷渡,在岛内琼崖纵队接应下成功登陆,进入岛内隐秘休整。

3月26日,第40军共2991人,乘木帆船,在琼崖纵队一总队等配合下,经过3天激战,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与琼崖纵队主力会师。

3月31日,第43军3733人渡海过程中,经过浴血奋战,4月1日主力在海口以东的塔市附近登陆,部分船只由于敌舰袭击、风向、潮流等原因驶偏了航向,登陆地点错误,在跟敌军奋战中,大部壮烈牺牲。

4月16日,大规模渡海作战正式开始。渡海过程中,蒋介石从台湾和珠江口急调炮舰“太平”号、“溪口”号、“中新”号等到海南岛,使海南岛敌舰艇总数增加到50多艘。我军与敌机、敌舰彻夜激战,击沉敌舰1艘,击伤2艘。

17日凌晨,渡海作战兵团突击部队强行登陆,并迅速向全琼各地纵深挺。这是解放军海战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

解放军强渡琼州海峡成功后,薛岳急调第32、第62军等部5个师在琼北美亭地区向登陆部队反扑,企图歼灭进至美亭的登陆部队。邓华随即令第40军7个团由加来地区北进,对美亭的敌军实施包围。随后,人民解放军向纵深进军,相继解放了大部分沿海城镇、控制了海南岛北部长达400里的海岸线。

4月23日,解放军占领海口市。随后,解放军的后续部队陆续渡海与先遣部队会合,向国军余部猛攻,相继占领了榆林、三亚等主要城市。

5月1日,解放全岛。海南岛战役共歼敌3万多人,其残部逃至台湾。

六,战役的结果

解放海南岛战役历时58天。

国民党军驻海南岛总司令薛岳见大势已去,在4月22日乘飞机仓皇逃离海南岛到台湾。

解放军共歼敌3.3万余人,俘虏2.4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取得重大胜利;解放军在战斗中伤亡、失散4500余人。

海南岛战役的胜利,让海南全境获得了解放。

最硬碰硬的,应该是苏联红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的战役,历史上称作柏林会战。苏军总指挥是苏联红军最伟大的朱可夫元帅,而德军最高统帅是德国集团军总司令海因里希,德国集团军杰出的防御专家。

苏联红军总兵力250万,德军正规军80万,外加20万预备役和民兵,兵力比2.5:1;苏联红军伤亡30多万,德国纳粹伤亡80多万,被俘38万。苏联红军在兵力和飞机大炮,处于全面优势,但是付出了高达30万的伤亡代价,这绝对是一场最硬碰硬的战斗。

一,战役背景。

自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以后,苏联红军逐步战略了战略的主动权;

1943年8月23号,苏联红军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进入了对德军的全面反攻;而德军至此以后,再也没有能力发起主动进攻,而转变为处处防御;而后苏联红军发动10次“斯大林突击”将德国纳粹全面赶出苏联领土。

1944年6月6日盟军300万士兵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自此苏联红军一路向东,英美联军一路向西,两路夹击德国纳粹,德军一路溃败,做困兽之斗。

二,战略意义。

对苏联红军来说,这是所有苏联人的复仇之战,攻克了德国首都柏林,即意味着彻底打垮了德军,全面征服了纳粹;

更是向美英联军展示自己的实力,展示自己的拳头。苏联红军确实做到了,用伤亡30万的巨大代价证明了“战斗民族”绝非浪得虚名,也赢得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对俄罗斯民族的尊重。

苏联红军:不怕牺牲,无惧伤亡,就是要狠命打趴你,打死你,疯狂蹂躏你,烧杀抢掠。

对德国纳粹来说,他们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即便困兽犹斗、殊死顽抗,仍然逃不过被歼灭的命运;纳粹头子希特勒,甚至妄想在柏林会战中,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从而达到伺机反攻的战略目的。

德国纳粹:战也是死,不战也是死,亡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死命顽抗也没有一线生机;早在4年前的1941年6月22日,德国纳粹进攻苏联就注定了今天的结局。

三,双方军力对比。

苏联红军:集中了白俄罗斯第一、二方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兵力,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450架飞机。

德国纳粹:德国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共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共计80万人正规军,20万民兵和预备役,总兵力共计100万;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300架作战飞机;

四,战役经过。

和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也是经过了合围攻城,城破后,在城内展开激烈巷战,而后希特勒看大势已去,畏罪自焚,德军投降。

1,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合围攻城(1945年4月16~19日)

1945年4月16日清晨,柏林会战以炮击揭幕,成千上万的大炮和卡蒂莎火箭炮,开始炮轰德军阵地,炮击持续了数天之久。

西面方向: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越过奥德河展开攻击,面对的是德军大部分部队,进攻受挫,苏联红军伤亡惨重,德军防线仍然原封未动。

好不容易突破德军第1道防御后,当天中午又遇到德军的第2道防御,德军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死守,打击了苏联红军多次进攻。

1945年4月17日凌晨,朱可夫元帅集中了所有炮火,成千上万辆坦克,排成一列纵队向前推进。前面的坦克起火了,后面坦克把他顶走继续前进;前面的苏军伤亡了,后面的喊着口号接着往上冲。

1945年4月18日早晨,苏军攻占了泽罗夫高地,歼灭德军3万人,继续向柏林城挺近。

20日晨,苏联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兵临柏林城下,下午1:30所有炮火向城内轰击,瞬间,成千上万的炮弹倾泻到柏林城内。

南面方向: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强渡尼斯河,突破了德军的尼斯河防线,而后强度斯普雷河,前进30公里。

1945年4月20日夜间,乌克兰第三坦克集团军突入柏林市南郊,第4集团军也突进了柏林市西南郊。

北面方向: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于4月18日发起进攻,19日强渡奥德河,牵制了柏林以北地区的大量德军。

至此,苏军三个方面军昼夜不停地向前推进,开始对柏林实施合围。

2,柏林城破,收拢包围圈(1945年4月19日到25日)

面对兵临城下的苏联红军,希特勒决定德国统战部撤离柏林,他本人则“留下与柏林城共存亡”,所有军事机构参谋、文职人员都去参加战斗,并决定对按兵不动的指挥官要在5小时内处决,退却的士兵一律处死。

经过激烈的炮击,4月21日,德军柏林防线被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击溃,防御部队损失惨重,无法阻挡占据优势的苏联红军。

同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坦克部队,也接近柏林防御圈,在歼击航空兵第2军的掩护下,用高射炮和大口径榴弹炮对德军坚固据点一一拔除。

1945年4月24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左翼部队,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柏林东南会师,切断了德军第9集团军与柏林的联系,并合围。

4月25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从北面迂回柏林的部队,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第4坦克集团军在柏林以西合围,至此所有德军全部被包围在狭窄地带。

同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托尔高地与西线美军第1集团军会师。

3,各个击破,白热化巷战(1945年4月26日~5月8日。

最惨烈的战斗开始了。

4月26日凌晨,苏军数千次飞机,再一次投下了成千上万吨的炸弹和汽油弹。

在平地上,平均每英里部署近千门各种火炮,进行饱和炮击。

而后,朱可夫率领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派出无数个突击队群和突击分队,从四面八方向市区推进。

虽然苏军战士们有了斯大林格勒巷战的宝贵经验,但是柏林是德军精心设防的城市,防御体系完整,工事非常坚固,越是接近市中心,越是举步维艰,坚固的楼房、隐蔽的地下室、地下铁道、排水沟,每一处都为德军提供了发射火力的支撑点。

结果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每一条街道,每一层楼房,甚至每一个房屋都要进行激烈的争夺,双方的绝大部分牺牲,都发生在激烈的巷战中。

面对苏联红军的铁甲洪流,希特勒仍然抱有幻想,他对柏林守备司令魏德林说,局势会好转的,我们第九集团军即将到达柏林,同第12集团军一起,对苏军实施反突击,俄国人将在柏林遭到最惨重的失败……

4月27号,苏军已突入柏林市的第9区,柏林守备司令魏德林收到一个致命的电报: 第12集团军不能继续前进,第9集团军也无法突出合围,希特勒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

魏德林准备从首都突围,撤出柏林,然而希特勒拒绝离开柏林。

4月28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逼近柏林的蒂尔花园区,是德国政府办公厅、国会大厦、最高统帅部所在地,也是德军最后一处据点。

战斗一直持续到29日深夜,在德军全部阵亡以后,苏军最终攻占了国会大厦的内务部大楼。

29日凌晨一时,希特勒与等了他12年的爱娃.布劳举行婚礼;30日下午3:30,希特勒夫妇双双自杀,后被下属火化。

4月30号下午6点,苏军最后一次向德国国会大厦发起冲击,于2000名德军展开战斗,争夺每一个楼层,每一个角落,一层楼一层楼的与德军搏斗。

最终在当天晚上9:50,苏联英雄米哈伊尔.叶果罗夫中士和麦理塘.坎塔利亚下士,将苏联的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

30日深夜,德军通过广播请求临时停火,要求与苏军进行谈判。

5月1日凌晨3:55,德国陆军总参谋克莱勃斯将军打着白起钻出地下隐蔽部,前往苏军前线指挥所谈判。

崔可夫立即用电话向朱可夫做报告,十几分钟后斯大林从莫斯科发来了最高指令:德军只能无条件投降!不进行任何谈判,不同克莱勃斯谈,也不同任何其他法西斯分子谈。

9:45,朱可夫根据斯大林的指示精神代表苏军向柏林军队发出最后通牒:德军必须彻底投降,否则苏军将在10:40对德军实施最后强攻!

1945年5月2日7:00,德国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上将,前往崔可夫的前沿指挥所签署了投降令,柏林剩余守军15万全部投降

至此,苏德战争最后一次决战,柏林会战结束。

此役,苏联红军共歼灭德军80万人,俘虏38万人,缴获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辆,缴获飞机4500架次,而苏军也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

五,战役评价。

柏林战役是战争史上最大的战略集团实施合围,同时予以分割的一次方面军群战役,也是第2次世界大战末期的重要战役。

粉碎了德军纳粹最高统帅在柏林附近大量消耗苏军,死守柏林,将战争拖延下去,等待美英法联军到达柏林,将柏林联军交给美英法盟军,而后看盟军和苏联红军发生冲突,从而更多的保全德国战败后利益的图谋。

战后,美法联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尔说,他之所以将柏林让给苏军,是因为他知道柏林一役,将使盟军,至少付出10万士兵的生命,此言显然言不由衷。

他的意思是盟军的战斗力比苏联红军还要强,这显然不是事实。

要知道1945年3月发生的冲绳岛战役历经82天,美军在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歼灭10万日军,自身伤亡超过了8万人。

当时苏联红军总人数达到了1,150万,是世界第一陆军,“战斗民族”称号实至名归。德国首都柏林,对苏联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莫斯科方面对柏林志在必得,会不惜一切代价,而且苏联红军兵锋正盛,艾森豪威尔的盟军是不可能,也不敢与苏联红军正面硬碰的。所以尽管美国总统罗斯福也一直要求攻占柏林, 艾森豪威尔领导的美英法联军却作壁上观,眼睁睁看着苏联红军将柏林收入囊中。

+关注

豫东战役是我所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粟裕晚年的回忆

豫东战役发正在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主战场为河南开封、睢杞地区, 是国共内战时期国共双方在中原地区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兵团作战。这场战役,是我心中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 我军主要指挥官为粟裕将军,共投入华东野战军第一、三、四、六、八、十纵队和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及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等约20万人; 国军指挥官主要为邱清泉、区寿年等,共投入最强的邱清泉兵团、胡琏兵团,以及区寿年兵团、黄伯韬兵团、孙元良兵团等约 25 万人。 最终战果为:我军歼灭了国军区寿年兵团,打击了黄伯韬兵团,消弱了邱清泉兵团,共歼敌94000人;我军伤亡33000人。

吾以为,豫东战役是打破国共双方对峙局面的关键战役,增长了我军气焰,为后续的三大战役,以及襄阳、樊城、济南的收复创造了条件,真正地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这场战役过程之曲折,双方之斗智斗勇,堪称荡气回肠,粟裕将军的指挥能力与战略眼光令我折服。豫东战役胜利后,毛主席感慨地说道:“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豫东战役的背景

1.战前对峙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中原战局的态势已经变为敌我的拉锯战。双方攻防达到了 对峙阶段。此时在中原地区,国军以徐州作为中原战局的枢纽,向北可增援山东方向,向西可增援河南方向。徐州附近的兵力有邱清泉兵团和后来的区寿年黄百韬兵团,兵力抱团,可相互增援。向北,津浦铁路的山东方向有兖州、泰安等驻军要点;向西,陇海铁路的河南方向,有商丘、民权等基地,也能保证徐州集团快速行动。这样,国军虽然机动兵团不多,但依靠徐州和外围要点的布局,暂时可以顶住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以后伺机而动。

而我军,所占的大别山区横跨鄂豫皖三省,战略地位很重要,但不便于大兵团作战。此处的刘邓大军长期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行军作战,处境相当困难。华东野战军及太岳兵团线出击后,同敌人形成拉锯状态,处境也较困难。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央一方面等待林彪军队从东北入关,这样便可大有可为;一方面,也在破局,应当采取何种战略行动来改变中原战局,继续发展战略进攻呢?这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进行战略思考中极为关注问题。
在这一段时间里时,粟裕也在进一步分析敌我双方的态势,研究如何更好地贯彻中央军委战略意图的问题。但是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还是集中兵力先在中原打几个大的歼灭战更为有利些。 踌躇再三,粟裕终于于4月28日把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报告了中央,最后中央决定同意粟裕的意图。


2.国军参战将领

邱清泉:毕业于黄埔二期,还在德国柏林陆军大学深造过。此人从少尉排长一步步爬到中将兵团司令,一直为蒋介石所宠信,曾得过宝鼎勋章。邱清泉的第五军是国军最早的机械化部队,自蒋介石发动内战以来,邱清泉率五军在进攻华东解放区以及在中原作战时,常打头阵。与华野多次交手,虽未捞到便宜,但也没受过重创,气焰越发嚣张。国军并煞有介事地宣扬共产党有“逢邱不打”之说,说什么“刘瞎子 ( 指刘伯承 ) 怕碰邱缺嘴 ( 指邱清泉 ) ”,华野将士每当提起它都恨得咬牙切齿。因此,朱总司令、中央军委提出要钓第五军这条大鱼,正与粟裕和华野全体将士想到一块去了,邱清泉兵团成为了粟裕的歼灭目标。


区寿年:字介眉,国民党第六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兼第七兵团司令,时年46岁。 1902年生于广东罗定,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毕业,历任粤军陈铭枢部中下级军官,1931年,因中原大战助蒋有功,部队扩编,升任七十八师师长。1944年升第二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


黄百韬: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时年48岁,原籍广东,1900年生于天津,河北工专中学毕业后投军,先在江苏督军手下当传令兵,后在奉系军阀张宗昌部任中下级军官,1928年,黄随张部第六军投蒋,升师长。后入保定陆大学习,抗战爆发后,一度任冯玉祥第六战区总部参谋长,后转顾祝同第三战区总部任参谋长,参加浙赣会战。1944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军长。


豫东战役的过程

第一阶段:出其不意,攻占开封

粟裕从菏泽方向突入黄河以南之后,国军主力被调动起来,以邱清泉兵团为首的大量国军集中到菏泽方向,堵截粟裕。而处于东西两侧的徐州和郑州方向,已无机动兵力。借此机会,许世友的山东兵团,毫无顾虑的准备攻打兖州;郑州西面的襄阳,樊城等地区,也成为了中原野战军眼中的猎物。三军齐发,中原战局顿时被粟裕所搅动。

菏泽方向邱清泉与粟裕纠缠起来,而粟裕敏锐地发现,河南省会开封变成了一个薄弱环节。此前解放军从无攻占国民党控制的省会的先例,国民党因而也认为解放军不会攻打开封,而粟裕敏锐的发现了这一个战机,征求上级意见后,果断命令华野第三、八纵队进攻开封。

6月17日,三、八纵队开始攻击开封,南面信阳方向的胡琏兵团开始向北调动救援开封。随后,中原野战军的一、三纵队和华野第十纵队,开始阻击胡琏兵团。郑州方向的孙元良兵团也开始救援开封,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迅速在开封以西铺开战线阻击孙元良兵团。兖州方向,许世友的山东兵团逼近兖州,国军黄百韬兵团向徐州方向开进准备救援兖州。
至此,长江和黄河之间国军和解放军的全部机动力量全部开始运动,山东方向兖州告急,开封正被围攻,蒋介石被迫要在两个方向之间做出选择。他决定,以黄百韬兵团,向北解围兖州,同时组织了区寿年兵团,解围开封。

6月22日,开封被攻下,此前国民党从未丢过任何一个省会,攻下开封的政治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军事战果。


第二阶段:以退为进,生擒区寿年

丢掉开封城后,蒋介石气急败坏,立刻命令国军各个兵团,全力夺回开封。粟裕冷静分析战局,认为敌军数量庞大,过于密集,难以按原计划歼灭邱清泉兵团,因此决定放弃开封城,引诱最强的邱清泉兵团占领空城,自己则率军东进,借机吃掉区寿年兵团。此时邱清泉,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没有全军夺回开封,而是派出了一部分兵力占领开封,自己带领主力,追击华野第三、八纵队。
自此,我军进入了整场战役最困难的阶段,三、八纵队攻占开封城后又快速撤军,损失惨重,疲惫不堪。粟裕亲自率领的一、四、六纵队和中野的第一纵队,经历了长期的阻击,歼灭区寿年的作战也异常辛苦。此时,邱清泉兵团主动出击,使我军陷入被动。
6月27日,粟裕包围区寿年兵团,这是解放战争以来,解放军第一次兜住了国军一整个兵团。这时,战局突变,已经脱离中心战场、北上营救兖州的黄百韬杀了一个回马枪。他接到上级命立即调头开往战场中心营救区寿年兵团。这样一来,我军同时面对4个国军兵团,歼灭区寿年兵团的战役更加艰难。

6月30日,蒋介石亲自乘坐飞机在战场上空督战,受到鼓舞的西线邱清泉兵团,火速前进,距离中心战场只剩10里多路程。东线的黄百韬击退了华野最弱的两广纵队,距离战场也只剩10里多路程。此时,粟裕带领的华野主力正在围歼区寿年兵司令部,同时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战局的变化,让粟裕不得不重新斟酌,他认为此时若撤军而退,必定会损失惨重,所以毅然决定,不管如何,先吃掉区寿年兵团。

7月2日,粟裕攻占区寿年兵团司令部,吃掉整75师的大部分,活捉了区寿年。


第三阶段:痛击黄百韬,遗憾收尾

活捉区寿年后,其兵团还剩下75师的2个团和基本完整的72师。而东面黄百韬、西线邱清泉、南面胡琏兵团正向粟裕合围。若继续全歼区寿年兵团的残部,粟裕就算赢了也未必能走掉。粟裕冷静分析战局,断定自己如果撤军,刚刚重建72师必定不敢追击。故而,命令三、十纵队继续阻击西面的邱清泉,八纵队吃掉75师剩下的两个团,中野十一纵队监视72师,自己则带着最强的主力一、四、六纵队和两广纵队迅速东移,攻击黄百韬兵团。粟裕设想,若能战胜黄百韬最好,不胜,也得打掉东线国民党军的机动能力,为最终撤出战场提供空间。

7月6日凌晨,黄百韬兵团已经损失了三个团,基本丧失了机动能力。再打下下去,黄百韬兵团也会被吃掉。然而,前来追击的邱清泉兵团突入华野纵深,吃掉了华野的一部分伤员和之前抓到的国军俘虏,南线胡琏兵团也即将加入战斗。并且,双方已经连续作战19天,部队长期坚持作战极为疲劳,而且暑期干旱无雨,连喝水都出现困难。权衡之后,粟裕在6日放弃攻击黄百韬,命令部队趁夜色撤出战斗。7号双方基本脱离接触,豫东战役至此结束。


豫东战役的直接战果

中共解放军攻克开封,而后战略放弃,歼灭了国军区寿年兵团,打击了黄伯韬兵团,削弱了邱清泉兵团,国军损失1个兵团部、2个整编师部、4个正规旅、2个保安旅,连同阻援作战在内,损失94000人;中共伤亡33000人。豫东战役还创造了多个记录,解放战争中第一次攻克国民党省会城市,第一次生俘国民党军兵团司令,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一次战役歼敌最多记录。


豫东战役的战略意义

然而这场战役只看它的直接战果,眼光还不够远大。我们来看中央和毛主席是如何评价这一仗的!评价之高,足以证明此战的重要性!

中央军委:“庆祝你们继开封胜利之后,在豫东歼灭蒋敌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等部5万余人的伟大胜利”。

毛主席:“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1.全盘皆活

豫东战役为我军破局之战,所破坏者何局,乃中原国共双方僵持之战局。上文背景已经提到中原战局态势呈拉锯战已有一段时间。豫东一战,调动了邱清泉兵团、胡琏兵团、区寿年兵团、黄伯韬兵团、孙元良兵团等,造成了中原两翼国军地盘兵力的空虚,这直接催生了另外两个战役。许世友的山东兵团乘黄百韬兵团救援豫东战场攻取兖州,歼敌3.8万余人。刘邓乘胡琏的第18军北援豫东战场,攻克襄阳、樊城,歼敌2万余人。由此可见,中原战局态势已经骤然扭转,全盘皆活。用毛主席的话说,解放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2.胜局已定

放眼观望豫东战役中,国军的表现,吾以为,这是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的最强一战。论兵力,国军25万,且邱清泉的第五军是国军最早的机械化部队,战力非凡。论指挥官的能力,邱清泉灵敏机动,不入开封空城,转而追击我军;蒋介石更是亲自飞到战场督军,提升士气。论配合,国军一扫以往见死不救的传统,信阳方向的胡琏兵团以最快速度救援开封,郑州方向的孙元良兵团也加入救援开封的队伍,黄百韬兵团本可以借驰援兖州为由,离开战场,保全自己;但却机杀了一个回马枪,调头开往战场中心营救区寿年兵团。配合不可谓不好,救援不可谓不及时,然而最终还是被粟裕歼灭94000多人。以至于豫东战役后,国军1个兵团也不敢轻易单独出来活动了。从这一点便可看出,解放战争,转折点已经被粟裕拼了出来!还是毛主席看的最明白,“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也就是说,后边的下坡阶段,便可一往无前!

战争史上,空军之间的对峙全都是硬碰硬,而最硬碰硬的战役,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大不列颠空战莫属,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和英国空军元帅道丁在蓝天之上,硬碰硬的交手了四个月,双方都损失惨重。

1940年6月,希特勒在给予德国耻辱的“福煦列车”上收下法国的投降协议后,他就开始谋划着攻击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与作战参谋们谋划了一个月后,希特勒制定了“海狮计划”,他希望德国空军能够对英国进行空军打击,消灭英国的空军,炸毁英国的防御工事,以保证德军能够顺利登陆英国领土,进而消灭傲娇的日不落帝国。


德军号称“长空凶神”的戈林元帅大言不惭的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可以四天内破坏英国南部的飞行防御工事,短则半个月,长则一个月,他们可以消灭英国皇家空军。1940年7月16日开始,戈林的空军就开始攻击英吉利海峡的护航船队、南部港口,企图引诱英国空军进行空中大决战,可惜被英国的道丁元帅给识破了。于是戈林开始对英国的机场、雷达站、飞机工厂和补给设施等进行了疯狂的空袭,最后当戈林集结1200多架飞机对伦敦进行丧心病狂的轰炸后,英国人终于被彻底激怒了。

9月15日,戈林满以为英国人因为伦敦遭轰炸而被打掉了精气神,德军的空军只要再来一次大规模的空袭,英国就可以被彻底干掉了,于是他集结了200架轰炸机和600架战斗机向奔袭而去,这次道丁元帅满足了戈林一直以来的愿望,与德军在空中来了一次大决战。英国的道丁元帅把300多架飞机分为6波次出动,打了德空军一个措手不及,空中火光四射,爆炸声和机枪声此起彼伏,仅仅20分钟,德军就损失了185架战机,而英国只损失了26架,此战最后以德军撤退结束。

这次的轻敌之失没有打击到戈林,他和他的德空军准备了一次对英国的全面出击,行动计划为“鹰日计划”。1940年的8月始,天气一直恶劣,能见度低,极其不适合空军出击,唯独8月15日那天,天气突然好转,晴空万里,于是这一天成为了世界空战史上让人难以忘怀的一天。德军的600余架轰炸机在1200余架战斗机的护航下,向英国奔袭而去,但是英国元帅道丁在警戒雷达的预警下,他调动了第11、12、13三个战斗大队,与德军再次在空中来了一场硬碰硬的较量。

轰炸机和战斗机的马达声响彻方圆百里,双方的战斗机穿梭交织,在机枪火炮的疯狂扫射下,晴空万里的天空变成了一片火海,这是世界空战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大奇观。这次空中大较量又是以德军攻势受挫撤退而结束,德军损失290架飞机,英国损失114架飞机。

大不列颠空战从1940年7月持续到11月,四个月间,德国空军被击落1818架,英国皇家空军损失995架飞机,显然,大不列颠空战的胜利者是英国。德空军的空中打击失利,让希特勒对戈林非常失望,但是英国道丁元帅的下场却与戈林差不多,由于对皇家空军的组织结构提的一些建议不被接受,他在空战结束的11月底悄然离职。

【我期待着你的关注,欢迎留言交流】

+关注

最硬碰硬的战争非上甘岭莫属!几十万大军集结在只能部署两个连的地方打仗,完全就是拿炮弹耕田犁地,又拿人肉把炮弹顶回去。

实际上不管哪朝哪代打仗,都很难做到真正的硬碰硬死扛。比如我们常说的化整为零战术,这实际上就是因为敌方兵力少,只能堵住大方面部队,小股部队却可以从这些部队的缝隙里穿插而过。所以,如何声东击西,如何诱敌如何捕敌都是有斗智斗勇的技巧在里头。唯独只有上甘岭,整个阵地面积就3.7平方公里,半径只有一公里,一挺重机枪就可以射对穿的地方,在这种地方想投机取巧也办不到,只能硬碰硬了。

上甘岭战役时双方竟然总共投入了10多万人,双方大炮400余门,坦克200多辆,飞机200多架,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单位面积的炮兵火力密度冠绝历史。整个上甘岭地区的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 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连冷兵器时代都没有这么密集的战阵拼杀。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总共持续了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双方阵亡总人数超过4万人,几乎占到参战总人数的50%,受伤更是不计其数,败是惨败,胜是惨胜。

+关注

这个问题恐怕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能是见仁见智的一个问题吧。

笔者认为,秦末项羽和章邯之间的巨鹿之战是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为什么这么说,请听笔者分析。

巨鹿之战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可以说是奠定了反秦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背景

公元前208年9月,章邯率军奇袭项梁,一战而胜,项梁被杀。这是章邯自领军以来,杀死的第四位楚军著名将领了。

项梁死后,章邯认为,楚军从此无能为也。当下要做的是率军北上,与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合军击破赵国才为上策。事后证明,章邯失算了。

楚军的核心人物是项梁,项羽此时还没有成气候,只是作为一名将领的身份出现,远不能接过项梁死后的重任。因此,此时的楚军已经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各支人马各自为战,虽然拥有像项羽、英布、蒲将军等名将,但却拧不成一股绳,形成不了合力。如果此时章邯不是北上与王离合军,而是继续围剿楚军,楚军很有可能被章邯各个击破。

秦军长城军的统帅王离是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但却没有乃祖乃父的本领,率领着秦朝最为精锐的20万长城军进攻赵国迟迟未下。

章邯很焦急,他需要的是长城军赶快结束赵国战事,南下与自己会合征剿楚军,可王离迟迟未建功。

如果王离抛开赵国南下,又怕赵国从后断了自己的粮道,所以王离和章邯一样都很纠结。所以,在反复思量之下,章邯决定,先解决赵国问题,然后再南下围剿楚军。于是,章邯率军北上,与王离汇合。

赵国确实很难搞。虽然其中出现了赵将李良投降这个事件,使赵王武臣被杀,但张耳和陈余马上又拥立赵王歇为王,占据巨鹿继续与秦军作战。

就这样,秦末最为壮烈的巨鹿大战拉开了序幕。

章邯与王离合军后,命令王离围困巨鹿,自己率军筑起甬道来为王离运送粮草。在得到了章邯的加持后,王离率领的长城军没有了后顾之忧,对赵国的攻势越发猛烈,赵国形势岌岌可危。

笔者倒是认为,章邯应该自己去围攻巨鹿,派王离护持甬道可能会更加合适一些,这是因为长城军更加善于野战,而不是攻城战,而自己率领的骊山刑徒更适合攻城战。如果笔者判断正确,那赵国就应该会快被拿下,楚军也就失去了救援赵国的条件,也就不会被集结起来,最后被项羽钻了空子。

赵国岌岌可危,求援信如雪片般飞到各诸侯王手里。所谓是唇亡齿寒,那些凭借着秦末农民起义而复国的六国之后们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也纷纷行动起来出兵援助赵国。可是,就像之前秦国吊打六国那时候的情形一样,诸侯们只敢远观而不敢上前,身体虽近在咫尺,但心却远隔万里。

图片来自网络

楚怀王的谋划

项梁死后,楚国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任何一位君王都不喜欢大权旁落,楚怀王也不例外。你别看他是被是放牛娃出身,但基因还在,楚国的底蕴还在,在他居移气,养移体之后,那颗骚动的心开始不安分起来。

项梁在时,没有人敢乱动,因为只有项梁有能力把全楚的军队管住,可项梁一死,这些骄兵悍将们再也无人能够管住。这对于楚怀王君臣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如果此时楚怀王能够把军队掌握住,恢复楚国往日的荣光不是不可能。

机会出现了。就在楚怀王接到赵国救援的信件时,楚怀王的狗头军师宋义敏锐的发现,机会出现了。这不就是他们一直在等待的机会吗?

如果说,楚怀王没有理由把楚国分散在各地,各自为战的军队集结起来,并且掌控住,那么,这次如果出兵救援赵国,不就顺理成章的那军队集结起来,并且收回兵权的大好时机吗?

而且,如果楚军能够战胜秦军,那楚国就可以奠定自己的地位,待到战后登高一呼,建立一个和秦朝比拟的大帝国,又有谁敢与反对?

鉴于此,楚怀王决定出兵救援赵国。

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阵营分兵两路,一路以卿子冠军宋义为上将军,鲁公项羽为次将,亚父范增为末将,率军数万北上以解巨鹿之困;另一路以刘邦为主帅,进攻关中。楚怀王许诺说谁先攻下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

图片来自网络

在整个战略安排上,看出楚怀王和宋义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其一、以宋义为一把手,就是向诸将表明,此次救援行动是以楚国的名义进行的,而不是以项梁的名义进行的。

其二、行军迟缓,是为了在途中收服像英布和蒲将军等骄兵悍将,争取他们的支持。在没有得到他们明确支持的表态之后,宋义是不会率军向章邯发起进攻的。

其三、派自己的儿子赴齐国做丞相,是为了尽可能的建立统一战线。

其四、派刘邦进军关中,是为了在项羽集团之外再扶持一个军事集团来与项羽抗衡。

对于楚怀王和宋义的布置,项羽和范增心知肚明,如果不尽早解决宋义,假以时日,楚军中的骄兵悍将们被宋义收服,那自己项氏家族在楚国就再也没有了立足之地,要么认命,要么反抗,何去何从?

结局大家都很清楚,项羽以宋义不体恤士兵,不救援赵国之急,想要联合齐国谋反为名杀死了宋义,其实事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那么,宋义死后,楚军诸将的态度又如何呢?

据《史记项羽本纪》: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

以此看来,宋义之前确实是对楚军诸将做了大量的工作,以至于诸将都忘记了楚国复兴是谁的功劳了?如果项羽动手稍晚,后果难料!

图片来自网络

巨鹿之战

从项羽杀死宋义开始,诸将和诸侯们已经清楚,未来的楚国必定是项羽说的算。

于是,项羽命令英布和蒲将军率领两万人马为前军渡河作战,获得了小胜。紧接着,项羽下令破釜沉舟,全军只携带三日粮草,全力进击秦军。

据《史记 项羽本纪》: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项羽的战法是果决的,他并没有像传统的战法那样先断了秦军的粮道,而是从中路突破,把章邯的甬道和王离的长城军分割开来,直接与围困巨鹿的王离交战。

秦军的长城军不是擅长野战吗?那好,我就用你最擅长的战法打败你。

秦楚两军的战况异常惨烈,楚军经过了连续九次作战,终于击败了秦军以引以为傲的长城军,活捉了主将王离,另外两名副将,苏角战死,涉间自焚而死。

击败了长城军后,项羽回军又击破了章邯把守的甬道,章邯见大势已去,只得率军退去。

巨鹿之围虽解,但章邯的威胁仍在,仍然有20余万秦军精锐,实力不容小觑。而项羽率领的楚军此时已经连续经过了大战,损失很大,而且粮草不足,只要是章邯能够坚持下去,战局的发展未必就会不利于章邯。可是此时,秦朝又犯下了一次大错误,最终把章邯逼到了项羽一边。

图片来自网络

章邯在巨鹿战败后,退守棘原,楚军驻扎在漳南,双方虽未经过大战,但是小战不断,秦军屡屡失利。

在这种局面下,章邯心中开始没底了,因此,他就派长史司马欣赴咸阳来看看秦二世的态度。可是,司马欣在咸阳宫前一连等了三天也没有见到秦二世。这是什么?这就是不信任啊!

于是,司马欣连夜逃回,连回头路都没敢走,抄小路逃回了棘原。果然,赵高随后派人追杀,没有追上。

章邯此时面临着一场纠结的局面,进攻,打不赢项羽;退军;又会被赵高害死。万般无奈之下,章邯只得听从了司马欣的建议暗中派人向项羽求和,可是条件又没有谈妥。

项羽为了彻底打消章邯的幻想,派出蒲将军向章邯发起进攻,击败了秦军。随后,项羽亲率大军渡过漳水,再一次把秦军打得大败。就是此役,使得章邯认识到,自己确实不是项羽的对手,才决定要投降项羽。

据《史记 项羽本纪》: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总结

秦末巨鹿之战和棘原之战,项羽以弱胜强,连续击败了秦朝引以为豪的长城军和两位名将章邯和王离,彻底击毁了秦朝想要割据关中地区的幻想,奠定了自己在秦末群雄中的地位,为下一步覆灭秦朝奠定了基础。

而秦朝方面,如果不是赵高对章邯的猜忌,肯于发救兵或者允许章邯退回到函谷关据守,那么,以章邯的能力和手中的约30万秦军精锐,很有可能会守住函谷关,为秦朝续命几十年还是很有可能的。

图片来自网络

新中国建国之后,能称得上最硬碰硬的一张战役,非上甘岭战役莫属,这是一场永载全球战争史册的攻守战,对于中国人来说,除了胜利,这也是一场标志着中国人真正站起来的战役。


志愿军主要指挥官秦基伟,联合国军主要指挥官范弗里特。

上甘岭战役有多硬?

上甘岭一共有两个高地,还都是面积不足3.7平方公里的小阵地,代号分别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

上甘岭的驻守部队仅有不到2个连的兵力,为了攻打这样一个小阵地,美军却先后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


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范弗里特

1952年10月,当时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隐隐占据了表面阵地的主动权,而美军在一些防线上,不仅开始被迫防御,还损伤惨重。

在战场上,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在谈判桌上也就没有多少筹码,为了扭转不利局势,美军第九兵团研制了一个“摊牌计划”决定要先攻克一个阵地,然后迫使志愿军后撤1250码。


这个摊牌计划,简单点说,就是用猛烈足额超量的炮火将一个阵地炸成焦土,美军再趁机占领阵地,就算顺利完成任务了。

2个连兵力的驻地,范弗里特丧心病狂的出动了16个营的炮兵营和200架飞机以及几十辆坦克。

简直不可理喻,为了夺取一个小阵地,竟如此舍得投入!


秦基伟将军

朝鲜战争开打后,秦基伟连续请缨三次,才终于上了战场,担任第三兵团第15军军长。

1952年10月14日 4点 ,范弗里特下令开火,一时间整个五圣山前方的阵地都受到了攻击。

道德洞里,秦基伟的军指挥部像一锅烧沸了的开水,热得冒气。十几部电台同时开机,呜哩哇啦地叫个不停。

10月的时候,15军政委谷景生作为代表回国参加国庆庆典不在部队,此时的敌情全靠秦基伟一人判断。


到处都是爆炸声,前线部队都在汇报被袭击,但秦基伟立马判断出,敌人不可能同时进攻这么多地方,必定有主攻方向。

在吵杂的电报声中,秦基伟冷静的做着思考,首先他认定敌人基本不可能进攻易守难攻的五圣山阵地,必定是这附近的阵地,当45师的师长崔建功打电话过来说,他立马追问“是不是上甘岭?敌人有多大兵力,阵地情况怎么样?”

但由于电话线路被炸毁,崔建功那边的电话线很快就断断续续了。


几个小时后,在上甘岭阵地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用身体做导线的努力下,信息终于传递出去了。

敌人的主攻方向是上甘岭!

此刻秦基伟是为难的,敌人的占领意图十分明显,上甘岭背后是易守难攻的五圣山阵地,敌人的火力如此之猛,到底要不要放弃上甘岭阵地,要不要支援?

这些都是秦基伟需要考虑的事情。

下午的时候,秦基伟听到一半表面阵地丢失了,立马下令,夺回阵地!

很快,15个连的兵力就全都投进入了,45师损失将近4000人,见此情况,秦基伟依然不愿放弃防守,从后方要了4000人补充兵力。


战争前半段最困难的时候,兵团长王近山告诉秦基伟可以放弃上甘岭,但秦基伟将军坚决不同意,要誓死夺取上甘岭。


正是秦基伟的坚持,这才有了之后的传奇战役。


后记

凭借上甘岭战役,秦基伟作为战役前半部分的主要指挥人员,后来升任中央军委委员,兼国防部长。

真乃一员悍将!

+关注

在世界战争史上,发生了一些硬战、苦战、血战,也发生了一些著名的战争,同时也成就了一些著名的将军。

在国外,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应该属拿破仑人生的最后一战:滑铁卢战役。滑铁卢战役是由法军对反法联军于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进行的决战。滑铁卢战役的双方将领分别是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的威灵顿以及普鲁士的老将布吕歇尔。战役最终以反法联盟获胜而告终,这次战役结束了拿破仑帝国。这是外国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近50000名士兵阵亡,其中联军士兵23000人,法军27000人。

在国内,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应该属孟良崮战役。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发生在中国近代的战役,它的发生时间是1947年的5月,战役的发生地是山东省的孟良崮,所以起名孟良崮战役,这场战役是解放军和国民党的军队的争夺战,解放军的将领是粟裕和陈毅等人,国民党军的将领是顾祝同和张灵甫等人,交战方是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国民党军(徐州司令部)整编七十四师、整编83师19旅57团,当时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出动了27万人,国民党出到了24个师、60个旅约45万人,战争最终以解放军大获全胜而结束。这是中国后代史上解放军以弱对强,以少胜多最经典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解放军伤亡1.2万余人,国民党军伤亡3.2万余人。

+关注

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国军方面的军事主官表现的都大失水准,无论是东北的卫立煌、华北的傅作义还是徐蚌的刘峙,我军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胜利,敌方的指挥混乱和水平低下“贡献”不小。看过老电影《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吗?双方主将真正堪称“硬碰硬的”,还得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和“华中军政公署长官”白崇禧之间的对决。



渡江战役以后,人民解放军在南方战场上总的进军态势为:第三野战军主力追歼南京方向的逃敌,并向东围攻上海;第二野战军主力则直扑并切断浙赣线,既是对三野作战的支持,也顺势割裂了汤恩伯和白崇禧两个军事集团的陆路联系,同时威胁武汉侧后方;而围歼以桂系军队为主的白崇禧集团的重任,则由第四野战军负责实施。

西柏坡将白崇禧定性为“中国境内第一个狡猾阴险的军阀”,其实四野司令员林彪也清楚,在国民党军队内部,无论是地位声望、战略眼光还是指挥能力,白崇禧都要比之前的陈诚、杜聿明之流高出一个段位,并且他所掌握的桂系部队与其他国军也大部相同。

对于敌人的特点,第四野战军在1950年起草的《解放战争第四年度初步总结》中,曾对南下进军之处的敌情分析做如下概括:



“白崇禧集团是国民党军队中比较有战斗力的一个集团,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从未受过严重之打击,还保持着元气,加之该集团封建地域观念较深,宗派团体观念的传统思想及反动教育均有较深厚的基础,因此在作战中又表现出一定的顽强性”。

“白匪本人在长期与我斗争中学得了我们部分作战指导经验,经常在指导上采用避实击虚,迅速转动兵力,因此了表现了某种程度的积极性与灵活性。广西军队装备轻便,马匹少,辎重简单,士兵善于爬山行军,有一定山地作战经验,故在会战过程中表现有相当的机动性”。



可以发现,林彪元帅及其四野指挥机关对桂系军队的评价和总结是比较客观的,这也是人民军队战胜敌人的法宝,诚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在中南战役发起之前,白崇禧集团尚拥有六个兵团,即陈明仁第1兵团、张淦第3兵团、徐启明第10兵团、鲁道源第11兵团、刘嘉树的第17兵团和张轸的第19兵团,实力不弱。

同时在中南地区还有敌宋希濂“湘鄂边绥署”的第14兵团、第20兵团,以及盘踞在广东地区“华南军政长官公署”余汉谋的三个兵团,上述所有敌军共26个军70个师,总兵力在50万人以上。对第四野战军来说,战胜当面之敌并不轻松。



当然,林彪的第四野战军也是齐装满员兵强马壮,1949年4月28日组建第14、第15兵团后,整个野战军拥有四个兵团12个主力军,并且各军兵力充足装备精良,根据总参工作组的汇报,第四野战军“第44军兵力为57800人、第48军60000人,以第39军超编最多,达到70000人”,因此从兵力上说,四野的一个主力军几乎相当于国民党残部的一个兵团。

然而四野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大批来自北方的干部战士严重水土不服,不太适应南方酷热的气候和饮食,比如第38军在行军过程中一周内战士患病3400名,其中一半是疟疾,39军曾经一天之内中暑500余人,部队伤病减员较大。



同时沿途解放的大片地区都需要要留下干部和部队接收,因此四野实际投入中南地区作战的只有55万余人(白崇禧直接指挥的部队约30余万),上述这些不利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也注定着四野与桂系军队的交锋是硬碰硬的,是一场“强龙压倒地头蛇”的特殊战斗。

正是在这些不利条件下,第四野战军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宜沙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和广西战役等多次激烈战斗,最终于1949年12月中旬,将白崇禧集团最后的残部17余万人全部歼灭于粤桂边之容县、博白和钦州地区。

四野在南下过程中,一路解放豫、鄂、赣、湘、粤、桂诸省,在这场硬碰硬的对决中,林彪取得完胜。

谢谢邀请啊!

战争史上硬碰硬的战役真是太多了。但如果说最硬碰硬的战役,我认为还是拿破仑战争中,

1812年9月5日~7日爆发的博罗季诺战役。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场战役,有四大硬。


首先统帅够硬!作战的一方是法国皇帝拿破仑,当时公认的世界第一名将。而他的对手是库图佐夫,一位当时欧洲第一流的沙场老将。

其次是将军够硬。法国元帅奈伊这位“勇者中的勇者”在激烈的战斗中,站在占领的多面堡上指挥他的部队,恨不得把所有的火力吸引到自己身上。而俄军的米洛拉多维奇将军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竟然找了个更靠近法军炮兵的地方要求吃午餐!

再次是士兵们够硬。

先说步兵。一位法军军官对俄军留下了这样的记述:“俄军的(步兵)纵队……犹如移动的堡垒。在开阔地上,我们的大炮在他们中间轰开缺口,但这些勇士却不受丝毫影响,继续朝我们前进。”

法国第30战列步兵团的弗朗索瓦上尉后来写道:“实心炮弹飞来,在草地上跳跃、打滚,整行乃至半个连的队伍被击倒,形成巨大的空档。博纳米将军(第1师第3旅旅长,该旅仅辖第30战列步兵团一个团)位于30团最前头,他让我们在霰弹火力最密集的地方停下来,重整之后再次以冲锋步伐向前推进。一道俄军战线试图阻止我军,但我们在三十步距离上展开了全团齐射,越过了尸骸……”

看看,两边的士兵顶着炮火,被成片扫倒都死战不退。

再说骑兵。俄军第1西方军团的司令官巴克莱后来回忆道:“这种混战,前所未有,敌我双方的骑兵轮流冲锋,将对方击退,再在炮火的掩护上重新整队、发起进攻……”当时,这场重骑兵之间的较量在一块黑麦田上展开,双方冲击的力度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相撞之后的巨大动量能让人马如在飓风中一般飞舞。

双方士兵完全杀红眼和打疯了。

“每个人都尽力用他的武器、双手乃至牙齿杀戮敌人。令战斗更为恐怖的是,后继的骑兵攻击队列在冲向下一个目标——以准确的齐射迎接他们的步兵方阵——时踏过正在蠕动的人群。”

甚至连相对安全的炮兵都玩大炮上刺刀了。

当时俄军的命令是,直到敌军真的骑上(你们)火炮才能离开。通告连长和军官们:他们必须坚持到敌人进入霰弹最近射程内再开火,这是确保我们不让出每一步阵地的唯一方法。即使放弃火炮,即使他们夺走你们的装备,也要在近距离上射出最后一轮霰弹!就算此后被敌军俘获,这样的一个炮兵连也会给敌军造成足以弥补火炮损失的伤害。

而法军的要求是:倘若炮兵能够在近距离上发射几轮具备破坏性效果的霰弹,给推进中的敌军造成严重损失,继而钉死火炮,让人员撤离战场,他们就不注重己方的火炮损失。

最后,双方的伤亡也够硬。

很多参战部队很快就打光了,俄军第2混合掷弹兵师师长沃龙佐夫将军回忆说:“战斗开始1小时之后,我的师就已经不存在了。原来的4000人在会战结束后只剩下300人。我熟识的18名军官中只有3人幸存,而且只有1人没有受伤……我们并没有完成什么壮举,但没有一个人逃离战斗或投降。如果第二天有人问我,我的部队在哪里?我会指着我们的阵地自豪地说,就在那里!”

俄军第1西方军团的许多营剩下不到200人。俄军一位托尔上校询问一个“团”的番号时,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是第二师”。防守巴格拉季翁堡的六个掷弹兵营仅剩300名幸存者。以400人参战的皇后胸甲骑兵团在战斗结束后剩下95人。守卫拉耶夫斯基堡的第七军只剩下700人。

甚至没参战的部队也损失惨重,

俄军两个近卫军步兵团一枪没放,就因为法军炮击而伤亡297人。俄军帕斯克维奇将军记载道他的师在炮火下损失了一半。那些俄军象机器一样冒着法军的弹雨站立着,一个倒下去一个立刻向前把缺口补上,好象他们在接受检阅一样。就这样,他们一丝不动地经受了五个小时的炮击;唯一的行动是后面的士兵跨步向前补上死伤者留下的缺口。战斗结束后,排成整齐阵形的死尸使他们的阵地仍然清晰可见。

而法军同样如此,法国元帅缪拉的骑兵在开战后的整整3个小时里都直挺挺地站在法军炮兵队列的后方,忍受着俄军火炮的杀伤。波兰第14胸甲骑兵团的马拉霍夫斯基上校回忆:“我们的部队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下而不采取任何措施,一串炮弹割倒一片人马,在队列中撕出巨大的缺口,而后续部队则默默地顶上这些空缺。”第3骑兵军炮兵指挥官格里瓦也回忆说:“子弹、实心炮弹、榴弹碎片从各个方向袭来,而我们(法军)的骑兵却在几个小时都无动于衷……一个威斯特伐利亚胸甲骑兵团遭受的损失尤其惨重,以至不断有头盔和扭曲的胸甲碎片在空中飞腾。”

最后,总数为11万人的俄军,共有43924人阵亡、受伤和失踪,(有人估计为52000人),也就是伤亡率达到了40%~47%。

而总数为13万的法军,大于损失了大约35000人,伤亡率达到了26%。


凭着这四大硬,这一仗绝对算得上人类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战役了。

+关注

首选,谢谢邀请!

在世界的战争史上,名将与名将之间的经典战役数不胜数,无论是国内战争史还是世界战争史上,王牌与王牌之间硬碰硬较量战役更是不胜其数,本期小姐姐给大家盘点个人认为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塞班岛战役。

塞班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期间,美日为争夺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塞班岛进行战役。

日本,在海军方面,由日本海军太平洋总司令南云忠一指挥,守岛部队由司令小煨英良中将指挥日本第43师团,此战日本投入总兵力4.3w人、军舰55艘以及630余架飞机。

美军方面,由美军北部突击舰队司令特纳海军中将指挥,为此,美军此战投入陆战2师、陆战4师和第27步兵师,总计兵力6.7w人、军舰470余艘和2000余架飞机。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为了实现本土的绝对安全区域,以本土为核心,周围2000公里范围内都是在日本控制范围之内,防止其他国家攻击日本本土,美军采用“蛙跳”跳岛屿战术,步步进攻日本本土,拿下塞班岛,美军的B-29战略轰炸机就可以直接以此为基地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

为此,美日双方都知道此战战略位置的重要性,由于之前美日之间已经经历中途岛海战、瓜岛战役等诸多夺岛战役,日本方面于1944年初,开始在塞班岛修建防御。美军也积累了诸多夺岛经验,首先,美军围住塞班岛,派出庞大的航母群切断日本海上补给,对岛屿在战役之前,进行不间断的轰炸。在登陆之前的一周派出所有舰载机、轰炸机、军舰上的火炮再次进行一周的火炮准备,日军方面守岛部队修筑的防御工事表面阵地基本是被炸平。

美军向来都是炮火理论,所有战役都是炮火优先开路,日本守军由于海上补给被切断,伤员得不到救治,食品、尤其是淡水资源得不到补给,守岛部队在美军炮火不断打击下,日军基本都是死战,抱着玉碎的信念,美军只能一个个阵地进攻,步步为营,推进一点是一点战术。在太平洋夺岛战役中,日军基本都是“玉碎”战死,日本守军战死率平均超过90%,美军海军陆战队则是专门为实施登陆作战而组建的部队。

夺岛战争本来就是背水一战,伤亡率也高,因此,美军海军陆战队在组建训练中就非常注重战斗作风、战斗意志的培养。美军海军陆战1师、2师、3师、4师都是美军王牌部队,在太平洋登陆战役取得辉煌中,都是海军陆战队打下的。

1944年7月7日晚上,塞班岛日本守军被美军压缩在岛屿东北角狭小地域,斋藤和南云向东京大本营发出了最后的诀别电,集中岛上剩余5000余人开始自杀冲锋,几个小时战斗,美军伤亡2000多人,日军基本全部战死,斋藤和南云也自杀身亡。

塞班岛战役历时一个多月,日本战死超过4.1w人,美军伤亡1.6w人,日军阵亡率超过96%,美军伤亡也达到将近30%,可谓是战争史最硬碰硬战争。

+关注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围绕太平洋发动的一系列战役,其中最著名,也是最惨烈的“冲绳战役”。“冲绳战役”整整持续了三个月,美军伤亡高达7.5万人,日军的伤亡更甚,损失了11万人之多。期间双方摧毁的武器辎重不计其数,日本在这场战役中还使出了臭名昭著的“自杀式攻击”。

下面让我们去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了解惨烈的“冲绳战役”:



1945年3月,随着硫磺岛被美军占领,现在距离日本本土只剩下最后一道屏障-冲绳岛。这个原本属于中国附属国的独立岛屿,在19世纪被日本夺走后,成为了日本的冲绳县。现在日本能否继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苟存全在于日本能否守住冲绳岛。



为此日本最高司令部制定了防御冲绳的“天“号作战计划。计划中命令牛岛陆军中将率领10万余人,下辖62、24师团,第44混成步兵旅以
及其他部队的第32军担任陆地防御任务。
同时命令伊藤整中将一率领最后的帝国海军精锐第二舰队对美国海军发动自杀式攻击。最后由宇垣缠中将组织”神风特攻队“对美国海军驻冲绳舰队发起进攻。日本将兵分三路,用全部的力量来防御这最后的屏障。



美军这边针对冲绳岛由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制定了代号为“冰山行动“的作战计划。为了顺利实施这次进攻计划,美军调集了50多万的作战和辅助人员。其中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是巴克纳中将指挥的第10集团军,其中包括了陆军第24军和海军陆战队第4军,共计18万人。海上支援掩护任务由中将斯普鲁恩斯指挥的第5舰队和弗雷泽上将指挥的英国太平洋舰队来完成。参加这次进攻任务的一共有36艘航空母舰,22艘战列舰,320艘其他类别作战舰艇,以及1139艘各类辅助舰艇,舰载机多达2108架。



1945年3月中旬,美军所有的舰队进攻攻击阵位后,日军发动了第一波次的空袭,但是却遭到美军反击,失去了再次进攻的能力。

3月23日,美军准备登陆作战,依旧是舰炮先行。

4月1日,开始正式的登陆作战。登陆部队上岸以后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抵抗,不断向岛内推进。三日之后,美军遇上了日军设立的第一条防线,战事依旧胶着激烈,两个师的美军被压制得无法再前进一步。同时日本海军按计划发动对美海军的“自杀式行动“,但是却被美国第58特混舰队司令米切尔中将终结,号称永不沉没的”大和号“葬身海底,火光冲天。


5月10日,美登陆部队与日军血战了一个多月后,发起了全线进攻。美军与日军争夺每一个石头、碉堡、暗道,产生了巨大的伤亡,却也使日军步步退却。

6月22日,随着牛岛中将的自杀,日本防线全面被摧毁,美军以及盟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接下来就剩下日本本土没有被解放了。

“冲绳岛战役“是二战太平洋战争期间最惨烈的战争,这次美军获得的胜利是艰难的,也是光荣的,那些为了全人类的正义事业而牺牲在冲绳岛上的盟军士兵也是英勇的。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关注

东野6纵17师的师长龙书金与国民党守军将领范汉杰之间展开的,锦州战役是国内战争史上第一次规模最大的城市巷战。激战之惨烈,前所未有!

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地区成为国共双方必争之地,谁控制了东北,谁就控制了中国。

因为在1945年,东北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亚洲第一。1931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9%增加到59.3%,而中国2003年才达到 57.5%

1943年,丰满水电站发电能力每年22亿度,而到了 1949年整个中国发电量才43亿度。1943年时东北生产了占全中国49.4%的煤,87.7%的生铁, 93%的钢材,93.3%的电,69%的硫酸,60%的苏打灰,66%的水泥,95%的机械,形成了庞大的人造石油、特种钢等当时领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业。

1945年时,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东北占85%,台湾占10%,中国其余部分只占5%。

锦州地处进出东北的咽喉要道,控制了锦州,就等于卡住了东北的脖子,切断东北与华北之间联系,如果我军打下锦州,沈阳、长春驻守的55万国军就成了瓮中之鳖,我军将取得了战争主动权。如果我军不能在7天时间内打下锦州,东野25万军队将在锦州这个狭小地区被华北50万国军和东北境内的55万国军包围,使我军失去整个东北。

打锦州必须速战速决,7天时间决定东北的胜负,因为东野的控制区在哈尔滨以北地区,25万军队越过长春、沈阳55万守敌,直插锦州,25万军队的后勤补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蒋介石命令锦州守军范汉杰,必须守住锦州,把东野20万军队牢牢地吸住在锦州,国军从海上运送兵力,在距离锦州50公里的葫芦岛登陆,与山海关、沈阳,总共100万兵力从三个方面,对锦州东野形成包围之势。此时,国共两军,都有势在必得打赢锦州战役的决心。两军对峙锦州,双方投入40万兵力,展开城市巷战,在国内战争史上是第一次。

战役于1948年10月7日打响至15日结束,城市巷战用时31小时,激战惨烈,前所未有,东野伤亡2万人,守军伤亡2.4万人,双方4.4万人的尸体可以把锦州城的街道摆放满了,整个街道被血染成红色。历史记载:战役结束,林彪、罗荣桓站在锦州城边的帽儿山上,俯视锦州城,林彪不由自主的,眼角滚下了泪珠,凝聚着锦州城,迟迟不肯离去。

锦州战役胜败,决定国共两军在全国战场上的优劣态势,事实证明,锦州战役的胜利是内战的转折点,从此,解放军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解放后的东北,成为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过江战役的大后方,大量战争物质从东北源源不断运送到全国各地战场上,加速了全国解放!

远的不说,就二战及以后就有很多。如美日的硫磺岛争夺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但用"最"硬碰硬,且持续时间之长、双方伤亡之大,当属抗美援朝时的上甘岭争夺战。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武力侵犯朝鲜,战火以至烧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中国人民为保家卫国,决定抗美援朝、岀兵朝鲜。

五次战役下来,双方基本僵持在三八线。上甘岭做为三八线附近的一个战略要地。虽面积(含周边几个山包)仅3.7平方公里。但谁占有了他,往南往北无险可守。

我志愿军指挥这一战役级的是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而对方则是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将军。

上甘岭共打了43天,双方投入了十余万兵力。美凭借空中、装备优势,对我方的上甘岭阵地进行狂轰滥炸,投下了近两百万发炮弹及近万枚各式炸弹,使上甘岭每一两平方米就被美一枚炸弹炸飞。使整个石山炸成了石粉,整个山包平均被削去了两三米。

以至岀现白天上甘岭表面为美军占领,志愿军则隐藏在上甘岭山中的坑道里。晚上出来反击,重新夺回地面。这样反复的交替争夺,都损失严重,伤亡近半。

美军的范弗里特终于耗不下去,撤出了争夺,直到五三年停火协议,双方态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上甘岭牢牢控制在志愿军手中。

战争是残酷的,电影《上甘岭》
就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再现。至今一些志愿军烈士仍葬在朝鲜的烈士陵园里。

所以中朝老一代领导人用"鲜血凝成"来形容中朝关系,是准确的定义和评价。

+关注

在三国时期张飞大战马超是最硬碰硬的战争,白天大战一天,不分胜负,晚上还挑灯夜战,真可谓是两个将军最硬碰硬的大战!

+关注

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是哪两个将军之间展开的?

历史上硬碰硬的战役非孟良崮战役莫数,这次战役是华野副司令粟裕大将与国军74师师长张灵甫中将的较量。这两位将军是国共两军的悍将。粟裕从小就研究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跟着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上井刚时他还是一位班长,在几年的保卫井冈山反围剿战斗中,他大显身手,很快就成长为红军的师长,军参谋长。孟良崮战役他当时任华野的副司令。司令员陈毅当时因身体不舒服让他亲自指挥了这场战役。




而国军的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也不是弱者,他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因此蒋介石对他格外器重。让他担任蒋介石摘系部队的师长。该师全部是先进的美式装备,因此根本就不把华野放在眼里。



74师在山东境内追得华野到处躲藏,当到达孟良崮附近时,粟裕看到了希望,他想利用孟良崮的地形,把敌74师埋葬在这里。准备就在此地摆战场吃掉敌74师,狠狠打击一下敌人的嚣张气焰。



粟裕把华野下辖的几个纵队进行了分工,先让一个纵队吸引74师过来,然后再假装败退爬上孟良崮。张灵甫不知是计,命令全师快速追击上了孟良崮。这正中了粟裕的计。粟裕看到张灵甫冲上了孟良崮,赶紧命令三个纵队对74师形成包围。再命令两个纵队守好敌人来援之路。剩下的纵队作为战略支援部队。



战斗打响后华野的包围圈越缩越小,在粟裕的英明指挥下,经过华野全体将士们的浴血奋战,终于将不可一世的敌74师的32000名官兵全部消灭在孟良崮上,中将师长张灵甫也被乱枪打死,就这样敌74师被粟裕指挥的华野全部吃掉。这场战役大张了共军的威风,也大灭了国军的士气,为以后的三大战役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注

笔者认为,评判“硬碰硬”,最科学的指标就是伤亡人数。以此为标准的话,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硬碰硬”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最为惨烈的一次大战,甚至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大战。双方的主要指挥官分别是保卢斯和朱可夫。



斯大林格勒战役从1942年6月28日打响,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共历时199天。斯大林格勒战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42年7月至11月,此阶段为苏军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苏军的战斗极为艰苦,苏军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防御力量来抵挡德军的疯狂进攻。7月,斯大林发布227号命令——“不准后退一步”。

德第6集团军的一位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为争夺每一座房屋、水塔、铁路,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个阶段是42年11月到次年2月,苏军进入

战略反攻阶段。抵挡住德军的疯狂进攻后,苏军开始组织大规模的反攻,仅43年,德军被俘9万人,33万被围德军被全歼。

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具体的伤亡数字一直没有准确的统计,据苏军数据,苏军47万余人战死,65万余人受伤或被俘,这个数字不包括平民的伤亡,而平民的伤亡绝对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因为仅在德军攻入市区的短短一周,就屠杀了4万多平民。鉴于苏军在伤亡统计中历来喜欢将伤亡数字粉饰一下,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苏军的实际伤亡人数应该不止112万(不包括平民)。而德军为首的法西斯军队,共伤亡150万余人,损失3500辆坦克,12000门各式大炮,1400多架飞机。德军第六集团军几乎全灭,第四装甲集团军大部被歼灭,二十多个师直接从战斗序列中撤掉番号。

就双方战损情况来看,比一战著名的“凡尔登绞肉机”伤亡人数还要更大。

在如此大规模的集团军的较量中,许多我们熟知的战术战法都宣告失效,就是正面硬碰硬的拼装备、拼牺牲、拼意志。

+关注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我认为历史上真正硬碰硬的战役,我就说滑铁卢战役把,这是拿破仑战争中的最后一战,也确实是一场真正的硬碰硬的战役。

战争的双方分别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以及反法同盟中的英国威灵顿和普鲁士的布吕歇尔之间展开。

战争背景

1814年4月,拿破仑波拿巴作为法兰西帝国皇帝,用了十年称霸欧洲,在拿破仑的卓越军事才能指引下,法国扩张成为一个横跨欧洲大陆的帝国,最终拿破仑还是被反法联盟击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在法国得以复辟。

但是拿破仑很快就得到消息,人民会欢迎他的回归,人们对导致25年前法国大革命的君主和他的附庸毫无感情,他还得知,他的敌人在维也纳会议上对欧洲的未来产生了纠纷,于是拿破仑决定采取行动。

在被流放了短短10个月后,他回到了法国,当他登上岸的时候,遇到了奉命前来逮捕他的军队,当拿破仑站在军队面前的时候,军队瞬间倒戈,宣布效忠于他,法国人民也很快接受了拿破仑。

在维也纳,反法联盟迅速搁置争议,并且开始集结军队组织新的反法联盟对抗拿破仑。

拿破仑知道他必须在敌人集结以前采取行动各个击破,他指望一场胜利,然后和敌人展开谈判。拿破仑要击败最近的敌人,就是驻扎在比利时的英国和普鲁士军队。

英国军队由威灵顿率领,普鲁士军队的统帅是老将布吕歇尔。

当时拿破仑的军队可以和联军中任何一支在数量上相抗衡,但是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则会在数量上超过法军。所以拿破仑打算分离他们,并依次击败敌人。

战役前夕

1815年6月15日,拿破仑进攻荷兰。

拿破仑首先越过了沙勒罗瓦附近的边界,目的是将英国和普鲁士的军队分开,然后第二天拿破仑派奈伊元帅的左翼部队夺取了在卡特瓦尔的关键路口,奈伊元帅和威灵顿部队发生了冲突,他竭力夺取阵地,联军击退了法军的数次进攻,并且守住了阵地。

而同一天,在利尼附近,拿破仑动用了他的主力部队进攻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战斗非常激烈,最终法军获得了胜利,72岁的布吕歇尔的战斗中连战马都被法军击毙,但他得以逃脱。

普鲁士军队虽然撤退了,但并未奔溃,拿破仑派出格鲁希元帅率军追击,他自己则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威灵顿率领的英军身上。

威灵顿第二天才收到了布吕歇尔战败的消息,于是开始组织撤退,行进到了滑铁卢。他得到了布吕歇尔第二天增援的保证,于是就停止了后退的步伐,决定这滑铁卢同拿破仑展开决战。

战前部署

威灵顿非常谨慎地选择了战场,他把军队布置在一个平缓的山脊后面以避免法军的炮火,他的右翼驻扎在霍高蒙特,中军驻扎在中间的一个农场,名为La Haye Sainte ,左翼驻扎在Papelotte农场。威灵顿的军队数量和拿破仑数量相当。

威灵顿手上有68000人,分别为英军31000人,荷兰17000人,德国20000人。而拿破仑则拥有72000人。

1815年6月18日,战役开始打响。

这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元帅追击普鲁士军队,使之忙于逃跑,无力支援滑铁卢战场,而拿破仑则乘机击溃威灵顿的军队并打开通往布鲁塞尔的道路。

但是格鲁希在瓦尔夫尔遭到普鲁士军队的顽强抵抗,普鲁士主力就此逃离,并迅速增援威灵顿。

在滑铁卢,拿破仑推迟了进攻,等待地面干燥,这样更有利于法军进攻。

战役过程

战役打响于当天早上11点,拿破仑佯攻威灵顿的右翼,霍高蒙特,他希望威灵顿调动部队增援右翼,从而使中军空虚,然后他再对中军发动猛攻。

但霍高蒙特的士兵坚守了一天,一次法军强行穿过了大门,但是在进门后门被关闭,所有入门的人都被射杀。威灵顿后来把这次战斗定位决定性的时刻。

到了中午,法军集中了80门大炮进攻联军的中军主要防线,威灵顿的大部分部队躲在了缓坡后面,但还是有很多炮弹打中了他们,在联军中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下午1点30分,拿破仑派出步兵,法军的先列步兵遭到了训练有素的火枪的还击,随后被重骑兵击退。法军的进攻被粉碎了,两面著名的军旗被英军得到。但是英国重骑兵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过于深入,四散开来,随即纷纷被击倒。在最脆弱的时候,法国重骑兵展开反击,英军损失惨重。联军骑兵少将威廉庞森死于其中。

下午4点钟左右,奈伊元帅认为联军开始撤退,并率领重骑兵进攻以扩大优势,但是奈伊判断错误,联军组成步兵方阵迎战法国骑兵,法军无法突破这些阵形,他们只能围着方阵打转,直到被击落。奈伊没有使用步兵和炮兵支援进攻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同时布吕歇尔赶到了战场,他们开始从法军的侧翼发动进攻,这就迫使拿破仑派出军队对付布吕歇尔在侧翼的威胁。

下午6点左右,法军占领了战场中央的La Haye Sainte农场,这使得法军得以近距离内用火炮攻击联军方阵,这使得联军伤亡直线上升。

此时看起来,如果威灵顿不撤退,他的军队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是拿破仑的处境也不乐观,此时普鲁士军队赶到了战场,而拿破仑的大部分军队在进攻威灵顿,只好调动最后的后备军,老年近卫军,这支令欧洲闻风丧胆的部队。

晚上7点30分左右,3000名老兵从他们皇帝面前通过,抵达了中央战场。

威灵顿的红杉军迎击拿破仑的老年近卫军,他们向老年近卫军倾泻炮火,当联军刺刀上枪准备迎战的时候,老年近卫军撤退了。

威灵顿感到了即将而来的胜利,下令全面出击。

同时普鲁士军队在拿破仑的侧翼发动了进攻,老年近卫军溃败的消息传遍了拿破仑的军队,法军爆发了恐慌,士兵开始逃离战场。

只有老年近卫军保持了纪律,发动了一次英雄的但注定失败的防卫行动,拿破仑被迫放弃了他的马车,但也难以摆脱普鲁士骑兵的追击。

战争结果

战争以反法联盟获胜而告终。这是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之一,近50000名士兵阵亡,其中联军士兵23000人,法军27000人,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恶劣,许多士兵在战场上躺了数天。

此后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波旁王朝再次复辟。

拿破仑被再一次流放,流放到了一座遥远的大西洋小岛,圣郝勒拿岛,拿破仑这次没能逃跑,在六年后逝世。

+关注

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战役很多,其中有冲绳岛战役,阿登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列宁格勒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淞沪会战,长平之战,扬州保卫战……

每一场战役都惊天地,泣鬼神,惨烈无比!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要多残酷有多残酷,双方不惜一切代价硬碰硬,最后苏军惨胜。

斯大林格勒,60多万苏军,40多万德军,短短几个月双方死伤120万士兵,还没算平民。在斯大林格勒,军官平均能活一个星期,士兵两天,每一寸土地都反复争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战役,交战双方有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狂热——纳粹和共产主义,截止天王星行动,苏军动用了2000门火箭炮3000门榴弹炮,炮弹已经不能用发,而是用多少次列车来计算。是役,德军集合的欧洲军团,也是迄今为止欧洲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相对力量)——德国国防军第六集团军群覆灭,苏军第64集团军,第三十五集团军,西伯利亚军团伤亡超过百分之70。

战役后期,双方不分昼夜的残酷巷战 ,使许多师的兵力所剩无几,特别是苏军,伤亡惨重,没有兵力补充,就补充工人分遣队和老百姓,斯大林甚至发出了最残酷的命令,不管是谁,如果逃跑就处死,甚至处死逃跑者家人,参战者为了家人别无选择,只能血战到底。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果苏军惨胜,创造了奇迹,也赢得各国尊重,现在的俄罗斯之所以称为战斗民族,二战时战胜德国有很大关系。

+关注

我是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毫无疑问那必须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地点:朝鲜半岛;

对阵将军:彭德怀VS麦克阿瑟,李奇微。

背景介绍

战役的双方:中国vs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

一个是从沉沦中开始复苏,有着几千年古老历史的东方大国;而另一个却是立国只有100多年的新兴世界霸主。

所谓的联合国军是以美国为首,16个国家的作战部队和五个国家的医疗队组成。

16个国家的作战部队: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土耳其、希腊、泰国、南非、菲律宾、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

五个国家的医疗队:瑞典、丹麦、意大利、挪威。

中国是以一国之力对抗21个国家,也可以说,中国以一国之力单挑全世界!

现在回头看看,根据一国之力对抗世界的国家,八个字形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毛主席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首诗对彭德怀将军的形容,特别的贴切。

面对嚣张跋扈的联合国军,彭大将军横刀立马,将美国乖乖的打回谈判桌。

我们来看看彭德怀将军的两个对手:

  1. 麦克阿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2. 李奇微:美国上将。
这两个人在二战中功勋赫赫,在美国所有的将军当中,实力可以排到第一列。名将,麾下带着训练有素、装备先进,并且刚经过二战洗礼的军队。

按理说这样的配置可以横扫世界,可惜啊,他们输给了彭大将军,输给了中国,输给了有毛主席军事思想武装的人民军队!

整个朝鲜战争,美国动用了除核武器之外,所有的先进武器装备,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

直至如今,美国也想不清楚到底是输在哪里?

他们永远不知道,曾经傲视世界,千年的古老国家,在遭受百年屈辱之后,内心所积蓄的能量一旦迸发,是所向披靡的。

这一场硬仗,中国是倾全国之力,动员国家所有力量,与整个世界一较高下。

胜则,东方巨龙从此崛起!

若败,新兴的中国将一蹶不振,前途未卜!

幸而这一战,彭大将军一战定乾坤,让中国从此站立在世界之上,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打出了几十年宝贵的和平时间。

后记

我突然想起,赳赳老秦人那种,奋发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我华夏不败的灵魂!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百年国恨,沧海难平!

天下纷扰,何德康宁!

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中国传承千年的精神,流淌在血液之中,千年不灭!

+关注

谢谢您的邀请。说到两位将军硬碰硬的较量,我的理解有几种,一种是战争规模,一种是战争惨烈程度。

如果是论战争的规模,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首当其冲。当时参战的人数,秦国大约65万,赵国45万,最终赵国全军覆没,秦国伤亡约25万,两位硬碰硬的将军就是秦国的白起和赵国的赵括。

如果是论战争的惨烈程度,明末清初的扬州保卫战可以排第一,当年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扬州失陷后,满清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史称"扬州十日"。

+关注

一般来说,如果熟知围棋比赛的话,都会知道职业选手在赛场之上是很难出现大龙拼杀这种情况!因为什么呢?就和战争上面很少出现这种硬碰硬的情况有关,大家处于势力均衡的时候,如果真的要硬碰硬,大决战的话,只有两败俱伤,这条路可以走!那更多的时候都是追求避重就轻,或者是突袭敌方的软肋,突袭开战,这种情况出现,除非到了逼不得已,很少会有这种高级将领与高级将领之间硬碰硬的这种对决,那历史上面就没有这种情况吗?我说过很少有,但是不代表没有!

历史上面就曾经出现过多次硬碰硬的情况!比较近代的话,那就是苏德战争时期的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国名帅曼施坦因和前苏联名帅朱可夫之间的一场巅峰对决!还有就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早期的山本五十六率领的联合舰队和尼米兹率领的太平洋舰队之间的内场海空对决,尤其是在瓜达卡纳尔岛的那一场战争。

至于书,我今天要讲的呢,是一个大家既熟悉但是经过几年网络上面狂轰滥炸之后,绝对有一些陌生的人,这个人就是岳飞,我说的这一场战争就是岳家军的成名之战,郾城之战。

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呢,早期金朝确实是和南宋存在缓和这样一种战略设想,但是后来呢发生一点事故,所以主战派再一次占取上风,女真人兵发三路准备攻打南宋,在这种情况之下,中路军就是由完颜宗弼,也就是历史上面赫赫有名的完颜兀术,率领的精锐部队发起突击,而阻挡这支军队的就是岳飞和他的岳家军!

早期经过防守反击之后!岳家军由湖北出发进入河南进行作战,此时已经打到淮河以北!这个时候,完颜宗弼再也无法忍受,(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石塘网)率领15000精锐骑兵和10万步军前去攻打岳家军,目标直指岳飞的驻地!郾城。

此刻岳家军的精锐和主力直面由女真人统帅完颜宗弼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双方之间就展开一场火星撞地球之间的对决!

先是双方的骑兵展开对决,由岳飞的长子岳云率领着岳家军的亲戚,并跟女真人所率的轻骑兵展开对决,岳家军来回冲杀!眼见自己军队作战不力,完颜宗弼率领自己的王牌部队,也就是铁浮屠和拐子马参战。此时岳飞除了派遣岳云的轻骑兵以外,还派遣自己的背嵬军!直面铁浮屠的冲杀!300背嵬军在面对铁浮屠冲沙的同时,又挡住了女真人大军的增援。方便自己的后方部队,冲上来干掉了铁浮屠!

双方之间一直从当天下午打到天黑,直到最后彻底消灭铁浮屠的作战部队之后,女真人才撤兵!之后,女真人不甘心,失败率领12万大军!再一次向岳飞的岳家军展开对决!

经过长达两天的作战,岳飞终于击败了当面之敌,此次作战双方之间均有损失,但是女真人的损失更大!其中作为精锐的铁浮屠和拐子马十不存一!所有的战马几乎都是被岳飞的岳家军的战刀给砍死!

在这场战争里面,双方都拼尽全力,各路好手顶尖对决!战争之惨烈,以及双方之间所经历的那种血腥搏杀。这是,有史以来罕见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双方都是本国最为强劲的作战部队,这一次强强问话,最终岳飞能获得大胜,也是让人意想不到!

女真人经历过这场战争,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样的感叹!由此可见,这场战争对于女真人所产生的那一种心理阴影!

+关注

决战紫禁之巅,安卡拉会战,世界两大枭雄的终极对决

1402年,号称雷神的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一世在安卡拉郊外迎战帖木儿帝国的始建者帖木儿的大军。

一个是击败欧洲联军的,威震基督教世界,因为进军神速而享有雷神称号的奥斯曼帝国苏丹,一个是征战一生,已经统一中亚,吞并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击败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印度、马穆鲁克等强大对手,立志成为成吉思汗的帖木儿帝国大汗。二人当时被称为世界的两大军事枭雄!

战前击败过欧洲联军的巴耶塞特一世信心爆棚,对自己的突厥兄弟不屑一顾,因此不顾大军长期围困君士坦丁堡疲惫,又远途奔袭开往帝国东部迎战帖木儿大军。而帖木儿在战略上显然更胜一筹,他面对的对手逐渐强大,因此他总是尽可能争取到对手的优势,帖木儿首先解放了安拉托利亚被奥斯曼帝国吞并的突厥部落藩属,并恢复了这些部落藩属的自治,争取到了这些突厥部落藩属的支持,这后来成为了会战当中的决定性因素。

结果占据主场优势的巴耶塞特一世,被远道而来的帖木儿大军玩弄于股掌,疲于奔命,反而帖木儿以逸待劳。开战前,巴耶塞特一世再次像击败欧洲联军的尼科波利斯战役一样集结所有大军预设战场,而帖木儿大军则避开巴耶塞特一世直捣安卡拉空城,使巴耶塞特一世再次回师救援,而帖木儿则在适合骑兵大军行动的平原地区摆开阵式等待巴耶塞特一世,甚至截断了奥斯曼大军的上游水源,使后来激战一天的苏丹大军滴水未进。

巴耶塞特一世傲慢轻敌,匆匆赶来就准备进攻帖木儿,属下将领劝苏丹战前发响让士兵卖力,而巴耶塞特一世则固执认为应该击败敌军后再分享战利品,这也让雇佣的很多蒙古炮灰阵前倒戈。

会战开始后,阵前的蒙古骑兵不想与自己人为敌很快倒戈,右翼的突厥部落兵也被帖木儿大军中的突厥首领招降,人数本来就战劣势的巴耶塞特一世局面陷入被动。只有中路的苏丹主力和左翼的塞尔维亚重甲骑兵拼死抵抗。

经过一天决战,最后雷神也彻底变成了哑雷,精疲力竭的巴耶塞特一世全军溃败,自己则被俘,后被帖木儿关押羞辱去世。

战后已经崛起的奥斯曼帝国进入大空位期,帖木儿让巴耶塞特一世四个儿子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巴耶塞特一世为迎战帖木儿而解围君士坦丁堡让拜占庭帝国又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

自认为要再现当年蒙古帝国雄风的帖木儿把战剑指向了一生的最终目标中国,当时朱棣靖难上位,已经准备御驾亲征,但帖木儿在向中国的进军途中突然病逝,很遗憾历史没能再现一次精彩的双雄对决!


欢迎关注柔玄,品味历史的乐趣,把握兴亡的脉络!

+关注

战争史上,最硬碰硬的一场战役:长津湖战役!

中国解放军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的支援朝鲜打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场战争,也是近代中国最惨烈的战争。

牺牲4000人占领一个山头战役

美军的武器装备更加先进,比起日本,美国佬的飞机大炮更多。抗美援朝我空军共击落美军飞机共击落联合国军 和韩军飞机330架;而美国等国在朝鲜战争共损失1570架飞机。当时的中国空军几乎没有,等于说制空权掌握在敌人手上。

于是就出现了牺牲4000人占领一个山头战役。朝鲜的山非常多,当时美国的火力非常猛,加上有空中轰炸机支援,很多解放军根本无法靠近。唯一的机会是发动夜袭,美国人晚上比较松懈,只有在深夜突然袭击,才能占领敌人阵地。

然而晚上占领,白天就得挨轰炸机炸,当时在一座山头往往复复发生了二十多次战役。解放军的武器装备虽然比二战时候好许多,但相比美军还是非常落后,为了炸毁敌人的工事,一些人选择了自爆方式,朝鲜战争才是真真正正的一场硬仗。

我们知道,在这场战争中,美军的实力是非常强悍的。且不说战斗力对比,就单从后勤补给以及运输能力上来说,美军要远超出当时的志愿军。战场补给对一场战争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这个相信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战场上光靠勇气是不行的,也需要实力,刀再锋利也快不过子弹。在长津湖之战中,美军将后勤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志愿军只能用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生死的精神去弥补装备上的巨大差距。

长津湖战役

1950年的这个冬天,我志愿军第20军、第27军和第26军与美国海军陆战1师狭路相逢,

志愿军官兵们在冰天雪地的数九严冬里,穿着春季的单衣单裤,吃着干硬的炒面,抓一团雪塞在嘴里,手里拿的是极其简陋的武器装备,在连生存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连续激战五天五夜,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志愿军歼灭美军整团建制部队的唯一战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1950年11月27日到12月13日期间,爱德华·阿尔百蒙德少将指挥的6.5万多国部队度,被宋时轮上将指挥的大约16万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包围。 中国军队由于拥有战略突然性而包围了多国部队。之后由于冻伤和补给不足问及武器装备严重劣于美军而受到各种严重损失,并且无法阻止多国部队突破包围圈撤退。得以逃出包围圈,从兴南港撤离,同时也答标志着多国部队完全撤出了北朝鲜。

伤亡情况:

中国 战斗伤亡:19202人 非战斗伤亡:28954人

联合国 战斗死亡:5923人 负伤:4582人 非战斗伤亡:7338人

总结:

1950年的这个冬天,已经永久地成为历史。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不管你如何隐瞒、欺骗、掩盖、涂抹、篡改,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如长津湖冬天的湖水,冰清玉洁,如明镜般提醒着人们65年前,这样的战士、这样的军队,所拥有的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所有军人的荣耀,是一部感天动地的传奇。这种不朽的民族精神应当大书特书,让先辈们的这种精神,去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树起我们民族的精神丰碑

+关注

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远征俄国,本以为可以催古拉朽般解决战争,谁曾想,碰到了军事强人库图佐夫,此人不是一般的硬,坚持抵抗不放弃,甚至,为了最后的胜利,火烧莫斯科。

最终,拿破仑大败,回去时只剩下3万人。

因为俄法战争中的失败,拿破仑的王朝走向末路。

1、拿破仑的远征计划

拿破仑是法国划时代的人物,是无可比拟的军事天才。

拿破仑不是巴黎人士,也不是法国其它大城市的,他只是科西嘉岛上的公民,一度认为科西嘉应该脱离法国而独立。

但是,一个小岛怎么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平台实在不够。

于是,拿破仑在父亲的安排下,到了法国大陆上中学、上军校。

1784年,美国刚刚成立的第八个年头,15岁的拿破仑被选送到了法国巴黎的军官学校,专业是“炮兵学”。

难以避免的是,很多同学对他进行了无情的嘲笑,一小他个子矮,二笑他是“乡下来的”。

但是,拿破仑不在乎,他把这些当成了对自己的磨练。

伟大的人物就是这样,往往会经历各种挫折,然后成为飞翔在天的雄鹰。

从1789年开始,法国大革命开始了,拿破仑曾计划趁乱让科西嘉岛独立,可惜没有达成心愿。

1793年,法国的大革命达到了高潮,雅各宾派掌了政权,此时,拿破仑作为少校牛刀小试,带领一支队伍和保王派展开了斗争,结果战绩喜人。

于是,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们,给拿破仑直接封了一个准将,这简直不可思议,1个24岁的年轻准将,无处可寻。

事实证明,提拔拿破仑的人眼光真准,这小子不仅军事天赋不低,而且政治手腕也很不一般。

先是带兵在意大利打了胜仗,后来,远征埃及也大获成功。

1799年,拿破仑已经是权势数一数二的人物,于是,在11月9日,发动了雾月政变,成为了法兰西共和国最高行政长官。

1800年开始,拿破仑继续南征北战。

法国人民看着拿破仑的英勇,看着法国控制区域的逐渐扩大,当拿破仑要将法兰西共和国改制为法兰地帝国时,竟然投票通过。这一年是1804年。

拿破仑成了一代帝王,可是征服整个欧洲的雄心没有变,在不断的征伐中,拿破仑治理下的法国成为了欧洲霸主。

只是,拿破仑的征伐途中有两个个小遗憾,一是英国没有被征服,而且自家海军被英国人痛揍,几年都翻不过身;二是反法同盟一次次地对自己方下手。

既然英国征服不了,那么就收拾远处的俄国,只要俄国能被攻克,大面积的土地,丰富的资源,极佳的战略纵深,会让法国成为欧洲真正的霸主,甚至是世界霸主。

带着这种雄心,拿破仑带着60万大军出发了,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这次的出发,将是他生涯的转折点。

2、1812年,那场硬碰硬的俄法战争


从六月出发,拿破仑意气风发。

前期,俄国得知消息后,沙皇亚历山大第一时间写了信给拿破仑,希望能够谈判,可是,拿破仑拒绝谈判。

俄国沙皇太天真了,拿破仑组织了60万人马都出发了,如果同意和谈,那么怎么和各方交待?怎么掌握欧洲整体局势?

拿破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干翻俄国,踩着俄国的尸体成为欧洲真正的霸主。

拿破仑确实强悍,一路平推,先后打赢了斯摩棱斯克战役、瓦卢蒂诺战役、维捷斯克战役,俄国狙击的军队无法抵挡,可能,这就是实力的差距。

眼看打到莫斯科了,成功就在不远处招手。

此时,俄国亚历山大扶持起了一个人当总司令,不再有自己亲自指挥,这个人名字叫库图佐夫。

管什么佐夫右夫,拿破仑就一个想法,继续平推,拿下俄国,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谁挡杀谁!

面对世界上最优秀的统帅,库图佐夫不紧张是假的,第一次两个军事家的对战,就是在博罗季诺这个地方,这里距离莫斯科只有一百多公里,这就是莫斯科的大门。库图佐夫提前在这里构建了工事,完全是以逸待劳。

即使如此,拿破仑这个军事天才仍然打败了库图佐夫的部队,此战,法国伤亡在3万左右,俄国伤亡在4万左右。

看似,拿破仑占了上风,但是,俄国有效地增大了法国的损耗,而且,大部分部队且战且退,保存了有生的实力。

法国艰难地前进,而库图佐夫对亚历山大一世提出了非常过分的要求,所有人员撤出莫斯科,他要将莫斯科一把火烧了。

这是个多么严重的事情啊!一般人会考虑,城市烧了,重建太难,那得花费多少钱啊!

库图佐夫的理由很简单,俄国实力不如法国,莫斯科是守不住的,不如坚壁清野,烧了莫斯科,让法国人进一座空城,要吃没吃,要喝没喝,然后俄国人再向法国人进行各种骚扰和偷袭。

亚历山大心挺大,听完库图佐夫的建议,竟然同意了。

于是,拿破仑一行快快乐乐进了莫斯科城,看到的却是满目狼藉,到处是没有熄灭的火堆。莫斯科成了一座空城,一座死城。

拿破仑突然觉得危险了,提出要和亚历山大谈和。你都把人家首都都占了,谁愿意谈和啊!

而没有了城市,俄国人化整为零,分成了一个个队伍,一边想方设法积极切断法国的补给线,另一边从不同方向频频骚扰和袭击,法国人的生命一天天在被收割。

拿破仑一天比一天焦虑,而接着,俄国的冬天慢慢来了,寒冷刺骨,他们在空旷的破败的城市里,过着不如狗的生活。

那一刻,很多人都开始在后面抱怨拿破仑了,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跑这么远的的地方到底图啥?

天空隔三差五飘雪,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而俄国人一次次的袭击法军。为了活下去,为了保住法兰西的实力,拿破仑准备撤退了。

来的时候那么容易,走的时候就比较难了,因为库图佐夫和俄国人都是有仇必报的主,于是乎,俄国人吃饱穿暖后,开始各种追杀法国人,法国人耐着严寒、饿着肚子,艰难地应付着。

在库图佐夫的安排下,俄国人发挥了“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拿破仑等人仓惶逃跑,那狼狈劲儿,一生未有过。

拿破仑等人回到法国时,只剩下了三万人,死的死,跑的跑,溃不成军。

为什么库图佐夫就能打败拿破仑呢?原因无非这么几个,一是拿破仑太过于骄傲了;二是补给线太长,完全跟不上;三是天气寒冷,法国人招架不住;四是库图佐夫不仅硬,策略还很更高明,导致了拿破仑的溃败。

3、因为战败,拿破仑的人生走向了彻底的没落

拿破仑逃回去后,重振旗鼓,准备东山再起。

而作为战胜国俄国的皇帝亚历山大,号召大家再一次形成反法同盟,参与者有英国、俄国、普鲁士、瑞典,这是第六次形成的反法同盟,和法国打了几次仗后,法国的盟友奥地利也加入了反法同盟,于是,法国基本成了光杆了。

1813年,在莱比锡战役中,反法联盟击溃了法国。

1814年,拿破仑让人谈判,反法同盟提出了条件:法国的领土恢复到1790年时的状态,把占了别人的地方还回去。

好强的拿破仑认为这是侮辱,拒绝接受。他奋力组织队伍,但组织起来的人法军只有10万人,而联军却有35万。

法国没能创造奇迹,在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攻占,拿破仑无条件投降,被流放到了厄尔巴岛上。

虎落平阳被犬欺,曾经贵为欧洲的雄主,拿破仑无法忍受平凡的生活,并在1815年逃出小岛,再次复出。

可是这次复出太难了,拿破仑虽然推翻了路易十八,可面对第七次形成的反法同盟,法国的实力还是不足。

1815年6月,法国和英国在滑铁卢展开了大战,双方各自都有7万左右的军队参战,法国还稍占优势,可是英国的援军普鲁士及时赶到,和英国一起大败法国。

这一次,联盟还是没有杀拿破仑,把他放逐到更远更小的一个岛屿圣赫勒拿岛,这一次,拿破仑再也没有能力复出了。

1821年,拿破仑病逝,年52岁。

还是言归正传,那一场著名的俄法战争,主要还是拿破仑和库图佐夫的战争,两人都是硬朗的作风,两人都是很有军事天赋,甚至,拿破仑的天赋更高,可是,库图佐夫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加上策略正确,彻底干翻了拿破仑。

而回头看,1812年在俄国的失败,是拿破仑人生的转折点。

一场硬碰硬的战争,往往决定整体局势的走向。

而1812年的那场硬碰硬的战争中,库图佐夫更狠、更硬,最终取得了胜利。

+关注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是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感慨,抛头颅、洒热血的军魂和保家卫国的决心随着诗歌界的萎靡不振而消亡了,看来当提到激动人心的战争时,不由得会想起那些硬碰硬、猜不到结果的战争,而不会想到战士们萎靡不振,将军毫无威风可言的战役,在这种战争中总会有代表的名将军各占双方队伍,这些将军可能在跟弱的敌人对战时尽显威风,把对方打得片甲不留,可是在遇到同等厉害的对手时结局就不一定了,失败也是会发生的。

虽说战争会给百姓带来困苦,但是谁会在自己国家战争胜利后不欢呼雀跃呢,尤其是强对强的战争,双方都会做出最厉害的战术、派出最厉害的将军,这种战争让当时的人们激动、紧张,而对于我们来说,则会让我们印象深刻,那我觉得最硬碰硬的战争是哪一个呢?那就是——垓下之战,下面我来讲一下为什么我认为这是最硬碰硬的战争。

提起项羽大家会想到的战争里一定会有垓下之战,因为这是项羽参加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争由汉军韩信、楚军项羽作为代表,双方旗鼓相当,通过巨鹿之战就能看出项羽的实力,以少胜多,大胜章邯,并以此名声大震,因为这章邯也不是省油的灯,在遇到项羽之前也是一路顺利过关斩将,但遇到项羽后还是被项羽以少胜多打得章邯缴械投降,所以说,强者遇到更强者也会变成弱者。

那么项羽和韩信两位强者谁能赢也是悬念,不过这场战争可不是这两个人的事,这场战争的开始主要是刘邦的原因。起初是汉军对楚军是处于弱势,眼看弹尽粮绝,而彭越、韩信带领的军队还没到来,刘邦没有办法只好签订了一条合约,划分了天下,意思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管理各自的国土。可刚签订没有多久,就有人向刘邦提议违背条约发动偷袭,刘邦听信了这番话,背信弃义,发动了偷袭但没有得逞,韩信和彭越等人没有赶来,刘邦带领的军队还是被包围,这是张良进言,将大片领土分给韩信、彭越,在“加封土地”的诱惑下,韩信、彭越等人奋力赶到,要包围项羽,垓下之战就这样开始了。

本来处于优势的楚军,因为汉军的“救兵”们的大力进攻而不得不向东南方向撤退,后来退到了垓下,驻扎在垓下重整旗鼓,不过这时候楚军已经所剩不多,只有十万人左右,而以韩信、彭越、刘邦等人率领的汉军大概有三十万人一同包围了楚军,这种情况下项羽很难胜利,韩信带队把项羽逼得无路可走,这战争的结局已定,那就是项羽战败,最后只剩二十八骑,“四面楚歌”这个词就是由此产生,可项羽并没有缴械投降,而是带着仅剩的二十八骑杀出重围。

只是在杀出重围之后,一路骑马南走,但在乌江边上时项羽深觉自己的失败没有颜面回去,所以下马搏斗,这场搏斗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人数上根本不占优势,但是项羽以一敌百,没有逃走,最后只剩他一人,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自刎而死,刘邦提着项羽的头颅使鲁人投降,最后以刘邦的胜利告终。这场战役不仅在历史上是一重大转折点,而且这是一场精彩的王者对决,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也会令后人钻研、探索,这场战争虽以韩信胜利告终,但不能说明项羽是弱者,而是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面处于劣势。

+关注

从武将的个人能力与背后综合国力的相比,秦国灭楚之战,打的最惨烈。这一战,秦国的主将是名将王翦,楚国的主将是名将项燕。

这个王翦,大家都知道,祖上都是秦国的将军,他跟儿子王贲,几乎包揽了秦统一六国的所有战争,相信没有人怀疑他的军事能力。而项燕呢,他的事迹历史上没有多少详细记载,但我们从两个侧面可以了解他的能力,第一就是秦始皇派年轻的名将李信带十几万人攻打楚国,却被项燕打的惨败,灰溜溜的逃回秦国,受到了始皇帝的责罚。第二就是秦始皇亲自上门请老将王翦出马,灭掉出国,但是王翦这样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却非得要六十万军队才承诺能打败楚国,可见连王翦都对项燕不敢等闲视之,从这两点可以看出来,楚国项燕的个人能力是非常强的。

再从两位主将的威信来讲,王翦是个常胜将军,经验丰富,自然在军中颇受尊崇,而项燕呢,也是非常的得人心,楚军也都很拥护他,两人也都得到了君王的全力支持。从国力上讲,当时秦国实力已经碾压六国任何一国,但是楚国在当时几乎占有整个南中国,跟秦国一样,也是立国几百年,树大根深。秦国虽然实力强大,但要对付这样一个强大的楚国,也是不容易的。这一战,注定是一场两强之间的硬站恶战,楚军项燕面对来势汹汹的六十万虎狼秦军,基本上采取坚守不出,不给王翦任何决战的机会,等王翦粮草不继,逼迫撤军时再追击,可是王翦根本不会等这么一天到来,而是直接发动强攻,而楚军也是誓死抵抗,最终项燕战败被杀,王翦惨胜,趁势追击,双方以惨重的代价结束了这一场战争,直至灭掉了楚国。

+关注

战争史上,硬碰硬的战役很多,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例,被称为俄罗斯立国千余年来最残酷、最可怕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最前沿的指挥官,苏联:崔可夫元帅,德国:保罗斯元帅。

崔可夫元帅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部的工业重心,希特勒企图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北高加索,攫取这里的石油资源和粮食资源。他们已经占领了伏罗希洛夫格勒、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等地区,这里有七千多万人口、年产8亿多粮食的产粮区和年产一千多万吨的钢材。

苏联已经失去了粮食、燃料、钢铁、原料、工厂等,他们不能在后退,斯大林格勒是他们最后的阵地。此时,苏军的口号就是,必须顽强地坚守每一个阵地,坚守每一寸领土,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决不后退一步铭刻在每个战士心中,“斯大林格勒是我们最后战场,为了保卫这座城市,我们要与敌人背水一战,要么守住这座城市,要么战死沙场,我们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我们要为斯大林格勒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战斗到最后一粒子弹。”这就是战斗民族的信仰!

在飞机大炮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德军是志在必得,而苏军不惜一切代价硬碰硬地坚守。这注定是一场恶战,“斯大林格勒简直是地球上的一座地狱。”

1942年8月23日这天,德军派出了近2000架次的飞机轰炸,斯大林格勒这座绵延伏尔加河50公里的大城市,顿时变成一座火海,斯大林格勒的捍卫者们在浓烟与烈火中战斗,著名的工厂,如拖拉机工厂、红十月工厂和发电站,都变成了防御堡垒。

工人一边生产武器,一边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工厂和车间,炼钢厂工人、拖拉机厂工人、伏尔加河上的水手、铁路工人、造船工人,妇女儿童全市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城市的战斗。战场上到处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已经僵硬的手里还握着步枪和手枪。被打毁的坦克驾驶座上坐的是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是将刚生产出来的坦克开到前线去。

1942年9月,德军已经占领了大半个斯大林格勒城区,最惨烈的便是打巷战。双方为争夺一间房子、车间、一堵墙、一个地下室、一节楼梯,甚至一堆瓦砾都要展开激烈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苏联红军寸土必争,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

在一个阵地上,33名战士身陷重围,但他们没有后退一步,德军用70辆坦克多次冲击他们的阵地,战士们在断粮断水的情况下,丝毫没有动摇,在战斗中,他们共打毁了德军27辆坦克,打死近150人。

希特勒要求保罗斯在8月25日拿下斯大林格勒,而斯大林命令全军将士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上的战斗,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苏联军队能否守住斯大林格勒,将影响着整个战局。

德军有威力强大的武器装备,而苏联的铜墙铁壁就是人,为捍卫国家,为正义而战,永恒的信念是他们战斗力的动力和源泉。

1942年9月19日,苏军展开进攻。其中争夺马马耶夫岗的战斗异常惨烈。与阵地共存亡,与敌人决一死战已成为每一红军战士的誓言。到了10月底,德军已经是精疲力尽了,德国的精锐部队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消灭殆尽。希特勒仍不放弃,把一批批的部队投入火坑。

11月19日,苏军转入反攻,经过三个月激烈战斗,1942年2月2日,德军投降。成千上万的德军俘虏,衣衫褴褛,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有些人还赤着脚。九万多俘虏,其中24名将军和保罗斯元帅。

在长达200多天的争夺斯大林格勒战斗中,德军伤亡150多万人,苏军伤方200多万人。苏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几乎毫无求生希望,处处都是死神的影子,仍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力量,使得他们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列宁曾说过,懂得为什么而战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崔可夫说:“我们懂得为什么而战,所以我们胜利了。让那些反对我们国家,敌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懂得这一点:谁去策划新的狂妄的战争冒险计划,谁就将遭到像第三帝国的罪魁祸首1945年5月的命运。”这些话直到今天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战斗民族的人民不惧怕战争,因为他们曾经从伏尔加河打到了施普雷河,从斯大林格勒打到了柏林。

+关注

要说硬碰硬的战役,抗战前期国军的几支王牌部队都有资格来说道说道。但要说在装备相当、战损比例亦是不相上下的战役,那非“禹王山之战”莫属了。

一、被掩盖的锋芒

禹王山战役说起来算是徐州会战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台儿庄大捷之后的对日阻击战。台儿庄大捷所为人熟知,是因为它是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对打击日寇嚣张气焰提升人民士气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这份荣耀下,禹王山战役显得有些籍籍无名。但此役中卢汉所指挥的第60军硬核对抗,以及辉煌的战绩,是不会被历史所遗忘的。

1938年4月,在台儿庄失利的日军第5师团矶谷廉介师团在进行短暂休整后再度反扑,意图再攻徐州。而在台儿庄战役中战损严重的国军各部队急需休整,为第二阶段的徐州保卫战作战略准备。于是蒋介石急调滇军中装备最精良,战力最强悍的60军担当狙击的重任,而这支部队亦是最受其亲睐的。

滇军卢汉部第60军临危受命,昼夜兼程,于4月22日开始在禹王山附近与日军展开长达近一月的攻防战,为掩护大军撤退争取时间。

二、唯有血战

由于汤恩伯20军、于学忠第三集团军两部的提前撤防,导致防线出现破绽,日军两个联队4000余人以及30余门大炮,在20多辆坦克的掩护下乘虚而入。仓促应战,滇军损失惨重,60军183师先头部队尹国华营500余人全营死战殉国。

面对不利的战局,60军制定积极地阵地防御战策略,以禹王山为中心,依托台儿庄、黄石山两个据点,形成中间有10几个村组成两道防线的阵地阻击带。4月23日,60军趁日军立足未稳之际组织反攻,夺回了禹王山并深挖工事,为预防日军重炮和空袭做准备。

4月28日,日军集结一个大队兵力,在坦克和骑兵的掩护协助下,对禹王山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并调集火炮进行火力压制。此战异常激烈,驻守该阵地的184师将士视死如归,与敌肉搏20余次,歼敌千余;滇军重炮营、野炮营给予敌炮兵阵地以准确还击,将日军炮兵打得七零八落,对阵地防御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之后的十几天里,受台儿庄大败刺激的日军开始不顾性命的冲锋,乃至在失去炮火优势的情况下与60军展开肉搏战,依旧没能跨过禹王山半步。

三、惨烈与辉煌

此战,禹王山主峰被炮火削减整整两米;滇军阵亡将士高大13869人、受伤5000多人,平均每天阵亡1000多人,其中壮烈殉国的将官有少将旅长陈钟书,团长严家训、董文英、莫肇衡、龙云阶、陈洁如,副团长黄云龙。

但如此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是成功阻击了日寇矶谷、板垣两个甲等机械化师团及伪军共5万多人的进攻,歼灭日军12000多人,并使其至始至终难以跨越禹王山半步,为后续部署关键会战“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四、结语

此次战役也表明,在装备相差不多战术运用得当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完全可以与日军做正面对抗而不落下风,日军的无敌也没那么难被打破的。

+关注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能够被称为“最硬碰硬”的战役,莫过于上甘岭战役了。这是一场能够被记录在全球战争史上的攻坚战,同时,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甘岭战役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

秦基伟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志愿军方面的主要指挥是秦基伟,而联合国军的主要指挥官是范弗里特。

那么,上甘岭战役究竟有多硬呢?

上甘岭战役实际上是一场攻守战,志愿军守,联合国军攻。

守卫的地方一共是两个高地,代号分别为597.9高地和537.7高地,两者仅为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阵地。

上甘岭地区的实际驻守部队不到两个连的兵力,然而,为了攻下这样一个小阵地,美军一共先后调集了兵力超过六万人,大炮300余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在这两个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美军一共倾泻了炮弹190多万发,炸弹5000多枚,可以说基本上把这两块地翻了几番。

在这次战役中,炮兵的火力密度,已经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高水平。

具体来看,我方阵地的山头,平均被削低了两米,高地上的土石都被炸成了焦土。上甘岭战役,一共持续了43天,我军一共击退了敌军900多次的冲锋,对于阵地的反复争夺高达59次。

联合国军指挥官:范弗里特

从1952年10月份开始,朝鲜战争上,志愿军已经开始渐渐占据表面阵地的主导权了,在一些防线上,美军开始被迫防御,并且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此时的美军,已经开始准备谈判了,然而如果在战场上没有优势的话,在谈判桌上也就拿不出有利的筹码了。为了扭转局势,获得更多的筹码,美军研制出了一个“摊牌计划”,决定要集中火力,攻克志愿军的一个阵地,迫使志愿军后撤至少1250码。

范弗里特

简单来说,这个摊牌计划,就是要用超额的、猛烈的炮火,强行在现有战地上制造出一片无人的焦土,然后美军再占据这片阵地,就算完成了该计划。

最终美军选择了上甘岭的两个小阵地作为目标,针对两个连的兵力,范弗里特的行为可谓是丧心病狂,一共出动了16个营的炮兵营和200架飞机以及几十辆坦克。

为了夺取这样的小阵地,竟然花费了如此巨大的投入,这种行为简直不可理喻。

志愿军指挥官:秦基伟将军

朝鲜战争开打之后,秦基伟随即请缨加入战场,然而请求并没有被立刻同意,经过连续连续请缨三次,他最终才上了战场,担任第三兵团第15军军长。

1952年10月14日4点,随着范弗里特的开火命令,上甘岭战役正式开始,一时间,整个五圣山前方的阵地都受到了攻击。

此时,由于15军政委谷景生正作为代表,回国参加国庆庆典而不在部队里,整个战役情况全部依靠秦基伟一人决断。在防空洞里,秦基伟的军指挥部就像一锅烧开的热水,十几台电报机同时运行着,滴滴哒哒地叫个不停。

坑道内的战士

当时的五圣山阵地,到处都充满了爆炸声,电报中传来各地前线的部队被袭击的消息,但是通过分析,秦基伟认为,敌军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进攻这么多的地方,一定有一个地方是敌人的主要进攻点。

在嘈杂的电报声与复杂的消息中,秦基伟冷静地思考着。

他认为,敌军不可能在此刻进攻易守难攻的五圣山阵地,这么大的阵仗,一定是为其经过附近阵地作掩护。当负责守卫上甘岭的45师的师长崔建功打电话过来时,他立刻询问:“是不是上甘岭?敌人有多少兵力?阵地的情况怎么样了?”

然而,由于电话线路被炮火炸毁,声音很快就断断续续直至消失了。

崔建功

战役开始几个小时以后,上甘岭阵地电话班的班长牛保,通过用身体做导线,重新将消息传递了出去。

敌人的主攻方向确实是上甘岭!

得知了确切的消息,此刻的秦基伟却十分的为难。敌人想要攻占上甘岭的意图非常明显,并且上甘岭易攻难守,而上甘岭的背后,就是易守难攻的五圣山阵地。面对火力如此猛烈的敌人,要不要放弃上甘岭阵地退守五圣山呢?

秦基伟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

没过多久,秦基伟听到一半表面的阵地已经丢失了,于是立马下令支援,夺回阵地!

十五个连的兵力很快就支援上去了,45师损失了接近4000人,面对这一种情况,秦基伟依然不愿放弃防守,又从后方调集了4000人进行兵力的补充。

王近山

在战争进行到最困难的时候,兵团长王近山电报秦基伟,可以放弃上甘岭阵地,但是秦基伟将军坚决不同意,要誓死守卫住上甘岭。

可以说,正是由于秦基伟将军的坚持,才有了这一段令人成为传奇的战役。

后记

上甘岭战役可以说是志愿军在朝鲜战争面临的最大恶战之一,如果单单只靠当时15军的兵力是很难撑住那么久的,为了保住上甘岭阵地,王近山临时叫回了原来已经准备换防回国修整的12军。李德生所率领的12军回来了,王近山心里也就有底了,也正是由于12军的参战,志愿军才最终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凭借着在上甘岭战役中的优异表现,秦基伟将军作为前半部分战役的主要指挥员,后来也晋升为中央军委委员,兼国防部长。同时,那些当年参与指挥过上甘岭战役的将领们,也基本上都得到了重用,其中后续成就最大的是李德生。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