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为什么部队装备叫制式?作用有哪些?

为什么部队装备叫制式?作用有哪些?

为什么部队装备叫制式?作用有哪些?

1036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7-14 09:24:42
回答
共15个回答
+关注

问题是不准确的,不是部队的所有装备都叫“制式”,而是一个国家的军队必然有自身在各个领域的“制式”装备,同时,也存在着用于实验、研究、参考和学习的“非制式装备”。通俗地说,制式装备就是军工部门经过研发和测试成功后,确定标准的技术参数和正式的装备编号,再通过大规模采购或生产提供给部队的主流武器装备。

(德械师的制式装备,但能够达到标准的极少)

制式装备(武器)对于部队是非常重要的,它保证了武器装备在生产、维修、补给等多方面的标准化,也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军工综合能力,比如我国军队曾经装备的“五四式”手枪、“五六冲锋枪”、“八一式步枪”、“四零式火箭筒”、“八二无后座力炮”等大名鼎鼎的武器,都是正式定型的制式武器,有名称、有型号、有编号、有说明,制式武器的大规模装备部队被称为“列装”。

抗日战争时期,受限于国力的贫弱,中国军队的制式武器品种和数量都比较少,难以满足部队的作战需要,只好通过国外采购或国际援助的形式获得各类武器装备,由于来源复杂难以形成“制式”而号称“万国造”,使部队的战损及弹药补给非常困难,战斗力也因此大打折扣。举例来说,国军一个步兵师编成内的轻重机枪、步枪的型号和口径五花八门,后勤部门如何进行弹药补给?



别看日本鬼子的三八大盖在某些性能上不及中国军队装备的几种步枪,但那是1907年就定型的日军制式武器“有坂三八式步枪”,几乎所有的日军步兵人手一支,弹药补给和零件更换、战场维修非常方便,辎重部队只管把弹药尽量多送到前线即可,无需考虑型号问题,同样,小鬼子的“九二式重机枪”、“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八九式掷弹筒”和“九二式步兵炮”全都是制式武器,有利于后勤单位和辎重部队的统计和输送。

当然,日军也进口了少量德制冲锋枪或驳壳枪,这就不是他们的“制式武器”了。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有几款制式武器,比如拿到图纸仿造的“中正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和“二四式水冷重机枪”等,对比日军轻武器的性能,这几款制式武器其实是不赖的,可惜由于生产能力有限,还做不到全国军队的普遍“列装”。

在1942年之前,仅有中央军嫡系部队可以全额配发国产制式武器,比如抗日铁军第74军的步兵就装备一水的“中正式”,这已经让许多杂牌部队羡慕不已了。在上高战役中,李天霞第51师所部装备的“二四式重机枪”(马克芯仿制品)由于数量较多、弹药充足,曾经让日军独立第20混成旅团吃尽了苦头,伤亡惨重。



(二四式重机枪)

制式装备还包括刺刀、子弹盒(袋)、防毒面具、手榴弹等等军队必需品,国军也是进口和仿制并存,并且仅能装备部分主力部队,比如防毒面具就列装数量太少,经常在日军毒气战中吃大亏。

正是因为自身军工能力有限,以及种种历史原因,使国民党军队无法拥有成体系的“制式武器装备”,它的恶果不仅是抗战时期的被动,在解放战争中尤甚,30年代初期的德械、30年代末期的苏械和40年代的美械、缴获的日械充斥国军各部队,还有各地方杂牌部队进口的英械、法械甚至是阎锡山的“晋造”,一师一团还好说,在大兵团作战中让后勤补给困难重重,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这一层需要客观,另外一方也不仅仅是“小米加步枪”。

(二四式重机枪训练中)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百废待兴和作战需要,曾经购置了大批苏械,但一切零件和弹药均需进口,这些武器装备对于苏军来说是“制式”,对我军则成为了进口货,是要被“卡脖子”的;因此,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中国开始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军工事业,逐步淘汰五花八门的战利品和舶来品,从轻武器到重武器形成了国产化和制式化,现如今则是飞机、坦克、军舰都形成了国产制式,比如下饺子一般的“054、056”等新型水面主力舰艇,“歼10、歼15、歼16”等主力战机,对强军意义重大。

+关注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这问题,一开口他就错了,只要部队装备的武器就是制式武器?不对,所以咱先解释一下,嘛叫制式装备?

简单的说,只要是纳入国家体制内的装备,他都叫制式装备。

也就是说部队里头的武器,他并不是所有装备都是制式装备。

这一说感觉很绕口,举个例子解释一下。


就拿沙漠之鹰来说,我们经常在电视里头看到,这枪威力特别的巨大,亮闪闪的插在腰间特别的带劲,摆个姿势出来他也帅不是?

可沙漠之鹰其实是一把狩猎手枪,那个头大的抓到手里都沉的厉害,别的手枪五十米的距离子弹就弱弱的要爬下了,而这货射程在一百米,要是来一根加长的枪管,都能探到二百米开外。

像这样的武器,一般的国家压根就不会挑选他作为制式武器列装部队,毕竟那恐怖的后坐力不是一般人能把控的,一枪崩出去,保不齐胳膊都能给你弄折了,至于子弹,老天才知道他往哪里飘。

而且手枪作为一把副武器,在战场上作战距离撑死了二十来米,您弄那么大射程一点用都没有。

但部队里头有些大块头的家伙就是喜欢给自己来一把沙漠之鹰,那么这个时候,这沙漠之鹰也装备到了部队里头,他是制式武器吗?显然不是的。

说道这里,有些估计有些小伙伴会产生疑问:“部队还允许士兵更换副武器?”

还真就可以,美国人对于手枪这个选择,他们就没有明确的规定,部队有配发的副武器,但自己要是不喜欢,换成别的也成,当然这个费用就需要自己掏了。

其实我们有时候看网络上美军的一些图片,您也会发现,有的美军步枪上的弹匣和别人是不同的,颜色还不一样,粉的,红的,啥颜色的也有。


这其实就是士兵自己掏钱购买的弹匣,那么这些弹匣是制式的吗?显然不是的。

您别以为美国人更换弹匣的事情不可能,有一段时间,美国军备供应商提供的弹匣,想要顺顺利利的把子弹打出去,弹匣上膛之前,得先磕一下才成,不然子弹一准卡壳,坑的美国大兵不要不要的,只能自己掏钱卖靠谱的弹匣使用。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完全是因为供应商为了获得订单,他们就会压低成本,这一压低,完蛋了,弹匣就不靠谱了。

所以部队的制式武器,要是往明白的说,就是一个国家的部队使用的主流武器,都可以叫做制式武器。

那么一支部队使用制式装备有啥好处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小伙伴都能回答一部分。制式装备可以让武器做到统一,比如口径统一,那么后勤补给运输弹药的时候,哎,他就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拉上弹药箱就能送到前线。

这要是子弹口径不统一,后勤补给面对一堆不同口径的弹药,你到是往前线拉那一款的口径呢?

这要是拉上去的口径不一致,这不耽误事吗?有子弹却射不出去,挨骂到是其次,战斗保不齐就要出问题了。

咋说呢?制式武器做到统一口径,不仅仅可以做到减轻后勤压力,其他的好处他还有很多的,有些东西您想都想不到。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话说民国时期,您都知道中国军队的也谈不上制式装备,杂七杂八的枪械也是多如牛毛,大杂烩一样,那么后来就提议要搞制式装备,把武器进行一个统一。

这个事到了在1932年的时候,兵工署就拉着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陆军大学,中央军官学校等等一些个军事单位,这就要搞第一次制式兵器会议。

那么在这次会议当中,对于步枪这一块都没有异议,都推荐以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作为制式武器,这款枪的口径是7.9毫米,算是中国军队习惯使用的一个口径,而且子弹使用7.92×57毫米的,比日本人的6.5毫米的威力大。

所以关于步枪的,除了训练总监部提出对刺刀和准星的改进外,也没有什么异议就通过了。

接着是重机枪。

当时兵工署预想的战场是北方平原地区,这地方的特点是干燥,因为是平原还得讲究机动灵活,所以他们选择气冷式机枪,而法国的哈奇开斯的机枪,已经经过实战证明,是个好物件。

再加上机枪系要统一的原则,所以部队的轻重机枪甚至是包括高射机枪,都用哈奇开斯的。当时法国知道这一消息到是挺开心,毕竟能狠狠的大赚一笔。

但有人反对,他们从仿制生产,实战需求等等说气冷式机枪的总总不好。

当然也有说,不管是什么样的武器,只要国内能够自己生产的,哪怕是效果差一点,最好使用我们自己造的武器,至于造不了的,那就退一步再进行进口。

您都不知道这次会议,吵翻天了,后来兵工署利用自己主持人的身份,强行通过了自己的提案。

好了,我们不管他们争论的结果如何。其实我们从上面这段文字,应该能够体会到一些东西,制式装备的好处。

其他的好处


首先制式武器的选择,他不是一拍板就能决定了的事情,他要根据一个国家的国情,士兵的习惯,身体素质,以及作战环境很多综合要素集合到一块,才做出的决定。

那么这些制约条件,反过来何尝不是制式装备的好处。

就拿枪这块来说事,您比方说波波沙冲锋,这是一款好枪吧,二战名枪,当年苏联就是用他把德国人给打跑的。

但这把枪到了我们解放军手里之后,虽然火力增加了不少,但还是有使用不方便的地方。

比如他那超大个的弹鼓,足足七十一发子弹。结果我们拿到手里就不合适,太沉了,最终仿制的五零式冲锋枪就取消了弹鼓而直接使用了弹匣。

还有一些枪械的设计,人家是按照本国人的体形做的设计,外国人都是人高马大,咱比不了,所以有些武器枪托卡的人不舒服,拿到手里就显得笨拙一点,战场上就发挥不出灵活性。

再有就是,人家的工业基础好的很,枪械这一块的一些个特殊部件可以自己生产,但轮到我们就做不出来,那么这枪再好,他就不能作为制式武器装备部队的。

所以制式装备往往代表着适合自己国家,这种适合包括适合战士们的使用习惯,适合国家的综合实力,适合部队通常作战的地域环境等等。

当然,您不要和小编说咱隔壁的三哥,他们的操作小编有时候看着都迷糊。

好了,以上算是把题主的问题给解决了,接下来咱来说说中国近代武器装备制式化的问题,有兴趣的小伙伴,您可以接着往下读。

中国近代武器制式化问题是咋产生的?


一说这事估计很多小伙伴要说了,还不是军阀混战,各个军头把持一方,造成的。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制式化问题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经有了,您要说具体的时间,应该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当时清政府和列强也打过了,他也开始明白了现代化武器的重要性,再加上洋务运动的兴起,所以中国武器装备的近代化也开始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

您就看哇,搞武器装备的啥人也有,各地的督抚,领兵的头头,有钱没钱都要从外国人的手上购买一些枪支装备部队。

后来有钱的这就开始建立枪炮局,制造局什么的,他们引进的技术啥啥国家的都有。

您看着武器装备貌似在蓬勃发展,但有一个问题在里头,当时的清政府就没有一个统一规划在里边,他们都是各行其是,最终买回来的武器,或者造出来的武器,口径就不统一。

那么这个事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爆发。

因为战事紧急,不管是军饷还是枪械都匮乏,而之前设立的制造局啥的,生存能力又跟不上。

最终还得从国外订购,本身之前的武器装备就杂乱无章,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武器装备更加的杂乱无章了。

而且这个时候,国外的军火商囤积枪械,趁机抬高价格,你仓促之间进行购买,能进行大批量的购买吗?又是零敲碎打的购买,这就让军事装备更加的乱了。

就拿中法战争来说事,不说别的,就说当时购买的枪支,什么“云者士得”、什么“哈乞开思”、什么“林明敦”、当然还有毛瑟等等,太多了,这些装备,您听着都新鲜,所以杂乱就不说了。

也就是说武器装备的制式问题,一开头就没开好。


等到辛亥革命之后,这个问题就一直延续下来了。您都不知道在1916年的时候,进行了一次统计,发现全国使用的枪支,光马步枪这一块,就有二十款以上。

军中利器山炮野炮,有二十四种之多。这也就算了,还有枪械的口径,有7.9毫米的,有6.8毫米的,还有8.0毫米等等,太多了,多的你看着都脑壳疼。

那么这是是我们历史上军事装备最为杂乱的时候吗?

您想错了,在1934年国民党的兵工署又做了一次统计,这个时候的马步枪的种类高达五十多种,各种火炮的种类上升到了三十五种,弹药种类多的都让你吃惊,吃惊到没法统计。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没有想到对他们进行统一吗?弄个制式化装备出来。


咋能没有想到,各个时期都努力过的。

您比方说清朝时期,在甲午海战结束之后,军事装备的制式化问题就摆到眼跟前,可以说是从上到下也搭成了共识。

于是在1905年制定的《陆军枪炮口径等项程式》,就对主要武器装备的技术参数做了一个统一规定。

到了1910年的时候,全国五个大型的兵工厂也收归了陆军部管辖,对于地方上其他的制造局啥的,进行了压缩和合并。

终于知道咋干了,说实话这前前后后拖的时间不仅仅是长的问题了。

但不管怎么说吧,这忙乎的还行,但架不住清政府已经到了坍塌的地步,辛亥革命一爆发,这些拖拖拉拉的准备工作,还没步入正轨,也就烟消云散了。

这就民国了,而民国初期是北洋政府,他的效率要比清政府要高很多,而且对军队武器装备的制式化问题,也是很重视的。

咱别的不说,时间走到1912年的时候,北洋政府军械司就将7.9毫米暂时规定为枪械的制式口径。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各种数据的支撑,到了1916年的时候,军械司将7.9毫米的标准,做了下调,变成了6.5毫米。

那么为什么下调了?难道不是口径越大越好吗?


军事装备这事,不是您想的那样,7.9毫米的子弹有点重,上战场带上一百多发子弹,这分量可不轻啊。

根据军械司的调查,7.9毫米口径的子弹和中国军人的体格不相符,而国际上流行的6.5毫米口径的杀伤效果不行,所以最终将制式口径统一确定为6.8毫米。

当然了,这个口径最终仅仅停留在了纸面上,不管是枪械口径还是子弹都没有大规模的生产过,而7.9毫米的口径依然是当时中国军队主流的一个口径。

这也是为什么,国民党南京政府第一次对装备制式化组织讨论的时候,还拿7.9毫米口径作为统一口径的一个原因。

咋说呢?在抗战爆发之前,国民党得到了很多国外的技术,当然都是花钱购买的,您比方说马克沁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等等,全套的图纸,材料规格等等,啥都有了。

这就具备了军队武器制式化的一个前提,那么后来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这些东西也让中国军队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补充。

当然了,虽然国民党在1932年和1935年对军事装备制式化进行过会议讨论,但国民党就一直没有完成这个工作,直到他们去了小弯弯都没有完成这个工作。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朝鲜把美国暴打一顿,我们得到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军队的武器制式化这才完全推行开来,这其中主要是对苏制武器的仿制。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关注

“制式”也可以叫做是“标准单位”,其意思大概就是用规定的参数和样式来定义一件产品,让这件产品在生产、加工、维修、补给等环节具有标准性和一致性,而平时我们所听到的“制式装备”的意思则是:已经过军队相关部门的批准备案,同意大规模生产和采购并可正式列装部队,拥有正式的型号,具有相同技术参数和标准样式的同一系列武器。

举个例子,我国的95式步枪就是一种典型的制式装备,其特点有:该枪是可以被大规模生产的,并且已经被部队队大量采购和列装了,其完整的型号应该是L/QBZ-95(其中L—陆军,Q—轻武器,B—步枪,Z—自动),并且拥有着统一的口径5.8mm。所以,在战场上95式步枪之间子弹是可以通用的,并且因为枪械的零部件也拥有着相同的规格和参数,当一把枪出现故障时,可以使用另一把枪上相同的部件进行更换!

因此,制式装备的作用很大部分是体现在统一、方便的后勤补给上,不仅可以统一生产和采购,在维修和更换上也有着兼容性和一致性,比如弹药可以统一的供应和使用,零部件的更换更是可以直接替换,这对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是有着很大影响的,大家想想,如果军队使用的不是统一的制式装备,比如有人使用5.56mm口径的M4,有人又使用7.62口径的AK,那么一旦到了战争时期,光是如何补给弹药就能把这支部队搞得不要不要的,就别提什么战斗力了!

+关注

想必挺多小伙伴都经常听到“制式武器”这个词,像题主这种对“制式”这个词感到好奇的小伙伴肯定也是有不少的。那么今天,战甲菌就来给大家说说什么叫做“制式”。



当然,战甲菌也不会说那么多拗口的术语之类的,会用一种比较轻松易懂的方式让大家了解。想必大家都知道“临时工”这个词。相对于临时工的,就是在编的“正式工”。而一款武器的制式与否,就决定了这款武器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


比如说辅警,就是公安系统中的“临时工”


一般来说,制式装备都会经过一定的测验。以我国为例,任何制式轻武器都会通过GJB 3484-1998 这个标准中相关测试。而非制式武器并非不在军队中使用,而是以试用或者临时使用这种方式存在于部队中。



当然,通过编号也能确认一支武器的制式与否。以我国最常见的95式自动步枪为例,编号为QBZ95。这个编号的意思是Q(轻武器或者枪械)B(步枪)Z(自动步枪)95(1995年设计定型)。这个编号,就说明95式自动步枪是我国的制式武器。



而大家都知道的CS/LR4高精度狙击步枪,就不是制式武器,是部队中的长期临时工。CS/L这个前缀,就代表了这款武器是外贸武器。而最后一个R,则代表是步枪(Rifle)。在今年的警展上,出现的CS/LS7冲锋枪,S代表的是冲锋枪(Sub machinegun)。



那么,为什么要有制式这个说法呢?制式就意味着这把枪值得在全军使用使用,武器的性能适合于我军。而如果是非制式武器,就需要各部队另行采购,单独使用。


我是战甲装研菌,一个在除夕之夜仍然坚持问答的军事自媒体,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

+关注

并非所有的兵器都是制式装备,譬如军工在缴获苏制PKM通用机枪基础上,仿制成功了国产80式通用机枪,此枪仅装备了原成都军区等少数特种兵部队,以及海军陆战队,并未在所有陆军部队中推广开来,成了一把出口创汇的机枪,因此80式通用机枪尽管在我军有小范围的装备,但却称不上是制式装备。

制式装备是指经部队武器装备部门批准备案,有正式型号和编号,且已正式批量列装部队使用的正规的标准武器,譬如92式手枪、95式步枪、95式班用机枪、88式狙击枪、89式重机枪等步兵枪械等。

制式装备的特点就是作战部队的武器管理,以及使用得以标准化、统一化,加强了武装力量的正规化,实际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点非常好理解,战争年代,由于我军研制枪械的局限性,兵工厂生产的步枪数量非常有限,大部分步兵的枪械都是靠援助和战场上缴获而来,什么样的步枪都有,可谓五花八门,口径也完全不统一,有6.5毫米、7.62毫米、7.7毫米、7.92毫米等,由此带来了战场上弹药供应的混乱状态,对部队战斗力的提高非常不利,军队后勤部门真的疲于应付。

全国解放以后,吃足了战争年代后勤保障苦头的解放军,决心在步兵枪械上统一口径,在引进苏制RPD轻机枪、AK-47突击步枪和SKS半自动步枪的基础上,成功仿制了56式枪族,即尽管枪械零配件不能通用,但是都能统一发射7.62X39毫米子弹的56式轻机枪、56式冲锋枪和56式半自动步枪,极大地简化了后勤部门的供应问题。

自那时起,战时步兵枪械的子弹最起码可以通用,不似战争年代,仗打得非常激烈的时候,后勤部门冒着枪林弹雨好不容易背上阵地的子弹,战士们打开一看,顿时就傻眼了,弹箱内是7.92毫米子弹,但战士们却急需6.5毫米子弹,手上大都是收缴来的三八式步枪,这样的情节绝对不是想当然的夸张,而是实实在在地真实存在过,战争年代子弹供应的混乱状态,令后勤部门的官兵头都大了。

即便现在,海军包括海警仅小口径副炮就有许多,有20毫米、25毫米、30毫米、37毫米等;陆军则有23毫米、25毫米、30毫米、35毫米、37毫米等,令各自的后勤保障部门忙于应付,所以统一小口径副炮,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位。

现在,已经非常明显了,海军将小口径副炮统一为30毫米,陆军将高射炮口径统一为35毫米,即将彻底淘汰20毫米、23毫米、25毫米、37毫米等口径的高射炮,简化后勤部门的压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尽管这些小口径高射炮都是部队的制式装备,但即便制式装备,也因为同类装备口径有所不同,给后勤供应带来非常大的麻烦,所以海军选择将小口径副炮统一为30毫米,陆军则发展35毫米高射炮为主,舍弃其他所有口径的副炮,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关注

这个问题有误。首先要弄清“装备”和“制式”的概念(这里不解释)。“制式”是“装备”的主要属性。无论哪个行业,只要是装备,就是制式的。特别是军队,装备就叫装备,没有什么制式之说。其它行业自己革新研发的设备,只能称之为“设备”,而不能称之为“装备”。

+关注

本人理解,不是部队的装备叫“制式”,大家的通用写法或者叫法就是“武器装备”或者“军事装备”。但凡和部队沾点边的都属于“此范畴”。而“制式”则是在一套标准下批量生产的“武器装备。

我们通常在看军事节目或者军事类的文章会遇到“制式”一词,尤其是在介绍武器装备的时候频频出现。比如,大家常见的“美式武器”,实际上是指“美国制式武器装备”,“俄式武器”,实际上就是“俄国制式武器装备”,通俗一点意思是,美国生产的,俄罗斯生产的。当然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他给大家一下子就区别开了部队的武器来源的。还有每样武器的生产年限、生产标准不同,其差别巨大,这个时候的“制式”估计就是该产品的“生产标准”。

“制式”不同,标准不同,所以他们无法通用,只能是一个制式所有的零部件或者配套的部件通用,是否能够让另外一个制式用,这要看设计者和领导的意思。比如,印度,购买全世界能够打交道的国家武器装备,这些装备都打上各国的“烙印”,根本无法“互通有无”,导致印度的维护修理非常困难,零部件的供应也变的非常困难,连子弹配给都是难度奇高,成本随之也增加。但是同一个国家生产的同类型装备,虽然有些标准不一样,大部分的配件却是“统一的同一标准”,比如伊朗,经过美国的多年制裁,他们的美式武器根本没有配件维修,就把报废的装备上拆解的配件拿来替换。

军事装备要求特高,一但某一个部件有问题,就会出大事,甚至就是生命消失,所以,不同制式的武器不敢去冒险互用。

制式”虽然是“标准”,为什么不一样呢?本人觉得是每个国家故意设计成属于“自己”的体系,他能非常好地保护自己的产品。比如,俄乌冲突中,有人用导弹袭击了车站,乌克兰说是俄罗斯打的,俄罗斯说是乌克兰打的,谁在说谎?行家把导弹残骸一看,再加上没有损坏的某些外表标记,就一目了然。“制式”在行家看来是标准,在外行看来就是“印记”。

2022年5月19日 17.20

“制式”就是制作样式,为统一标准之意。因为军队装备,他都是要大批量生产,然而下发给几万人、十万、百万人使用的。所以对装备形制尺寸、性能等,必须先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然后按此标准大量生产,这就是制式。

现代军用品,除导弹枪炮车辆有制式,就算小马扎、牙杯,甚至祙子也得统一标准制式。

而军用制式自古就有。例如明代军队的火枪,对枪支口径、弹丸、装药就有统的一标准。

“鸟铳口径,统一以可容三钱重铅子为标准合式。火药装量比铅子重每一钱加二分。”

—《练兵实纪》杂集卷之五.军器解。

再早在先秦时起,古代军队的甲胄、刀剑矛戟形状、箭矢铁镞,强弓、弩机的形制,全有统一规格尺寸等标准,这是古代的制式。

军中装备讲制式,是有历史传承的。古代一样非常注重军队装备的标准化与制式化。

《练兵实纪》记载,明军除规定统一了鸟铳的制式外,对腰刀.长枪等等冷兵器的形制、尺寸,亦有统一规范。

例如:

明军腰刀。

长三尺,重一斤十两。练功用重刀,而实战用刀,就是斤把重。此所谓:快马轻刀。

明军的竹杆长枪。

长一丈二尺五寸,合现代四米余。枪重三斤。

制式装备的作用,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是极为重要的。

一:首先是统一了标准,然后才便于大量生产。

军队规模,全是十万起步的,大国拥兵几百万,装备标准统一,岂不就是提高了生产力?而生产力就是战斗力。

二:打仗是暴力碰撞运动,必然伴随着装备损坏。只有统一了制式的武器装备,才方便在战损时互换维修。

弩机。

古人早就明白了这道理,比如秦军的弩机尺寸都是统一的,就是考虑了战损情况下,方便维修。

又如现代军队:

  • 同口径的步机枪,火炮等,因为有制式,所以弹药通用,零部件都是统一的。遭损坏时,可将三支损坏的步枪通过互换零部件,拼装成一支好枪。
  • 同样道理,也可将几门被敌军炸坏的大炮,拼装成一门好炮。
  • 甚至可以将几辆炸坏了的坦克,通过互换让坦克重新动起来。

战场应急抢修,更换吊装坦克炮塔。

这样的事,在以往战争中,战场上是发生过的!从这点上看,在激烈的战斗中,这些全都是性命交关的大事。所以,制式装备是必须的,作用非常大!

如果军队装备没有制式,五花八门,杂乱无章。那么,无论是现代战争还是冷兵器时代,对军队战斗力的损害,都是一场大灾难。

(1)步枪如果没有制式,那么口径大小不一,弹药每支枪都不相同,弹药就不能相互补充。这是不可想象的,连古代人也无法容忍的!

所以,就算是流水线生产尚未成形,还处于手工打造火枪时代的明朝。只要火枪进入军队装备,明军就严格规定了口径、弹丸与装药的统一规格。

(2)古代对步弓、骑弓的弓力等级分划,如七斗弓、九斗弓、一石弓,等等,俱有严格标准。硬弓与软弓,分别所用的箭矢长度、重量,也有重箭与轻箭之分,也是决不能混用的,混用,杀伤力就会大打折扣。

《练兵实纪》图解,明军制式弓箭双插。对弓、矢的规格,规定的很详细。

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缺乏军工制造,所用武器全来自缴获,由此而造成枪械五花八门,极大增加了后勤补充的复杂性。

为了简化后勤,我军早期的正规野战部队,就将各种型号繁杂的枪械按连队分类。

比如:

战斗力强的主力连队,统一装备日制三八式步枪。有些主力连队,则统一装备性能良好的中正式步枪。

又将老旧汉阳造等等杂式武器,装备二线部队或用于训练新兵。

总之,因条件限制,实现不了全军统一制式,就尽量将连队的枪械统一制式,目的就是为了简化后勤,提高战斗力。

  • 朝鲜战争爆发,三十八军入朝前,就将步兵连队的枪械,统一换成三八式步枪,由此看,制式化有多重要!

而等到建国之后,军队武器装备实现制式化,是最重要的议程之一,因为制式化,就等于正规化与现代化。

53式步骑枪,仿制莫辛纳甘“水连珠”步枪,为我军第一支制式化步枪。

56式半自动步枪,是我军第一代制式自动化枪械。

(图来自网络)

+关注

制式装备(武器)对于部队是非常重要的,它保证了武器装备在生产、维修、补给等多方面的标准化,也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军工综合能力,比如我国军队曾经装备的“五四式”手枪、“五六冲锋枪”、“八一式步枪”、“四零式火箭筒”、“八二无后座力炮”等大名鼎鼎的武器,都是正式定型的制式武器,有名称、有型号、有编号、有说明,制式武器的大规模装备部队被称为“列装”。

武器装备制式化也可以叫做是“统一标准单位”,其意思大概就是用规定的参数和样式来定义一件产品,让这件产品在生产、加工、维修、补给等环节具有标准性和一致性

+关注

"制式"有两个含义。一是正式列装的,二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这两个条件是装备的标准化所必须的。装备标准化可降低生产成本,因标准化带来的通用及互換性可以降低战时后勤补给的复杂性。

+关注

制式武器即同一种兵器的各种技术参数相同的武器装备。如此才能使生产、引进、配发、补给、维修等一系列事项,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其实简单点来说,制式装备就是通过验证,适合大部分士兵使用,而且可以大批量列装的武器装备。为什么会有制式装备这一说呢?首先来看全国的军队都使用一定的装备,那么这一个国家的军工就可以只生产这一样装备,而且可以将这种装备做得更精良,在对这些装备进行更改的时候可以一蹴而就。另外像弹药的补给和零件的替换,都是可以不通过军工厂,就能在部队上进行更换的。这远离本土的战斗中是很有必要的。

制式装备就是为了统一,统一士兵们的装备,统一后勤补给。

制式,即是标准化。零件通用。

制式武器即同一种兵器的各种技术参数相同的武器装备,并且经部队武器装备部门批准备案,有正式型号编号,正式批量列装部队使用的正规的标准武器。

除了武器外,还包括作训服、防弹衣等各类装备,凡是部队统一采购并大规模装备的,都可以称作制式装备。

制式装备的出现使得部队的武器管理、使用得以标准化,统一化,减轻了后勤压力。

学生的校服,用同一种布料、按同一种样式、由同一家工厂生产,这是"制式"。

如果是发块布料,由家长去找人裁缝,这是"自制"。

部队装备的各种軍械,技术装备,需要的数量足够的大,如果可以统一制备,生产,可以统一按兵种战斗要求配备,这有力的合成国家的作战能力,达到制式装备的要求。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