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中,里面的“夷”包含了当时的楚国吗?期间有何历史?

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中,里面的“夷”包含了当时的楚国吗?期间有何历史?

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中,里面的“夷”包含了当时的楚国吗?期间有何历史?

1018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8-11 06:49:35
回答
共13个回答

齐桓公尊王攘夷之时,这里面的“夷”包含当时的楚国,楚国当时属于华夏化的南蛮。楚国地处荆蛮之地,周成王封楚国国君为子爵,号楚子,就是因为楚国地理位置处在南蛮之地,所以才赐最低的子爵。楚国国君曾说:我本蛮夷,不用中国谥号。于是楚国自称王国,与周王室同爵。楚国伐蔡国,蔡国说:我无罪;楚国曰:我蛮夷!

周王室首创华夷之辨,守华夏礼仪尊王室者为华夏,不守华夏礼仪者为蛮夷!华夷之辨以文化认同为标准,不以血缘为标准,因此楚人虽为黄帝后裔,但是他守华夏之礼则为华夏人,不守华夏礼仪就是蛮夷人。楚国为了扩张地盘,吞并周围的姬姓诸侯国,就以蛮夷自居,不守王道,不服周礼!

齐桓公之时,楚国国力强大,带甲之士十多万,地多兵精,对蔡国、陈国、曹国、许国等诸侯国频繁用兵,吞并了不少领土。齐桓公作为霸主,有代天子守四方伐不臣的义务在身,故联合华夏多国讨伐不臣之楚国。齐国丞相管仲宣布的伐楚理由有两条:其一、楚国不臣服王室,不按时进贡茅草;其二、楚国百年之前杀害了周昭王。楚国引兵十万与齐国对峙,回复齐国说:茅草我们立刻进攻,周昭王死于汉江,杀王之罪当归于汉江而非楚国。管仲看打不一定能打赢楚国,就居高临下把楚国训斥了一番,要楚国尊重王室,谨守臣道,于是双方各自退兵。

战国时代,楚国越来越华夏化,最终成为华夏一族!本属于中原的关中地区,因为秦国要么积贫积弱,要么虎狼强国,山东列国既鄙视秦国又畏惧秦国,于是秦国又被说成了蛮夷。秦楚两国一西一南,强大时都被当蛮夷对待,其实秦国一直都在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一点不排斥中原文化,商鞅治秦,使得秦国文化水平几于鲁卫了!楚国则一直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相对而言还比较排斥中原文化,因此楚文化是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体!

+关注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互相征战攻伐,周边民族趁机大举入侵中原地区的诸夏。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这"夷"包括北部游牧民族的山戎,也包括南边楚国,当时楚被称为楚蛮或南蛮。

周初,楚国被封为子爵,与诸侯各国一起参加周王会盟时,楚国只能和当时的犬戎部落一起在外面守燎,就是看着祭祀的火堆,是没有资格参加会盟的。

这让楚国深以为耻,于是楚国历代君王励精图治,发展壮大,不断吞并汉水流域的姬姓国,周昭王感到威胁,举兵南下伐楚,被楚国打败,自己竟掉到汉水喂鱼了。

强大后的楚国,希望周天子提高爵位,能与天下诸侯平起平坐,谁知周王室断然拒绝,楚君熊通气恼说,吾乃蛮夷也,不与华夏同。通俗的说,就是我们楚国是蛮夷,不跟你们来这一套,遂自己称王,即楚武王。他不再想与诸侯比肩,是直接跟周王比肩。

即便这样越矩,衰弱的周王室也拿他没办法。

楚国历经楚武王、楚文王,到楚成王时期已经非常强大了,这时管仲带着九国联军到汉水边,摆开阵势,想震慑楚国。当时楚国派使者屈完去质问管仲,你在大北边,我在南边,即使牛马发了情也跑不到这儿,你们兴师动众的跑这来做什么?

管仲大义凛然地说,当年周王室授权我齐国先君,五侯九伯,都可以讨伐,来辅助周王室。你楚国虽然自称为王,也没人承认,在周天子麾下,你还只是个子爵,当然在我们可以管辖的范围内,遂给楚国列了两项罪名:不向周王纳贡,是征;周昭王南巡不回,是问。

当时屈完做了一些退让说,不纳贡茅草是我的错,可是周王南巡不回,关我何事?他不是掉汉水里,那你问汉水,咋问我呀?

屈完还表示,如果九国联军要动武,楚国已经做好应战的准备,“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管仲审时度势,觉得兴兵远征,打起来也占不到便宜,遂作罢。带着九国联军为周天子讨了几捆茅草,就打到道回府了。

楚国虽一向以蛮夷自居,但是一直积极向中原地区学习先进文明,经济、文化发展都比较先进。



+关注

齐桓公攘的“夷”,楚国是排第一。

楚国本是周所封的子爵国,为什么算夷呢?封国固然是封国,只是把你封到夷人区去了。在蛮夷区呆久了,自然就成了蛮夷。所以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发现周天子不行了,天下乱了,什么狗屁礼仪制度都乱了,谁的拳头厉害,谁就有话语权。这时楚国在南方很强大了,楚国君主熊通认为自己“子爵”的爵位,与实力配不上,就要求提高爵位,至少也要封个“侯爵”吧。周天子不干,死活不给封,熊通大怒,就说:“我是蛮夷。”我不用你中国那套礼仪,我自封为王。所以熊通就成了楚武王。

楚国称王,并没有像战国时代“齐魏称王”那样,引起中原诸侯的称王浪潮。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当你是蛮夷。蛮夷的王,叫“夷王”,虽然是王,根本与中国的“王”不是同一级别。中国的“王”,也叫“天子”,也叫“天王”,就是要跟夷王有个区别。夷王,就好比是孙悟空在花果山自称美猴王一样,没人当回事。

楚国都自称蛮夷了,攘夷哪能缺了你呀。

不过说实话,齐桓公虽然是“春秋五霸”之首,其实这个霸主并非武力的霸主,而是开会的霸主。怎么讲呢?齐桓公最厉害的,并不是打仗,而是开会。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推出类似现在联合国的诸侯峰会,齐国当然是会议主席国。齐国的霸主,主要是这么来的。

如果论武力,齐国恐怕还斗不过楚国。

但是齐国有优势,有一群喽啰国。于是齐桓公便想出一个点子,搞一个多国部队,偷袭楚国。齐桓公纠集八个国家,拼凑一支多国部队,以讨伐蔡国为名,大举出兵南下。说是伐蔡,其实是想趁楚国不备时,闪击楚国。

只是楚国人不是笨蛋,你齐桓公动用八国去攻打小小的蔡国,明显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果不其然,齐桓公占领蔡国后,马上直扑楚国,想杀楚人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八国联军刚挺进到楚国境内,楚成王的特使就抵达了,质问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风牛马不相及,不想阁下不远千里,前来我的地盘,这是何故?”

楚王特使都到了,偷袭是没法了。在这种情况下,齐国显然不敢与楚国正面交锋,毕竟没有打胜仗的把握。所以,管仲就和稀泥地说了两个理由:第一,楚国没有向周王进包茅,齐国是为这事来的;第二,当年周昭王南征,到了荆楚就没回了,这件事也要查一查。

这个回答,显示齐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底气。周昭王南征荆楚遇害,是几百年前的事,还问个屁。至于没进贡包茅,就是微不足道的事罢了。可见齐国只是找个台阶下,避免与楚国硬碰硬。所以,这场伐楚之战,虎头蛇尾,最终在平静中结束。

谢谢邀请!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时,周王室式微,诸候群起纷争,大诸候兼并弱小诸候,周王室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强大(盛)的诸候根本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社会环境相当混乱。因此也就为强大诸侯争夺霸主,逐鹿天下创造了历史和客观条件、背景。

齐桓公称霸的条件,除了上面说的历史社会大背景,概括地说,主要至少还有三条,即:

一、齐国的地理位置(论述略)。

二、不计前嫌(仇),任用管仲为相(论述略)。

三、采纳并实行管仲为其制定的成功策略――“尊王攘夷”。

这里的“夷”,以本人拙见,应有两种含义:

直接字面(或谓表面)涵义,自然主要指北方游牧民族。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意即尊崇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在当时周王室式微,诸候纷争错综复杂的形式下,有了争霸的实力,还必须讲究争霸的政策(策略)。否则,称霸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

管仲根据当时的形式,为桓公制定了一项“尊王攘夷”的政策,为何说这是一项成功的策略呢?

其一,周王室虽然日渐衰微,但由于周朝长期的统治使人们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王”的传统、正统思想观念。因此,周天子在政治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任何一强大诸候骤然取代之就必然树敌过多,为自己招来大大的麻烦。

其二,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乘着中原诸候纷争,政局动荡的局面,趁火打劫,向着一些诸候国发动进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因此,在各诸候国中,谁能制止少数民族的进攻,谁就能受到拥戴、拥护,就可能成为各诸候霸主。

尊王是前提,攘夷是手段(或谓砝码),称霸是目标。

换言之,只要谁阻得了我齐桓公的称霸,我桓公就扛着“尊王”这杆大旗,来去“攘”你的“夷”,比如你楚国。公元前887年,楚熊扬在位59年后去世,其子熊渠继位。熊渠嫌周王室当初封赏自己祖先的爵位低,曾向周天子要求提高爵位,但遭到周王室无情拒绝!于是熊渠干脆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自己僭越称王,并把三个儿子皆封为王,并承认自己是蛮夷。表示自己和周王室分庭抗礼,正式脱离周王室系统,并且不尊周礼,对别国发动战争,直接吞并。这种行为被中原诸候一直视为蛮夷。

有句话叫“枪打出头鸟”,或谓“出梁的椽子先烂”,或谓“木秀于林风必吹之”。既然你楚国自己都当自己当蛮夷,公开承认“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我是不开化的人,我就是不讲道理,我想怎样就怎样……

那如你楚国者自己硬往“夷”这个抢口上撞,那你说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包括不包括你楚国?



+关注

包含了楚国的。楚国自称荆蛮,表示不与中原文化合流;而且,楚已经在公元前741年自立为王,理论上跟周平级,是另外一个国家了。

这里面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在打败蔡国后,又率诸侯讨伐楚国。

楚成王很生气,问:“我们两个国家风马牛不相及,你为什么要打我?”。

齐桓公回答:“两件事:第一,你该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导致天子祭祀用品跟不上,同时也缺乏缩酒的材料。第二,当年周昭王打你们没有回去(注:公元前980年前后,周昭王第二次伐楚,结果船沉汉江,昭王溺水而亡,周朝碍于面子没有对外公布),到底是怎么回事?”。

楚成王回答:“没有贡献包茅,确实是我的责任,我保证以后按时按量进贡;至于周昭王吗,我们楚国也不清楚,你可能要去问问汉水。”

最后,这战还是没有打起来,楚国向桓公率领的诸侯签了保证书后,各方撤军。

+关注

包含楚国的,在中国历史上称南方为“夷”“蛮”这样的字眼很多

+关注

齐桓公尊王攘夷的主要目标就是楚国!

当时的楚国虽然实力雄厚,国力昌盛,但楚国从未被中原文化所承认,尽管楚国一直希望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可惜事与愿违,周天子根本看不起楚国,并将其视为蛮夷之类。

所以楚国一怒之下,自称为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和中原王朝正式宣战,既然你们中原王朝不承认我们楚国,我们就用实力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春秋时期,诸侯相争,周天子威仪沦丧,齐桓公在管仲的帮助下,以“尊勤君王,攘斥外夷”的口号联合诸侯,共讨蛮夷,维护周天子。

当时齐国实力雄厚,当仁不让成为众诸侯首领,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关注

应该不包含楚国。尊王,当时周天子没人把他当回事,齐桓公带头尊王,各诸侯觉得现如今礼数全无,不如回到从前周天子管控时代。瓤夷,齐桓公存刑救魏,为各诸侯做了个榜样,兄弟系于墙,共御其辱。兄弟之国,当然不包括楚国。

+关注

包括的,楚雖是華夏遺詠卻不是周王氏血統。

+关注

直钩咸饵啊,与其问这个,不如去直接去问“南蛮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缕”里的南蛮指谁

+关注

从身份来说,楚不是,他也是正规的诸侯,子爵。但是从行为来说,楚是,他的文化不是中原文化。从态度来说,非常是,因为他不但不吊中原,还自己僭越称王!

+关注

肯定啊,当时的楚国是中原的头号强敌,可以说春秋霸主最早就是联合对抗楚国的盟主

+关注


齐桓公和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夷是否包括楚国?

广义的夷狄,包括吴越。狭义的夷狄,不包括吴越。只指匈奴、西戎等。

显然,尊王攘夷之‘夷’不包括楚国。


楚国自称王,并且不向周天子进贡。管仲的借口了很好:打出了‘尊王’的口号。自姜太公时,周天子就已经赋予了齐国“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的权力。

齐国讨伐楚国,依据的不是‘攘夷’,而‘尊王’,楚国认错,便是会补交给周天子的贡品。

然后,再说‘攘夷’。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卫,卫师败绩,遂灭卫。齐桓公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保护着卫文公及卫国遗民在曹地重新建国。这才是攘夷。

管仲以‘尊王’打压楚国,以‘攘夷’对付夷狄。从而树立齐国的威望,使齐桓公成就霸业。

尊王与攘夷是即有联系,又相对独立。不能混为一谈。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