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张居正你怎么看?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张居正你怎么看?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张居正你怎么看?

1014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8-11 06:21:49
回答
共5个回答

当年明月的评价张居正: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喜欢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在我们中国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几人能够在有限时间里,凭借一人之力,不靠家世背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又有几人能做到“先国家,次政党,再个人”延缓国家寿命而自己不得善终呢?


只有张居正,他从荆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起步,经过不懈努力、隐忍,最终成为万历首辅、神宗皇帝老师,更成为明朝中兴的奠基人。


写《万历十五年》的黄仁宇先生曾经说过,“再没有比张居正更激动人心的话题”。

在我看来,张居正是一个隐忍的人,一个实干的人,一个把国家利益第一、政党第二、个人利益第三的人。


他的一生可以用生前显耀,死后悲凉这句话去概况。


张居正一死,就进入了三十年的“万历怠政”,万历三十几年不理朝政,明朝也因此由盛而衰,然后到了崇祯遭灭国,五行缺土,终究是灭亡之兆。

参考资料:熊召政《张居正》

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有的被称为民族英雄,有的被称为乱世枭雄,如何判断一个古人是奸是善,大概我们只能通过历史古籍了吧,但显然,文字上存留的东西是片面的,是不鲜活的,是单一的观点,人性如此复杂,显然文字无法完全百分之百的还原一个人。在明朝,就有许多名垂千古的风云人物,但这些人身上总是存在着争议,就连他们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我们后世都无法完全定性,朱元璋到底是个善人还是恶人。同时,被誉为“明朝第一宰相”的张居正也是这样的情况,在后世的眼里,张居正是多面的,即是忠臣,又是奸臣,那自言“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张居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张居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与改革家,万历皇帝的内阁首辅,在万历年间开创了“万历新政”,又称张居正改革。很多人都很好奇,朱元璋不是早就废除了宰相制度吗,为什么张居正又被称为“明朝第一相”呢?虽然当时张居正的职称是内阁首辅,但其实他早已位极人臣,拥有了宰相的权力,干得都是宰相的活,就比如“万历新政”,其实当时万历皇帝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操作,都是张居正出谋划策,然后万历皇帝就负责签字而已,所以万历新政才又被称为“张居正改革”,属实和万历皇帝没太大关系。“张居正改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那就是“一条鞭法”与“考成法”。

“一条鞭法”主要是为了改革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就是统一了税收和摊丁入地,张居正将当时繁复冗杂的税收项目,比如里甲、杂泛等项目全部合为一项,国家统一征收白银,如果国家需要某项人力或物品的时候,再统一花钱进行购买,而“摊丁入地”指的就是把过去的人头税改为了按照丁数和地亩来出,将丁役分摊到土地里征收,清朝的“摊丁入亩”也不过就是张居正“摊丁入地”的延续。

至于整顿吏治的“考成法”主要就是对官员进行一系列的考核,剔除掉了一些才干与职位不符的官员,大量削减栄官、冗员,有效的提高了官员的工作效率,惩治了不少贪官污吏,有效的遏制了贪污腐败的现象,张居正可以说是凭借着这次改革力挽狂澜,以一人之力生生的将当时早已千疮百孔的明朝廷成功续命。但是张居正一去世,“万历新政”也跟着倒台了,但还是让明朝又苟延残喘了数十年。如果说张居正改革是张居正忠诚的一面,那他还有这奸佞的一面。

张居正虽然为明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从未有人说过他是清官,张居正深受夏言、严嵩、徐阶等人的影响,对于官场中的那些门道深谙于心,他贿赂冯保,巴结李太后,在朝中组成了“铁三角”的利益集团,一度权倾朝野,张居正的上位不排除贪污受贿的存在,同时他为了保住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一直打压异己,勾结党羽。他的这个行为直接导致明朝廷流失了大量的能干之士,导致张居正下台以后竟然出现了无人可用的局面,张居正自恃自己位极人臣,生活铺张奢侈,行事一向十分张扬,甚至大胆僭越,马车规模比皇帝还要隆重。

张居正自己推崇程朱理学,就想要世人都得推崇程朱理学,全国山下的拆除推行陆王心学的书院学堂,杀了不少敢于进行思想解放的有志之士,导致明朝思想方面单一,严重阻碍了进行思想解放的步伐。张居正的人生座右铭就是宁为循史,不做清流,循史就是自身有才干、有能力但是也愿意入世,和朝堂众人打成一片的官员,清流就是要做标榜风节,不畏强权,直言善谏的官员,要从生存角度来说,显示是前者更利于生存,张居正的为人,是两面的,是复杂的。他是善良的,但又心怀利益,所以他不用海瑞,有留下了“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千古绝叹吧!

+关注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孔子编写完《春秋》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大意是说,我做的这些事,写的这本书,后人一定会毁誉不一、褒贬不一的,但我只要认为这是对的,是有价值的,不论别人如何评说,我都会坚定的做下去。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孟子·滕文公下》节选



这是孟子转述孔子的一句话。《春秋》是由孔子修订而成的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由于《春秋》记事语言简练,内中多寓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意思是说:(《春秋》这部书,后人一定褒贬不一。)理解赞成我观点主张的人,是因《春秋》吧?指责怪罪我的人,也是因《春秋》吧?后人将这句话简括为“知我罪我,其惟春秋”,通常用以表达自己做了认为该做的事,至于是非功过,留待历史评说这样的意思。



名相张居正当年孤身一人誓把改革推行到底的时候曾经说过:”知我罪我,在所不计!”张居正的儿子张懋修在穷尽余生编订了《张太岳集》之后也说:“留此一段精诚在天壤间,古人所谓知我罪我,先公意在是乎。”



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张居正从小就被称为神童。说是他两岁的时候,他的堂叔在读《孟子》,张居正在旁边看着,他堂叔就调侃他,说,小家伙,不要整天说自己聪明,要认识“王曰”才算本事。过了几天,他堂叔在读书的时候,张居正又来了,他堂叔抱着他,问他哪俩字是王曰。张居正居然指出来了。因此神童称号不胫而走。



张居正十二岁那年,去荆州府考试。前一天晚上,荆州府知府李士翱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给了他一个玉印,吩咐他给一个小孩。他第二天醒了百思不得其解。结果考试点名的时候,第一个点的名字就是张居正,那时候他还叫张白圭,一个十二岁的小孩。李士翱一看,就把他叫到近前来看,上上下下好好打量一下,就是梦中的那个小孩。李士翱震惊莫名,然后对他百般鼓励,并为他赐名居正。



张居正考举人。他当时才华横溢,名满湖广,考试的时候写的文章非常好,考举人绰绰有余。但是,一个人的出现,阻止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顾璘。按说阻人前程犹如杀人父母,但是,张居正却对顾璘十分感激,这是为何?后来,张居正成年之后,在《与南掌院赵麟阳》中是这么写的:



仆昔年十三,大司寇东桥顾公,时为敝省巡抚,一见即许以国士,呼为小友。每与藩、臬诸君言:“此子将相才也。昔张燕公识李邺侯于童稚,吾庶几云云。”又解束带以相赠曰,“子他日不束此,聊以表吕虔意耳。”一日留仆共饭,出其少子,今名峻者,指示之日,“此荆州张秀才也。他年当枢要,汝可往见之,必念其为故人子也。”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张居正十六岁中举,对于他来说晚了三年,但是对于大明朝来说,这样的举人还是很年轻的。顾璘这时候有些后悔了,他对张居正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但是那些人都是..我对冯御史的嘱托,有些后悔啊,耽误了你三年的时间,这是我的错。但是我希望你要有远大的抱负,不要只做一个年少成名的秀才,要做伊尹颜渊。



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七年之后,张居正进京会试,会试之后是殿试,最终中二甲进士,选庶吉士。在明朝,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而庶吉士在入选之时,即为储相之选,天下为之瞩目。张居正二十多岁,选庶吉士,前途不可限量。而他牢记顾璘对他的期许和鼓励,不改初衷,终成千古名相,大明帝国中兴功臣……。

到熹宗天启二年的时候,大明的国力已经十分衰弱了,下至普通百姓,上到百官士大夫,都感觉到了大明帝国的衰弱。这时候,所有人都在怀念当年张居正在朝的时候,大家的生活那时候简直就是小康啊,再看看现在,勉强糊口,所以,大家都感觉到了张居正的改革,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时候,开始为张居正平反了,把张居正死后被褫夺的官位也恢复了,张家的房产也都发还了。到了崇祯朝,张居正包括子孙的名誉、恩荫都给恢复了,可以说,张居正平反昭雪了。

张居正死后,遭到如此对待,张家的后人,有没有对统治者心怀怨愤不满呢?

其实没有的,反而他的后世子孙们,依然秉承祖训,忠君爱国。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的部下到了江陵,要张居正的儿子张允修出来做官,张允修以自杀作为回应,留下一首绝命诗:



八十空嗟发已皤,岂知衰骨碎干戈。

纯忠事业承先远,捧日肝肠启后多。

今夕敢言能报国,他年漫惜未抡科。

愿将心化铮铮铁,万死丛中气不磨!

张敬修有个孙子,叫张同敞。崇祯十五年,皇帝派他慰问湖广诸王,并且去云南招兵买马。张同敞一介书生,为了大明王朝在南方奔走。结果他还没回到北京,就获知北京陷落,崇祯皇帝自杀。他只好又回到广西,投奔永历皇帝。永历皇帝封他做兵部右侍郎,总督诸路军务。他不是将军,没有实权,只能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来号召各路军马。军队前行,他一马当先,军心动摇,他端坐不动,由此各路将士都十分信任他。他想起了曾祖张居正说过,“国家或有大事,皇上幸而召臣,朝闻命而夕就道,虽执殳荷戈,效死疆场,亦所弗避。”祖辈的热血在他的脉管中燃烧,他要为大明朝流尽最后一滴血。

永历五年,清军进攻广西,严关失陷,永历皇帝逃去了梧州,桂林被清军包围,明军一哄而散,整座桂林城只剩下了大学士瞿式耜一个人。瞿式耜是张同敞的老师。张同敞听说之后,立刻泅水渡江,独自一人赶到留守衙门去见瞿式耜。见面之后,瞿式耜说,“我为留守,当然死在桂林,总督没有守土的责任,你还是走吧。

当然我们看历史人物不能只看过,不评功。张居正的一些改革的措施在今天也是值得称道的。他设立了专门考核官员的法律,防止官员做事散漫,甚至不作为,保证了官员的政治能力。还有平定边疆的叛乱,维护国家的和平。同时又化繁为简,各种税一起征收,免却繁琐的征税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禁止了收税的官员贪污税款的情况。从新对土地进行丈量,确保土地数量正确,杜绝某些乡绅田产乱报。张居正这些举措还是很有用的,回过头来看简直是拯救了大明朝,赋予明朝一个新的未来。大明朝通过张居正一系列的变法,土地粮食收成好,经济繁荣,国家安稳和平,贪官污吏也少了许多,国泰民安。可谓是明朝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只论功,张居正是那种历史歌功颂德的人物。在影视形象中,也是那么伟大。



张居正的一生风光伴随着磨难,少年时就被誉为神童的他,可以说是家乡那边的名人。从小就显露出聪慧的张居正考试也很顺利,在官场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终于当上了内阁首辅。张居正善于观察,他发现税收条目众多,又重又繁琐,百姓苦不堪言。朝廷贪污腐败严重,明朝亟待改革。就是在这种责任心的驱使下,张居正开始对明朝进行从政治、军事、经济、农业上的变法。聪慧如张居正,这些措施有效地让明朝在危急时又存活了五十多年。历史总是这么有趣,如果没有张居正,历史可能需要改写,危险的明朝可能存活不了那么长。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关注

如果要举办个明朝牛人评选活动,相信张居正肯定是稳稳的位居前三之列,这位内阁首辅秉政十年,实施了影响颇为深远的“一条鞭法”,给当时已经积重难返、内忧外患的大明王朝续了命。

也让他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历史上三大著名的改革家之一!(另两位是商鞅和王安石)

本文试图还原这位生前无限荣耀、死后一度备受哀荣的名臣的首辅上位史,希望能给身在在职场中的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拜超级猛人朱元璋所赐,实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到他手上被彻底废除,不过毕竟后世里面像他这样精力无比旺盛、折磨人的意志无比强大的皇帝还是不多。

治理偌大的帝国,肯定需要顾问和帮手,因此原先皇帝的秘书班子“内阁大学士”便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内阁大学士真实的品级只有正五品,但是由于入阁的大学士本身都是有高品级官职或者有高级别的虚衔的朝廷重臣。

因此到了明朝中叶,内阁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处理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而排序第一的内阁首席大学士便有了内阁首辅的称谓,成了事实上的“宰相”。

明朝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处理政务的流程:大臣们的奏章送达内阁之后,内阁大学士便会将处理意见贴在奏章上面,这便是“票拟”。

奏章转到御前时,皇帝会根据内阁“票拟”意见做进一步的批示,这便是“批红”。

由于明宣宗时期,太监开始读书识字,此后,但凡遇到懒惰一点的皇帝,“批红”都由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根据皇帝的意见代笔操作,故而司礼监掌印太监也是所有太监中权势最为煊赫的职务,如刘瑾、冯保、魏忠贤等都曾经担任此职。

当然,如果遇到嘉靖皇帝那样智商极高、喜欢耍人的皇帝,这些太监只能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做个奴才,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由于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小皇帝年幼,事事都由张居正做主,他和掌印太监冯保关系又非常密切,因此张居正可以控制“票拟”和“批红”两项大权。

成了明朝历史上权力最大、威名最著的内阁首辅,他的实际权力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汉、唐时期的宰相。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张居正在当政的十年里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财政上重新丈量田地,推行“一条鞭法”,赋税、杂役等皆用白银缴纳,“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吏治方面,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大大的提升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军事方面,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北边,维持了边境的安定,又启用凌云翼、殷正茂等优秀将领平定了西南方面的叛乱。

⊙财政上重新丈量田地,推行“一条鞭法”,赋税、杂役等皆用白银缴纳,“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吏治方面,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大大的提升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军事方面,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北边,维持了边境的安定,又启用凌云翼、殷正茂等优秀将领平定了西南方面的叛乱。

《韩非子•显学》中提到“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汉唐时期的宰相许多人都有过主政一方、从地方到中央的仕途经历。

而明朝的内阁成员中了进士之后,基本都在京城做官,在翰林院、国子监等部门担任清贵职务。

通过工作年限的积累以及自己座师的赏识,逐步成为六部的中青年官员,进而主政六部。

最终依靠自己多年在京城织就的盘根错杂的关系网和皇帝的器重得以进入内阁。

张居正的入阁历程也不例外,他23岁便高中进士,被授以翰林院中的庶吉士。

从明英宗之后便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因此可见这一职位的重要性。

此时担任翰林院教习的便有重臣徐阶,由于有了这层师生关系,才干出众、仪表不俗的张居正逐渐得到徐阶的信任和栽培,后来更是举荐其担任裕王即后来的明穆宗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和未来天子建立了深情厚谊。

此后他又担任国子监司业和掌翰林院事等要职,大大的积累了自己在官场上的人脉资源,为以后入阁拜相奠定了非常雄厚的基础。

高拱,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大臣

公元1567年(隆庆元年),四十三岁的张居正被提拔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从此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正式在内阁这一权力中枢站稳了脚跟。

当然,也仅是跟在首辅后面办事,离真正的执掌中枢、权倾朝野还差的很远。

此后数年,徐阶、李春芳、高拱等人先后担任内阁首辅,值得一提的是重臣高珙,他是隆庆皇帝在潜邸时期的仕讲学士,不管是位次还是和隆庆皇帝的关系,都在张居正之上。

并且他同样是一名能臣,在担任首辅的几年间,政绩卓著,颇有建树,但是他性格急躁、不能容人,动辄对同僚或下级官员怒目相向、言语呵斥,因此也最终酿就了他被放逐的悲剧。

高拱和张居正是国子监时候的同事,两人都是一时人杰,彼此间一度惺惺相惜,并相约以后一起入阁拜相、匡扶社稷。

不过,却因为一件事起了龌龊,嘉靖皇帝驾崩时,当时的内阁首辅徐阶只召了自己的门生张居正共同起草大行皇帝遗诏,而将同样是内阁成员的高拱弃之一旁,这让心高气傲的高拱如何能接受?

隆庆五年,有人弹劾已经退休在家的前首辅徐阶的三个儿子在乡里胡作非为、横行不法,徐阶悄悄派人送了三万两银票给自己的弟子张居正,让他帮忙平息此事,经过张居正的运作,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此时业已担任首揆的高拱已经习惯了掌控一切的感觉,知悉内情的他自此对张居正更加不满。

张居正当然不能坐以待毙,等着高胡子把他逐出内阁。

他一方面继续对高拱恭顺有加,让高拱逐渐放松对他的警惕。

同时他暗地里找了一名政治盟友,正是后来与其配合有加的冯保,冯保为什么要与张居正联手来对付权倾一时的高拱呢?

原来他和高拱之间早就矛盾重重,矛盾起源于隆庆初年的一次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任命,正好当时这一职位空缺,冯保眼巴巴的等着这个位置,结果被高拱推荐的太监陈洪给截胡了。

陈洪罢职后,冯保又对这个位置虎视眈眈,结果仗着隆庆皇帝撑腰的高拱一向看这个心眼活泛的冯保不对付,他又推荐了掌管尚膳监的太监孟冲接任了这个职位。

一个破厨子都骑到自己头上来了,真是气煞人也!明穆宗朱载垕[hòu](公元1537年-1572年),汉族,明朝第十二位皇帝,主要成就,隆庆开关(海上开禁)。

冯保至此对高拱恨之入骨,两人也势同水火、不能相容。(“乃与张居正深相结,谋去之。会居正亦欲去拱专柄,两人交益固”。)

隆庆皇帝过世后,继续担任内阁首辅的高拱受命为顾命大臣(共三人,另外两人是张居正和高仪),而冯保由于有李太后和万历皇帝撑腰,则如愿以偿当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务。

两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化。

不过首先发难的却是高拱,他先声夺人,分列条目奏请万历皇帝抑制司礼监的权力,并请求将权力进一步下放给内阁。

与此同时,又命令给事中雒遵、程文一起上书弹劾冯保,他自己则坐镇内阁指挥,准备一举将冯保掀下马来,同时,他也将此事告知张居正,意图让其也加入到倒冯的行动中来。

高拱却不曾料想,正是此举,让他最终从内阁首辅的高位上跌落下来,担任内阁次辅张居正深谙韬光养晦之道,这几年来虽然表面逢迎高拱,但是实际上内心早就觊觎首辅之位多时。

张居正假装同意了高拱的计划,背地里却立即将此事通报给了政治盟友冯保(“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

得到消息的冯保大惊失色,慌忙问计于张居正,张居正很冷静的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原来他已经挖了大坑等着高拱来跳。

仅仅数日前,隆庆皇帝刚驾崩时,悲伤不已的高拱曾经在内阁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居正让冯保将这话改为“十岁孩童,如何为人主”告知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穆宗崩,拱于阁中大恸曰:‘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并且还做了秘密交代。

根据张居正的计策,冯保立即向李太后控诉高拱的“罪行”。(“保谮于后妃曰:‘拱斥太子为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后妃大惊,太子闻之亦色变。”《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宦官二》),并且进一步添油加醋,说根据调查,高拱想要废掉太子之位,联合朝臣拥立其他成年藩王为帝,听到这里,李太后再也坐不住了,官窑烧制的精美瓷器被摔碎了好几个,大怒不已的她立刻以皇帝的名义召集朝臣。

公元1572年,六月十六日,两宫太后(隆庆皇帝正宫,现在的陈太后;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和万历皇帝召集大臣们进宫议事,宣告诏书。

孝定太后(即李太后),明神宗生母。为人十分严谨,对于明神宗十分严厉,后来明神宗统治的繁荣也有她的辅佐之功。

已觉胜券在握的高拱信心满满,他憧憬着放倒权监之后,再大干个十年,将大明天下治理得更大富庶、繁华,成就自己的不世功勋和千秋英名。

太监读完诏书后,在场的大臣们傻眼了,他们一起盯着浑如被晴天霹雳击中的高拱,顾命大臣才干了十天就被解职,真是一大奇闻(“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专,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着回籍闲住,不许停留”)。

史载,高拱顿时“面色如死”,“汗徒下如雨,伏不能起”,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这位在权力巅峰盘踞了数年之久的名臣始料未及,顿时彷佛苍老了十岁,连太监宣布退朝的声音都没有听到,整个人如失魂落魄般瘫倒在地。

有些于心不忍的张居正将他扶出宫门,临时雇了一辆破旧的骡车从宣武门送他离开(“居正掖之出,僦骡车出宣武门”),高拱浑然不知他的垮台正是得益于身旁这个面如冠玉、神色从容的中年男子的一手筹划。

有时候敌人往往就在你的身边,而你却错将敌人当恩人!

演戏演全套,张居正同时上书皇帝挽留高拱,结果如他意料,未获批准。

此举也让高拱对他感激有加。

张居正又请求给予致仕的高拱乘用驿站车马以便其顺利返乡,犹自怨愤难平的两宫皇太后及小皇帝万历才非常勉强的同意了这个要求。

自此,张居正无可阻挡,一飞冲天,终于登上了他期盼已久的首辅之位,正式迈开了走向伟大改革家的脚步,开始了他轰轰烈烈、震动天下的十年执政生涯。

政治人物的性格历来是复杂的,不能简单的以好人,亦或者坏人来区分,《孟子•滕文公下》云,“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当张居正决心孤身一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时候,他同样说过类似的话,“知我罪我,在所不计!”

我想,如果让这位伟大的改革家再活一次的话,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目标,他依然会为形势所迫,选择这种尔虞我诈、阴谋诡计的方式来登上这个首辅之位!

正如有人所说,“张居正有着天使与恶魔这两面。他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即使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懂他!”

当我们真正读懂张居正的时候,或许也就能够真正悟透潜藏在两千多年历史深处的政治权力的运行法则以及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政治人物的上位之道。




+关注

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最优秀的内阁首辅。在这两个称呼后面没有之一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