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为什么英国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为什么英国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为什么英国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1139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7-14 09:26:19
回答
共27个回答
+关注

这是大英帝国荣耀的开始。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仗。他预示着最伟大一刻的到来。在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前(意思是伟大而幸运的舰队)。)西班牙无疑是当时欧洲的第一大国。而在1588年夏天英国击败西班牙,标志着英国的时代即将到来,1588年英国舰队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海战,公元前480年萨拉米斯海战,1805年特拉法加海战,和1916年日德兰海战一样,被世界军事史称为世界历史四大海战。 应该是说,击败西班牙海军的英国并未给西班牙造成毁灭性打击。也只是一场战役的失败而已。西班牙凭借着强大的实力依然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此后还一连四次执拗地派遣无敌舰队对英国进行报复。

但西班牙这次海战的失败,对西班牙的影响并不大。而且英国并没有就此强大起来。之后崛起的不是英国而是荷兰。但西班牙战的海上霸权自此终结,西班牙扩张的脚步从此终止,并开始走向衰落。 而武器武器发展思路的演变就此演变为以射程为关键的加农炮受到重视,“口径即正义、威力是王道”的海战贯穿之后的历次海战。

武器,天气。指挥这些主观因素就不多谈了,主要是对对西班牙而言,组织和指挥一场跨越好几个国家、数片海域的海陆联合会战难度实在太大。加之自身天主教与封建统治属性在西欧的外交上树敌太多,西班牙人错失了战机,而西班牙军事指挥官舰队的总司令是西顿尼亚太差。加上指挥失误,军事上的失败也许是次要的,关键是政治家上和在天主教的问题上的重大失误。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而英国人凭借战术上的优势一点点挽回实力差距。以及英国海军上将霍华德的卓越指挥。而在最高政治层面的包括王权和教会的结合。最终将无敌舰队击败,为英国登上世界霸主奠定了基础。作战思维的差异,西班牙依旧是以陆战思维打海战,英国是以新视思维打海战维。最终1588年的7月29日这一天,无敌舰队损失7艘500吨级的大型战舰,而英格兰舰队无一重创。

1588的海战标志着英国开始崛起,但西班牙却没有就此而一蹶不振,这是一个逐渐衰落的过程,但致命的是,英国打断了西班牙的发展和向上的机遇,,如同日本当年入侵朝鲜,万历三大征、使得当时的明朝丧失了过渡到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也就是说,英国的胜利更是战略性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好和点评

+关注


感谢小秘书邀请。

如果仅从战略战役角度讲,无敌舰队的失败,在于“船不坚炮不利”——不适合长距离海战;指挥失当——海陆既没紧密配合,舰队统帅又很无能;另外,天公也不作美。——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

西班牙海军号称“无敌舰队”。

15世纪末开始的大航海时代,让两个本不起眼的小国葡萄牙和西班牙走到了世界舞台中央。1522年,西班牙率先完成环球航行,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成为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特别是从美洲大陆殖民地掠夺而来的惊人的大量金银,使西班牙暴富。以此为财政支撑,以对外扩张为目标,西班牙迅速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海军拥有超过150艘大型战舰,各种中小型战船加在起超过1000艘,舰炮超过3000门,海军士兵人数达3万多人。西班牙人自豪地给自己的海军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无敌舰队。 的确,这支舰队气势汹汹,不可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

英国皇家海军也在悄悄崛起。

1509年,亨利八世即位英格兰国王之后,迅速扩建皇家海军。在他的父亲亨利七世时代,这支海军比较寒酸,只有15支舰船,排量500吨之上的仅有两艘。 亨利八世投入巨资扩建了朴茨茅斯皇家海军造船厂,又修建了德普福德造船厂。到他1547年去世时,皇家舰队已扩充至53艘,其中500吨以上13艘,“主恩亨利号”排量1000吨,在当时堪称巨型战舰。

1558年,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继承英格兰王位后,继续大力发展海军,使皇家海军实力又有很大跃升。

西班牙英国的大海战源于争夺世界霸权。

英国海军实力的迅速增长,使其对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逐渐加大。一方面,英国紧随西班牙,加快了对美洲等地的殖民步伐;另一方面,在王室的参与和支持下,皇家海军和英国海盗沆瀣一气,以德雷克、霍金斯和雷利等著名海盗为首,经常在海上袭击、拦劫西班牙运载金银的船只,这让西班牙皇室十分恼火。 (腓力二世)

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为了削弱英国,阻止其挑战西班牙的霸权,先是准备利用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她1567年王位被废黜后,逃到了英格兰。腓力二世计划策动英格兰境内的天主教徒刺杀英王伊丽莎白一世, 成功后扶持玛丽.斯图亚特就任英王。不想,阴谋败露,伊丽莎白一世迅速处死了玛丽.斯图亚特,这是1587年。

这让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恼火至极,下决心直接出兵攻打英国,彻底搞掉伊丽莎白一世——这是西班牙无敌舰队进攻英国的缘由。

无敌舰队是怎么被打败的。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当时是进攻英国的辅助力量。主力是由尼德兰出发的西班牙地面部队。

西班牙腓力二世是个荒淫奢靡,眼高手低的君主。他任命为缺乏经验的梅迪纳-锡多尼亚公爵担任无敌舰队的总指挥,首先就犯了大错。 1588年5月,无敌舰队驶离里斯本。舰队有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和1.9万名步兵。其中大部分船只,是为近距离作战而设计的,速度慢,不灵活,大炮射程短。这是西班牙人犯下的第二个错误。

英国皇家舰队则不同,担任总指挥的是能干的埃芬汉的霍华德勋爵。这个舰队拥有197艘战船,1.6万人,其中经验丰富的水手占大多数。战船船身低,易于操纵,舷侧配有远射程的轻型大炮。英国舰长中,例如德雷克和J.霍金斯爵士都是有才华的战术家,他们智勇双全,充分发挥了自己舰队的机动灵活的优势。

无敌舰队和皇家海军先打了三次规模不是很大的海战——7月31日在朴茨茅斯海面;8月2日在普利茅斯海面;;8月4日在怀特岛海面。英国人用远射程大炮攻击无敌舰队,但轻型炮弹未能重创敌舰,也未能破坏其严密队形。

无敌舰队于8月6日到达多佛海峡,在加来海面抛锚。但这时从尼德兰出发的入侵军还没有准备好。这是第三个错误,也是西班牙的陆海军联合行动全部战略中最大的错误。

此时,风向和敌舰已使无敌舰队无法再向西撒走;只能向北行驶,远离帕尔马,或往东驶向泽兰海岸自取灭亡。

8月7-8日半夜,英国人的6艘纵火艇驶进加来港,致使西班牙战船松锚,从而无可挽回地乱了阵势。第二天英国人在格拉沃利讷海面发起攻击,这时他们能够重创已陷入混乱的敌舰队。只是由于突然刮起西北风,才使西班牙人得以逃脱。

无敌舰队向北绕过苏格兰到爱尔兰,然后渡过大西洋回港。一路上不断遭受损失,最后只有76艘船回到西班牙——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无敌舰队,遭受了从没有过的惨败。

(图片来自网络)

1588年8月8日的英西大海战标志着近代海权霸主开始由西班牙转变为英国,那么英国是如何逆袭当时的世界霸主西班牙的呢?要知道这时西班牙的殖民地遍及欧、美、亚、非四大洲,号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相比之下英国当真是弹丸小国。事实上在战争正式爆发前和战争过程中西班牙无敌舰队已暴露出诸多失败的迹象:

首先就当时欧洲的外交格局而言:英国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1568年西班牙治下的尼德兰地区爆发了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起义:尼德兰起义者在佛兰德尔的海诺特森林里组成了“森林乞丐”游击队,他们获得了尼德兰人民群众在传送情报、提供粮食和掩护转移等方面的支持;尼德兰北部地区的水手、渔夫、码头工人则组成了“海洋乞丐”游击队,他们纵横海上灵活巧妙地袭击西班牙的战舰、沿海据点和运输船队。1572年“海洋乞丐”游击队在泽兰省的布里尔登陆,解放了荷兰和泽兰两省。1581年尼德兰北方7省成立了荷兰联省共和国。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荷兰人的抵抗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西班牙的力量。除了正在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荷兰之外,此时的法国也正试图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欧陆霸权——毕竟相比英国这样的岛国而言:西班牙的精力并未完全用于海权建设方面,对同欧洲大陆诸国争霸西班牙同样充满兴趣。

其次就英、西双方的战备情况而言:英军是本土作战以逸待劳;西军是劳师远征疲惫不堪——西班牙无敌舰队是于1588年5月末从当时已被西班牙占领的葡萄牙里斯本出发的,在8月6日无敌舰队抵达法国加莱附近海面,想同驻佛兰德尔的西军会师后出征英国,然而后者因为被荷兰起义军牵制而无法及时增援。鉴于这时西班牙同法、荷的关系都比较紧张又有英国舰只尾随于后,无敌舰队并不敢在这附近过多逗留,只得在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匆匆上路。到了8月7日夜间英国人趁西班牙船员熟睡之机把6艘旧船点燃后放入无敌舰队阵中——以火攻的形式制造了无敌舰队的混乱。

最后双方的战术思想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这次出征西班牙无敌舰队共动用了舰船134艘、船员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以及2.1万步兵。在8月8日的战斗过程中西班牙采取的是传统的冲撞敌舰,然后强行登舰利用自己的步兵优势进行接舷肉搏。英军方面共有100多艘战舰,舰上作战人员共有9000多人,全是船员水手,没有步兵。尽管英国战舰就体积大小而言不及西班牙无敌舰队,然而速度快、机动性强并且配置的火炮数量多、射程远。在8月8日的战斗过程中英军充分发挥了自己在火力上的优势——他们总是能躲过西班牙射程不远的重型炮弹的轰击,然后以极快的速度驶到最佳炮位对敌开火。事实上1588年英西大海战标志着利用舰船机动性和火力优势的作战模式开始取代传统的强行登舰进行接舷肉搏的作战模式,英国成为了这一新式战法的受益者。

+关注

堪称强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被名不见经传的英国杂牌海军击败,这种“强者败、弱者胜”的结局,一直是军事爱好者及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无敌舰队”的覆灭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是西班牙霸权衰落的重要标志。英国逐渐取得了海上霸主地位,使一个孤岛小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保持了几个世纪的海上霸主地位。

1587年,英国女王处决玛丽斯图亚特后,天主教会号召征讨英格兰。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率先响应,远征英国。为进攻英国,腓力二世组建了约130艘兵船和运输船,船员和水手7000人,步兵2.3万人,号称“无敌舰队”。英国则只有形状各异的舰船约140艘,作战人员累计不过9000人。

1588年7月中旬到10月,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海战,“无敌舰队”仅残存43艘,几乎全军覆没,而英国舰队之损失3100人。那么力量如此悬殊的海战,英国为何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关于“无敌舰队”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现总结如下:

首先,所谓的主流观点,就是在“无敌舰队”出征途中,遭遇了大西洋特大风暴。由于16世纪舰队船还是以木质的三桅杆结构为主,所以在遇到恶劣的暴风天气时大多难以抵抗,舰船、人员和物质损失惨重。再加上劳师远征,士兵士气低落、疲惫再加上不堪,而以逸待劳的英国舰队在第一战就轻易获胜。

其次,沿岸各国为了反对西班牙霸权,在首战失败后,纷纷拒绝为“无敌舰队”提供补给、修整及喘息机会。而源源不断的供给英国舰队物资。西班牙无敌舰队在无休止的航程中被拖垮,直到遭遇决战,一触即溃。

最后,就是西班牙战术及用人原因。英国人充分利用无敌舰队庞大、速度慢的弱点,采取灵活战术。在海军统帅霍华德及海盗德雷克的共同指挥下,展开偷袭与游击战术,并借用天气优势展开火攻,使得“无敌舰队”司令麦地纳·西多尼亚遭遇惨重损失狼狈逃离,被迫绕道苏格兰返航。还有腓力二世明知麦地纳·西多尼亚海战能力并不出众,却还坚持使用,铸成失败。

无敌舰队的覆灭,逐渐成就了英国的海上霸主。这场海战令人唏嘘不已,运气成分充满了始终。

(海盗德雷克)

+关注

这不是一场争霸战争,而是一场宗教战争。同时,这也不是一场以弱胜强之战,而是一场以逸待劳之战。

故事要从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亨利八世讲起。



在天主教治下的欧洲,无论平民还是国王,大家统统一夫一妻,而且统统不允许离婚。

但是,“爱情”说来就来,荷尔蒙说冲动就冲动。教会管得住平民,却管不住贵族和国王。甚至,连天主教自己的红衣主教和神父,也管不住。但,只是管不住“爱情”,却管得住“婚姻”。在上帝的眼皮子底下,大家谁也不能为了爱情而离婚,却可以为了爱情而偷情。所以,现实虽然逼仄,却并非没有“爱情”。

然而,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奇葩,就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

这家伙放着王后凯瑟琳不爱,偏偏爱上了王后的侍女安妮•博林。恰又赶上安妮•博林也是一个奇葩:爱情可以有,但偷情不允许,要上床就结婚。这对亨利二世来说,就成了一种痒。豪门贵妇投怀送抱,安妮•博林清纯桀骜。熟悉的是男女情爱、陌生的是偷情不得,而熟悉加陌生则成了一种喜欢、一种得不到的痒。而这种痒就能冲破世间的一切藩篱。



亨利八世要跟王后凯瑟琳离婚,迎娶安妮•博林。

天主教肯定不同意。不同意、就造反。于是,经过权臣克伦威尔的一通神操作,英国搞起了宗教独立,宣布成立国教,与罗马教会彻底决裂。自此以后,亨利八世这个奇葩就放飞自我了,想离婚就离婚、想结婚就结婚,一辈子娶了六个老婆。

但是,英国国教与罗马教会决裂,可不是简单的权力分割。从这个时候开始,英国国教开始向着基督新教的路上狂奔突进了。

自此之后,英国肯定要遭遇信仰纠结。一伙人信仰天主教、一伙人信仰基督教,然后两伙人自然就要玩死里干。亨利八世去世后,凯瑟琳王后的女儿玛丽一世继位。玛丽一世信仰天主教,于是继位之后,立即复辟天主教、打击英国新教。打击就是杀人,玛丽一次就烧死了300多反对派。玛丽一世死后,就是安妮王后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伊丽莎白一世,信仰基督教,所以自然要继续折腾。但难得的是:伊丽莎白一世对天主教却非常宽和。



这种女王,简直是英国人民的福气,可遇而不可求。但有一个遗憾,始终让英国人民高兴不起来。伊丽莎白一世,一辈子都没有结婚,被称为童贞女王。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英国人民,这当然是好事。但问题是女王没有子嗣啊,死了之后谁会继位?最有继位可能的,就是原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但这个玛丽与血腥玛丽一样,都信仰天主教。所以,伊丽莎白之后,又会出现一个血腥玛丽要改变英国人民的信仰。

为了解除这个威胁,1587年2月,伊丽莎白签署死刑判决书,以弑君叛国等多项罪名判处玛丽死刑。这个结果肯定是英国官僚集团集体推动的结果。新教大臣们,死活都不可能给自己换一个天主教女王。

但英国人的奇葩,天主教世界早就忍不了了。关键是这个玛丽•斯图亚特的身份特别复杂。玛丽原为苏格兰女王,后来被废除了。同时,她还是法国国王的遗孀。于是,英国将其处死,一下就把苏格兰和法国给得罪了。而另一天主教国家西班牙,正值国力巅峰,国王腓力二世一定要为天主教的欧洲秩序出把力。



于是,丢车保帅老套路就上演了。伊丽莎白一世将自己的秘书威廉•戴维森推了出来,向大家极力解释:我是签署了处决书,但没想真得杀掉玛丽啊,都是这个威廉•戴维森的原因,他才是刽子手。这肯定是演戏。但,法国和苏格兰都很配合,你敢说、我们就敢信。于是,两个国家一起宽宥了伊丽莎白一世。然而,西班牙却不干了,非要收拾英国。

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是玛丽的儿子,宽宥了自己的杀母凶手;法国国王就更别说了,玛丽曾是自家的老王后啊,但也宽宥了杀后凶手。你西班牙折腾什么劲?

因为西班牙正在跟尼德兰死磕,而英国却在背后向尼德兰输血。尼德兰是低洼之地的意思,当时只是一个地区代称,后来形成了荷兰、比利时等国家。英国为什么支持尼德兰?因为宗教。尼德兰信仰基督教新教,英国也信仰基督教新教。而这时候天主教大霸王西班牙却狂揍尼德兰,英国自然要出手相助。



所以,到最后还是要归结到宗教问题。于是,英国和西班牙只能开战了。西班牙的最强优势是陆军。西班牙的陆军,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俨然一副横扫欧陆的架势。就是靠着强大的陆军,西班牙才兼并了海上强国葡萄牙。

而英国的优势呢?自然是海军,以及英吉利海鲜。否则,英国也不会从亨利八世开始就各种奇葩骚操作。国王离婚,在当时已是大逆不道。而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亨利八世却连续搞。亨利八世之后,英国就更不像话了,变成了基督教国家,彻底跟天主教分道扬镳了。伊丽莎白一世,比亨利八世还嚣张,居然把天主教在英国的唯一希望玛丽•斯图亚特给杀了。英国人哪来的勇气?就是因为海军和英吉利海峡。英国说:你们不是看我顺眼吗?过来打我啊。欧洲大陆只能说:你给我等着。然后,英国就一直等着。



但这次西班牙则要“国仇家恨”一起报,势要把英国这个新教国家连锅端。为此,国王腓力二世打造了一支庞大的舰队,从里斯本出发前往尼德兰,在尼德兰接上西班牙陆军,然后强渡英吉利海峡。只要西班牙陆军能够成功登陆,英国就是怎么打怎么死。

而腓力二世组建的这支庞大舰队,就是无敌舰队。但这支舰队的名字叫“Great and Most Fortunate Navy”,意思是伟大而幸运的海军。无敌只是大家给取的别号。但是因为一败涂地,所以“无敌”就成为一种讽刺了。

1787年2月,玛丽•斯图亚特被处死。1788年5月,西班牙国王就已经组建了无敌舰队。所以,战争的原因就是:伊丽莎白一世处死了玛丽•斯图亚特。前后时间如此紧密,但不止是关联关系,而是因果关系。西班牙要为天主教世界向英国报仇。

无敌舰队的规模有多大?

由130艘大小船只组成,其中一级战队由20艘盖伦级帆船组成。盖伦级帆船是当时大西洋上的标准战船,船首船尾之间设有双层甲板,主战火炮安装在侧舷。二级战队由40艘武装船组成,携带长重炮和半加农炮。另外就是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小船了。因为不可能整齐,无敌舰队就是西班牙拼凑出来的。而且拼凑的过程也举步维艰,擅长海战的圣克鲁兹公爵在筹备阶段就死了。而继任者西多尼亚公爵虽然兢兢业业,却毫无海战经验,甚至还会晕船。筹备的过程,竟是从请幕僚、找副手开始的。所以,西班牙此时根本就没有一支庞大的常备海军。真正具有海军优势的,恰恰就是对手英国。



而英国这方面呢?

无论是海战理念还是海军将领,英国都要胜西班牙一筹。英国的主战部队是25艘加强版的盖伦级帆船。经过英国人的改装,这种船更为狭长,所以速度更快。而且,战船配备了更多的火炮和更多的炮弹,射程更远、打击更准。这支舰队的总指挥是海军世家出身的霍华德勋爵,副总指挥是身经百战的海盗头子弗朗西斯•德雷克。而且,英国人齐装满员全是火炮,就是奔着开炮打海战去的。而西班牙呢?西班牙还是陆战思维,大炮只是辅助,咬上对方战船然后冲上去白刃战才是主攻。

公元1588年7月底,两支同样庞大的舰队在大西洋上相遇了。英国人被震惊了,因为他们没想到西班牙能拥有如此庞大的舰队。同样,西班牙也震惊了,因为英国舰队的规模也不小。

可以说,英国和西班牙都是拿出了全部身家,砸在了这场海战上。

作战开始,船快、炮猛的英国战船肯定是各种猛轰吊打。而没有射程优势的西班牙战船只能老鹰抓小鸡,急于近战拼杀。西班牙人却连速度优势也没有,无论是顺风还是逆风都追不上英国战船。所以,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双方只能玩炮战,你给我一炮、我给你一炮。但这么打,大家的损失都不会太大。因为这时候是1588年,火炮还没有那么猛,关键是谁也打不准。英国人相对强一点儿,所以把西班牙打得更狠一点儿。



但是,西班牙的非战斗损失比英国人造成的损失大得多。两艘重要战舰,一艘因为船只相撞,所以报废了;一艘因为火药爆炸,所以也报废了。这是意外事件造成的损失,还有人为原因的。一艘配备46门大炮的战舰,居然在战场上直接投降了。关键是1788年5月,刚刚出海的西班牙舰队就被大西洋给收拾了一番,2.2万名士兵减员了6000人的战斗力。因为海上营养不良,所以剩下的人有很多染上了坏血病和痢疾。于是,西尼多亚公爵上报国王腓力二世,准备撤销此次战争。但国王腓力二世不同意,西班牙人只能硬着头皮来战。所以,跟英国人相遇之前,无敌舰队早已伤痕累累。

8月7日晚上,英国人派出8艘引火船,冲向无敌舰队,随后立即开展总攻。虽然西班牙人殊死抵抗,但是胜利的天平还是垂向了船更好、炮更猛的英国舰队。

之后,无敌舰队败局已定,只能赶紧逃跑。但屋漏偏逢连夜雨,被一阵风吹向了北方。于是,无敌舰队只能沿着北海、苏格兰、爱尔兰逃跑,围着英伦三岛绕了一个大圈,这才返回故土。但是,西班牙船慢,路上就一直吃英国人的炮弹。而船上的储备早已耗光,因为根本就没有准备这么长的远征,士兵们一路上只能忍饥挨饿。关键是西班牙人又赶上了风暴,这是比英国舰队更要命的“敌人”,一场风暴下来,17艘船与舰队失去联系。在爱尔兰,数以千计的西班牙士兵要么葬身海底,要么登陆被杀。一直到1788年9月下旬,无敌舰队才返回西班牙,这时候只剩下66艘战船了。



西班牙如此狼狈,那么英国呢?

英国也不怎么样。英国船员也大量病倒,其减员速度甚至和西班牙相差不多。但英国毕竟是打败了无敌舰队,完全可以雄霸大西洋了。但哪有那么简单。那可是1588年啊,根本就没有制海权什么事。大西洋太大,当时的海军没有能力控制海洋,而只能靠天吃饭、祈祷自己别被风浪掀翻到海底。

但胜利的英国人的确猖狂了,他们想把西班牙舰队给彻底消灭掉。于是,1589年,英国舰队远征里斯本。这时候主客彻底易手,1588年是西班牙进攻、英国人防守,1589年是英国人进攻、西班牙防守。结果呢?英国一败涂地,损失了40艘战舰,打光了国库。

1588年以后,英国不仅没有取得什么制海权,反倒是在战争中被削弱了。而西班牙却痛定思痛,开始大力发展海军,各种招兵买马、造船造炮。双方继续鏖战,但战争中没有胜利者。1604年,英国和西班牙签订停战条约,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大战。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吗?

根本说不上打败。原因就是大西洋太大,大西洋的险恶要远比敌人更恐怖。西班牙从筹备舰队到出海作战,就一直被各种折腾。大西洋干死的西班牙士兵,比英国人打死的还多。同时,大西洋也没有放过英国人。因为没有现代医学助力,各种营养不良和疾病折磨着双方海军。

那么,战争对彼此有什么影响吗?西班牙的霸主地位肯定是动摇了,但英国也说不上自此之后就崛起了。英国之前隔着英吉利海峡各种呼喊:你打我啊,之后还是如此。因为英吉利海峡,所以英国可以更自由,走上了一条与欧洲大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而战争也让英国人更为团结,捍卫了自己的新教信仰。

所以,这只是一场宗教战争,无关大西洋霸主。英国的真正崛起,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关注

现如今,美国人有几百艘现代化的大型的,先进的大威力的战舰,但是在如此庞大的海军现役的战舰里面,却有一艘木质帆船,这就是美国的海军精神,宪法号!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面,在海盗横行,四大洋的时代,那个时候,只有从美国海军身上才能依稀找到曾经那只日不落帝国,它的海军的身影。

当时美国和英国可以说关系变差,这个时候,英国人是日不落帝国海军实力强悍,最起码像加勒比海盗三里面最后出来那艘两边挂满几十门大炮的那种大型战舰要多少有多少!但是美国人就是凭借着宪法号这种,中型的,高速的,高机动的战舰可以说在海上破袭破交战里面打的英国海军找不着北!

当时还未成长起来,或者说打算一展雄风,正是翱翔于天下的英国皇家海军,面对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对手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的时候,可以说跟美国人所遇的处境几乎一模一样!

当然,英国人在西班牙无敌舰队横行世界大洋之上的时候,也没有放下自己手里面的武功,他这个时候雇佣了一大批的海盗,对英国和其他国家的一系列的海上交通线进行袭扰,这些海盗在瓶子里面是英国女王最头疼的通缉犯。但是在战争时刻,他们就是英国女王的走狗!正是由于这一批人的加入,使得英国海军面对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的时候不至于那么捉襟见肘!至少这一批人是在刀头舔血的生活之中慢慢熟练了自己的海战技能。这一批被当时欧洲皇室认为是野蛮人或者是不可饶恕的分子,对于未来的海战有着自己的认知,他们觉得现如今的海战太low了,我为什么要靠兵力最后去砸下敌人战舰这么一部呢?这不是白白损耗兵力吗?能够用炮弹解决的事情,我们绝不用刀枪。

当然,在其他的方面,这一批海盗也有自己的看法,绅士之间的战争怎么能够让我们能够打胜仗呢?要打上,不择手段,比如说先放个火或者是先搞一批自杀式进攻,然后上去收割人头,这也不是不能够考虑的事情!

当然,英国皇家海军的传统就是永不后退,这一点很显然是被英国在接下来几场战争里面训练出来的衣服血腥!对手比你强比你壮,是不是你?如果说一声不吭打都不打,直接投降跑了,那这场战争即便是你有胜利的把握,或者说有胜利的概率,但是天上掉馅饼,你不去伸出嘴把那馅饼给吃了,这东西还是不属于你。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有着这样一副作战精神,自然而然面对眼前这个对手,其他人想要逃跑的时候,英国海军说不,我们就要跟对方打!

当然,这个时候西班牙这地方也遇到了自己的问题。首先无敌舰队组建的时间太长了!英国人知道你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有多少兵力配备是怎样一个配备的属性,这是你向全世界宣扬的,你知道英格兰手里有多少装备武器吗?光那些海盗的统计你都已经是一个脑袋两个大了,你更何况是英格兰手里武器装备的配备。

第二点,西班牙长途征讨英国,英国人近海作战,再加上西班牙人不熟悉英格兰海域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吃了天气上面的亏,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西班牙过于狂妄自大造成的自己只能够被对方请君入瓮。

当然,这里面大书特书的是英国皇家海军的那一套作战精神,英国人特意拿了一个缴获过来的西班牙的大炮熔成了一个当时将军的一个雕像,这是什么?这就是军魂!

总之,英国人战胜了荷兰,战胜了西班牙,战胜了法国,终于成为了日不落帝国。虽然经历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人已经不复往昔之荣耀了,但是现如今的英国人仍然还是不能去惹,为什么去问一下阿根廷就知道了!

通常所说的无敌舰队,主要源自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语中的Armada一词。这个词最初是“带有武装”的意思,通常是指为专门任务而集中组建的精锐舰队。所以,在近代早期的欧洲历史上,有Armada称呼的舰队不止是1588年的西班牙帝国舰队。

最初,带有Armada名称的舰队主要来自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的早期,葡萄牙王室经常专门组织去往印度和东方的年度舰队。这些舰队的数量从3-20艘不等,但都是由王室出面组建,并有较好武装和远征准备的官方力量。而那些私人船只和分队,如果不加入王室的队伍就不会有这个称呼。在葡萄牙王室逐渐从东方的贸易中后撤后,类似的Armada称呼也就暂时中止了。


当然,由于葡萄牙舰队在东方世界的传奇战绩,Armada一词逐渐就引申出了“无敌”含义。考虑到数量有限的葡萄牙武装船只,总是能在东方击败数倍于自己的对手,这种演变也算是合情合理。

在西班牙帝国兼并葡萄牙之后,很快就和英国等新教势力发生了集中冲突。菲利普二世便准备组建一支足以征服英格兰的庞大舰队。Armada一词被再次用于命名,也是因为该船队的武备非常充分,而且是由王室为了特定任务而集中组建的。自然,舰队中有来自西班牙帝国境内各封建领的海军力量。葡萄牙分队就是主要战力之一,和另一大主力卡斯蒂亚分队是并驾齐驱的。


但这么庞大的海军计划,非常不容易做到保密。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很快就通过自己的情报部门主管沃尔辛姆,知晓了这一入侵行动。受到王室庇护的大海盗德雷克,便在西班牙无敌舰队的组建过程中,抢先动手。他和英格兰海盗劫掠船队一起,首先攻击了里斯本,接着又攻打了加迪斯。西班牙人为了组建无敌舰队而准备的大量木材和其他原料,在这些袭击中被毁。

出师不利的西班牙人,最后只能使用劣质材料来进行迅速补充。很多用于储存淡水的木桶,就因为使用了劣质材料而让饮用水更快变质。这对于漫长的海上航行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无敌舰队本身的兵力还不足以搞定整个英格兰。所以按计划,他们首先要去往海峡对岸的弗兰德斯,将用于镇压荷兰起义者的弗兰德斯军团装船运到英国作战。但这个计划一样泡汤。荷兰起义者们及时拖延了西班牙军队的步伐,集合起来的英国舰队也追到附近。尽管火船战术没有奏效,但迫使无敌舰队迅速离开易受攻击的低地沿海。

此后,在一系列交战中,无敌舰队迅速处于绝望状态。英国人除了皇家海军外,还动员了大量海盗劫掠船入伍。这些船的火炮数量或许不如整支无敌舰队,但在射程、射速方面都占有优势。也因为他们不需要搭载陆军部队,舰队中的所有船只都作为战船直接使用。一旦弹药耗尽,就可以回到英国南部的朴茨茅斯等港口补给。西班牙人和他们的藩属一起,则没法回到低地或者本土的港口补给。他们的炮弹迅速消耗,很多为了登陆而准备的船只又派遣不上太大用处。


所以,无敌舰队经常处于实际上的以少打多,他们的火力密度和持续度都不如英国对手。也因为陆军部队的没法到位,作战计划在半途中就陷入瘫痪。之后都是在硬着头皮乱上。

有意思的是,在1588年的海峡之战结束后,英国人也尝试对西班牙进行反击。就在第二年,他们也组建了自己的专用舰队,并因此让其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的Armada舰队。可见,无敌舰队的这种翻译方法并不非常准确。只是因为比较具象而转变为约定俗成。

西班牙无敌舰队有五次,网友提问的一般是1588年那次,对于那次英国为何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其主要原因绝非部分网友所认为的侥幸加成,而是实力使然,我总结的主要原因大致为以下三点。


一、指挥官及战术差距

指挥官水平通常是决定战役胜负的核心。偏偏西班牙海军名将圣克鲁斯侯爵在1588年初逝世,无敌舰队的指挥者换成军事水平中规中矩的西多尼亚公爵。而英国方面霍华德、德雷克皆为优良的指挥官。这在与西班牙人的历次冲突中有着很好的证明。

而英国的战术也高于西班牙许多,战役中英国指挥官将扬长避短这四个字发扬光大,全力避免和西班牙人近战,对西班牙各种放风筝。不过西班牙的新月型阵式也可圈可点,在8月7日,英国舰队采用火攻之前,西班牙舰队仍保持完整。至海战结束,西班牙舰队也只损失6艘战舰,其中只有2艘被英国舰队击沉。而西班牙的损失主要是撤退途中遭遇恶劣天气所致。



二、英国舰船上的优越性

谈及格拉沃利讷海战,多数网友会认为这是英国以弱胜强的海战,英国在舰船上弱于西班牙。然而实际上英国的舰船性能要优于西班牙大帆船很多。自1573年霍金斯担任英国海军的装备和财务总监后,短短几年他就领导了英国海军的一次划时代的革新。在舰船改进上霍金斯认为,西班牙的传统海战战术比终将被淘汰,要在大洋上有效的使用火炮作战,必须发展一种全新的武器平台。故而在1575年按照他的要求英国造船厂设计并建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快速大帆船,第一艘快速大帆船“复仇”号(德雷克的旗舰)在1577年完工。



根据霍金斯的思路设计出的这种新式大帆船具有一个更加流畅优美的线形和更大的长宽比,这是提高其航行速度的第一个因素。与传统的西班牙大帆船相比,英国的船身比较低矮,上层建筑较少,高耸的尾楼被较为平缓的双层后甲板所取代。按照《西洋世界军事史》的说法,英国快速大帆船的首楼及尾楼高度要比标准的这西班牙式大帆船低25%~45%。此外前者可以安装更多的帆,风帆设计的改进也使英国船在大角度逆风航行时具有相当出众的性能。总之这种船完全是按照炮战来设计的,设计的初衷就没有考虑将它作为接舷战的平台使用。霍金斯还改造了一些英国海军的旧式大帆船和卡拉克帆船,降低了他们色首楼和尾楼,并尽量使其具有和快速大帆船相似的外形。

而在格拉沃利讷海战中英国的战舰有34艘,其中大半为新式快速大帆船,而西班牙战舰有28艘皆为旧式大帆船,剩余的武装商船英国也强于西班牙一筹。更何况无敌舰队本就是一支登陆舰队,舰队构成中运输舰占了不小的比例。

三、西班牙的陈旧思维使其迷信接舷战而忽视舰炮发展

第三条原因可算是第二条的衍生。英西战争中西班牙非常忽视大型火炮的使用,西班牙海军强调要在与敌舰接舷的瞬间释放一侧的全部弦炮,然后训练有素的西班牙步兵将在硝烟中登上敌舰肉搏。这种方式极具古典战争之美感,但却在英国人面前落伍了。英国人根本没有打算和西班牙接舷战的打算。他们不断的发挥远程和机动优势杀伤西班牙人。


最后

虽然1588英国战胜无敌舰队原因绝不止以上三点,但我可以说有了以上三点就足矣了。西班牙舰队在此次海战中与英国暴露出指挥官、战术、战舰性能等方面的多处差距。且数量也不占优势(西班牙舰队各式舰船130艘,且非战斗的运输船占了许多,英国舰队各式舰船227艘)。可以说只要不是英国自作死或上帝帮助西班牙人,英国稳赢。更何况从英西战争来看上帝并不站在西班牙这边。

+关注

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发生于1588年至1601年,在这13年的时间内,无敌舰队一共进行了五次远征,每次都无果而终。在国人模糊的印象中,无敌舰队的失败似乎标志着西班牙帝国的衰落,英国海洋霸权的崛起。然而最近的很多历史研究显示,无敌舰队的远征只不过是西班牙与尼德兰的八十年战争的一段插曲,无敌舰队的失败也没能让英国获得海上优势,只不过1588年无敌舰队的第一次失利意义重大,这个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宗教上,基督教新教势力站稳了脚跟,对欧洲大陆未来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重点来谈一下1588年的无敌舰队第一次远征。

一、无敌舰队远征的历史背景

1、基督教世界的分裂

1517年,马丁路德在威登堡大教堂门口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1517年之前,罗马天主教是西欧的国教,罗马教皇凌驾于西欧各国之上,凡事不信奉罗马国教的都会被戴上异端的帽子,遭受迫害折磨。宗教改革运动使天主教世界出现了分裂,一些国家为了摆脱罗马的控制和压榨,逐渐倾向于新教。

1555年,坚决反对宗教改革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来自哈布斯堡家族,同时还是西班牙国王、德意志国王、尼德兰统治者)因为战败,被迫跟新教势力签订了《奥格斯堡和约》,承认路德宗,德意志诸国有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拒绝承认尼德兰地区的加尔文派。查理五世统治的领地非常庞大,包括西班牙(涵盖了那不勒斯、西西里岛、撒丁岛以及美洲殖民地)、奥地利、尼德兰、卢森堡、松散的德意志邦联、突尼斯、奥兰,这是人类史上的第一个“日不落帝国”。《奥格斯堡和约》签订后,查理五世开始退居二线,并于1566年退位。退位前,他将庞大的帝国一分为二,奥地利和德意志加上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给了他的弟弟费迪南,而将军事和经济来源地西班牙和尼德兰给了他的儿子腓力二世(果然还是自己的儿子亲啊)。

2、教皇的利剑

腓力二世也是个坚定的天主教徒,非常敌视新教,反对宗教改革。1554年,还是王储的腓力二世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血腥玛丽)结婚。玛丽一世也是个天主教徒,在位期间,在英国复辟罗马天主教,烧死了几百名新教人士。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才又恢复了新教。

腓力二世希望继续维持一个单一的天主教世界,对内镇压新教徒,对外也不遗余力的维护天主教的势力,最著名的便是1571年的勒班陀大海战,西班牙与威尼斯、罗马教廷组成的联合海军击败了奥斯曼帝国海军。

1566年,尼德兰革命爆发,革命的主力是加尔文派新教徒,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天主教会。1567年,腓力二世派军队前往镇压革命,很快攻占了布鲁塞尔,并且实施残酷恐怖政策,处死了一大批包括贵族在内的新教徒。贵族们纷纷外逃,其中奥兰治的威廉逃到了德意志,向新教诸侯寻求帮助。

1568年,奥兰治的威廉带着雇佣军回到尼德兰,跟西班牙军队遭遇,战争爆发,八十年战争开始。

1581年,包括荷兰在内的尼德兰北部7省成立了乌德勒支同盟,宣布脱离西班牙,荷兰共和国诞生。腓力二世加强兵力,誓死要消灭乌德勒支同盟。

3、新教守护者

1558年,血腥玛丽去世,由于她无子嗣,便由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伊丽莎白一世实施新旧教兼容政策,但是依然遭到了天主教势力的敌视。伊丽莎白一世所考虑的都是从英国利益出发,为了国家利益,她甚至终身未婚。她支持德雷克的海盗事业,劫掠西班牙从美洲运回来的珍宝船,获取巨额利润。由于英国跟尼德兰的贸易关系非常密切,西班牙在尼德兰的所作所为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商业利益,因此伊丽莎白一世选择支持荷兰人。

1584年,奥兰治的威廉被腓力二世派去的刺客刺死,荷兰面临着覆灭的危险。伊丽莎白一世立即派出英国军队,援助荷兰人。此时的法国正在内战,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派打得死去活来,当然了,法国天主教徒背后也是西班牙在输血。本来支持荷兰的法国国王亨利三世此时根本顾不上荷兰人了。

腓力二世起初对伊丽莎白一世还能忍,是把希望寄托在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身上。这个玛丽一世是伊丽莎白一世的表侄女,也是个天主教徒。她出生六天就成了苏格兰女王,后来她嫁给了法国太子,后来成为法国王后。1560年,玛丽守寡,1565年,她又嫁给了达恩利勋爵亨利·斯图亚特。这场婚姻让伊丽莎白一世感到了威胁,因为达恩利是英格兰贵族,玛丽和达恩利的孩子理论上可以同时继承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玛丽很快就生了一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詹姆斯一世,同时继承了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王位。不过那时候伊丽莎白一世暂时还拿她没办法。但是机会很快就来了,玛丽刚生了孩子,就爱上了博斯维尔伯爵,两人密谋害死了达恩利,并且很快结婚。但是这次婚姻带来的是苏格兰贵族的背叛,玛丽被迫逃亡到英格兰。

1568年,逃到英格兰的玛丽立即被伊丽莎白软禁起来,这一禁就是十八年。这十八年间,天主教势力一直希望利用玛丽来推翻伊丽莎白一世。1587年,伊丽莎白一世鉴于玛丽威胁太大,决定处死玛丽。此举彻底激怒了腓力二世,同时也激怒了整个天主教世界,教皇将伊丽莎白斥为异端,还封玛丽为圣徒。

为了彻底截断英格兰对荷兰的援助,打击新教力量,腓力二世在得到教皇的许诺支持后,决定派出无敌舰队远征英格兰,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二、海上大对决

1、准备

1580年,腓力二世兼任葡萄牙国王,他将葡萄牙和西班牙合并,葡萄牙海军也被并到了西班牙海军。因此,腓力二世当时掌控着世界最强的两大海军。

腓力二世在决定远征英格兰之前,一直很谨慎,但是在玛丽被处死之后,伊丽莎白公然派兵支援荷兰人,腓力二世似乎变得有些鲁莽。也许是情报造成了他的错觉,当时西班牙驻巴黎大使门多萨来信称“英格兰舰队很弱”。不过事实是在无敌舰队出发前几个月,德雷克就带着几艘船攻击了葡萄牙沿海,抢了很多钱财。腓力二世无视这个事实,依然选择相信门多萨的情报。

德雷克还烧毁了很多物资,尤其是制作水桶的木材,这些木桶本来都是为无敌舰队准备的,用来装淡水。事后无敌舰队的遭遇证明,这个无心之举对无敌舰队产生了灾难性后果。由于缺乏这种木材,水桶都是用的劣质木材,不仅漏水,还会让水变质,导致船员大批生病,丧失战斗力。

腓力二世的计划并非是让无敌舰队直接进攻英格兰,而是让无敌舰队掩护在尼德兰的帕尔马公爵,他希望无敌舰队和帕尔马的部队会合之后一起前往英国,他的计划是让帕尔马的部队登陆英国,然后英格兰内部的天主教徒发动起义,一起推翻伊丽莎白一世。腓力二世始终对英国国内的天主教徒报以幻想,这份执拗令人钦佩。

无敌舰队最初的指挥官是圣克鲁兹,他是勒班陀海战的指挥官,拥有极高的威望和指挥能力。腓力二世一直催促圣克鲁兹启航,但是期限却非常短,在有限的时间内,他要监督造新船,铸造大炮,尤其是远程重炮,招募水手和船员,准备食物和弹药。当时西班牙海军所用的船大多是加莱桨船,这是勒班陀海战中常见的船,船体很高大,很适合近身接舷作战。接舷作战是当时海战的主流,能够充分发挥西班牙步兵的优势。但是经过德雷克之前的攻击,圣克鲁兹知道要对付英国海军,必须建造更多的盖伦帆船。盖伦帆船是海上使用的大帆船,两侧装满重炮,适合远程攻击,德雷克所用的船主要是盖伦帆船。不过当时英国的盖伦帆船数量也不多,后来得知无敌舰队准备入侵英格兰,伊丽莎白下达了造舰计划,所造的新舰以盖伦帆船为主。

无敌舰队的造舰计划还没有完成,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腓力二世不断的施加压力的缘故,圣克鲁兹就突然死了。腓力二世于是任命西多尼亚公爵为无敌舰队总司令。西多尼亚之前没有任何海战经验,甚至还会晕船。他一再拒绝任命,结果不知何故,腓力二世就非他不可。西多尼亚无奈之下只要走马上任,他向腓力二世争取了几个月的时间,多建造盖伦帆船和远程大炮,直到实在不能再拖了,才启航出发。在西多尼亚的努力下,大炮和炮弹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食品和水手的问题一直是个隐患。西多尼亚一共征集了130艘船,熟练的水手非常缺,熟练的炮手也很缺,那个时候火药很昂贵,实弹演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英国人也一样不可能有实弹演习,只不过英国人的水手和炮手熟练度要好于西班牙,大概是因为长期当海盗的缘故。

西多尼亚公爵率领的无敌舰队中,有28艘盖伦帆船,而英国有34艘,其实数量相差不大,但是由于时间仓促以及指导思想的问题,无敌舰队的盖伦帆船在性能上比英国稍微差一些。英国看起来有远程优势,但是在那个年代,炮弹是实心弹,大炮也没有准头,远程杀伤力其实比较有限。

2、决战

那个时候的海战运气非常重要。无敌舰队好不容易出发了,结果航行了20天,遇到了风暴。一些船被吹散了,舰队不得不在半路的港口停泊,修理船只、医治伤员、补充食物。停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舰队得以恢复,再次出发。

无敌舰队靠近英格兰海岸后,跟英国舰队发生了小规模交火。无敌舰队摆出的新月阵型,让英国人感到很震撼。要知道,英国人一直干的都是几艘船在一起打劫的活儿。他们面对阵型如此严整的无敌舰队,感到无从下手。略微接触后,英国舰队就撤退了。不过他们攻击了那些掉队的西班牙船,收获颇丰。西多尼亚公爵遵照腓力二世的命令,前往加莱和帕尔马会合,一直避免跟英国舰队开战。有人因此指责西多尼亚公爵,认为他应该直接派兵登陆。这对西多尼亚公爵是不公平的,因为此时英国早已经临阵以待,集结了所有武装力量,防备西班牙人登陆。就在无敌舰队出现在海岸线的那一刻,烽火台的烟火已经传到了伦敦。而且无敌舰队并不是一支适合登陆作战的舰队。

无敌舰队抵达加莱之后,却没有等到帕尔马的部队,因为荷兰人封锁的海口,帕尔马根本没办法出海,而且他也没有足够的船运送部队。英国人一直跟随着无敌舰队,此时英国已经召集了大量的船,足有上百艘,数量甚至超过了无敌舰队。他们利用夜晚和涨潮对无敌舰队发起了火攻。火攻本身没有对无敌舰队造成太多损伤,而是火攻引起的混乱,使得无敌舰队一时间无法组成新月阵型,陷入各自为战中。英国人利用这种混乱,对无敌舰队进行打击。但是混乱也对英国海军造成了影响,他们搞错了目标,把一艘大船当成了旗舰拼命攻击。而真正的旗舰得以逃脱,重新发布命令,没多久,无敌舰队又重新布阵。之后经历了10天的战斗,双方的弹药都耗尽了。问题是英国舰队可以很快得到补充,而无敌舰队却没法得到补充。

3、惨败

西多尼亚公爵意识到无敌舰队事实上已经战败,决定尽可能保全更多的船回到西班牙。他率领舰队一路北上,英国舰队一路尾随,一直看到无敌舰队开进了苏格兰海域才返回。不过开到高维度地区的无敌舰队再次遭遇风暴,舰队被吹散了。一些在战斗中损毁严重的船只沉没了,还有一些搁浅了。此时舰队根本得不到补给,没有食物,没有淡水,船员们几乎都生了病。无敌舰队绕过苏格兰,往西靠近爱尔兰,在爱尔兰海岸又遭遇了损失,大量奄奄一息的士兵被爱尔兰人杀害。最终回到西班牙的船有60多艘,无敌舰队损失了将近一半的船,减员近20000人,大多属于非战斗伤亡。西多尼亚公爵直接回到了他的庄园,背负了一切后果,抑郁而终。

不过有意思的是,无敌舰队战败北上后,在欧洲流传的却是英国败了,一些渔民绘声绘色的讲述无敌舰队如何赢得战争,甚至还说德雷克被捕了。谣言传遍了欧洲大陆,引起了天主教世界的兴奋,连门多萨也相信无敌舰队赢了,向腓力二世和教皇报告“胜利的消息”。不过腓力二世突然又恢复了谨慎的状态,因为他从西多尼亚之前寄来的信件中看不出任何胜利的希望。教皇口头上也表示很开心,甚至表示要兑现之前的承诺,当然心中还是充满了疑虑的,毕竟消息来源不确定,而且他舍不得自己的钱。无敌舰队出征之前,教皇许诺,如果西班牙军队登陆英格兰,教皇将提供100万金达特资金。

最终,腓力二世通过一个确切的情报渠道得到了无敌舰队战败的消息。他遭受的打击很大,绝对不像很多史书记载的那样,他很平静之类的。他的信仰遭到了重击,之前他一直坚信上帝站在他这一边。而现在,上帝明显站在了英国人一边。

三、上帝的力量

腓力二世宣传无敌舰队是败给了上帝,以此来推卸失败的责任。有趣的是,伊丽莎白一世同样也把胜利归因于上帝。对腓力二世来说,他是瞧不起英国人的,因此不肯承认是败于英国人之手,而风暴则是上帝的旨意,人类败给上帝是理所当然的。对伊丽莎白一世来说,承认是上帝赐予的胜利,有利于维护新教的地位,打击天主教势力。

客观分析这次无敌舰队的失败,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战略上轻视了对手

腓力二世对于英国的海上力量认识不充分,骨子里鄙视英国人,这种傲慢导致他轻信了门多萨的情报,还导致无敌舰队的准备时间仓促。腓力二世也没有制定完善的计划,将希望寄托在了英国国内的天主教徒身上。

2、战术思想上的落后

无敌舰队虽然意识到海战已经更加依赖火炮,但是他们无论是军舰制造,还是人员配备,都没有完全抛弃过去的海战思想。还是希望通过近身肉搏的方式赢得胜利。但是英国人自知近身打不过西班牙人,一直避免近身格斗,而且在造舰时深化了海上炮战的思想,盖伦帆船完全是按照炮战的思想设计制造的。

3、后勤补给不利

无敌舰队长途奔波,遭遇风暴不说,物资的消耗难以得到补充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英格兰海岸附近作战,英国海军拥有主场优势,虽然同样消耗弹药,但是英国海军可以迅速得到补给。而无敌舰队却得不到补给,在加莱停泊的时候,加莱总督也拒绝让无敌舰队补给。当然了,这也跟腓力二世树敌过多有关。

不管怎么说,这场胜利更多的是新教徒的胜利,意味着新教徒也能得到上帝的垂青,更加坚定了荷兰对抗西班牙的决心,也鼓励了法国的胡格诺教徒对抗天主教徒的信心。就在同一年,得知无敌舰队失败消息的法国国王亨利三世派人刺杀了洛林家族的吉斯公爵,吉斯公爵是天主教徒,背后得到腓力二世的支持。亨利三世虽然也很快死了,但他将王位传给了信奉新教的纳瓦那国王亨利,也就是后来的亨利四世。

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并没有因此被削弱,后来又发生了四次远征,虽然无果而终,但是英国舰队对西班牙的四次远征也遭到惨败。从当时双方的国力来讲,英国远征失败的损失几乎是毁灭性的。而西班牙却能依靠美洲的黄金白银支撑作战。因此,在第二次远征之后,伊丽莎白一世就终止了对西班牙珍宝船的劫掠。五次无敌舰队远征之后,跟西班牙在海上竞争的主要是后来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1639年,荷兰海军和西班牙海军在英国的唐斯进行决战,最终西班牙战败。而此战,英国海军无奈的保持了中立。唐斯海战后,西班牙的海上力量衰落,海上马车夫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我是迷蝶梦,欢迎关注评论。

+关注

当时英国开始崛起,利用私掠船(有英国女王官方认可的海盗船)大肆劫掠西班牙商船,破坏西班牙的海上贸易。此举让西班牙人忍无可忍,最终在1588年,西班牙集结了140余艘战舰组成了规模巨大的无敌舰队,前往英吉利海峡,向英国人寻求决战。

可以说西班牙人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无敌舰队拥有106艘主力舰,500吨以上的战舰就有62艘,水手8000多人,随船搭载的用于登陆作战的士兵也有两万人。而此时的英国,虽然有了230艘军舰,但是其中近一半是用来凑数的小型舰艇,500吨以上的军舰只有13艘。

可是西班牙人的大型战舰机动性差,而且用于海战的水手不多,装的用于陆战的士兵倒是不少,其火炮等兵器数量也不够。而英国人的战舰虽然比较小,但是速度快而且机动灵活,使用的都是火器,其装备的火炮射速也更快,因此火力上反而处于优势。

而在指挥上,西班牙人的梅迪纳·西多尼亚不懂军事,也不听副官的建议,同时由于兵力过于庞大,结果各部分之间通信出现了问题,出现大量失误。而英国人虽然也是一个不懂军事的查尔斯霍华德勋爵,但是好在其听从富有经验的副官德雷克的建议。

打到最后西班牙人几乎弹药都快打光了,而英国人很快得到了补充,再加上当时天气的帮助,最终无敌舰队彻底失败。

油画:在港口获悉无敌舰队来袭的霍华德与德雷克勋爵

无敌舰队航线图


这一战,是海军进入风帆与火炮时代后第一次大规模作战,也改变了昔日海上战争的模式。海战开始时,西班牙无敌舰队依旧排成传统的新月型队形,两翼向前突出,向英国海军舰队驶去,以求让搭载的大量步兵用火绳枪和刀剑展开传统的接舷肉搏战。但英国海军舰队却在霍华德勋爵的指挥下,排成了灵活的一字型纵队,以求在远距离炮战中发挥最大优势,双方接战的距离大约是300米,英国海军在帆船操纵和炮术射击方面远超过西班牙,根据统计,在海战中,英国海军发射了超过3000枚炮弹,但西班牙无敌舰队只有750发左右。


另外,西班牙人的战略也有问题。根据作战计划,西班牙无敌舰队首先必须在尼德兰停泊,装上帕尔马公爵麾下的34000名陆军,然后再向英国进发,实现入侵。入侵计划如此庞大复杂,无法保守秘密,情报很快被英国知悉,4月13日,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指示下,著名的海盗私掠船长弗朗西斯. 德雷克爵士首先率领一支由24艘战舰组成的奇袭舰队,袭击了加的斯港,此时有大约60艘西班牙商船停泊在这里,毫无抵抗能力的商船队被英国海军洗劫后加以焚烧,这次奇袭再次成功延迟了无敌舰队的出击,给予西班牙士气以沉重打击。


另外,西班牙人运气也不好,富有经验,原定的无敌舰队司令官圣克鲁斯侯爵患上了斑疹伤寒,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被迫临阵换帅,顶替他的是西多尼亚公爵,虽然勇敢,勤勉,但毫无海上作战经验。整个无敌舰队虽然拥有2411门火炮,但大杀伤力的25磅及以上火炮只有138门,而英国皇家海军舰队中则有251门。另外,西班牙无敌舰队虽然拥有130艘各型船只,但真正适应远距离炮战,两舷都有炮位的大型凤帆战舰只有20艘左右。其他的,则包括意大利那不勒斯制造的帆桨两用三桅帆船,这种战船在相对风平浪静的地中海还算适合,但在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上则完全无法施展。另外,无敌舰队还有47艘改装的武装商船,比起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船身过重过宽,也不灵活,配备的火力也不足。

和1905年前往对马海峡的俄国舰队一样,西班牙无敌舰队从一出航,就充满了绝望气氛,西多尼亚公爵发现,整体舰队速度被麾下那些慢吞吞的武装商船和运兵船所拖累,1588年6月,起航不久的舰队就遭遇了风暴,被迫在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科罗纳港口整修了一个月,西多尼亚公爵已经写信给菲利普二世,认为此次入侵胜利希望极小,建议国王和英国女王谈和,但被拒绝


英国所拥有的优势,不仅在于先进的军舰,以及背靠自己的基地作战,也在于先进现代的政府结构。此时,英国已经成立了海军部,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首创了皇家海军的常备舰队,海军部内已经有了审计官,财务官,枪炮军械官等具备现代化色彩的职位设定,让英国海军拥有了更有效,快速的动员和日常维持能力。英国人对当时最新的大型风帆战舰galleon再次做出了修改,缩小了尾楼和舰首建筑,从而创造出了跟多留给炮位的空间 和纵帆,让整船的操控性更好,速度更快。在伊丽莎白女皇年代,英国常备舰队中已经拥有至少30艘这样的主力舰。另外,英国海军的两位指挥官霍华德勋爵和德雷克,都是经验丰富的水手。


1588年7月31日,双方首战,西班牙无敌舰队损失不大,仅有两艘战舰因意外事故沉没。8月2日,双方在英国南海岸波特兰比尔附近海面再战,无敌舰队抢占了上风优势,试图与英国舰队进行接舷战,但英国皇家海军战舰依仗灵活的优势,挫败了西班牙人的企图,但远程炮击依旧没有能够击沉任何一艘西班牙战舰,几个小时候,双方脱离接触,西班牙舰队向加来挺近,试图与帕尔马公爵的陆军汇合。


8月3日和4日,双方舰队继续在维特岛附近交战,英国舰队的优良炮术依旧没有能够击毁一艘西班牙战舰。8月6日,无敌舰队抵达加莱港抛锚停泊,然而另一个坏消息是,由于通讯缓慢,西多尼亚公爵接到了帕尔马公爵的回复,自己的陆军尚未准备完毕,至少还需要六天。这意味着无敌舰队需要在此停泊至少六天。

7日,英国海军军官们在旗舰“皇家方舟”号上举行会议,得悉一股强大的潮汐即将抵达加来,这就意味着可以对停泊在港口内的西班牙舰队实行火攻,当晚,六艘火攻船袭击了加来,迫使西班牙舰队仓促出港,试图开往敦刻尔克,8日凌晨到中午,双方在加来以北海面相遇,在混战中,英国军舰精良的炮械和射击技术终于发挥效果,试图接近英国军舰进行登船接战的西班牙军舰不断被炮火击中,圣菲利普号在内的多艘大型西班牙军舰被重创,而玛利亚. 胡安号被击沉。无敌舰队1000人战死,800人受伤,而英国舰队的损失不到400人,且没有一艘军舰受到重创或被击沉。

在这场名为格拉沃利纳之战的海战中,虽然只有一艘被击沉,但许多船只受损严重,而且无敌舰队处于逆潮汐和风向状态,只能撤退,绕行苏格兰和爱尔兰。对于无敌舰队来说,这一额外的退却路线海域陌生,而且补给也发生了困难,西多尼亚公爵以身作则,宣布所有人每天的补给降低至一磅饼干,半品脱酒和一品脱淡水,仅能勉强维持生存。

由于预计中的英吉利登陆已经取消,还要节约淡水,无敌舰队被迫将他们装载的骡马推入海中,另外,因为风暴和暗礁,还有多艘无敌舰队的船只在爱尔兰与苏格兰沿岸沉没,共有6000名以上的西班牙军人沦为英国人的俘虏,但只有大概750人活了下来,其他都死于虐待和屠杀,这一不光彩的事件无疑玷污了英国人的胜利辉煌。


最终,在9月21日左右,无敌舰队回到了西班牙,130艘以上的船只只有60艘幸存,26000名船员和军人只幸存了12000,西多尼亚公爵本人在返航途中也染上了斑疹伤寒。虔诚的天主教徒菲利普二世陷入了痛苦,他在祈祷中惊呼“我派遣我的战士去和英国人作战,而非和上帝的风暴和海浪作战”

+关注

这场战斗被太多记载说的都有点儿传奇甚至偏离历史了。首先明确几点: 1.无敌舰队参战的次数多的很,群众眼里的这场海战,准确的叫格拉沃利纳海战,只是英西战争的组成部分。目标主要不是打击英国海军(西班牙看不起英国海军,甚至认为他们不存在),而是把握远征军的海上通道,护航,运送登陆部队。 2.战斗全程简要描述为:西班牙人要搞事——遇到台风损失——修整——被英国佬骚扰损失——修整——被夜袭大损失——修整——风向不对要回家——遇到台风完蛋。 无敌舰队被自然灾害摧毁的比被击沉俘获的多,归航沉掉的比战斗损失的多。 3.无敌舰队这一役损失惨重,然而说覆灭就是瞎编的,西班牙在后面的五十年仍然是海军第一帝国。英国还是继续私掠舰队政策,无力挑战西班牙海上霸权 4.当时的火炮技术,海战想打沉一艘船几乎不现实,最好是俘获,实在心里恨,也是凿沉炸沉,所以哪怕火炮最强者英国,也没法儿用炮战解决战斗,最终肉搏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这场海战不是什么火炮怼肉搏的胜利,火炮优势起作用的也就是前后的骚扰战和侦查战,真正打退西班牙舰队靠的是夜间火攻突袭,火炮起的作用,特别是这场战斗对海战中火炮定位升华的意义被夸大了,西班牙人战前早就着手改进长火炮了,可是土豪技术不行。 至于为什么会输 1.西班牙当时的海军编制,是离现代海军比较远的,甚至没有形成以舰艇作战为核心的海战思想,舰艇是漂浮的陆地,动手的是陆地上的火炮和西班牙大方阵。相对来说,单舰或者简单编队就去抢劫的英国,他们对舰艇在海战中的核心作用理解的更透彻。这导致西班牙在被分割包围以后战斗力猛然下降一个档次。 2.当时军舰大多都不是专用的,英国的主业是远洋探索和抢劫用,西班牙的主要是货运客运兼作军用,只有少数的主力战舰设计的时候考虑了战斗需要,甚至这场战斗他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护航登陆。相对来说,英国船的设计和使用,水手炮手的实战经验离战争还近一些。 3.双方海战实力差距没那么大,除了火炮英国火力更强,射程更远,口径更大以外,西班牙的大军大多数是陆军(不是陆战队,是无敌舰队的主要运送物品——准备登陆的陆军),划桨的,后勤人员等等,真正的炮手水手等属于我们概念里的“海军作战人员”不比英国多。而船只数量总吨位虽然大,然而多数是运输船,通讯船,商船/商船改(毕竟远征)。真正的作战船只还基本都是适合地中海航行的桨帆船,特点是人多炮少适航性差,印象里的西班牙大帆船其实少之又少。 4.英国战术对头,避开了无敌舰队的长处,没有在海上和无敌舰队正面怼,选择了突袭夜战;目标清晰,分割舰队主力,各个击破;时机恰当,西班牙锚地狭小,军舰吃水深比较笨重,且在下风不利情况。天时地利都占了。 5.火炮优势使英军在打乱西班牙军阵型,骚扰舰队行进,打击士气,破坏补给通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注

无敌舰队的覆灭应该属于英西战争的一部分。

十六世纪,西班牙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想要把天主教的荣光遍洒整个欧洲。但是树大招风,西班牙自然也是面对着诸多的对手。尼德兰,英国等等。


当时,尼德兰一直在对着西班牙挑刺,而英国女王公开资助尼德兰革命后,所以就触发了他们与西班牙之间的矛盾,于是早就想消灭不列颠的西班牙自然就决定开战。财大气粗的西班牙派出了舰队,输送了两万精兵,但是结果呢?全军覆灭了。


无敌舰队大量船只是由商船改的,只有几艘正规军舰,而英国海军有很多私掠船,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打重火力。西班牙的舰炮多是中短程,而英舰炮射程远很多,所以就失败了。


而且无敌舰队也并不是这一支,西班牙当时财大气粗,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但是他们运气着实不好,后面不是被风刮跑了,就是出了其他问题,总之相信对于西班牙来说也是十分无奈的。

西班牙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殖民帝国。拥有1千万人口,殖民地势力范围已伸向欧、亚、非、美四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

西班牙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任意干涉欧洲和世界的国际事务,垄断许多地区的贸易,主要是凭借它掌握的海上霸权,有一支庞大的舰队。

英国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海军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不敢大规模地同西班牙在海上交战。英国所采取的策略是对西班牙进行干扰和偷袭。英国政府纵容海盗头子到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走私贩奴活动,扰乱西班牙的航线,对西班牙的海上霸权进行挑战,这些海盗被人们称为“海狗”。大海盗霍金斯本是英国普里茅斯的大船主。他多次从非洲抓捕黑奴,运往美洲卖给蓄奴庄园主,从中获取巨额暴利。英国女王对他极为赏识,授予他贵族称号,封他为海军上将。

随着英国殖民掠夺和海上活动的加剧,舰船工业的迅速发展,逐步有了与西班牙抗衡的海上势力。

16世纪70至80年代,英国与西班牙的斗争全面展开。英国支持法国的胡格诺教徒反对法国的天主教会,因为西班牙同法国天主教会有着良好的关系。西班牙则支持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和其他英国的分裂势力,力图颠覆伊丽莎白的统治,然后把苏格兰女王玛利·斯图亚特扶上英国王位。伊丽莎白对此阴谋活动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

1587年2月,她命令处决了囚禁20余年的玛利·斯图亚特,以绝国内外复辟势力对她的利用和幻想。至此,西班牙和英国之间决战之势已不可避免了。

腓力二世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1588年5月,西班牙派出他的名为“最幸福的无敌舰队”从里斯本出发,远征英国。这只庞大的舰队拥有134艘战船,其中大型战舰60艘,船身呈满弓状,十分壮观。船上配有重炮,火力十分强大。船员和水手共8700名,摇桨奴隶2088名,教士300人,作战士兵22000人,被编为162个连队,步兵大多是火枪手。

英国方面把王朝海军、各类商船和海盗船集中起来,总共约有大小舰只140艘,征集作战部队9000余人。由海军上将霍华德任总司令,海盜头子出身的德雷克和霍金斯等人也参与指挥,因为他们有海上作战的经验,而又熟悉对手西班牙舰队的情况。

西班牙舰队的舰船体大雄伟,船身像楼房一样高耸海面,足够海上阅兵舰船的水平,但可惜船体庞大,笨重迟缓,成了英军比较

容易捕捉的海上目标。而英国的舰只,大多船体小而狭长,快捷轻便,火力强而灵活。从速度上、火力上看西班牙舰队已经暴露了许多不利的因素。

“无敌舰队”于7月下旬强行驶入英吉利海峡。英国人在西班牙舰队到来之前,已将港口坚壁清野了,西班牙舰队无法获得供养。双方都作了充分的准备。

7月28日(星期日)午夜,“无敌舰队”停泊在法国北部多佛尔海峡港口加耒,这里距英国多佛尔港仅30余公里。西班牙舰上的船员均已酣睡入梦。英国人在夜色和重重云雾的掩护之下,把6艘旧商船偷偷地驶进海港。这6艘船的舱内全装满了易燃品,船身也涂满了柏油。当接近西班牙舰队时,立即点燃6艘放火船,借着顺风顺水猛然闯入西班牙舰群。顿时一片火海,烈焰熊熊。西多尼亚公爵在忙乱中命令解缆拔锚,各自夺路逃生。

7月29日黎明,两支舰队在加耒和敦刻尔克之间的格雪夫兰会战。英军的战术是不去与西班牙的楼船大舰正面作战,而主要是在英吉利海峡的航路上,进行跟踪,攻克两翼,用小舰队游击的办法,采取准确的远距离炮战,使西班牙舰队中的步兵无法靠近船舷。西班牙“无敌舰队”的炮火也很凶猛,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海战。

海战的关键是炮战,由于英军炮兵的射击技术好,命中率高,“无敌船队”受到重创。战至黄昏时分,西多尼亚不得不命令舰队撤出战斗,掉头返航。英国舰队的炮弹也快打光了。“无敌舰队”驶进多维尔偏北的马尔特停泊休整。

8月初,在格雪夫兰特会战中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无敌舰队”,启航回国。英军司令霍华德亲率主力舰穷追不舍。“无敌舰队”在海上又遇到大风暴,有的船只被大海吞没。1588年10月,舰队总司令西多尼亚率领残部绕过苏格兰才回到西班牙,他仅带回43艘残破舰船,“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英西海战后,西班牙从此一蹶不振,英国却一跃成为海上强国,取代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英国向海外殖民地掠夺和扩张的范围,伸向了世界各地。

+关注

“无敌舰队”是西班牙为了使海上运输线保持顺畅和安全而组建的一支舰队。该舰队拥有战船150多艘、大炮3000余门、兵力30000余人,一时之间无人能敌,因此得名“无敌舰队”。

“日不落帝国”最早是用来形容西班牙的。在15世纪时,西班牙利用海上优势开辟了大量的殖民地,并在殖民地中掠夺了大量财物。仅在1545年到1560年间,西班牙就从殖民地掠夺了黄金5500千克、白银24.6万千克。到了16世纪末,西班牙已经拥有世界贵重金属开采量的83%。

当时欧洲各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社会急需大量的钱财来完成原始积累。欧洲国家于是开始进行海上贸易,掠夺殖民地来达到积累资本的目的。其中英国在诸多国家中发展速度最快,对扩张殖民地的愿望最强烈。但碍于西班牙强大的海军力量,英国政府只能依靠海盗来抢劫西班牙运送金银的船只。这使得西班牙的海上运输损失惨重。

西班牙在采取多项措施无果后最终决定以武力解决英国。1588年7月21日,“无敌舰队”总司令西多尼亚公爵率舰队开进英吉利海峡准备入侵英国。

而英国此时也以霍华德勋爵为统帅,德雷克为副帅,率领有197艘战舰,9000多名作战人员组成的舰队来对抗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然而西班牙舰队舰队出师不利,刚出发便遭遇风暴的袭击,使得很多士兵出现了晕船现象,再加上西班牙舰队的总司令是陆军出身毫无海战经验,胜利的天平逐渐向英国倾斜。

战斗于1588年7月22日在英吉利海峡正式打响,最终在英国海军的火攻下狼狈逃窜,损失惨重。

这次战斗使得西班牙的海上军事力量受到严重打击,兴盛一时的“海上霸主”逐渐衰落。而英国则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了海上霸权,从此飞速崛起最终成为了名副其实“日不落帝国”。

而西班牙舰队之所以败给英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任人不明。“无敌舰队”的统帅西多尼亚是陆军出身,毫无海战经验。由他来指挥庞大舰队无疑会让“无敌舰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而英国海军统帅霍华德与德雷克皆是智勇双全、通晓海战之人。

二、武器装备的差异。英国人的舰船是根据海盗船设计的,具有极高的灵活机动性,而且装备了性能优异射程较远的火炮。而西班牙舰队的舰船则船体高大,虽有利于接舷作战但与英国舰船相比却显得笨拙不堪。而且西班牙舰队的火炮多为加农炮,威力大但射程短。

三、天气原因。众所周知海上环境变化无常,而“无敌舰队”在进攻英国与撤退途中都曾遭遇风暴的袭击,使得“无敌舰队”的力量大损。这运气只能说老天都站在英国人这边。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船多为大船而英国当时是小船并且与周围的海盗进行合作,一开战西班牙摆出一排战船向英国开去而英国利用小船灵活轻快的优点将西班牙海军一个个包围分割进行歼灭。最终英国拿下战争的胜利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一落千丈,英国成为新的海上之王。

+关注

当时西班牙舰队装备的大多是短射程、威力大的加农炮,但是英格兰舰队开始使用射程较长、威力较低的长重炮,因此英格兰舰队在攻击时总是能保持安全的距离。

西班牙采用的战术是纵向发射,西班牙在舰队上有许多武装士兵,还有神父,近距离时采登船作战与冲撞;而英国有优秀的炮手,采用舷侧发射战术,并以其较长射程,避开与西舰的登船作战。

这一战失利直接使得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公元1588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为一举粉碎英国的海上势力,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出征,舰队由130艘战舰和7000名水兵、3万名步兵组成,共有火炮2760门,腓力二世称其为“幸运的 无敌岘队”,舰队的总司令是两顿尼亚将军。

这一消息传到英国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非常紧张,急忙征调了一批商船,并把它们改造成战船,组成了一支有191艘战舰、2000门火炮、16000名士兵的舰队 前往迎击。这支舰队名义上的司令是英国海军上将霍华德,实际的指挥是海盗出身的德雷克。

在西顿尼 亚率领无敌舰 队出发时,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突然下了一道非常愚蠢的命令,他要求舰队在到达加莱港与那里的陆军会合前,不得在中途进行战斗。致使无敌舰队因此错过本来可凭恃火力优势.攻击甚至消灭停泊在普利毛斯港的英国舰队的最好机会。当无敌舰队终于在加莱集结时,英国司令霍华德已接受了德雷克火攻的建议。

在一个顺风的夜晚,英军以8条装满易燃物的战船,悄悄接近西班牙舰队,并将船点燃后乘小船离去。西班牙士兵见船舰起火,顿时惊慌失措,四处逃散,整个舰队陷入混乱。英军趁势开始攻击, 大败无敌舰队。而后霉运缠身的无敌舰队又在逃跑途中遇到风暴, 直到回到西班牙时,只剩下了43艘破烂战船。

关于当时战争的过程,一位伟人曾生动描述了这一画面: “英国人极其灵活的战舰,数景众多的船员以及精锐的水兵,比起那些空有强大火力、笨拙的、船员配备差的西班牙舰队来说,一直处于优势。英国海军以灵活的舰只包围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并不断以猛烈炮火轰击,使西班牙舰队死伤惨重。”无敌舰队的覆灭严重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势力,也显示出西班牙帝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而日趋下降。而英国则凭借这一胜利一跃成为海上强国,开始称霸世界。

因为西班牙的自大,还有就是指挥官的愚蠢,

+关注

如果要从非常科学严谨的角度来讲,英国其实谈不上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但是后世都知道英国打败了无敌舰队,真的是因为英国人太懂得掌握舆论和宣传机器了。而英国霸主地位的继承者美国,则是进一步将舆论和宣传的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为什么说英国其实谈不上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呢?一个是因为这场仗打完之后,西班牙有66艘战舰逃回去了(另一种说法是有43艘逃回去了),逃回去的原因非常简单,大西洋太大,英国人想追着西班牙舰队打,但是找不到,结果英国人的补给也结束了,只能返回国内港口去补给了。这是西班牙方面的损失。

而英国人在当年家底不富裕,1588年双方有点拼家底的感觉,在大西洋上面对轰,英国最后也损失不小。1589年,英国人还有点想乘胜追击的感觉,居然冲到西班牙去进攻,结果损失了40艘战舰,近乎耗光了国库,也没看到多少地方仔细描述这件事儿。说明英文媒体的宣传力强大啊。

不过无论如何,1588年那场海战,英国人确实算是赢了西班牙吧。那么,为什么当年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会被英国人打败呢?这事儿就要总结总结了。

第一,从科学角度来讲,英国当时已经建立了常备职业化海军,而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指挥官到水手,都是临时搭配的。这就好比一支职业训练的球队,碰上了一群平时经常聚在一起踢球的业余爱好者,哪怕业余爱好者里面也有高手,这配合熟练程度和实际战斗力就不一样了。因此,英国海军当时的战斗力确实略胜一筹。

第二,从运气的角度来讲,西班牙人也不太行。本身打仗就没打得太好,中间一阵北风吹来,将一队舰只吹得绕着爱尔兰跑了一圈,结果西班牙人补给供应不上,又在中途被英国人发现并追着打。如果不是一阵风的影响,西班牙人的损失会更小。

第三,当时英国人之所以鼓起勇气和西班牙人打一仗,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西班牙在尼德兰(今天的荷兰加比利时那一带)干仗,具体原因也是宗教方面的。尼德兰在和西班牙互殴,西班牙高举天主的旗帜,要把信新教的尼德兰地区民众给降服,这仗打了很多年,英国一直在给尼德兰地区输血。看看,离岸平衡搅屎棍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其实,无敌舰队的失败是必然的,就算1588年侥幸打赢了英国,西班牙的衰落也是迟早的。原因非常简单:第一,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开启环球航行和世界争霸的国家,也在南美洲收获颇丰。但是这两家都安于享乐,把从南美洲挖回来的金银都用于消费享乐,没有投入大生产之中,去创造财富,促进科技升级,最终导致两家在帝国争霸的游戏中惨败,今天仍然是经济远远落后于英法德的旅游国。

第二,正是由于西班牙当时贪图享乐,钱太多,他们自家的无敌舰队都不是自家造的。16世纪,造船最牛的是两个国家,英国与荷兰。西班牙甚至有些战船都是向英国买的,更不用说很多战船都是荷兰建造的。虽然1588年那场仗打完之后,无敌舰队很快得到了新战舰的补充,并恢复了整体实力。但是,在长期的国家竞争的历史长河里,自己会生产的才是大爷,靠买别人的东西过日子,早晚要被卡脖子。

因此,英国和西班牙互殴之后,两家都元气大伤,让荷兰人捡了便宜,成就了新一代世界级扛把子,海上马车夫荷兰崛起。这真是一段值得细细思考的历史。

(欢迎关注探为观指)

+关注

无敌舰队本身从来就不代表无敌。西班牙人的舰队早在荷兰联省八十年独立战争时期就在须德海的浅滩被仅有自身数量八分之一的荷兰快帆船打得晕头转向。可见西班牙海军实力的日趋弱小。

无敌舰队之所以无敌,来自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海军建设。来自美洲的金银加上西班牙皇室的大力支持,使得西班牙的海军在规模上远超各国。这不是衰落的意大利城邦,专注于陆地的法兰西以及被击败的奥斯曼可以比拟的。纵使是英格兰,舰队中也掺杂了大量临时征召的商船,私掠船。几乎压倒性的舰队规模给了西班牙人高度的自信,故称之为无敌舰队。

但除去舰队的规模,这支舰队早早的落后于时代。高大的桅杆和数量巨大的近战步兵使舰船以接舷战为主,船体笨重而速度缓慢,舰炮射程也较近。这一切使西班牙人的庞大舰队面对海盗出身的英国舰队毫无办法。再加上恶劣的海上风暴和大雾的困扰,舰队中只有少数回到了西班牙。

无敌舰队是一支新船和新水手居多的舰队,几乎没有人经历过实战。无敌的名号也只是规模带来的优越感而已。但战争不会因优越感而胜利。

+关注

几年就组建更加大舰队,是风暴摧毁,西班牙认为控制英国没有殖民地划算,必须补贴太多,没有必要打英国,

+关注

当时的西班牙实力确实是胜于英国,但是战争这种事情谁输谁赢很多时候本来就有偶然性,只是作为后来者,我们总喜欢去探究,强加一些我们认为的原因在里面,又因为“后知后觉”,所以我们总能把一些只有一点点关系(或许无关的)事情无限放大来作为我们探究的答案,毕竟我们会觉得任何事情发生都有其原因。举个例子,今天美国和俄罗斯打一架,如果美国赢了,我们肯定回去找一些原因去证明为什么俄罗斯会输;同样,如果俄罗斯赢了,我们也会去找“原因”来证明为什么美国会输。

+关注

任何时候,如果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都会被时代所抛弃

战争的开始背景需要从英西两国当的海洋战略谈起。

16世纪的西班牙作为掌握殖民地与大西洋航线的海洋霸主,坐拥殖民地资源与奴隶贸易的巨大利益,特别是在腓力二世吞并葡萄牙之后,源源不断的新世界财富与强大的海上力量使得西班牙成为当时欧洲的超级帝国。

腓力二世本人则来自强大的哈布斯堡家族,除了西班牙与海外殖民地,还拥有西西里、那不勒斯、米兰和法国部分地区以及富庶的尼德兰。他还是一个狂热、虔诚的天主教徒,生活近乎清修,但却勤勉政事,终日埋身于文件中。他大支持设立宗教裁判所、打击处决新教在内的异教徒,毕生致力于建立一个天主教帝国。

(ps:腓力二世还有一个身份:英格兰国王!他年轻时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王子娶过伊丽莎白的姐姐,上任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但婚后他一生几乎没有在英格兰住过。两人在信仰天主教、打压新教上情投意合。玛丽一世也因为残酷的宗教政策而被称为“血腥玛丽”。玛丽死的早没有子嗣,为了谋求联盟,腓力二世还向伊丽莎白求过婚,但“童真女王”自然没有应允。这又是另一段纠葛了。)

多年后当初的求婚对象、如今作为他要置于死地的对手——信仰新教的伊丽莎白一世此时为了稳定英格兰国内政局,采取了宗教兼容政策。但是天主教与新教的冲突仍旧贯穿于其统治时期。

经济上,不列颠群岛上资本主义初期的手工工场发展起来同时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利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航海家兼海盗、私掠船船长约翰霍金斯、弗朗西斯·德雷克(发现德雷克海峡的那位)。

私掠船这种国家鼓励的海盗行为,源自于欧洲国家之间此起彼伏的战争。在海军无暇顾及以及不便出面的情况下,作为补充力量,国家认证的民间武装私掠船就成为了各国袭扰对方商船、劫掠财物的最好方式。

在西班牙主宰美洲与大西洋的时代,后起的法国人、英国人无力正面挑战西班牙海上力量,私掠船就成为了一种非对称的竞争手段。西班牙人对此深恶痛绝,视为海盗行为,对私掠船长悬赏通缉。

除此之外,英国通过约翰霍金斯开辟的“三角贸易”进行贩运黑奴,经济活动渗入到西属中美洲,被西班牙认定为走私行为。

十六世纪中叶后,英西两国的天主教与新教的之争、海洋利益的冲突酿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只差一个导 火索就足以引发战争。

这个导火索就在尼德兰(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地区)。 这一地区西面是直通大西洋的北海、东有莱茵河等多条河流深入内地,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地区富庶。长 久以来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属地,腓力二世继承后归于西班牙统治。

在16世纪中后叶,由于民族意识觉 醒、 加尔文新教与天主教矛盾、新兴资产阶级对于税赋的不满、封建专制剥削压制变本加厉,终于爆发了 旷日持久的尼德兰革命(1566—1609)。

为了镇压革命,腓力二世调集了打赢意大利战争的1.8万军队经法国北部进入尼德兰地区开始了恐怖统治。 在镇压不力的阿尔瓦公爵被召回后,继任尼德兰总督的帕尔马公爵围攻了重要港口安特卫普。

这一军事行动引起了英国人的恐慌,因为一旦西班牙强大的陆军在尼德兰站稳脚跟,取得港口控制权,就 能趁航运之便直取跨海相隔100多海里的大不列颠岛。

16世纪欧洲大陆威名赫赫的西班牙方阵

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以及对于新教的支持,1585年伊丽莎白一世便与尼德兰签订了《楠萨奇条约》,出兵并 提供援助的同时获得的尼德兰两座卫戍城市暂时控制权,其中一座扼住了安特卫普的出海口。

虽然安特卫普最终仍被帕尔马公爵拿下,但出海口在英国手里。这也是后来无敌舰队选择在法国加莱停靠 的原因。 于是《楠萨奇条约》被腓力二世视为伊丽莎白对西班牙的宣战。

断断续续长达二十年的英西战争开始了, 此时距离无敌舰队之败还有两年。 这期间最重要的军事行动就是1587年德雷克突袭西班牙加的斯港,破坏了部分舰只与大量装载物资的橡木 桶。 这次突袭直接动摇了腓力二世辛辛苦苦稳定的国内政局,还埋下了无敌舰队的补给隐患。

于是腓力二世决 心对英国发起一场大规模入侵,推翻伊丽莎白在英格兰的统治彻底征服不列颠。

1588年5月末,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率领由140艘战舰组成的无敌舰队在里斯本起航驶向英吉利海峡。 为了打造这支舰队,腓力二世花费了1000万金币相当于殖民地五年的财政收入。其中主力舰106艘,500 以上的大型战舰62艘,水手船员8000多人,士兵近两万(包含登陆作战的部队)。

而英国凭借完善的船员登记制度,迅速召集了230艘的大舰队,但主力舰不到一半,500吨以上的只有13 艘。其中船员水手9000多人,而士兵数量却大大少于西班牙。

这就涉及到了双方技战术特点:

西班牙:克拉克船体艏艉高大、船型宽大吃水深、船长不管作战(有专门作战船长)、士兵多于水手、火 器装备率不到一半、善于古典式接舷作战、火炮是陆地式的两轮炮架再装填慢、炮手没有专门副手。

英国:英式盖伦船艏艉低矮、船型修长航速快、船长拥有最高指挥权、水手多于士兵、作战方式是炮战、 火器装备率高、装备大量轻型长管卡弗林炮、四轮炮架装填快、炮手配备专门副手。 帆更多、操控性更好

电影《加勒比海盗》中以航速著名的黑珍珠号,典型的英式盖伦船。

总的来讲双方特点就是: 西班牙人要依靠船高人多正面强上,英国人则需要凭借速度、火力保持距离放风筝。

现代人回看历史当然觉得英国人先进,但就当时而言,由于火炮技术不成熟,威力指标不稳定,两种作战 方式在实战中并没有决定性的战力差距,更多的是双方舰队的及船员的任务需求导致的: 西班牙需要维持大洋两岸殖民地统治,运输大量物资人员,因此舰只需要兼顾海战与陆地需求。而且如城 堡一样高大的克拉克船体在接舷战上拥有巨大优势。

西班牙的两轮炮架(常常需要陆战士兵放下武器配合炮手进行操作)西班牙人会在敌我接舷之时释放全部侧舷火力,然后交给数量优势的步兵进行肉搏夺取敌船,基本上不用担心再装填的问题。

英国船长多是私掠船出身,高速的英式盖伦船适合海上截击,以火炮彻底制服对手,抢完就跑避开人员伤 亡。(约翰·霍金斯对于英国新式盖伦船以及作战方式的改革有做出了重大贡献。)

英国的四轮炮架(炮手有专人配合) 当时英国手工工场发展迅速,高炉技术普及,从而使用新的浇铸工艺制造炮弹、炮管,对船体的破坏力与 质量稳定性优于西班牙传统人工雕刻的石弹与传统工艺的火炮。这让英国的私掠船长们对于使用火炮更加 自信。

1588年7月29日,无敌舰队已经进入英吉利海峡,出现在英国西南边康沃尔郡的海平线上,靠近普利茅斯 外海。而此时英国人的舰队已经在德雷克建议下选择了普利茅斯港作为集结地,却因为风浪无法出港。

双方战术思路。

西班牙: 腓力二世的目的是摧毁英格兰,因此西班牙舰队的最终目的是登陆作战。海军和帕尔马公爵都提出了以自 己为主力的登陆方案,在综合意见后,腓力二世敲定了一份看似万无一失的联合作战计划: 舰队跨越英吉利海峡与尼德兰的帕尔马的陆军于泰晤士河马尔盖特登陆会合,凭借大口径舰炮与帕尔马的 陆军精锐顺泰晤士河一举攻克伦敦,再横扫整个英格兰。 无敌舰队的统帅梅迪纳·西多尼亚谨慎的执行着国王的计划,因为接替病故的原人选紧急上任的他并没有海 战经验。为此他多次否决了属下的海军将领李卡尔德的应变策略。

英国: 英国统帅也是没有海战经验的查尔斯霍华德勋爵,文职官僚出身。幸运的是他的副手弗朗西斯德雷克骑士 ——传奇海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关心财务与自身身家性命的女王陛下也并没有想法干涉海军作战。 德雷克给出的策略是在无敌舰队进入英吉利海峡后,利用上风优势追击无敌舰队,阻止其在英国南部登 陆。 上风与下风各有优劣,总的来讲上风利于进攻、下风利于与对手保持距离。上风船身向敌方前倾,水线下 船身隐藏的多,下层则相反,船身暴露的多。而船型设计不同会放大上诉差异。 这种策略是有风险的,跟随在威胁自己都城的敌人后面,袁崇焕就吃过这方面的大亏,同样伊丽莎白一世 也在经历着如崇祯一样的恐惧。 伊丽莎白不是崇祯,但留给英国人的时间不多了。

1588年7月30日 西班牙舰队继续穿越英吉利海峡。 风向转变潮水转向,英国舰队出港,目的是阻止西班牙人获取深水港。

下午三点,英国人发现西班牙舰 队。 普利茅斯外海作战(西北风) 7月31日,西班牙人发现英国舰队从南北两路从后包超西班牙舰队。 西班牙舰队为了维持阵型,私自行动的船长甚至会被处决。因此在海战中,英国船长都认为遭受攻击时, 西班牙战舰像羊群一样紧紧挨在一起。 英国人保持最远甚至500码左右的距离对无敌舰队开火,最近的时候是“滑膛枪射程”。

西班牙人战舰则 保持严密的新月阵型,掩护中部脆弱缓慢的运兵船、补给船。 激战一番后,英国人没有直击沉任何目标,西班牙人也没找到接舷战的机会。

此时无敌舰队突然陷入混乱,圣萨尔瓦多号发生爆炸,另一艘主力舰罗萨里奥号主桅撞坏瘫痪无法跟上舰 队,被西班牙人遗弃。 经过白天激战,射速是对方几倍的英国人发现自己陷入弹药不足的困境。而西班牙人也为被拖累的进军速 度而苦恼,更要命的是梅迪纳西尔尼亚一直没能跟帕尔马公爵取得联系。 夜晚,负责为舰队领航的德雷克为了掠夺带有大量金钱与弹药的罗萨里奥号,不惜熄灭了灯光。

在罗萨里 奥上,德雷克发现了西班牙射速缓慢的原因,不是战术,而是庞大沉重的两轮炮架根本无法快速装填,这 一发现使得德雷克认为可以交战距离迫近到100码甚至更近。 但在他得到补给和情报的同时,英国人却被无敌舰队拉开了距离。

(这里插一句为什么双方的主帅都是不通海战的陆军将军或文职官僚。这是因为那个年代战舰上的很多制 度都未建立起来,航行在外抗命现象经常发生,这也是为什么西班牙有两个船长(一个航海一个作战)的 原因:接舷式的阵型作战对于纪律要求非常高。而英国舰队船长多是海盗出身,也就无法避免抗命的现 象,德雷克贵为舰队二把手还犯下这样的错误在西班牙人看来足以处决了。这也促使后来英国人建立现代 海军制度。 总之,主帅不是海军出身是为保障国王的权威,但却与作战效果不一定相关。)

第五天,德雷克等经过一天的追赶,才逐渐赶上无敌舰队,此时已经迫近波特兰半岛,临近港口城市韦茅 斯。为了阻止无敌舰队占领波特兰半岛,英国人发起第二次交战。

波特兰之战(西风) 北面一支英国小规模舰队在波特兰外海利用特殊海况引诱西班牙人进攻,导致四艘西班牙战舰被困急流 中。 南面,德雷克包超无敌舰队侧翼、霍华德则直取无敌舰队中部,直接攻击旗舰。

这次英国人缩短了交战距离,最终无敌舰队被驱离韦茅斯外海,但没有损失战舰,继续向尼德兰进军。

英国人并不知道的是,与他们担心的西班牙人会攻占英国深水港不同,无敌舰队统帅梅迪纳到此时并没有 登陆的想法,他所烦恼的是无法与帕尔马公爵联系上而无法完成国王的计划。

第六天: 西班牙人逼近怀特岛,索伦特海峡。 随着无敌舰队逼近伦敦,此时的伊丽莎白一世已经感到深深的恐惧,因为她还面临着教廷的暗杀、国内天 主教势力蠢蠢欲动。伦敦附近的民兵都已经动员起来迎接西班牙人的舰队。

霍华德与德雷克明白必须全力进攻给无敌舰队实质创伤,所以英国人需要迫近攻击但又不能被接舷。

第七天 西班牙海陆两军还是没有相互联系上,梅迪纳面临选择:回头进攻英国舰队还是执行原计划。 于是在于海军将领们讨论后,最终决定占领最近的怀特岛,在那里等待帕尔马的消息。

第三场:怀特岛战役8月4日(西风) 德雷克建议:作战思路迫近作战。 战术安排: 1、霍华德分舰队深入进攻西班牙阵型中部。 2、一支英国舰队在索伦特海峡利用潮汐优势诱敌。 3、德雷克分舰队包超西班牙人新月阵型南侧翼。 在交战中,处于下风向的无敌舰队被风浪与潮汐推向怀特岛东部浅滩区域。

梅迪纳被迫下令转向撤退离开浅滩区域,重回英吉利海峡,西班牙人失去最后一个在英国南部登陆的机 会。但是副手李卡德认为不应撤退,应当继续跟英国人争夺关键位置把他们赶入港口,在怀特岛等待帕尔 马信息。

此时,梅迪纳考虑到英国舰队完好无损又无法和陆军联系,认为无敌舰队不能按计划前往马尔盖特登陆, 因此,梅迪纳决定前往就近的法国加莱,在那里与弗兰德斯的帕尔马公爵会合。 选择加莱的原因: 1、到加莱顺风顺水,防止外生枝节。 2、由于德雷克毁掉了陈年橡木桶,用新橡木制造的木桶大量开裂造成食品物资变质腐坏,需要补给。 3、由于《楠萨其条约》尼德兰沿海没有可用港口。 尽管英国人阻止了无敌舰队登陆怀特岛,梅迪纳这个相对正确的策略使得对手又陷入危机。

加莱距离尼德兰的弗兰德斯只有几十公里,一旦无敌舰队与帕尔马公爵的27000人陆军以及运兵船会合, 就能随时通过西属尼德兰发起跨海进攻,到时英国将无力反抗。 英国舰队必须全力进攻了。

第八天、第九天,实力未受大损失的无敌舰队到达加莱,并取得当地天主教徒支持与补给。 但加莱港口太小,西班牙人的大舰队只能在加莱外海面下锚,这为后来的战场态势埋下了伏笔。 英国人尾随其后,同时得到了伦敦派来的新的船只与弹药补给。

此时,无敌舰队内: 1、主帅梅迪纳与李卡尔德产生矛盾,无法听取更专业的建议。 2、由于计划有变,梅迪纳得知帕尔马的军队并未做好跨海准备,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部队以及物资装 船。 为什么一定要等待帕尔马而不是直接进攻伦敦或者主动与英国舰队交战呢? 没有陆军,无敌舰队的兵力不够征服英格兰;没有无敌舰队,帕尔马缺乏进攻伦敦的重火力以及跨越海峡 必要的支持。

国王的最终的目的是登陆摧毁英格兰,而不仅是花费宝贵的时间与军力去追逐更加快速灵活 的英国舰队。 (维持无敌舰队与尼德兰陆军的开销也是惊人的。) 于是保守的梅迪纳决定原地等待,这导致无敌舰队置身于无险可守的加莱外海,暴露在英国人的攻击与洋 流及海风之中,仅有一部分小船停靠在主力战舰外侧作为外线屏障。

但是按照之前的交战结果来看,英国 舰队也没有直接击败无敌舰队的实力,只要西班牙人完成渡海准备,女王和她的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

可见梅迪纳还是有自己考虑的,但英国人想的更多。 霍华德、德雷克等英国将领商议之后,决定派出纵火船,凭借潮水与西风向驶向无敌舰队中心发起火攻。 由于可观的损失补偿,英国船长们纷纷捐出自己的船支,八艘纵火船迅速改装完成。 尽管行动中纵火船过早点火而被西班牙人提前发现,梅迪纳迅速命令自由行动规避火船。然而木制战舰上 西班牙的船长们开始惊慌失措,纷纷砍断驻泊的主锚,迅速规避起来。火攻并没造成多少直接损失,但后 果却更加严重: 由于驻锚地在处于无法躲避风浪的开阔海域,大部分舰只完成规避后仅靠副锚无法在复杂的加莱海床上再 次系留。

最终大部分舰船只能渐渐沿着弗莱德斯海岸线向东北飘离加莱港。 西班牙人的阵型分崩离析,只留下包括旗舰在内的五艘主力战舰留在加莱海面对德雷克的分舰队(1/2的英 国舰船)。

格拉沃利纳(海边村庄名)海战爆发(西南风) 但与此同时,飘离加莱海域的其余西班牙战舰在李卡尔德以及经验丰富的西班牙船长们操纵下,仍旧集结 起来在在东面与英国人交战。 激烈交战的加莱外海上,英国人凭借绝对数量优势给了西班牙落单的五艘主力舰沉重打击。但即便如此, 弹药不足的英国人也根本无力彻底击败无敌舰队。

8月8日的作战,无敌舰队损失六艘500吨以上的主力,或沉没或被俘。

8月9日,风向转北,没有了斗志的西班牙人边战边集合舰队,逐渐被吹向北海,离开英吉利海峡无法再与 帕尔马的陆军会合。 大自然站在了英国人这边。

四次交战海域。 可以看到过了怀特岛之后,马尔盖特(马盖特)之前就没有合适的登陆地点了。加莱本身也不适合庞大的 舰队驻泊。 尽管李卡尔德仍旧相信保留大部分作战实力的舰队可以重返英吉利海峡与帕尔马会和,作为统帅的梅迪纳· 西多尼亚还是决定残存的无敌舰队北上绕过苏格兰,南下返回西班牙。

但谨慎的梅迪纳终究低估了海洋的威力,败在了自己的经验缺乏上。 最终漫长的归途与北海的高海拔的恶劣海况给了失去主锚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最为沉重的打击。 大多数沉没于北海与大西洋的风浪中,或者在不列颠群岛沿岸搁浅,船员士兵们或随船沉没、或病死饿 死、或被当地军民围剿捕杀。

1588年10月,当“无敌舰队”回到西班牙沿海时,仅存43艘残破舰船,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尽管西班 牙整体实力依旧强大,但其不可挑战的霸主地位已完全松动。

直到残存的舰只回到里斯本之前,腓力二世从始至终连半点儿可靠的情报都得不到,只有在流言蜚语与胜 利的假消息中独自祈祷。相比而言,伊丽莎白通常在第二天就能获知最新的战报。

英国人赢得了这次海战的最终的胜利。

要总结西班牙人失败原因的话: 在那个通信不畅的年代,即使对西班牙而言,要组织一场跨越数个国家、数片海域的大规模的海陆联合登 陆作战难度实在太高。加之自身天主教与封建统治属性在西欧的外交上处处树敌,更加剧了信息传递与后 勤保障的难度。 彻底打垮英格兰的目标定得太高又僵化执行,西班牙人错失了一次次战机,而英国人凭借战术上的优势一 点点挽回实力差距。最终将无敌舰队逼上了对抗来自海洋的残酷考验的绝路。 这场海战的种种技战术细节也预示着陆权的没落以及海洋军事实力主导世界格局的时代

+关注

先简单说一下:

1、新式战法打败传统战法

西班牙的战术是传统的登船白刃战。当时还出现了一种传说,据称西班牙人鄙视炮兵,自认为只需要冷兵器就能赢得海战。为了在登船时占得优势,西班牙战船船首和船尾的塔楼都修得很高,这样的结构让船更容易摇晃,灵活性不足。

英国海军则进行了改革,以火炮远程摧毁敌人船体为主,船上装备更多的长重炮和半长重炮。船体塔楼低,灵活性高。并且英国海军主力战船全是专门为作战而建造的,采用新式工艺,在航速和火力上都占优势。

在战斗中,无敌舰队就很吃亏。西班牙人想靠近登船,但始终追不上英国的船只。

2、战略的失误

腓力国王为舰队制定的作战计划是舰队帮助帕尔马的陆军渡海,然后在海峡上充当补给和保护。但帕尔马缺少准备,没有足够的船来运兵。最后无敌舰队被英军击退。

要了解这段历史,推荐《无敌舰队》这本书。与其实只分析战斗过程来说明无敌舰队为什么会输不同,这本书对整个1588年英西海战的背景、欧洲的政治格局、战后的影响都有说明,更全面、更丰富。

------------------

以下是书评内容:

在英国近五百年的历史上,受到过三次入侵的威胁,一次是1940年德国入侵,一次是1807年拿破仑入侵,还有一次是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入侵。

这三次英国人都成功打退了侵略者。可以说,五百年来英国本土都未出一支外国军队。

最近两次我们或多或少在历史书上学过,比较熟悉,1588年这次是怎样的呢?

《无敌舰队》这本书为我们详细揭露了这段历史。

无敌舰队原名是——最幸运的舰队,人们为了向它那可怕的力量致敬,用“无敌”一词取代。这一次入侵,无敌舰队不再无敌,但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

这本书是作者加勒特·马丁利(Garrett Mattingly)写于1959年,一出版便获得普利策奖,并给予极高的称赞。称其为一流的历史作品,同时也是高超的文学作品。

没错,《无敌舰队》这本书对历史的考究非常细致,全是实打实的真实史料记载。无论是英国、西班牙的记载,还是第三方国家的史料,马丁利都在书中引用说明。这是他成为一流历史作品的地方。

高超的文学作品则体现在马丁利对文字的把握,虽是历史正史,但马丁利却把战争描写做到生动形象。这源于他在“二战”期间曾加入美国海军服役,对海战有过宝贵的亲身体验。

他的人物刻画细腻,又具有多面性,篇章安排张弛有度,既体现历史事件的严谨,又让读者追随书中人物或喜或悲。比如对西班牙腓力国王,当他听到信使传递战败的消息时,马丁利在书中这样描写到,“没有一声叹息,脸上也没有半点异色,国王拾起了笔,开始继续写信。”

在故事主线之外,马丁利还对不同史料的记述做了讨论和假设,带来了更全方位的认知。

本书以苏格兰女王玛丽之死开篇,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为我们介绍1588年英西海战的背景。从宗教斗争到国家利益,再到欧洲主要国家政治格局的变化,马丁利在书中都做到详细的描述。真正描写英西海战的部分只占到不足三分之一的内容。

从这些背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用辩证法去看待历史事件,读懂多方政治力量的博弈,远比了解战争的过程更有意义。

喜欢古代战争史的读者打开本书可能会觉得有些无聊,因为前几篇完全不涉及战争,而在交待事件的背景。但当你读完这本书再回味时,一定会发现背景的交待真是恰到好处,让我们了解这宏伟的战争背后的缘由。

16世纪下半叶,欧洲经历大航海时代后,殖民地已经遍布全球。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西班牙帝国,它被称为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西班牙不仅海外殖民地多,在欧洲也想称霸。整个地中海、葡萄牙、意大利、尼德兰等地都在其统治之下。

欧洲各国是宗教信仰与政权结合的国家,不同信仰的人那是水火不容。16世纪时期,欧洲的主流信仰是天主教,包括西班牙、法国等国家。但英国却把经过宗教改革的新教定为国教,在天主教众眼中,新教是异端,必须铲除。

于是英国成了西班牙下一个要征服的国家。

但西班牙腓力国王也有顾虑,因为苏格兰女王玛丽。玛丽是天主教信徒,也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合法的继承人。如果玛丽继位,英国自然而然回到天主教阵营。但这种局面不是西班牙希望看到的,因为玛丽骨子里是法国人,法国又与西班牙国王所在的哈布斯堡家族是世仇。玛丽继位,英法必定会同盟,那时对西班牙的威胁更大。所以在腓力国王眼中,玛丽绝不能为王。

玛丽因苏格兰叛乱逃到英格兰,由于玛丽背后牵涉的利益集团太多,既有国内苏格兰,又有国外的西班牙,伊丽莎白不敢杀她,一直将她监禁了20年。在1587年2月9日这天,伊丽莎白终于做不住,处决了玛丽。

玛丽死后,腓力国王对武力征服英国毫无顾虑。

无敌舰队航行图

一年后,也就是1588年的5月,西班牙无敌舰队集结完毕从里斯本出发,由西多尼亚公爵率领,130多艘战船浩浩荡荡开向英国。无敌舰队的打算是先开到尼德兰,接上由帕尔马公爵率领的陆军,然后在英格兰登陆,之后无敌舰队负责海上运输和护卫。

1580年的西班牙帝国欧洲部分,浅绿色为尼德兰

在从西班牙到尼德兰这段路途中,无敌舰队与英国舰队发生过几次战斗。

英国舰队依靠着战船速度快、灵活,以及长重炮的优势,始终与西班牙战船保持距离用长重炮轰击,占得优势。

西班牙海军训练有素,只要舰队指挥官一声令下,各船就能听命摆出阵型。这点英国舰队就做不到,英国的船员缺少统一作战训练,有的还是海盗出身。所以无敌舰队在遇到攻击时能够很快支援。而且16世纪时的冶金工业落后,炮弹在远距离下命中率低,即使打中伤害也不高。无敌舰队的损失并不大。

西班牙盖伦帆船的舰首,此舰还带有类似加莱桨帆船的撞角

几天对战下来,双方炮弹消耗都很大。英国舰队可以在自己的港口补给,无敌舰队就没有机会,唯有靠陆军带来补给。

无敌舰队航行到法国加莱附近锚泊,等着陆军前来汇合。

这里离尼德兰还有一段距离,帕尔马的陆军需要自行准备用于浅水区的平底快船来运兵。

尼德兰地区并不太平,这里有荷兰人发动的叛乱,英国女王派兵、出钱支持荷兰人。帕尔马公爵负责在这里平叛,虽然节节胜利,但海岸线一直被荷兰人控制着。帕尔马并没有准备好足够多的平底快船,所以一直没能与无敌舰队汇合。

这时,英国人用8艘引火船实施火攻。无敌舰队被避开引火船大乱,引以为傲的阵型被打乱。英国舰队乘势杀过来,双方展开混战。

英国舰队旗舰“复仇”号

由于英国舰队有着火炮优势和充足的炮弹补给,无敌舰队在这次遭遇战中败下阵下。多艘一级战船被击沉或重伤,旗舰“圣马丁”号被炮弹穿了几个大孔。人员伤亡达到五分之一。

战斗结束后,在顺风向下,西班牙人已经向北行驶出英吉利海峡,此时舰队炮弹已经耗尽。西多尼亚公爵决定如果风向逆转,舰队将调转船头向南重新回到海峡,或者夺取一座英国港口。

但最终没有等到风向逆转,无敌舰队只能向北绕过苏格兰,再向南回到西班牙。沿途由于储存物资的木桶质量太差,导致淡水发臭,饼干发霉,很多船员都因此病倒。并且海上持续暴风暴雨,受伤的战船又损失一部分。最终回到西班牙的大概只有67艘船。

这次战争西班牙战败后,世界格局因此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新教势力得以保存,荷兰人的叛乱也没有因为失去盟友而走向失败,法国的局势变化则颇有故事性。

在法国有三大家族,国王卡佩家族、吉斯家族、波旁家族,卡佩家族与吉斯家族都是天主教的信徒,波旁信仰新教。但国王势力的卡佩家族并不积极拥护西班牙。西班牙国王希望让吉斯家族掌权,并与吉斯结成神圣同盟,帮助吉斯夺权。

在神圣同盟帮助下,吉斯公爵成功的夺取法国首都巴黎,但国王亨利三世得以逃脱,逃到南方拥护自己的领地。这件事发生在1587年,无敌舰队远征英国之前。

无敌舰队战败之时,由于信息不畅通。欧洲传扬着各种版本的谣言,有的说无敌舰队大获全胜,有的说英国舰队副司令德雷克被捕了。这些谣言让亨利三世差点放弃抵抗,与神圣同盟妥协。

但当战败的真相传回来时,亨利三世决定奋力一博,派人刺杀了吉斯公爵。结果第二年,亨利三世也因报复被刺杀。王位最终落到了波旁公爵手里。国王、吉斯公爵、波旁公爵的名字都叫亨利,这就是著名的三亨利之战。

有的历史学者认为无敌舰队战败是西班牙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无敌舰队》作者马丁利却认为并非如此。英国舰队在1589年企图攻打葡萄牙舰队,结果以失败告终。

西班牙海军也开始改革,逐渐放弃接船白刃战的打法,采用远程火炮轰击船只的战法。1588年之后的15年间,西班牙从世界各地运回的财宝比之前更多,丝毫不受影响。这更像是战败后的重生。

总之,无敌舰队的战败并非一次简单的战役,它对欧洲格局的影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英国来说,这是一次抵抗侵略的战争。对于宗教来说,宗教改革的新教得以立足,向更多人证明新教不是异端,仍然得到上帝的眷顾。对于西班牙来说,则是一次自我改革。

《无敌舰队》从欧洲的政治格局、宗教冲突、战争过程等多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1588年英西海战的前前后后,非常全面的背景补足,值得一读!

+关注

历史上著名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是西班牙国王为远征英国而组成的舰队。自16世纪中叶起,英国资本主义得到了极大发展,其走私生意扩展到西班牙殖民地,不仅如此,为了攫取更大利益,英国对西班牙货船以及殖民据点进行袭击劫掠。为此,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军征伐英国。1588年7月,双方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载入史册的海战。在当时,西班牙无敌舰队号称世界上最强盛舰队,拥有一百三十多艘大型兵船和运输船,七千名船员和水手,两万三千名步兵。反观英格兰,没有一艘船能达到西班牙舰船的吨位,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但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以果敢聚集起英国人的信心,虽然只有200余艘小型船只,且多为海盗船,可英国人充分利用无敌舰队速度慢的弱点,战术灵活。在海军统帅霍华德勋爵以及副手海盗德雷克和豪金斯率领下,率先展开偷袭与游击战术,并借用天气优势展开火攻,令由大贵族麦地纳·西多尼亚率领的无敌舰队以折损惨重的代价狼狈逃离,被迫绕道苏格兰返航。祸不单行,在途经苏格兰北部海岸附近时还遭遇风暴,舰队几乎覆没。最终,英国人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了海上霸权。关于无敌舰队败在英国“杂牌”海军手下的原因,诸多史学家纷纷予以解读,矛头直指舰队总司令西多尼亚公爵。虽然西多尼亚公爵素来享有威望,但作为陆军将领,对海战并无经验,指挥失当是导致无敌舰队惨败的主要原因。不过,战败责任国王腓力二世也要承担,因为深得信赖的西多尼亚公爵自知没有海战经验,曾主动要求腓力二世改派人选,但未获批准。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是客观因素导致了西班牙人的失败。无敌舰队起航不久,便遭到可怕的大西洋风暴的袭击,许多船只被毁坏,淡水食物等补给严重损耗,使得水手与士兵苦不堪言。还没有交战就先堕了士气与战斗力,而返航时所遭遇的大风暴,更使得一些船只或翻或触礁——天时不合,给予了无敌舰队一前一后两次重击。西班牙人在大航海时代曾经辉煌一时,发现新大陆、征服美洲、环球航行、大败土耳其舰队、垄断许多地区的贸易,其殖民势力范围遍及欧、美、非、亚四大洲。而英吉利海战的失败,使所有这些辉煌渐渐不再,由此,西班牙进入由盛而衰。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