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1012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7-14 09:20:45
回答
共24个回答
+关注

这个问题其实也好回答,刘邦杀韩信等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下面以韩信为例,列举几条原因,供大家参考:

1、功高震主,军中分量举足轻重,韩信等人过于自负,不会低调处事。在战时连刘邦的话都不听,自行其是。一旦谋反,非同小可;皇帝是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到自己的皇权的,否则,必死无疑。

2、为后世捋下荆刺,刘邦年事已高,自己在能镇得住。死了以后,后代就不一定能行了。有一次刘邦发现,韩信从樊哙门前走过,樊哙竟然跪迎韩信。樊哙本是吕后的妹夫,刘邦连襟,对韩信如此。一旦刘邦驾崩,后世子孙自然是无法驾驭他们。所以,异姓王必须杀光。

3、大汉朝的天下是韩信等打下的,刘邦对他们心有余悸,但了如指掌。天下的将领除了听命自己外,对韩信也是唯命是从。一旦他们有不臣之心,后果不想而知。留下他们终将是个麻烦、祸害。

4、吕后为了自己日后专权。这些文臣武将一定会与外戚之间的矛盾的。这些人功劳大,能耐高,脾气倔,搞不好会与你对着来,甚至会引起叛乱,不如早除为快,以免后患。

5、这些人不识时务,不仅不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功臣亡”的道理。不知道像张良一样归隐自保。而且,还贪恋高位,狂妄自负,独揽大权。客观上为自己下了个套儿,为刘邦、吕后清除异己制造了借口。

6、韩信等人认为自己功高位重,没有自己就没有刘邦的今天。开始骄傲自满,并天真的想象刘邦会兑现当时的承诺,会与他们平分天下的。而这些想法,恰好正是刘邦会起杀心的原因之一,最终为自己埋下了祸患。

一句话,他们不识时务啊,不懂得明哲保身,飞扬跋扈惹的祸!你看谋臣张良是如何做的:留侯张良早就将刘邦看得很透彻,他首先不要分封,只求准许让自己云游四海,于是早早就逃了出来。摆脱了刘邦等控制,刘邦认为这样对自己没有威胁,也就顺水推舟了。

再说说刘邦为什么没有杀萧何。萧何在刘邦眼里,功绩是不亚于韩信的,甚至更高。同样,刘邦对他的猜疑也就更大。那么,萧何怎么又会免除一死呢?这是因为,萧何虽然没有张良的智谋和眼力,但要比韩信等人看得远很多,他早就看清了形势:还是举几个例子吧

公元前199年,皇宫竣工,萧何奏请御驾往视。刘邦于是从栎阳到咸阳,萧何接驾,导入游观了一番。特别是未央宫,高大气派、富丽堂皇。刘邦心里很满意。为了找萧何的茬,说:“朕之起义,原为救民。现今天下初定,民穷财尽,怎将这座宫殿造得这样奢华”?萧何当然明白就里,不慌不忙地说:“正因为天下刚刚安定,才好借机会多征发些人和物来营建宫室,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壮丽才能显出威严,也免得子孙后代再来重建。。刘邦见萧何回答的如此得体,无法继续,便转怒为喜道:“如此说来,是朕未免错怪你了”?萧何赶紧接着说:“微臣此事虽蒙陛下宽宥,但来日方长,难免有误,尚望陛下有以教之”。弄得刘邦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

《汉书》记载:萧何用计诛杀韩信后,刘邦对他恩宠有加。那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席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却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道:“你喝醉了吗”?那人名叫召平对萧何说:“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萧何不解,问道:“我进位丞相,宠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召平说:“皇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您却安居京城,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萧何一听,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萧何便急匆匆面见刘邦,力辞封赏,拿出许多自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汉帝刘邦十分高兴,认为他很懂事。

刘邦亲自率兵在前方打仗(平定黥布的叛乱)。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会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押运粮草的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门客说:“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你的位已经到百官之首,皇上还有什么可以再封给你的呢?您深得百姓的爱戴,百姓都拥护您,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之所以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现在您为什么不以不贱价,强行购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为您制造一些坏名声。这样,皇上见您不得民心,才会对您放心啊”!

刘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乱,返回长安。百姓们拦路上书告状,控告相国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之多。刘邦回到宫中,萧何前来拜见。皇上笑着说:“当相国的竟然侵夺民众的财产,为自己谋利”!把百姓们的控告信全部交给相国,说道:“你去向民众谢罪吧”!萧何乘机请求:“长安一带地方狭窄,而上林苑中空的地很多,白白地抛荒,希望下令让民众进去耕种,收成后粮食归耕者所有,禾秸则不许收走,留下来作苑中禽兽的食料。”刘邦大怒:“你大收商人的财物,却来讨取我的上林苑”!于是就下令把相国交给廷尉拘禁起来,还给他上了刑具。

几天后,一位姓王的侍卫从刘邦,问道:“相国(指萧何)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怎么突然把他关起来了呢”?刘邦说:“当年李斯担任秦始皇的宰相,办了好事归功于秦皇,有了错误就自己承担。如今相国大量接受那些下贱的商人们的金钱,却来为百姓求取我的苑林,想以此来讨好百姓,所以我要把他关起来治罪”。

王侍卫说:“要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如果有对民众有利的事,就为他们向陛下请求,这本来就是宰相应做的事情,陛下怎么会怀疑到相国接受了商人的贿赂呢?如果当初陛下与楚军交战,相持不下的时候。还有陈豨、黥布反叛时,相国留守关中,如果微存异心,只要稍有举动,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属陛下你的了。相国不在当时为自己谋取利益,难道现在会贪求那些商人的金钱吗?再说秦皇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失去了天下的。李斯为主上分担过错的做法,有什么值得效法和称道的呢”?刘邦听了,尽管不高兴。但还是放出了萧何。

萧何后来还有几次下狱,最终逃过一劫。通过教训,萧何后来不得不故意贪污,贪恋美色。当然,如果不是刘邦认为他不过尔尔,因为刘邦坚信贪财好色之徒终究会难成大器的。否则,他才不会免去萧何一死的。

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后见之明的问题,无数的理由可以凭借时间的优势解释已经被揭晓的谜题,而且都可以令人觉得的如此完美,以至于仿佛美国的股市---成功的预测了美国经济五次经济危机中的九次!所以,哪怕是后见之明也需要理清事实与臆想的边界。因此不妨从韩信、英布如何不容于刘邦来回看萧何之幸运在何处。

一、韩信、英布的不幸

韩信、英布以及彭越都是中途加入刘邦阵营“同功一体”的人物,战功之大足以让刘邦裂土封疆来回馈,垓下之战前刘邦不得的不用张良计许以封地才换的了韩信、彭越的支持,或许这也不过是让他们划定了较大的葬身之地。《史记》中对韩信和英布的被害都是突兀的指出“被人告发谋反”以至最后丧命,但是这里不能忽略的细节是韩信、彭越都直接死于吕后之手,只有英布是兵败后被长沙哀王吴回(吴芮之孙) 派人诱杀,与其说是刘邦不容韩信和英布、彭越,不如说是吕后不容此三人,尤其是彭越本已经被刘邦只判流放,却被吕后蓄意除掉。由此观之,韩信、英布所以见害大致归因如下:其一都是中途加入刘邦,不能与之产生更为密切的情感共鸣;其二都极具战斗力并富有战功,为刘邦、吕雉所忌惮,而且刘邦对韩信的防范应该是自始至终的;其三彼时项羽已除,大有“鸟尽弓藏”的意味,刘邦临终时吕雉问的是萧何之后谁可接替,但没有问周勃后谁可接替,很大程度可以理解为对武将的排斥至少是压制,而此策略应该更早的开始执行于项羽被除掉之后。

二、萧何的幸运

萧何至少曲折的避开了某些陷阱所以可以更长久的走下去,首先萧何与刘邦有布衣之好,刘邦到咸阳服役萧何赠款最多“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以至于刘邦大封功臣时刻意对萧何偏袒,这样的特遇是绝无仅有的; 其二萧何没有带兵的经历,其以小吏封侯甚至被司马迁所嘲笑“录录未有奇节”不容易引起刘邦以及吕后的忌惮,更为重要的是萧何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没有和吕后对立,不至于遭到吕后背后的嫉恨和暗算;其三是萧何懂得自污以自保,《史记.萧丞相世家》中多记记载了萧何自保的方法:刘邦带兵在外,萧何遣自己子弟随从出征以示忠诚;刘邦征讨英布,萧何故意收受贿赂以表无异志;刘邦欲除韩信,萧何不惜以自己的名誉为诱饵欺骗韩信踏进吕后的圈套;其四、萧何的理政能力为刘邦和吕后所依仗,不仅表现在战时萧何可以为前线输送源源不断的兵源跟是表现在吕后问计刘邦时,独独提到丞相如何选人,唯恐萧何留下的职位无人可以胜任;其五萧何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在言及后世儿孙时,他说后世贤达就会学习我的简朴,不贤达有再多的财产也会为人所得,这虽是对后世的豁达态度也可看做是对其当前处境的忧虑。

当初刘邦下问自己何以和天下时,对高起、王陵批判项羽“得地而不予人利”的否定也许就注定了韩信等人命运---否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必然要重新划分原有的蛋糕以及享用蛋糕之人的归属。

+关注

早在刘邦是平民百姓之时,萧何与刘邦的关系就非常亲密,而刘邦起义之后,萧何对自己的定位就始终非常清楚——他就是要当二把手。

当刘邦攻克咸阳之时,别的将领都去争抢财物,只有他去秦朝丞相府搜集秦朝的律令、图书、地图等等。刘邦发动垓下之围消灭项羽之后,曾经想评萧何为第一功臣,而大臣们都不乐意,说我们整天披坚执锐,刀头舔血,凭什么让一个文职官员当第一功臣。

刘邦的解释是:“第一、像打猎时一样,追逐狡兔的是狗,指挥狗的则是人,你们是功狗,萧何是功人;第二、你们顶多带着两三个家人一起追随我,而萧何则在我身上押了全族数十口人的姓名;第三、我常常打败仗,但是萧何始终坚守关中之地,有他在,我才能在惨败之时仍然可以东山再起。”所以,刘邦最终把萧何封为酂侯,位居大汉开国第一功臣之位。

然而,刘邦和萧何这两个老战友,也曾经出现嫌隙——在萧何献计出掉韩信之后,就有人去他家吊丧,说他要大难临头了,在经过这个门客的解释之后,萧何才想明白——即便是生死之交,也难免在权利和利益面前决裂,于是他开始自污名节,想方设法让长安城的老百姓说他的坏话。刘邦虽然曾经囚禁萧何数日(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但其实是对萧何更放心了。

在汉初众多功臣之中,论名节萧何虽然比不上张良,但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关注

刘邦杀韩信,有杀韩信的原因;斩英布,有斩英布的理由;放过萧何,自然也有放过萧何的依据。

对待古人,后人们常常有一些误解,以为刘邦功成名就,就要杀尽那些功臣,然后刘姓一家独大,这其实是天大的误会。

从心理层面而言,刘邦越不杀人自然越好,他并没有杀人的爱好,自己当天子,有诸侯守四方,他难道不乐得其成?他不也曾感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吗?

能够少杀一个人,便多一个守四方的猛士,何乐而不为?他也不是动不动就杀人,他也不是逮谁就杀谁,他杀人的原因,都是消除威胁,巩权固位,确保刘姓长治久安。

刘邦当了皇帝,自然希望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大家和睦相处,共享太平。然而,韩信有几个事情是让刘邦很早就起了戒心,并直接导致后来下手剪除。

当年,韩信齐地还没完全平定,刘邦在鸿沟与项羽对峙,正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满腹郁闷的时候,韩信伸手向刘邦要求封齐王,伸手要已经犯忌,还在这个时候要,让刘邦大怒,从此有了戒心。

刘邦打败项羽后,南面而王,从容称帝,随即着手清除项羽残余,而韩信不知就里,却收留项羽大将钟离眛在自己的楚王府,这不说他包藏祸心,有谋反之意,至少与刘邦的意愿严重违背,如果说韩信要求封王让刘邦有了戒心,那么,韩信收留敌人,便让刘邦起了杀心,最后被杀,韩信自身是有原因的。

而英布被斩,则是因为他主动反叛了,平叛杀头,很多帝王都是这么干的。

但萧何就不同了。萧何本来就是文臣,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这是他的工作,他手下并没有建制军队,所以对刘邦不会构成大的威胁。同时,萧何低调,懂得表忠。刘邦曾经几次怀疑萧何,萧何几次从容应对。

刘邦与项羽相持京索时,战斗激烈,刘邦却再三派者使回关中,“慰劳”萧何,表面慰劳,实则试探,表面关心,实则怀疑。

萧何在身边人的劝说下,将兄弟子孙侄中能够打仗的人全部送到刘邦军前效力,表明与刘邦同生死、共存亡的决心和忠心,刘邦大为高兴,危机迎刃而解。

后来,刘邦在外平叛的过程中,又十分突然地将萧何由丞相重用为相国,加封食邑,安排专门的卫队给他护卫,萧何知道刘邦又不放心自己了,不但推辞封赏,还捐出家产,作为军费,刘邦欣然笑纳。

为了消除刘邦的戒心,本来公正立法的萧何,甚至低价强买民田、民宅,还放高利贷,自损形象,让刘邦安心。

萧何为了让刘邦放过自己,也实在是殚精竭虑,煞费心机。让刘邦“独独放过”,确实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关注

刘邦之所以能在与楚霸王项羽的交锋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并且还在之后成功的建立西汉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邦的礼贤下士和善于用人,使得很多的人才,都到了刘邦这一边,这些人才也帮助了刘邦建立了天下。

不过刘邦成为皇帝之后,也免不了有了皇帝的多疑。为了防止跟随自己打下的功臣们日后功高震主,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刘邦在登上皇位不久后,开始集中精力铲除一些功劳较高的功臣。

因此臧荼和张敖以及韩信等多位功臣先后被处死,英布也是因为看到之前的一些功臣被处死,受到刺激,决心起兵反叛,不过最终英布还是失败了,英布在兵败后,选择了逃往番阳,在番阳被他人所杀,就此英布的叛乱正式得以平定。

按照功劳来说,萧何的功劳是最大的,按照常理来说,萧何应该是最先被杀的,可是萧何却安然无恙,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汉高祖刘邦在后来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萧何的经历和他的功劳。

萧何因为早年间在刘邦的家乡沛县担任主吏掾,主吏掾帮助县令分担一些日常事务的,加上萧何性格随和和懂得识人,因此结交了不少的朋友,其中就有当时的刘邦,樊哙,曹参,以及夏侯婴和周勃等人。

由于他们年龄相近,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使得萧何和这些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尤其是对刘邦感情,那是更不一般,在刘邦有过错要被处罚的时候,萧何总是用自身的职权来袒护刘邦。

刘邦在做亭长的时候,奉命押送一些囚犯去往骊山,为秦始皇嬴政,修建皇陵。修建皇陵不仅辛苦,还是一个掉脑袋的事情。因为陵墓涉及皇家机密,不能够被外人所知,因此往往会在陵墓竣工之后,将修建陵墓的劳工们杀掉。

刘邦押送的这些囚犯们,也是知道自己有去无回的,因此大部分的囚犯都在半路上选择了逃跑,刘邦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无力解决,在之后行进到丰乡大泽时,刘邦索性就将剩余的囚犯全部放掉了,叫他们逃生去了,当然他自己也要去逃命了,因为没交上相应的人数,他也是要被杀头的。

在刘邦放走的这些囚犯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愿意跟随刘邦一起走,刘邦与这些愿意留下的人,一起进行了短暂的把酒言欢,在短暂的把酒言欢过后,继续往前行进,在行进到一处沼泽地时,刘邦和其他人选择了停下,为了保险起见,刘邦派一个人先往前行进探路,也为了看前面的路况。

走在最前面的人回来报告情况,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横在路中间,咱们还是换一条路再走吧,此时刘邦因为行进路程较远,加上之前喝的酒较多,酒劲上的愈发厉害,此时刘邦已经跟醉了没什么区别,刘邦下令继续前进,而且快速的走到队伍的最前面,在见到大蛇之后,拔下身上的剑,冲大蛇砍去。

很快大蛇就被刘邦的剑斩成两截,前面的道路也随之打开,在道路打开之后,刘邦一行人又往前行进了好几里,刘邦因为行进时间太长,加上酒劲越发的上头,最终坚持不住,醉倒在地上。

走在后面的人经过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妇人在哭泣,有人因为好奇,忍不住的问了老妇人哭的原因,老妇人回答是因为有人杀了她的儿子,那条大白蛇就是她的儿子,她的儿子原本是白帝之子,幻化成大白蛇,挡在路中央,如今她的儿子被赤帝之子所杀,因为伤心,因此才哭的。

这些人认为这位老妇人是在编故事打趣他们,正要打她的时候,这位老妇人却消失不见了,这后面的人在与刘邦会合以后,将此事告诉了刘邦。

刘邦听完他们的描述后,虽然表面上云淡风轻,但是心里却暗自高兴,此后刘邦开始变得自负,而追随刘邦的人也开始渐渐的畏惧了刘邦。

说完刘邦那边的情况,我们来说一下此时沛县这边的情况,刘邦擅自放走派往骊山修建皇陵的囚犯们的消息,被沛县县令知道后,沛县县令大发雷霆,因为刘邦逃亡在外,只能捉拿刘邦的妻子吕雉入狱,吕雉在入狱之后没多长时间,因为有萧何和曹参的保释而出狱。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和吴广二人因为不堪忍受秦朝的暴政,选择了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胜和吴广发动起义后,全国纷纷开始了起义,一时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身在沛县的萧何和曹参等人,觉得秦朝的暴政持续不了多久,也想要推翻其统治,就连沛县的县令也都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他将萧何和曹参招来,商议密谋起兵之事,萧何建议沛县县令找逃亡在外的沛县人,作为首领,领导起兵之事,这样百姓才能够追随。

沛县县令觉得萧何的建议十分有理,因此派人将逃亡在外的人找了回来,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刘邦,可是在刘邦马上就要回到沛县时,沛县县令却反悔了,不仅将刘邦拒于城外,还想要杀了曹参和萧何等人。

沛县县令的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刘邦和萧何等人,刘邦用书信号召沛县的百姓们杀了县令,最终沛县县令被百姓们所杀,在杀完县令之后,百姓们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在刘邦进入城中之后,刘邦召集百姓们,商量起兵大计,在这次的商议之中,刘邦也被推举为首领,就此开始正式领导起义。

刘邦也正是因为有了萧何和其他人帮助,使得他们最终成为了最先进入咸阳城中,灭掉秦朝的军队,被当时实力最强的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掌管荒凉偏僻的巴蜀之地,刘邦和萧何等人在去往封地的途中,遇上了从西楚霸王营中逃出的韩信,不过刘邦并没哟重视韩信,只是派韩信去管粮食。

韩信见受不到重用,一时间十分失望,心情也十分压抑,于是选择了散心,也正是在散心的时候,得以结识到了丞相萧何,萧何与韩信进行了一番交谈,也正是在这一番交谈中,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能,于是向汉王刘邦举荐,只是一直没有引起汉王刘邦的重视。

韩信也因为在汉王刘邦的军营中,无法得到重用,因此选择了逃走,萧何在听说韩信逃跑的消息后,因为事发突然,萧何并没有来得及向汉王刘邦禀报情况,就去追韩信了。

直到汉王刘邦有事情找萧何商议的时候,派人去找萧何的时候,派去的人说萧何逃跑了,刘邦惊讶之余也十分着急,立即派人去寻找萧何,萧何这边,经过萧何的快马加鞭,在后来追上了韩信,韩信在见到萧何时,并不高兴,因此在萧何找他回去的时候,韩信也并没有理萧何。

直到刘邦派的人赶到后,在萧何和刘邦所派之人的努力下,韩信终于被劝回,也正是经过这一番事情之后,韩信得到重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刘邦也正是因为重用韩信之后,加上萧何的谋略,使得刘邦在后来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成功的夺取天下。

在消灭项羽之后,刘邦被众人推举为皇帝,于是刘邦在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的这一天,选择了称帝,史称汉高祖,刘邦在称帝之后的论功行赏中,定萧何为首功,将他封为为酂侯,汉高祖其他大臣们并没有任何的异议,因为萧何的贡献,确实可以被立为首功,萧何也因此排在众位功臣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候。

在刘邦坐上皇位之后,就对这些有着重要贡献的大臣们,产生了猜忌之心,尤其是像韩信这种手握兵权的功臣,更是成为了汉高祖刘邦的心腹大患,汉高祖刘邦先是降韩信的爵位,之后更是以其他罪名,将韩信押解回京,并且软禁起来,并且趁机削去了韩信的兵权,这些都令韩信十分不满,于是之后的韩信选择了称病在家。

之后因为陈豨起兵谋反,韩信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因为陈豨与韩信一直较好,二人经常来往,加上此时韩信被家中的属下告发,说陈豨起兵谋反是韩信出的主意,二人约定理应外合,准备在后来某一天的夜里,假传圣旨,将皇后吕雉和太子刘盈杀掉,然后一起平分天下。

皇后吕雉收到韩信属下的告发信后,觉得此事重大,自己拿不定主意,于是派人找来萧何商议,经过二人的商议,最终有了对策,只是这对策还是要由萧何去执行。

萧何去往韩信的府中,将刘邦得胜回朝的消息,告诉了韩信,并且好言相劝韩信,去进宫朝贺,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也正是因为萧何,韩信才有今天的地位,因此对于萧何的话,韩信自然是听从的,于是选择跟随萧何进宫朝贺。

 萧何和韩信进宫之后,先是来到了皇后吕雉的宫中,进行了拜见,皇后吕雉见到韩信后,先是十分客气的与韩信交谈了一会,在时机成熟后,让埋伏好的刀斧手,将韩信杀死,为了彻底铲除韩信的后患,皇后吕雉还将韩信的三族一股脑的进行了铲除。

萧何协助皇后吕雉杀死韩信,就此消除了汉高祖刘邦的心腹大患,汉高祖刘邦十分高兴,对于萧何也是更加的恩宠。不过这也只是表面上的恩宠,心里对于萧何还是十分猜忌的。

不然也不会在之后因为一件小事而怀疑萧何,将萧何进行短暂的囚禁,后来又将萧何放出,经过此番劫难的萧何,在之后一直对国事保持沉默的态度,而且对汉高祖刘邦也是更加的更加的恭敬,加上此时的萧何年事已高,已经掀不起什么风浪了,汉高祖刘邦也就此对萧何放下疑心。

英布天生反骨,韩信自命不凡。

反观萧何,自起事便不嫌弃刘邦草莽出生,死心追随,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全力助推刘邦霸业。

这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便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然而如何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这真的很难!但收起自己的锋芒,适时谦卑是一定没错的。

+关注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韩信、英布、萧何等三人都是西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这里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原因主要是三点:

一,本质问题是萧何与韩信、英布相比地位不同。

韩信、英布等二人是诸侯王,他们有地盘,手握兵权,这本身就对刘邦的西汉具有潜在的威胁。

萧何尽管职位上是丞相,地位很高,但是手里没有兵权,对刘邦的威胁比起韩信、英布来算不上威胁。

对于这一点,贾谊曾对文帝刘恒说过。

贾谊对文帝刘恒说:“我私下考察以前的事情,大多都是实力强大的诸侯王先反叛。淮阴侯韩信称王于楚,势力最强,就最先反叛。英布依靠淮南国的势力,才敢反叛。”

贾谊还说:“如果当初将樊哙、郦商、周勃、灌婴等人封为诸侯王,他们也会反抗。如果当初只是封韩信、英布等为诸侯,手里没有兵权,他们就是到了今天也不敢反叛。”

二,关键问题是萧何与韩信、英布相比没有野心。

刘邦长年在外征战,对萧何也产生过不信任。

刘邦曾经因为担心萧何反叛自己,将萧何关进死牢。

关进死牢的萧何,对刘邦并没有任何怨言,反而觉得刘邦这样做,有他的理由。

萧何曾说:“要是我是他刘邦,刘邦是我萧何。 我长年在外征战,也会怀疑长期在后方的刘邦会有异心。现在刘邦将我关进死牢,过一段时间,自然会放我出去。因为刘邦凭借他的智慧,会相信我不会有野心。”

刘邦将萧何关进死牢后,刘邦身边的卫尉对刘邦说:“当初陛下长年与楚国作战,丞相坚守关中,如果当初丞相有异心,只要一跺脚,关中就不是陛下的了。当初丞相对陛下都没有异心,现在丞相怎么会有异心呢?”

于是刘邦放了萧何。

走出死牢的萧何仍然对刘邦忠心耿耿。

三,具体问题是萧何与韩信、英布相比,具有破解危机的智慧。

刘邦这种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对身边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是十分谨慎的。

刘邦不但怀疑过韩信、英布等诸侯王,同样怀疑过萧何。

韩信、英布等面对刘邦的怀疑,没有化解危机的智慧。

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

刘邦担心自己离开京城后韩信趁机造反,想带着韩信一起出征。

韩信也深知刘邦的用意,但是没有智慧化解这一危机,反而是借口有病拒绝了刘邦的命令,这让刘邦进一步怀疑韩信反叛的野心。

剿灭韩信与彭越后,英布整日提心吊胆。

之后吕后将彭越剁成肉酱,并将肉酱其装入瓶内,送一瓶给英布,以此激怒英布。

英布面对吕后的威逼,没有智慧化解这一危机,反而被激怒,公开反叛刘邦。

萧何就不同。

刘邦在前线征战,担心萧何趁此反叛。

为了防止萧何反叛,刘邦派使者拜萧何为相国,增封食邑五千户,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人为相国卫队。

萧何知道这是刘邦怀疑自己有反叛之心。

萧何面对这种状况,十分从容。

萧何谢绝封赏,并将家中所有财富捐献给刘邦,但是将卫队留下了。

刘邦对此十分高兴。

萧何本身就不需要什么卫队,萧何之所以留下卫队,就是知道刘邦派卫队来,不是让卫队来保护自己,而是监视自己。萧何让卫队留下监视自己,让刘邦放心。

综上所述,刘邦之所以杀韩信、斩英布,放过萧何,从客观上看,萧何与韩信、英布的地位不同。因为地位不同,萧何相对来说,对刘邦的潜在威胁的强度要低很多。从主观上来说,萧何没有反叛意识,而韩信、英布等人潜意识里还是具有反叛意识。从能力上看,萧何具有化解危机的智慧,而韩信与英布这方面的智慧稍微有些欠缺,或者说叫做德不配位。

+关注

对于刘邦来说,丞相萧何和异姓诸侯王韩信、英布等人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号人。


一、从萧何来说,他是位文臣,手中没有始终没有掌握兵权,也没有自己行政管理的地盘,他并没有反叛刘邦的实力,刘邦为什么要杀这样依仗并无危险的得力助手呢?当然,刘邦也不是没有怀疑过萧何,而且是多次。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在后方担负供给前方后勤,替刘邦看守大后方的重责,尽管萧何兢兢业业,但刘邦戒备萧何变心窃取其后方的疑心时时存在,萧何在门客的提示下,为送家人,出家财支援前线的作战,渐渐地消除刘邦的戒心。

刘邦称帝后,随着陈豨等人的反叛,刘邦对所有人都有疑心。在消灭英布前后,刘邦甚至怀疑萧何收买天下人心,还将萧何打入大狱。但无论如何,刘邦对萧何疑心也好,怀疑也罢,都属于内部层面的敲敲打打,并无除掉之心。


二、从韩信、英布的异姓王来说,他们存在性质与萧何比可是大大地不同。韩信、英布不仅仅是骁勇的武将出身,重要的是他们手中握有有地、有钱还有重兵,从一般意义说,这些人是从刘邦手中分得一份权利,而且这些人的存在就等于在刘邦身边放了即可不定时引爆的炸弹,就说刘邦能安心吗!


不仅如此,这几个让刘邦不省心的异性诸侯王,不仅在刘邦称帝前要挟过(韩信讨要齐王,垓下决战前再次要挟),在称帝后也有不安分(臧荼反、韩信藏匿朝廷通缉要犯钟离眛并陈兵炫耀)不听话的表现。而作为天子的刘邦,他掌有天下生杀大权,您说韩信、英布等人不死行吗?


我是讲历史的生物学家,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下。

韩信、英布是汉初名将,也是刘邦能够立国称帝的关键功臣,但他们却都被刘邦诛杀。而萧何被刘邦立为诸功臣之首,却得以善终。刘邦之所以会区别对待功臣们,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角色不同。

刘邦的功臣根据亲疏可以分成两大集团,一是刘邦起家的班底,以萧何、樊哙、周勃等人为代表,他们是刘邦的同乡,起事前便交情匪浅,深受刘邦信赖。二是半路加入的人马,韩信、英布和另一名将彭越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大多有自己的部属,独立性较强,彼此也有戒备,他们和刘邦的关系更像合作,而不是单纯的从属。

整体来看,至少刘邦在世时,第一个集团的人基本都得到了重用,刘邦也给予了极高的信任,结局大都不错。而第二个集团的人则始终为刘邦忌惮,导致他们鲜有人得到善终。

刘邦称帝后,将第一集团的人大都安置在中央,成为汉帝国的核心决策层,第二集团的人则封王,坐镇地方。

萧何被立为相国,大汉帝国的百官之首,刘邦给予了他最高的待遇。韩信则先后被封齐王和楚王,英布被封淮南王,成为割据一方的大佬。

三人中,韩信最先出事了。刘邦先是将韩信从根基深厚的齐国赶到楚国当王,后来将腾出来的齐国封给了自己的长子刘肥。再后来有人举报韩信谋反,刘邦果断诱捕了韩信,可后来也没查出什么实质性证据。刘邦就找了些小罪名废了他的王号,将楚国划给刘氏诸侯刘交和刘贾,韩信降为淮阴侯,软禁在了长安。后来韩信鼓动边将陈豨造反,结果走漏了消息,彼时刘邦不在长安,留守的吕后便诛杀了这位“兵仙”。


韩信死后不久,梁王彭越也因有谋反嫌疑被诛杀,身死国灭,梁国给了刘恢。兔死狐悲的英布坐不住了,直接宣告起兵。当然,最后英布还是失败了,刘邦趁势将淮南国分给了刘氏子弟。

刘邦诛杀韩信、英布的过程中,伴随的是对领地的重新划分。他们是不是真的要造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能力造反,刘邦要将他们的土地和人口纳入汉室的统治之下。就算他们不造反,刘邦也要逼他们造反,或者主动出击找点证据出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韩信们必须死。

萧何虽然也遭遇过信任危机,甚至被捕入狱过。除了对付萧何,刘邦还曾计划诛杀自己的连襟樊哙。但这些只是刘邦临死前对手下这帮老伙计的敲打,要让他们对皇室始终心存敬畏。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来,刘邦的安排都发挥了作用,权力顺利过渡到吕后母子手中。无论是早被消灭的异姓王,还是身边的军功集团,都没能威胁到刘邦创立的皇权。

+关注

刘邦也不是逮谁就灭。

韩信英布都是有封国的,比之赏给萧相国的不知大了多少。韩信英布有了自己的封国就容易跟刘邦生出二心,关系不好处,天天的你猜忌我、我猜忌你。别说异姓王,就是同姓王最后也要闹得不可开交。做王的唯恐皇帝的夺了自己国,皇帝则生怕做王的造自己的反。一边想,这几个都不老实呢,得控制。又一边想,怎么办,步步紧逼啊,不是我负他,原本就是他负了我,老子不要太被动,反了吧。韩信英布都是这么反的,就是结果都没干过刘邦吕后。

而萧何,那么老老实实,那么兢兢业业,一直力求与刘邦保持同心同步,这样一个人为啥要杀他呢。


+关注

韩信、英布是汉初三大名将,相对来说,武将对皇帝危胁大,而且有人控告韩信谋反被杀。英布是造反被杀。

萧何也曾遭到刘邦怀疑,他釆取“自污”方式,才逃避了刘邦破害。萧何也被抓起来过,是刘邦身边保卫队长提醒,刘邦才放了萧何。

韩信是武将,脱离项羽集团后加入刘邦集团的。齐国在郦食其劝说下同意归顺刘邦,韩信却偷袭齐国,导致郦食其被烹。韩信攻占齐国后要求做齐王。垓下之战初期,韩信和彭越两个人都不率军队过来攻打项羽,是刘邦承诺打败项羽后给两个人增加了土地面积管辖范围才率军队过来的。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收留原项羽手下大将钟离眜,有人控告韩信谋反,刘邦釆用陈平计策,抓住了韩信,降为淮阴侯。刘邦去平定陈豨叛乱时,韩信府里人的兄弟控告韩信和陈豨勾结造反,吕后和萧何联合擒杀了韩信。

英布是项羽手下,项羽分封英布为九江王,后来英布归顺刘邦,被封为淮南王。西汉建立后,刘邦杀掉韩信、彭越后英布有疑心了,担心刘邦下一步会杀掉自己。英布有了反叛准备。中大夫贲赫到刘邦那里控告英布谋反。英布杀了贲赫全家然后造反了。刘邦打败了英布,但在平叛过程中受了箭伤。英布逃到江南,被长沙哀王吴回派人诱杀。

+关注

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一、萧何没有谋反的能力

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萧何居中筹划、运筹帷幄是一把好手,但要说让他亲自带兵打仗,就有些难为他了。在刘邦斩白蛇起义,直到夺取江山的全过程,萧何都是以谋士、管家、文臣身份存在的。所以,在刘邦看来,萧何不带兵,造反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那也就没有杀他的理由。

二、萧何还有大用

刘邦打江山主要靠韩信、英布他们,但到坐江山的时候,就大量需要萧何这样的文臣谋士了。汉王朝建立后,正是靠萧何作为丞相,制定律法,里里外外治国理政的,萧何也深得刘邦的信任和倚重,所以这时候要除掉萧何,除非刘邦是疯了。就算狐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那也轮不到萧何。

三、萧何与刘邦关系非同一般

萧何与刘邦是在沛县时候的老乡,彼此知根知底,刘邦也特别信任他这班老哥们。从刘邦建国后杀功臣的情况看,基本都是后来才投靠他的,本身就桀骜不驯、自身还有一定势力范围的,比如韩信、英布、彭越等人。而萧何、曹参、樊哙等人则自始至终都是刘邦的人。知根知底的老乡用起来总是放心的,杀了自己人,你用谁啊?

萧何月下追韩信

四、萧何懂得明哲保身

事实上,萧何很是懂得功高震主和鸟尽弓藏的道理的。当年刘邦在外征战,萧何留守后方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怀疑过萧何的忠心。聪明的萧何便故意搞出一些贪污腐败的事情,破坏自己的名声,也让刘邦放下了对他这个大功臣的猜忌。还有捕杀韩信的时候,他也是积极配合的,不顾与韩信的旧情,这一点上也取得了刘邦的信任。刘邦吕后在世的时候,萧何一直毕恭毕敬、谦虚谨慎,没有居功自傲,这让刘邦更是满意,也就减少了猜忌。

时刻明白自己的处境,和上司始终统一思想,让自己始终有利用价值而没有危害,知敬畏、懂进退,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正是萧何得以善终的原因。

参考:《史记》等。

+关注

刘邦铲除异姓王,是因为他们野心大,目无国法,萧何老诚持重,做事低调,被敲打一番后,逃过一劫得以善终。

汉高祖刘邦是平民出身的皇帝,打下江山后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使凋蔽的社会经济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但是,刘邦也有一个心病,一些异姓王们拥兵自重,占据辽阔土地,"不循汉法",让刘邦非常头痛。

床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邪?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铲除异姓王是必须的。

汉初异姓王有韩王信,燕王藏荼,赵王张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和楚王韩信,燕王卢绾等八人。

八个异姓王中,有一部分是刘邦封的,有一部分是项羽封的十八个诸侯王之一。

装汉战争时,刘邦实力不强,于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反楚统一战线,属于为了自己的利益报团取暖,对汉朝没啥归属感。

这些异姓王拥立刘邦称帝,在自己封地内是一手遮天的老大,自行发布命令,和朝庭分道杨镳只是时间问题。

燕王藏荼是第一个被打趴下的异姓王,藏荼本项羽旧部,封辽东王,见项羽不行了投了汉王刘邦,是个机会主义者。

刘邦翻江倒海搜捕项羽旧部,藏荼

深感忧虑,起兵造反后被灭,封地给了燕王卢卢绾。

楚王韩信是刘邦封的,因功高盖主,被贬为淮阴候。韩信仍不识时务搞小动作发劳骚,被吕后灭了三族。

梁王彭越见刘邦对异姓王下手,心中恐惧不敢见刘邦,被贬为庶民,还想落叶归根,结果被杀。

韩王信和燕王藏荼一样,都是受猜忌后逃往草原,一个被杀,一个客死他乡。

赵王张敖娶了鲁元公主,因刘邦对女婿态度轻慢,张敖手下人刺杀刘邦失败,张敖受牵连,被贬为宣平侯。

梁王彭越死后,淮南王英布兔死孤悲起只造反,刘邦御驾亲征打败了英布。

长沙王吴芮聪明没有野心,把儿子分散到各地,又把军权上交,还把造反的女婿英布杀了献给刘邦,向刘邦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因此,刘邦没有动长沙王吴芮,吴芮会做事,行为低调,成为异姓王中唯一得到善终的人。

萧何是文官之首,兴汉三杰之一。刘邦每次御驾亲征,萧何都是坐镇后方,调拨粮草,兵员,功莫大焉。

刘邦对同乡也不放心,每次军需官上前线,刘邦总要问萧何在后方做什么。当军需官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抚恤百姓时,刘邦总是默不作声。

开始,丞相相何还沉浸在宠高荣誉之中,有些忘乎所以,在宾客不断点拨告诫下,才知道自己正坐在炉子上,顿觉脊背发凉,于是,用贪污腐败手段,让刘邦消除对自己的戒心。

萧何几次入狱,被敲打一番后总算过关了,得已善终。

无情没过帝王家,为了一姓尊宠,可以肆无忌惮,可以为所欲为,置天下苍生如草芥。



+关注

分析一下这三个人的不同点就能很好的解答:


  1. 等级的高低。韩信与英布都曾经是异姓诸侯王之一,而萧何只是侯。在刘邦看来,韩信与英布对刘邦的威胁更大。
  2. 亲疏程度。萧何跟刘邦的关系在还没有起兵的时候就很铁。然后一起起兵杀县令反秦,灭楚。韩信和英布跟刘邦的关系就远多了,英布在项羽最危机的时候背叛项羽投奔刘邦。韩信是在项羽那里得不到满足跳槽选择了刘邦。所以,在刘邦眼里叛逃者永远都是放不下的一块心病。
  3. 三人的处事方式,以及对刘邦表现出来的态度。十面埋伏前,刘邦与英布、韩信约好一起围堵项羽。结果他俩没来,刘邦又被项羽狠狠的K了一顿。最后无奈,加钱加地盘才让韩信英布帮助刘邦取得最后胜利。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刘邦你会怎么想?而人家萧何知道刘邦的猜疑后,舍得家财用于犒劳三军将士,舍得全族子弟参军报效国家。给领导的感觉就是:你的是你的,我的全部身家也都是你的。以此得到刘邦的信任。

这就是英布韩信被杀,萧何得以善终的原因。

+关注

刘邦这个人,大家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只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瞧瞧韩信、英布、彭越这仨哥们,都是帮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但下场一个比一个惨。尤其是彭越,还被吕后这个“死亡艺术家”剁成肉酱。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并不是所有功臣都下场凄凉,像被刘邦视为帝业首功的萧何,不仅没有被除掉,还在他死后辅佐汉惠帝。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开国功臣,为什么萧何却能幸免于难呢?

老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刘邦对韩信三人下手,自然有他本人猜忌过重的原因在,但他们自己的许多作法也的确招人猜忌。

韩信、彭越、英布,都是刘邦所封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实行“郡国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政体。分封制下,各路诸侯王不仅有独立的行政权,更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说他们是臣服于汉朝的独立王国都不过分。

汉朝初期一共有八个异姓诸侯王存在,这些诸侯的势力范围加起来,比汉朝所能直接控制的郡县数量还要多。面对这种情况。刘邦怎么能不担忧?

更何况,韩信三人也的确有不少黑历史。

比如垓下之战前,刘邦曾下令让诸侯派兵前往垓下共同围剿项羽,结果韩信、彭越、英布三人连个人影都没有,项羽利用这一机会在固陵差点把刘邦打趴下。没办法,刘邦只好采用张良的计策以土地当作筹码,诸侯的军队这才在垓下集结。

这种无利不起早的行为,自然是让刘邦气得牙痒痒。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刘邦征讨叛乱的陈豨前后。

当时陈豨在代国谋反,刘邦决定御驾亲征。为了早日平定叛乱,他还派人向彭越寻求军事上的支持,结果彭越却假借生病的名义只派了属下前往。这种消极怠工的举动激化了刘邦、彭越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后者被杀。

这几位异姓王被杀,真不能完全怪刘邦刻薄寡恩,这些诸侯拥兵自重,在面对刘邦的重要安排时还经常讨价还价,也难怪刘邦坐稳江山后要回过头来算账了。

当然,尽管韩信、彭越有性格上的缺陷,但刘邦和吕后对他们的处置,还是有些太狠了。民间传说,为了不违背刘邦对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诺言,韩信是被人装在麻袋里用竹签活生生插死的。

而彭越比韩信更惨,在被处死后,为了杀一儆百,尸体还被吕后剁成肉酱,送给了各路诸侯“品尝”。而“彭越酱”也让本就杯弓蛇影的淮南王英布惊骇不已,为了避免落得和彭越一样的下场,他干脆先下手为强先反了刘邦,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兵败被杀的命运。

和这三人一样,萧何也是汉初的重要人物,影响力、功劳比韩信三人不遑多让,那他是怎么逃过兔死狗烹的命运的呢?

萧何的情况和韩信、英布其实都有所区别。他只是大臣而非诸侯,因此对刘邦而言,他不会对刘邦产生类似韩信、英布那样面对面刀兵相见的威胁。

另外,汉朝在剪除异姓诸侯的威胁后,外戚问题开始显现,这时作为功臣集团的代表人物,萧何也成了刘邦平衡朝中各方势力的关键。这样一来,萧何不仅不再是威胁,反而成了稳定局面的定海神针。

除此以外,萧何的资历也远不是韩信等人可比拟的。在刘邦还是沛县亭长时,萧何就已经追随对方,他还多次用自己县衙功曹身份袒护帮助刘邦。可以说,和韩信这类半路出家的追随者不同,他其实才是刘邦最信任的老班底。

而萧何不仅资历老,在诸位大臣中,他的功绩也是最大的。在刘邦征战天下时,他一直充当刘邦的后勤管家,没有他提供兵粮补给的支持,被项羽爆锤了几次的刘邦,根本没有办法攒下翻盘的本钱。

不仅如此,在汉朝初年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危急时刻,正是萧何挺身而出,配合刘邦、吕后一起干掉了韩信、彭越。这种基于革命友谊的信任正是他得以善终的基础。

当然,如果一味相信皇帝对自己的信任,那萧何的结局恐怕也不会比韩信等人好到哪里去,他小心谨慎的态度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法宝。

刘邦登基称帝后,他大封群臣时,萧何作为其首功之臣,被封“酂侯”,是名副其实的开国第一侯。为了表示对萧何的器重和信任,刘邦还授予萧何“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荣耀。后世也有一个丞相获此殊荣,那就是曹操。

这种荣誉和信任实在不小,但萧何在此事后对刘邦却越发恭敬,凡事推功揽过,在礼仪上更是不敢逾越一步。他深知,皇帝的恩宠和信任并不持久,为此他不得不用种种方式减少刘邦对自己的猜疑。

早在楚汉爆发荥阳之战时,萧何坐镇后方,为防止刘邦猜忌,他主动将自己的子侄送到前线作战,实际上就是让自己这些家人充当人质。

这还不算完,他又屡次自污,比如用低价强买百姓土地敛财,比如向刘邦建议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地。

他晚年“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看起来是昏招迭出,但实际上却是以此来逐渐释放刘邦对自己的猜疑,不让这种猜疑恶化成杀身之祸。

从个人能力和经历上看,萧何虽然贵为丞相,执掌全国行政事务,但毕竟是个文吏,没有带兵打仗经验,危险系数相对比较低。而韩信,英布,彭越等,本身是非常优秀的将领,又先后称王,割据一方,是事实上的土皇帝,随时有可能宣告“独立”。刘邦为了巩固皇权,当然要先拿下“异姓王”。

从忠诚度上看,“异姓王”有向中央“要权”,接命令不执行的“前科”。而萧何跟刘邦是铁哥们儿,为了解除刘邦的怀疑宁愿“自黑”。

从社交能力看,萧何虽然总领百官,但是很受百官的支持,拥护,爱戴的。“萧规曹随”就是证明。但是以韩信为首的诸侯王就太狂傲,太不会做人了,刘邦把告密信一公开,没有一个人怀疑信的真伪,纷纷要求“坑竖子”,就是不会做人的恶果呀。

+关注

成语“成也萧何败萧何”虽然表达的是韩信悲催的一生,但也从中折射出萧何的是非价值观,他之所以大力举荐韩信,出发点并不只是看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其中也包含了他个人的功利心态,而韩信后来的大放异彩,获益者除了刘邦,还有萧何,到了天下平定,刘邦在收拾功臣的时候,萧何为了自保,同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他完完全全地配合吕太后,完成了对韩信的一举击杀。自古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在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害怕被清算的时候,萧何能够稳如泰山这不是侥幸,是他趋利避害,运筹算计的结果。


逢迎刘邦,随时猜测刘邦的小心思,顺着杆子爬

  • 作为刘邦微时的朋友,他十分清楚刘邦的为人,他也看到了刘邦是一支潜力股,所以即使刘邦耍无赖、身无分文,他也时时接济他,在刘邦担任亭长后,他就刻意逢迎,整天围着刘邦转,到了刘邦要押送犯人去咸阳的时候,别人都送钱三百,他独独送了五百,这就是萧何的聪明和阴险之处,他要让刘邦在心目中记着劝他的人情。
  • 在刘邦平定三秦的时候,萧何留在大后方,侍太子,治栎阳,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虽然他有处置权,但他从来不敢自专,事无大小都要先禀报刘邦,等刘邦同意了再开始做,即使来不及汇报,事后也会告诉刘邦,而他的这些行为,也让刘邦放下了提防之心,安心把关中的事情交给他。
  • 萧何营建未央宫,非常壮丽,刘邦看到后非常不高兴,斥责萧何说:“天下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成败还不知道,你却建造这么壮丽的宫殿,是不是太嚣张了。”萧何回答说:“你打了一辈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天子富有四海,宫室不壮丽就不能体现你的威风来。”刘邦听到后非常高兴,也就不追究了。


功绩卓著,为刘邦争霸天下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刘邦曾经在一次酒会上肯定了萧何的功绩,说明萧何比自己厉害的地方: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刘邦之所以安心争夺天下,是萧何后勤源源不断保障的结果,所以在大封功臣而诸将争功劳的时候,刘邦直接把打天下的大将比喻为“功狗”,把萧何比喻为“功人。”把他的功劳定为第一,封为酂侯,然后给了非常特殊的待遇:“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八个字,成为大臣的终极目标,也成为由大臣到皇帝的跳板,萧何的赞镶之功,让他在风起云涌的猜忌中,不仅保护了性命,而且延续了血脉。

刻意在刘邦面前展示自己的弱小

功臣之所以很难有好下场,一方面是帝王出于巩固权力、维护皇权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功臣骄矜自伐,藐视皇帝的表现,萧何都不属于这两类人,但仍然免不了受到刘邦的猜忌,他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从维护自己维护刘邦的角度出发。做了以下几件事:

  • 刘邦让萧何镇守后方,但经常派人来观察情况,为了消除刘邦的疑虑,萧何派出自己的兄弟子孙跟随刘邦从军,这让刘邦非常高兴。
  • 韩信被杀后,刘邦增封萧何五千户,拜他为相国,令500个士兵一个都尉为萧何的护卫,在众人都为萧何庆贺的时候,萧何听从召平的建议,辞去了刘邦的封赏,并且把自己的家财拿出来给刘邦作为军事用度。
  • 黥布谋反的时候,刘邦多次派人打听小萧何在做什么,得到的回答是萧何购买土地,收受贿赂,并且放高利贷,刘邦正在发怒的时候正好萧何来请上林苑空着的地方给老百姓用,刘邦大怒,逮捕了他,等到平定叛乱才释放。


萧何虽然一次又一次地逃过了刘邦的毒手,但这一辈子活得胆战心惊,自古伴君如伴虎,萧何与世长辞的那一天,应该是他最轻松的时刻吧!


+关注

在中国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是杀戮功臣的典型代表。

刘邦的手下功臣非常多,刘邦杀的只是该杀的人,他也不想杀他们,而是这些功臣自己作死,自己不作死,刘邦是不会杀的。例如:萧何、张良、陈平等!都得到了善终。

一、刘邦都诛杀了哪些功臣?

按照爵位,西汉的开国功臣可以分为两类,第一位是王爵,第二类是侯爵。而刘邦所诛杀的主要是那些异姓王,封侯的功臣(除造反的外)几乎没有杀掉一个。

第一个被刘邦干掉的是燕王臧荼,他于汉五年七月叛乱。刘邦御驾亲征,很快就将其平定,然后立“发小”卢绾为新任燕王。

第二个是楚王韩信,他先是在汉五年十一月被废掉王爵,贬为淮阴侯,然后于汉十一年被吕后、萧何设计诛杀。

第三个是梁王彭越,他于汉十一年三月被废为庶人,之后惨遭杀害。

第四个是韩王信,他受到刘邦的猜忌,投靠匈奴,结果被杀。

最后一个是淮南王英布,彭越被杀后,他心生畏惧起兵造反,失败后被杀。

二、刘邦为什么杀韩信?

要寻找最初的源头,恐怕就是韩信主动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一事了。

汉四年(前203),韩信平定齐国后,内心开始膨胀起来,因此修书一封,派人送到广武军前与项羽对峙的刘邦手头,请刘邦封自己一个假齐王。

刘邦后来封了他真齐王,不过,那时刘邦心里已经对韩信很不爽。这一不爽,直接导致了后来改封楚王的结果,齐地靠北,不易掌控,楚居中原,四面都有诸侯,韩信如果真得造反,还有镇压余地。刘邦已经起了戒心。

直接导致刘邦动杀机,应该是韩信收留钟离眛一事。

在刘邦打败项羽、全力搜捕项羽残余的过程当中,韩信却鬼使神差地偷偷收留了项羽手下大将钟离眛,这给了刘邦打算杀害韩信的最大理由,你韩信是想里通外国、还是图谋造反。

任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和担心。于是,他用陈平“伪游云梦”之计,将韩信捕至洛阳,当时就准备杀的,经大夫田肯劝说,才暂缓下手。作为皇后的吕雉,对刘邦已动杀机这一点,当然再清楚不过的了。

而致死的根本原因,不在韩信,而在刘邦的疑心。

韩信功劳太大,名声太响,威望如日中天,刘邦自然忌惮。同时,韩信又不拘小节,任性率真,对刘邦形成了压力。可以说,韩信在世一天,刘邦就多一块心病,时时感到潜在的威胁。

三、那么英布是怎么死的?

但是随着韩信等功臣的被杀,英布看见了这种情况也是便的非常害怕,因为他也害怕自己会变成那样的结果,所以说在最后的时候英布便起兵开始造反。就是在刚刚开始起兵的时候,英布他便直接的说:现在皇帝已经不跟从前了,根本就没有办法亲自带兵征战了;并且士兵们也都非常害怕韩信跟彭越这两个将军,可如今他们二人都已经死了,所以说现在的天下没有我所害怕的人。

在最开始的时候,英布也是一直在连胜,后来刘邦的军队很快就占了上风,所以英布他也很快就失败了,看见这样的情况,英布根本就没有想什么,直接下令撤退,慌忙逃走。后来吴回给英布设下陷阱。当时英布也根本就没有任何的防备直接来到了番阳,在那里吴回便很快就将英布给杀死了。

在英布死了之后,刘邦直接就是把他给大卸八块,从这方面可以看得出来刘邦是有多么的恨英布。

四、刘邦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首先萧何为了自保,帮助刘邦除去了韩信,让刘邦看到了自己的忠心。

韩信这一生可以说是完全与萧何挂钩,当初韩信不被待见想要走的时候,是萧何骑着马追过来将韩信劝了回去,并且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因此韩信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后来功成名就的时候,也是萧何将他骗来,然后被吕后杀死,可以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而萧何就是以坑自己的小伙伴来保全了自己,让刘邦看到自己对他的忠心。

其次用尽自己的财力,配合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以打消刘邦对自己的怀疑。

当初刘邦萧何把韩信坑倒后,刘邦给了萧何封赏,其中就有刘邦派五百人保护萧何。刘邦以派兵的名义保护萧何,其实是用这五百人监视萧何,只要萧何有什么不对劲,那么韩信的下场就是他的下场。因此萧何为了打消刘邦对自己的怀疑,开始将自己的家产上交给刘邦做军饷。刘邦对萧何的识趣大家赞赏。

但是萧何这样做,却让他在百姓之间赢得了好的名声。刘邦害怕萧何功高盖主,于是又暗戳戳地想要除去萧何。

所以萧何为了打消刘邦对自己的杀意,不惜败坏自己的名声。

他开始大肆的购买地产并且不付钱给那些房子的主人,这种强占土地的行为,让他的名声开始下降。刘邦看到萧何的名声受损,虽然表面上斥责萧何的行为,但是实际上心里却乐开了花。

结语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萧何的存在没有严重威胁到刘邦的地位和安全,所以最终刘邦放过了萧何。其实刘邦平定天下后没多久就开始陆陆续续的制裁那些为他打天下的兄弟了,不仅制裁了韩信、英布,当年分封的好几个异姓王都被刘邦制裁了。其实刘邦对萧何也动过一些心思,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刘邦放过了萧何,没有对萧何痛下杀手。

+关注

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首先我们要知道韩信,英布,萧何身份的不同。韩信,英布都是军头,特别是韩信他的军事才能十分突出,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口碑。在楚汉相争时,韩信起了很大作用,韩信倒向哪一方,那一方取胜希望就非常大,也因此,韩信在楚汉相争时逼刘邦封自己为齐王,也因此留下了日后被吕后砍头的祸根。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干古不变的道理。而萧何虽然身为宰相,但在战争年代,他只是个负责筹备粮草,出榜安民,登记户籍,掌管赋税的管理者,萧何本身不具军事才能,只是刘邦治国的助手,萧何对刘邦的政权构不成威胁,所以刘邦会杀掉对自己政权有威胁的军头韩信,英布。而对自己政权没威胁,还能帮助治理天下的萧何自然网开一面。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杀了许多有功于朝廷的将领,比如韩信、英布等。这些人中,有些的确起了反心,杀之有利于汉朝的稳定,有些却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莫名奇妙就被砍了。

从长远来看,刘邦的一轮轮清洗,消除了可能存在的隐患,保障了初生的汉朝能传承下去,不至于像秦朝二世而亡。但具体到被杀的将领们,那可就满腹悲愤了。

神奇的是,刘邦连樊哙都想杀,却没想过杀萧何。樊哙是谁?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算是连襟,还曾在鸿门宴中救过刘邦,对刘邦忠心耿耿。可刘邦担心他串通吕后作乱,临死前安排陈平杀他。

注意,并不是樊哙有什么作乱的迹象,这仅仅是刘邦的怀疑。可刘邦从没怀疑过萧何,原因何在?

很简单,萧何非常的识时务、有心计,还很现实,是位标准的政客。

刘邦早年在乡间时,是个连父亲都嫌弃的浪荡子,萧何半点看不起他,说他爱讲大话,干不成什么大事。等吕太公对刘邦另眼相看,将女儿许配给刘邦后,萧何立马改变了对刘邦的态度,和他成了好朋友。

起事之初,萧何与曹参是县吏,身份最高,本来应该他们当头领,但他们怕兵败后连累家人,竭力推举刘邦为带头大哥。

没错,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刘邦振臂一呼,众兄弟拜服于他的王霸之气”的故事,而是萧何等人让刘邦出头的。事若成,他们作为元老也能跟着刘邦吃香的喝辣的,事若不成,刘邦就是替罪羊。

萧何对韩信也挺绝情的。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一段佳话,韩信在楚营不受重视才跑到汉营,结果刘邦也不赏识他的才能,韩信一气之下,离开了汉营。

知道这个消息,萧何连忙骑马连夜去追韩信。他与韩信接触过,对他有所了解,一再向刘邦推荐,奈何刘邦就是看不上。

追回韩信后,刘邦终于在萧何的劝说下筑拜将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这才有了后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也在楚汉争霸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走上人生的巅峰。

毫无疑问,萧何是韩信的贵人。两人相处得很好,虽谈不上生死至交,那也是知己好友。

但是,萧何帮助吕后设计韩信的时候,没有半点犹豫或不忍。

当时的情势是这样,刘邦外出镇压反叛的代国国相陈豨,韩信称病未出,暗中与陈豨联络,还打算率领家臣冲入宫中袭击吕后和太子。事情泄露,吕后召来萧何商量怎么办。

直接捉拿肯定是不行的,韩信在军中威望太高,怕出意外。

没多久,两人定下计策,萧何派人传旨韩信,说是陈豨已经被杀,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

韩信心下怀疑,不敢进宫。萧何就又给韩信写了封信,说你虽然身体不舒服,也请勉力支撑进宫,以免被皇上猜疑。

正是因为这封信,韩信才敢入宫,结果一去就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擒住,架至长乐宫悬钟室杀害。世人称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诚然,韩信是该杀,不管他以前立了多大功,想谋反就是这个下场。

但是萧何对他也未免太冷酷了一点,从他接信入宫可以看出,他对萧何是很信任的,萧何对他却没有太多感情,说杀就杀了。

如果两人没有私交,这样处理没什么问题,可在私交不错的情况下,萧何这样的朋友就有点吓人了。

当然了,并不是说萧何是反派是坏人,只是想说明他很识实务,又很冷静理智,在政治上很成熟。从不与刘邦发生冲突,一直站在刘邦这边。后来为了消除刘邦可能会有的疑心,还自污名节,虽是相国却不过多的干涉朝政。

因为以上种种,刘邦用不着对付萧何。而萧何对汉朝的功绩,也无人可以抹杀。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关注

很简单,大汉的建立好比是一块大蛋糕,英布和韩信等人都觉得自己为这块蛋糕贡献过面粉和鸡蛋,所以当大汉这块蛋糕新鲜出炉,他们眼馋美味的同时,内心都想分一杯羹,而刘邦不想和他们分蛋糕吃。

萧何和他们不一样,萧何认为自己只是为这块蛋糕制作造型的人。蛋糕做好了,天下人一起品尝,我萧何只要看着就会觉得欣慰。

英布是什么人,他当初在项羽手中是头牌,是巨鹿之战的先锋大将。推翻大秦之后项羽分封天下,英布是项羽亲信中唯一一个被封为王的将军。只是项羽没想到,自己最器重的人,最终却背叛了自己,选择了站队刘邦。

说英布不仁不义吧,在那个战乱年代,没有人敢拍着胸脯指天誓日说自己是仁义之人,谁也不敢。但是英布的不仁不义,表明了他内心之中隐藏着一颗不忠诚的心。这一切刘邦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英布自己也明白,就算我淮南王不起兵造反,将来也难逃你刘邦的兴师问罪。左右都是靠武力说话,不如我先发制人。于是,英布造反了,结果被刘邦按在地上摩擦,呜呼哀哉。

韩信为大汉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说大汉一半的天下都是他韩信打下来的也不为过。韩信这个人并不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主,他和英布、陈平一样,曾经都是项羽的人,后来才选择了刘邦。

韩信被后世尊称为“兵仙”,这个称号可不是吹的。韩信带兵作战的能力是古往今来数一数二的存在,这样一个有能力又有威望的人,一旦站起来造大汉的反,是没人能够拦得住的。

有人说韩信没有造反的证据,但是对于掌权者而言,韩信有造反的实力,就是他不能活下去的理由。韩信的存在,随时随刻都有颠覆大汉政权的可能。

更何况,韩信当初背叛过项羽,他在楚营中并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炮灰,而是项羽的执戟郎中,是能够跟项羽近距离接触的人。

韩信对项羽是知根知底的,这样的背叛,无异于商业机密的泄露。对于这种卖主求荣的行为,任何一个老板都不能接受。

我相信对于刘邦来说,他产生除掉韩信的念头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应该是从韩信打下齐国后跟刘邦要假齐王的时候才开始。

我刘邦作为老板,你韩信的工资由我来定,不能因为你的业绩突出,就年底总结的时候你就自己狮子大开口。对于刘邦这个老板而言,韩信的表现可以定义为不敬。

换句话说,在韩信的角度来看,你刘邦不封我为齐王,我将来会不会另起炉灶、自立为王,就不好说了。

对项羽不忠,对刘邦不敬,这就是韩信。他又是一个有天大本领的人,这样的人不死,等于是在大汉政权的根基里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关于萧何,其实对于刘邦来说,也并不是十分信任,甚至连一半的信任都不到。特别是当萧何在百姓心目中有口皆碑的时候,刘邦意识到,原来你老萧也是一颗定时炸弹。

我相信刘邦一定想过要不要除掉萧何这个问题,好在后来经过萧何的自毁名声以及刘邦的反复思考,刘邦最终放弃了除掉萧何的想法。

毕竟萧何是被你刘邦认定为开国第一功臣,连你亲自认定都第一功臣都被你杀了,那天底下你还能信得过谁?

你刘邦跟萧何打了一辈子交道,萧何是什么样的人你不清楚吗?他要是反你,当初你被项羽数次打败、两次成为光杆司令的时候,他萧何就反了,何必等到现在?

你刘邦已经除掉了那么多异姓诸侯王,他们都是开国大功臣,要是你再除掉萧何,一定会失去天下的民心。那对于大汉政权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

就像你当初那么喜欢刘如意,但是为了大汉政权,为了让天下人觉得你不是抛弃糟糠之妻的负心汉,所以你最终没有改立太子。说白了,刘邦也是为了保全自己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形象,是为了大汉的未来所考量。

因此,刘邦可以杀掉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诸侯王,但就是不能除掉萧何。

附赠打油诗一首:

韩信英布显猖狂,

萧何自保生命长;

别看刘邦是流氓,

玩起权术特别强。

——

感谢阅读,愿与君结为点赞之交。

+关注

以为萧何哥是小刘邦老板的良师益友,没有他那里来的大汉王朝

+关注

打天下已结束,治天下,他离不开萧何。而且,萧何远比刘邦了人韩、英聪明!

韩信,英布这些人之所以会被诛杀,第一是因为他们掌握巨大的兵权,同时也因为他们想要起兵谋反,最后被手下人举报,导致最后身死族灭,而萧何虽然功劳很大,但是管理的是内部的事情,并没有获得大众的认可,因此很难形成统一的势力,起兵谋反是需要底气的,而掌握兵马是最大的底气,萧何是不善于征战的,他对此有着鲜明的认知,因此他可以安守本分,最终得到良好的结局。

韩信在楚汉相争之时,本可以做成三局鼎力的局面,但是他念及刘邦对他的好,因此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帮助刘邦等到刘邦统一天下后,肆无忌惮地诛杀有功劳的将领,导致韩信内心害怕,因此便产生了谋反之心,最终的结果便是被手下人出卖,导致自己一败涂地,最后被吕后诛杀,这样的结局难免让人感到悲凉。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