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悟空邀请!
即使吴三桂不投降清军,也对中国格局没有太大影响,只能是延缓清朝的全面统治,为什么呢?,先从以下片段进行刨析:
其一, 吴三桂身为明朝重卡山海关守军将领,在起义大顺军的横扫下,不思报效明朝存亡之进取心,一看大势已去,静观其变,况当时义军范围扩势突进,在前有大顺军的强猛攻势的锐不可挡,后有满人铁骑的劲旅威逼,从个人利益出发,为保存实力,东山再起,权恒再三,“委曲”求全,答应归顺李自成。说明了大顺军在当时的声势浩大和在当时的影响程度。也说明了其在当前形势下,无法立足于鼎立局面。
这就是吴三桂不得不投降的原因,也是吴三桂不降清,对中国格局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的因素之一。
其二,后因大顺军的管理不善,纪律不严,乱征强施,而惹怒吴三桂,再在当前形势的多尔滚的利诱和威逼下,又反顺降清。就其势力大小抗恒而言,已到哪边风大,倒向哪一边的地步了,两边均不投降的话,就只能坐等其灭亡。故不降清军,在前后夹击下,无实力来抗恒两各一方,只有自等灭之。
其三,在归降清后,因追歼南明余徒和判贼有功晋封平西亲王在云贵戍边其间,割据势力大大增强,康熙下诏三潘(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削减后,又惹怒了野心逐渐膨胀的吴三桂,自觉东山可起了,是时候了,匆忙之中,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自立政权,建国号,登皇位。终因军情险报,急转直下,而死于抑郁之患。
从这点也可看出,吴三桂不降清,对中国的格局也影响不大,要说最影响大的,就是吴三桂的存在,阻止和影响了清朝对全国行政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以上只是个人看法和测解,其他网友的看法又是怎样呢?欢迎留言和探讨!
我们先看一下地形,吴三桂处于包围状态下,他必须作出选择。
吴三桂选择做真小人,在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中选择了生存。那么他整体来说不会有什么改变,继续做新政权的一个将军,不过这时候的情况就要比明朝要惨了。
首先,吴三桂要离开他长期经营的关宁了,我们知道吴三桂是在去北京受降的途中改变主意的。那么入京是吴三桂投降新政权的第一步,至于后续安排就不一定了,他可能会继续回到关宁成为大顺守边的一个将军,也可能调到大顺南部作战。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吴三桂的地位直线下降了,在大明的时候吴三桂是第一将,到了大顺可就要一路往下走了,总之个人政治前途不光明。
其次,大顺政权的前途也并不光明。顾诚先生谈到大顺政权的时候指出,这个政权没有将清作为头号敌人,而且没有迅速实现封建化,依旧执行追赃助饷的农民军政策,在大顺内部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势力。看起来轰轰烈烈的大顺其实已经危如累卵了,之前吴三桂南北夹击的困境轮到了李自成去思考了。
但是这个时候大顺上下沉浸在喜悦之中,不免对于自己的处境想的太过乐观。
南方的南明势力认为李自成是攻陷京师,杀害先帝的刽子手,是整个大明不共戴天的敌人,只要对大明还心存感怀的人必然与李自成血战到底。
张献忠早已和李自成分道扬镳,他进入四川就是为了躲避李自成的锋芒,也根本甘居李自成之下。
北方的清军早已决定挺进中原,只不过被李自成抢先一步而已,那么无论谁当权,清军逐鹿中原是必然的,不会因为李自成或者吴三桂而改变,大顺对大清的战争即将打响。
综上,真的不知道李自成有什么赢面,如果大顺政权没有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灭亡是迟早的。
如果吴三桂是一个大英雄,他就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同时面对建奴和闯贼的军锋,无论是哪一方吴三桂都吃不消。(山海关大战中就可以知道三桂打不过李自成)
更要命的一点是关宁地区缺乏后勤基础,吴三桂已经被断粮了,武器装备也无法更新,那么留给他的就是最后一次昭和式的冲锋。如果非要选一方去打,打李自成的可能性比较大,一是先帝死于贼手,二是老婆辱于贼手。
在完成最后的璀璨后,中国的格局就和吴三桂没有什么关系了。
其实还存在一种可能性,吴三桂自己跑掉,作为临海的关宁,吴三桂还有最后一丝逃跑的可能。毕竟吴三桂也是在松山大战中有案底的人,不过逃跑之后的吴三桂无论去哪儿都不再会影响到中国的格局了。
欢迎关注、点赞、唠嗑,我是孝陵卫小校(二分明月故臣心),动手动脚找东西,正儿八经答问题,期待与诸君交流!
明万历年间土豆已经从南美大陆引入国内,首先在福建开始引种。这种与芋头的独头根茎不同,它可以是一串葡萄式的淀粉类根茎,产量很高!这种口味清香的淀粉很容易适应以小麦为主食的北方人及欧美人。在中国南部以稻米为食的地区的确需要时间的推送!
明末天启年间由于阉党的嚣张跋扈,这无疑是对“正统”文官阶层的一种心理折磨:要么听从一个没几把的人,要么滚蛋!魏忠贤一切以天启帝的名义向世人征税,虽然有一半落入阉党的口袋,但皇室至少还能拿出银两维持秩序!貌似魏忠贤也有一定的功劳,但在这种功劳下,世风日下,人情淡漠。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将精英阶层腐朽奢靡演绎到极致!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是短暂的,而当官在位时间更短暂。不必知道是对是错,你只要跟着“对”的人就能享受一切富贵荣华!
非常可惜,崇祯年间,土豆已经开始在河北山东及甘肃境内试种,其威力还没有得到有效释放。这种成本低下,抗病能力强的农作物真的称之为上帝赐予。要知道明末清初时期,自然天灾还是比较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旱灾蝗灾威力还是惊人的。尤其北方冬季延长,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凸显,南下的冲动更加强烈!
崇祯皇帝干了件大事,剪除阉党—-余孽。活该,谁叫你贪图富贵,政治觉悟不高呢!文职官员的清洗,预示着人性泯灭更进一步。谁知道还有没有下顿饭的不安全感已经波及到最基层干部。文官阶层为了自保,已经开始抱团取暖,党争之乱序幕就此拉开!于是崇祯年间首辅竟有19人!首辅的设置是朝鲜混血朱棣开始的。有人说内阁制是具有现代政体的特征,此话有一定的道理。首辅没有给予官品,明初为防止官员做大,官员很难升到一品,但后期一品官员多如牛毛!所以崇祯年间首辅大多都是一品。由于东林党独大,崇祯年间把持着整个国家命脉,征税系统虽趋于规范,但自己把持非常赚钱的行业却立于税务之外。崇祯在位16年始终入不敷出。皇帝威信后期简直颜面扫地。温体仁等马屁精的糊弄下,崇祯皇帝最后实际上已经失控了!
再来说说此时此地的吴三桂。吴三桂在得到崇祯皇帝的空头支票200万两后,也将信将疑地入京勤王,到达唐山地界得到崇祯自缢的消息,稍作停留,旋即退回山海关。实际上辽东旧将大多已经依附努尔哈赤,退回山海关是吴三桂本能反应!什么陈圆圆的故事,不过是后人喜好绯闻的胡编乱造,也是对汉奸的一种嘲讽罢了。
崇祯拐点。实际上崇祯皇帝也有许多拐点。第一个就是保命的土豆已经大面积试种。第二就是把持盐税,商税及海外贸易!第三,就是资助云贵及川军。此时这些地方天灾较少,地方消息闭塞,忠心耿耿,打仗也厉害!最后就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驿站及水路,贸易量的增大意味着税金的增加!天底下哪有不爱钱的主呢?有钱了,你的话就好使!
吴三桂,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地盘,仅凭山海关景区是无法养活自己的军队。只能依存靠山才是出路!江南地区东林党灾区水深不可测,川军,鄂军及江西南部福建的郑家军,都不欢迎你。只能是努尔哈赤!要不是家属在闯贼手里,吴三桂甚至不会和李自成通信。双亲家属惨死的消息不过是投降满金嘹亮的借口罢了。
中原大部分地区的人实际上是不反感满族入侵的,至少平时作威作福的人此时也和自己一样装孙子。但在苏浙富裕地区,这里中产阶级家庭较多,生活富足。满族人的抢劫对几代人打拼的产业可以说是致命的!这里的反抗尤为强烈!多尔衮的政治头脑在放牛班里算是异类。扬州屠城事件给多尔衮极大地提醒,旋即推出许多安抚政策。剩下的就是收割的季节。就连剃发蓄辫这等问题也在少许银两的面前进行的非常顺利!毕竟世俗世界里,道义和财富,壮烈和存活,人们往往都会选择后者!
谢谢邀请。吳三桂不降清,历史也不会改变,无非清朝睌几年进京。历史的发展有个趋势,一旦趋势形成,任何人也改变不了。明朝到崇祯,气数已尽,大厦将倾,民变四起,烽火连天,加上崇祯的个人气质及多疑性格根本无法将明朝继续下去,纵观各路农民义军,无一人能成大气候,李自成,是一支打到这里丢掉那里的角,不可能成中华新主。当时人心思变,虽然汉人儒士不想外族统治,但都没有力量改变历史的发展。
如果吴三桂不降清,他还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据关自守,割据一方,坐看清顺之争,一种则是投向李自成。
第一种行为看起来对吴三桂最为有利,毕竟可以坐看清顺双方斗个两败俱伤,说不定还能趁机“光复大明”。
但其实,这是最蠢的一种行为,作为三方势力中实力最为弱小的一方,又坐拥“辽东锁喉”,事关清顺战争成败的山海关,相当于一个身揣巨款还招摇过市的小孩子,两方怎么可能任由他骑墙?再看看西汉末年割据陇西的隗嚣,试图在刘秀和公孙述之间左右逢源,结果却是坐看刘秀壮大,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刘秀统一之势已成,隗嚣再想跟公孙述联合已经晚了。
因此吴三桂只有选择倒向李自成一途了,如果这样的话,那就不会有后来的山海关之战,清军也会像明朝时期一样,一时半会儿入不了关。
这时候,摆在李自成面前的就是一个天大的机会了,如果能利用这段难得的机遇稳定好北京的形势,消化一路上投降过来的明军,同时肃清内部杂乱的派系,大顺在北方的统治有大几率可以确立下来。
但光有北方的统治是不够的,就像老歪脖子树上的崇祯一般,李自成也面临缺钱少粮的大问题。
应该说李自成选择将关中作为基地的想法是有几分道理的,毕竟天下精兵出西北,但问题在于关中由于连年战争,生产一时难以恢复,如果要解决北方军队的粮食问题,同时收拢流民,恢复生产,取东南的财富是唯一的方法。
但可惜的是,相对于原来的崇祯,李自成还多了一层威胁,那就是南方的南明政权。
在真实的历史上,在大顺军一败涂地的情况下,南明政权依旧坚持其“联虏平寇”的策略,丝毫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更不用谈在这个时空里,清军还没有入关,李自成占据着北京,南明对大顺是什么态度,自然不言而喻。
因此,大顺政权要面对的将是南北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而位于四川的张献忠大西政权,尽管同为农民军,两者却有着利益冲突和过节。这使得李自成一个处理不当,就是三面受敌的威胁。
但是,大顺政权也有着它的优势。
第一:作为汉人政权具有号召力上的优势,再加上没有剃发令、圈地之类的鬼畜政策,更容易争取士绅的支持(前提是停止对士绅进行打压的“追赃助饷”,而这偏偏又是李自成解决粮饷问题的权宜之计,所以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又是考验李自成的时候)。况且,清军敢于推行上述政策也是在他们认为中原形势基本稳定的时候,而清朝事实上还采取了很多利诱政策拉拢士绅阶层,所以这个优势其实不是特别明显。
第二:南明着实是“烂泥扶不上墙”,真实的历史上,南明弘光政权在清军主力西向攻打大顺军,山东空虚的情况下,尚且不敢派兵趁机收复山东,而是莫名其妙的搞了一个北使团去求和,在后来清军兵临江淮的时候,更是发生了左良玉进南京“清君侧”这类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至于隆武跟永历就更不用说了,郑芝龙降清,永历三王内讧,几乎是把江山拱手送给了清朝。
而且永历朝赖以为支柱的四王(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可都是原大西军的人物,像给清军造成了很大麻烦的夔东十三家,更是与大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假如李自成没有败退,张献忠没有被剿灭,自然也不会有这些人为南明服务,至于郑家,割据福建一隅之地,在隆武帝定都福州之前,都难以参与到天下的角逐之中。
因此,大顺政权只要在南北两面都暂时采取守势,北方虽然残破,但还足够支撑一段时间,这时候坐等南明自己搞事情,趁机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南方,也就有了跟清军争斗的资本。
第三:四川的大西政权虽然与大顺有矛盾,但还没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如果清明联合,张献忠不会不明白李自成与自己乃唇亡齿寒的关系,如果李自成能及时拉拢张献忠,顺西联合,控制着上游之势的大西将是南明的一大威胁,而素有“天府之国”称呼的成都平原此时虽然也残破,但如果能及时的恢复起来,也可以缓解双方的粮食问题,李自成的局面将有所改善。
所以摆在大顺面前的,有机遇也有危机,中国未来局势的走向就取决于李自成能否抵挡住清军的同时,迅速的平定南方。
对于清军来说也是这样,如果能联合南明南北夹攻,灭掉大顺,那历史就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对于清顺双方来说,有几个主要的矛盾点:
1 吴三桂是否是真心实意的投靠李自成,还是暂时的委以虚蛇。
2 山海关真的够铁吗,还能抵抗清军多久?清军如果走原来绕道蒙古的老路去山东劫掠怎么办?或者说直接联系上了南明,图谋大顺。
综上,假设吴三桂不投降清军,明末的局势依旧朝着不明朗的方向发展,只不过与原来的时空相比,有了更多的变数。这也是为什么明穿小说非常盛行的原因之一。因为变数就意味着更多的可能。
所以我们常说历史没有如果,许许多多的变数到最终只留下了一个史实,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总结得失,启鉴后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