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四夷指的是什么?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四夷指的是什么?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四夷指的是什么?

1192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8-11 06:30:41
回答
共6个回答

四夷,指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这里要说明一下,当时所指四夷只是对于四方其他具有特色或科技优势的部族的称呼,并有没有褒贬的意思。

东夷,夷字,就是背着大弓的人,说明东夷人善于用弓箭。

南蛮,蛮字,并非野蛮的意思,甲骨文是由绳索和语言构成,代表南蛮部族善于驯化野兽。

西戎,戎字,就是盾牌和戈(武器),代表西方的部族善于征战。

北狄,狄字,甲骨文是个人带着狗,代表北狄是养狗的游牧部落。

+关注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出自唐代牛僧孺的《守在四夷论》。

四夷是古时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周代的《礼记》记载:

礼记·王制,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东夷

周人把中原以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事实上他们只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夷”。

夏商周时期,东夷是指生活于今山东、淮河、苏北、淮北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众多部落、方国。

《后汉书·东夷传》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

秦汉明时期,东夷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南蛮

南蛮在古时泛指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随着中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南蛮”的地理区域实际上已经囊括了整个东南亚。

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

  • 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 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
  • 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

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现在大多分布于四川泸州一带。


西戎

西戎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以戎为主及对西方所有非华夏各族的泛称。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国家。

春秋:

  • 秦西北有狄邽冀之戎、义渠之戎、大荔之戎等。
  • 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
  • 燕北有山戎,各分布山谷间,有许多部落,不相统一。

战国时:

  • 义渠、大荔等与秦相接诸戎,自春秋以来逐渐并灭于秦。
  • 林胡、楼烦并灭于赵。
  • 而山戎不复见于史。
  • 燕国在东胡东北设五郡。戎往往与胡杂处,名称也往往相混。

西羌是隶属于西戎的别支,从事牧羊。

《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风俗通义》:“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

在西周到战国,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汉以后,指氐羌诸部。


北狄

北狄是古代华夏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春秋时期北狄与羌戎族类相近,而战国末年及以后北狄指胡人、东胡族系,与羌戎属完全不同的族系。

  • 春秋初在秦、晋、郑、卫、邢等国以北,即今陕北及山西、河北两省的中部与北部,有许多强悍有力的部落,与西戎及伊洛地区之戎统一称为戎,只在方位上称为北戎。
  • 春秋中叶,称为北狄。
  • 战国晚叶,胡人兴起,匈奴最为强大。胡人以东有东胡,胡人以北有丁灵。
  • 到东晋,南北朝时东北有奚族,这是属东胡族系的游牧民族,定居于老哈河流域以后,逐渐转向农耕。辽代基本上与契丹同化。

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分别指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

《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

南蛮,是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南各部落的称呼。如林邑 婆利 盘盘 真腊 陀洹 诃陵 堕和罗 堕婆登 东谢蛮 西赵蛮 牂牁蛮 南平獠 东女国 南诏蛮 骠国。

西戎则是古代华夏部落对西方与华夏部落敌对的诸部落统称,即以戎作为对西方所有非华夏部落的泛称 。如泥婆罗 党项羌 高昌 吐谷浑 焉耆 龟兹 疏勒 于阗 天竺 罽宾。

北狄是古代华夏部落对北方非华夏各个部族的统称。如铁勒 契丹 奚室 韦靺鞨 渤海靺 鞨霫乌 罗浑。


+关注

“四夷”指的是东夷、南蛮、北狄、西戎。四夷是古代中原地区对周边文化落后各名族的泛称。最早的提法来自《礼记》: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东夷,夏商周时期对生活在山东、淮河地区部落的统称。秦汉时延伸到朝鲜半岛、日本岛、琉球群岛等外邦和我国少数民族。有种说法弓最早是夷人发明的,“夷”由“一”、“弓”、“人”三字组成。《说文解字》中提到:夷,从大从弓。

西戎,是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夏商周时指氏羌族各部落,有鬼戎、犬戎等部落,活动在甘肃东部一带。当时西戎的势力强大,经常侵犯中原掠夺物资伤害百姓,应劭《风俗通义》说:“戎者,凶也。”周朝统治者在西部建立了一个诸侯国秦国来防御西戎对中原的骚扰。在秦穆公时期灭掉了西戎大小共十二个部族逐渐使西戎与华夏民族融为一体。

南蛮,是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南蛮地域广泛,成份繁杂,主要分布在福建、广西、广东、云贵川一带。分为三个大的族系百越、百濮、巴蜀。今天南方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三个族系分支出来的。在春秋时期伴随着楚国的日益强大,特别是将周边的小国逐步吞并,关于南蛮的称呼更多的集中到了楚国身上。

北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布在河北大部、河套地区、燕山南北、阴山以北以及长城北部一带。大家熟知的匈奴、乌桓、鲜卑、慕容氏、高车、突厥、契丹等部族都属于北狄。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度受到北狄相当大的威胁,如晋国、卫国、燕国等,都曾受到了北狄的威胁,尤其是卫国,一度被北狄灭国,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

《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孔 传:“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发左衽之人,无不皆恃赖三君之德。”,“四夷”是古代中原华夏民族对少数民族的统称,也含有轻藐歧视的意思。

+关注

在中古古代,把整个中国分为中原跟四夷,中原地带指古陕西关中,河南等黄河流域一带,而把中原之外的地方称之为四夷,尤其是在秦汉之前。《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在上古三代夏商周时期,天子一般居中原,一般在河南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而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夷。夷者,带弓之人也。而在当时夏商周时期,君主集权还未像秦汉时期这样集中,对于边患地带的管辖,相对松散,久而久之,这些地方的武装就自立而成,在政治上跟中原王朝对抗。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华夏国皇帝是必须要维护自己的天子尊严的,因此就有了守四方的说法。

作为四方之首,西戎: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从现在的地域因素分析,重点还是青海,甘肃靠近西藏和新疆这一块的土著居民。其中比较出名的一支犬戎,在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使得君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周幽王来了个烽火戏诸侯。结果被野蛮强悍的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后来在秦人初步从中原开拓疆土的时候,基本经常被犬戎人打,后来大秦强势崛起,把犬戎人彻底赶到西边,一部分游牧到北边开始在大草原上游牧发展,一部分继续深入青海,西藏,甘肃等地。后来在三国时期,犬戎逐渐发展为西凉羌人,作战勇猛,但是被有个更猛的马超统领,逼的曹操割须弃袍。

作为四方第二,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古汉族自称华夏,北狄是古代华夏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春秋中叶以后,狄与戎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同,但整个春秋时代,乃至战国中叶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称,有些部落仍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这种情况以及春秋北狄诸部的姓族,陕北、山西、河北诸地的戎狄文化遗存,都说明春秋时期的戎与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显区分,族类却比较接近。进入战国,他们有一部分当胡人南下后已融入胡人之中,成为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

作为四方第三,南蛮的称谓最早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指南方额头有纹饰的族群即是南蛮。多喜欢吃生菜,色拉和醋。“南蛮”一词在古时泛指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随着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扩张和影响,随着中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南蛮”的地理区域实际上已经囊括了整个东南亚。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现在大多分布于四川泸州一带。

作为四方最后一个,东夷作为一个名词则来自于周代,周人为了记述历史就把中原以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事实上他们只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夷”。夏商周时期,东夷是指生活于今山东、淮河、苏北、淮北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众多部落、方国。秦汉时期,东夷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所指代的概念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变化而屡屡变化。

+关注

秦亡汉立。汉朝统治中国400多年,华夏族的活动地域空前扩大。汉朝并以华夏族为核心,进一步地融合了羌、南匈奴等部落,形成了汉族。

中国原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扩展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

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自秦汉以来,皇帝认为自己是“天下”的统治者,人民都是他的臣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有道,四夷为天子守土。

中原的君主,也是四方蛮夷的君长。凡是四夷,都对天子执臣子礼。

所以,在海棠叶境内的华夷,本都是一体。四夷既然能做臣子,那么也就有权为君长。于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争夺战争,也是华夷天下体系的内战。

明代反元檄文中: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

汉族和少数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整体,是在一个体系里生活的。所有的民族都要臣服一个权威。

汉族当皇帝,是天经地义。少数民族当皇帝,则是冠履倒置。

当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当了皇帝时,汉族人并没有深刻体会到是“遭受异族奴役和侵略”。而只是觉得不符合正统观念而已。

所以,有了辛亥革命的口号是“驱除鞑虏,光复中华”,民众还以为就是“汉人穿上崇祯的皇袍”反清复明呢?后来,才觉得哪块儿?好像有点儿不对劲儿?于是,就将口号改为“五族共和”了。(鞑虏、鞑子,是当时汉人对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满族)的称呼。)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