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秦国攻灭汉中巴蜀是否天大的侥幸?

秦国攻灭汉中巴蜀是否天大的侥幸?

秦国攻灭汉中巴蜀是否天大的侥幸?

1030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8-11 06:30:14
回答
共3个回答
+关注

秦国攻灭巴蜀的历史在正史中记载不多,也不够详细。但是秦国用“金牛计”骗得蜀王开通蜀道灭亡蜀国的故事倒是比较流行。历史的真相虽然难以追寻,但是无论秦国是否使用了“金牛计”,都不能简单以侥幸来定义秦国吞并巴蜀的行动,毕竟残酷的诸侯兼并绝非侥幸二字可以概括。

秦国巧施“金牛计”灭蜀

关于秦国用“金牛计”灭蜀的故事正史中没有记载,而是郦道元在地理学著作《水经注》中引用《本蜀论》记载的“金牛计”。以此来论述“金牛道”或者“石牛道”得名的缘由。另外在晋代《华阳国志》里面也记载了“金牛计”的故事,虽然与《本蜀论》中略有不同,但大体的情节是相似的。

  • “金牛计”又称“石牛粪金、五丁开道”。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攻灭蜀国,但是却不知道通往蜀国的道路,于是就采用张仪的计策制作了五头石牛,将金子放到石牛的尾巴下,声称这些石牛有灵性,晚上会偷偷吃草,吃饱之后拉出的粪便都是金子。

  • 而听说此事的蜀王对这些能拉出金子的石牛非常感兴趣,恰好秦王派人来告知蜀王要将这些能拉金子的石牛送给蜀王,但是却无法找到通往蜀国的道路。于是蜀王就派“五丁力士”开通蜀国通往秦国的道路,也就是如今剑阁的蜀道。
  • 蜀国的金牛道开通之后,秦国的石牛的确运进了蜀国,但是跟随而来还有秦国的大军。在强大的秦军面前,蜀国不堪一击,失去地利的蜀国被秦国灭亡。

这就是秦国巧施“金牛计”灭蜀的故事,虽然有些荒诞和传说的成分,在现代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是在古代这个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市场,连诗仙李白也引用国这个典故。

巴蜀版“三国演义”演绎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大戏

根据正史的记载,蜀国的灭亡是秦国名将司马错领兵走石牛道攻灭蜀国。虽然在正史的记载中对蜀国灭亡的记载非常简短,但是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却有较大篇幅记载了灭蜀之前,秦国高层对灭蜀之战的讨论经过。只不过传说故事里构思出“金牛计”的张仪实际上是反对伐蜀的一方,当然在秦国确定了灭蜀的方略之后,张仪还是坚决贯彻执行了,而且在吞并巴蜀过程中也的确有不小的贡献。

  • 结合正史和一些其他史料典籍的记载,秦国吞并巴蜀的一大背景是当时战国巴蜀地区的“三国演义”。在战国时期巴蜀地区有三个国家,分别是蜀国、巴国和苴国。其中巴蜀两国是古方国演化而来,因为在“武王伐纣”时支持和帮助了周人,因此在西周王朝建立后就被封为诸侯国。而苴国则是从蜀国分化而来,是蜀国分封出去的一个诸侯国。

  • 在春秋时期一直到战国早期,秦国与蜀国就在汉中地区展开争夺,两国多次爆发战争,时而秦国占据优势,时而蜀国占据优势。周夷烈王时期,蜀王杜尚兼并昔阝、平周二国,控制了四川北部的广元地区,分封其弟为汉中侯建立了苴国。此后更是一度攻占汉中地区。而苴国也成为了巴蜀地区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北与秦国接壤,东与巴国相邻,而南面则靠着蜀国。

  • 作为从蜀国分封出来的苴国,按理说要和蜀国的关系更密切。但是正如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也相互兼并一样,苴国后来反而和有世仇的巴国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宗主国蜀国的压榨,加上实力最弱,苴国后来经常与巴国联合共同对抗蜀国。蜀国和苴国这两个同宗诸侯国关系完全破裂,蜀国的国君只是忌惮实力日益强大的秦国才保留了苴国作为秦蜀两国的战略缓冲地带。

  • 到了最后一任蜀王杜芦时期,巴蜀两国爆发最大规模的战争,最终蜀国大败巴国,取得了在巴蜀版“三国演义”中的绝对优势。眼看死敌巴国被自己打残的蜀王杜芦志得意满,决心惩罚在战争期间与巴国联合的苴国,他下令修筑扩大从蜀国到苴国的道路,即今天的蜀道。而自知实力不济的苴国赶忙向秦国求援,蜀国也派人与秦国结盟。实力强大且狡猾的秦国则两边结盟,借口帮助苴国抵抗蜀国的讨伐,借道苴国攻打蜀国,随后顺手消灭了苴国,直接上演了巴蜀版的“假道伐虢”。

  • 吞并了蜀国和苴国后,已经被蜀国打残的巴国当然就是秦国的下一个猎物。在张仪的策划下,秦国攻灭巴国彻底控制了巴蜀地区。从而使得秦国获得了吞并六国的重要战略后勤基地。

“远交近攻”:秦国的战略选择

如果仅仅看“金牛计”或者巴蜀版“三国演义”,或许会让人觉得秦国是侥幸乘乱取胜。但是如果从正史中秦国灭蜀之前的讨论就可以看出整个过程都是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体现。

  • 在战国时期,尤其是秦惠文王之后,秦国一直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对东方六国逐步蚕食。对齐这样的国家结盟交好,集中精力打击韩、赵、魏三国。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有山东六国的混战,而秦国则躲在关中不断壮大实力,逐步向东扩张。

  • 在秦灭蜀之前秦国内部有两种意见。张仪建议攻打山东六国中最弱的韩国向东扩张,而司马错则建议攻打蜀国向西南扩张。张仪的建议其实也是“远交近攻”战略的体现,但是司马错认为攻打韩国会引起山东六国的警惕和反弹,而攻打蜀国则不会引起山东诸国的重视,占据巴蜀之后不仅可以极大的扩张领土,而且占据长江上游可以极大的威胁南方的楚国。

  • 最终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事实证明这一建议比张仪的建议更加符合“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因此张仪后来也坚决贯彻执行,在灭亡蜀国之后,张仪坚持乘胜追击消灭了巴国,并在江州(今重庆)筑城时刻威胁楚国。

由此可知,秦灭巴蜀不单单是因为蜀国、巴国和苴国的混战,也不是所谓“金牛计”的侥幸,而是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一种体现。这种战略是秦国变法之后以雄厚国力为支撑,辅之以“远交近攻”正确战略的结果。

+关注

汉语中有有一句俗语,叫“天上不会掉馅饼”,也有一个成语,叫“事在人为”,秦攻灭汉中和巴蜀就是这种情况。

它是几代好几代秦人努力的结果。完全不是侥幸。我们可以来看看。

自秦非子以来,秦国的多代先祖在西垂奋力打拼。终于秦襄公凭借着护送周平王的功劳,得到了一张空头支票: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而秦襄公之后的秦国国君,披荆斩棘,历尽艰辛,甚至多代秦公战死沙场,终于在西垂取得一席之地。特别是秦穆公,在夺取河西之地。东出无望后,向西拓地千里,灭国十二,终于占领整个关中地区。

秦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浴血奋战得来的,没有一寸是充话费送的。

这个时候,秦国开始和汉中、巴蜀地区接壤了。

秦蜀争南郑

秦穆公向西辟地千里之后,再向西,已经是不毛之地了。向北,则是实力比较强大的义渠。向东,则是实力更为强劲的晋国。所以,只有向南发展比较有可能。所以。在三家分晋的那段时间里,秦国加紧了对南方南郑的控制。并在南郑多次与蜀国交手。

南郑,是汉中的一个部分。

公元前475年,秦国夺取南郑。

公元前451年,秦国在南郑设城。

公元前441年,秦怀公时期,蜀国占领南郑。

公元前386年,秦惠公再次占领南郑。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元年,南郑又被蜀国占领。且当时除了南郑之外的整个汉中被楚国占据着。

经过多次拉锯,南郑仍然被蜀国占据着。直到公元前316年,秦国才占领南郑。

秦灭巴蜀

秦国和巴蜀两国的交往相当早。在公元前611年,秦、蜀、楚三国就合力灭了庸国。之后,蜀国在自己的领土的北段建立苴国,防备秦国。但是苴国建立后却与巴国交好。共同抵御蜀国。

当时在四川,同时存在巴国、蜀国和苴国。蜀国实力强大,所以巴国时常联合苴国抵抗蜀国。真的有点三国鼎立的味道啊。

这种混乱的局面为三国带来灭顶之灾。

秦国早有吞并巴蜀之心。

历史传说,秦惠王王为了征服巴蜀,派人散布流言,说秦都咸阳有会拉金屎的石牛,蜀王听说之后,便派遣五位壮丁去向秦国要。为了把石牛运进蜀国,五位壮丁开辟了金牛道。虽说这个故事的可能性不高。但是秦国早已经有灭蜀国之心确实昭然若揭了。

这时,刚好这三国开始作死了。蜀国攻击巴国,巴国大败。蜀国还想攻击苴国。巴国和苴国有感于蜀国的威胁,向秦国求助,苴国还答应让秦国通过金牛道攻击蜀国。

本来秦惠文王在征伐巴蜀和韩国之前犹豫不决。但是这时候司马错建议秦惠文王,巴蜀内乱,对秦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并且巴蜀是富饶之地。应当以援助巴苴两国为名,迅速占领这三个国家。

于是,公元前316年,在巴苴两国的帮助下,秦军迅速通过金牛道,在萌霞关大败蜀王,占领蜀国。之后,又趁着巴苴两国毫无防备之机,占领这两个国家。看开,巴苴两国信息闭塞,不知道中原有“假虞灭虢”的故事啊。

这一下子,巴蜀地区被秦国占领,而南郑,彻底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了。

但是,秦国彻底占领汉中和巴蜀了吗?并没有。

秦占领汉中

公元前316年,秦国占领巴蜀。这使得楚国寝食难安。因为,从巴蜀顺流而下,很容易对楚国的汉中构成威胁。于是,楚国和齐国结成联盟。

为了拆散楚齐联盟,秦惠文王派出张仪到楚国进行游说,让楚怀王背弃盟约。好处是能够得到秦国的商於600里之地。楚怀王轻信秦国承诺,在没有得到秦国商於之地时,就断绝了和齐国的关系。结果,秦国毁约了。张仪说当初答应的,只是六里地。

这下,楚怀王怒了。派兵攻打秦国。在丹阳、蓝田两场战役中,楚国均大规模失败。汉中之地被秦国占领。

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在汉中之地(包括南郑)设立汉中郡。标志着汉中全部被秦国占领。

稳固占领巴蜀

秦占领巴蜀之后,巴蜀一带叛乱此起彼伏,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据史记记载:

惠文王十四年,丹、犁臣臣伏於蜀。蜀相杀蜀侯,并丹、犁二国降秦。

武王元年,诛蜀相壮。

昭襄王六年,蜀侯煇反,司马错定蜀。

昭襄王六年,蜀侯叛乱之后,秦国直接诛杀蜀侯,在巴蜀地区实行郡县制。秦占领巴蜀,经过六十多年,诛杀三人任蜀相,巴蜀地区才初步稳定下来。而秦国在此地修建都江堰之后,巴蜀地区才彻底平定下来。


可见,秦灭巴蜀和汉中,是经过秦厉共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出子、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十一代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虽然有巴蜀内乱的因素,但是也这也是秦浴血奋战才取得的。并不是侥幸得来的,各位看官认为呢?

+关注

这个,建议你看看《司马错论伐蜀》这篇文章,就明白了。这篇文章是一篇很好的辩论素材,用来练口才很不错。

古蜀国在张仪苏秦哥俩玩连横合纵的时候,发生了内乱。张仪作为秦国丞相,看不上这个地方,司马错却力主伐蜀,不和东边六国硬碰硬。当时的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几乎没费多大劲就灭蜀,拓地千里。后来又派李冰治蜀,修都江堰,成就了“天府之国”。

秦国强大,与占领蜀地有很大关系,这是个基本没威胁,可是物产丰富的大后方,让秦国未来与六国争霸时,从不缺人缺粮。

很难说是侥幸,只能说当时的秦国,君臣上下都很厉害,能把握住机会。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