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哪个朝代能脱颖而出成为霸主,都有其前因后果,而秦国一个弱小的国家能成为强国,不仅仅是因为商鞅变法,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独特的地理位置。古代的秦国在现今的陕西、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一带,位属高原地带自然条件不是很好。但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因为土地肥沃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垂涎,让秦国能在魏、楚等强大的诸侯国的夹缝中生存。这样的位置还进可攻退可守,外敌难以入侵。加上秦穆公时期,先后灭掉西戎所建立的12个国家,不断的开辟国土并稳定了大后方,使国家免遭战乱之苦,国力虽弱,但人民还可以安心度日。
2.民风彪悍,民心纯朴。秦民居住之地是戎狄之地,已逝去的翦伯赞老先生也曾解释秦人是戎狄的一支,虽然后来接触了中原文化但民风依然彪悍,人人可以参战,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庞大的军营,随时可以出征,看纪录片《大秦帝国之裂变》听到那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场景时虽然知道赋予了艺术色彩但也让人热血沸腾。这个尚武精神深入骨髓的民族,经过商鞅变法中的纪律严明、赏罚分明治理加上本身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战术,就成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队伍,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3.秦孝公嬴渠梁的礼贤下士和非凡胸襟。秦孝公继位之时只有21岁,但年轻的他就拥有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收复河西失地的壮志。他广施恩德、救济孤寡、任人唯贤,以平分土地为代价彰显十足魄力的求贤令为秦国招来了千古奇才卫鞅。在任用卫鞅时,他秉承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了商鞅去管理,也从不质疑商鞅的才能和忠心全力支持他。正因为有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撑,商鞅的两次变法才得以全面实施,秦国才逐渐的强大起来。纵观古今,能做到把整个国家托付给一个外国人(商鞅是卫国人)的皇帝,能有几个呢?为了皇位手足相残、父子反目的事馨竹难书。与其说是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不如说是秦孝公的任人唯贤和非凡胸襟让秦国从一个弱小之国变强大了?当然,如果没有商鞅变法让秦国快速富强,社会安定,秦国强大的路可能不会走得那么顺利和快速。但有秦孝公这样的君上,秦国从弱小变强大也并不是梦!
我是喜欢先秦史的胖关,没有商鞅变法图强改革,就没有大秦崛起,极有可能亡国灭种。商鞅就是为变法而来的,古往今来一个纯粹的改革家。
秦国在秦穆公时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河西之地尽在秦国的手中,秦国可谓盛极一时。可是穆公以后的几个秦国国君让人哭笑不得,秦悼公、秦躁公、秦怀公、秦出公,一个个不争气啊,不是残暴昏晕、被放逐,就是早死和夭折。秦国的国君经常轮番换个不停,经常陷入内斗中,发展就不用提了。
刚刚三家分晋的魏国轻易就从秦国手中夺取了河西之地,相当于直接进入了你家的客厅,想想多可怕。
到了秦孝公时期,秦国门户大开,西边有西戎义渠,东边有韩魏,南边有楚国,北边有胡赵,真的可以说是面临灭顶之灾,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
孝公即位后,不拘一格降人才,广发求贤令,商鞅因为在魏国得罪公子昂,郁郁不得志来到了秦国。
商鞅走遍了秦国的山川密林,拜访了秦国的贫苦大众,做了详细的调研。商鞅反问秦孝公说秦国地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渭水从秦国流过、秦人自古崇尚武力,为何会一落千丈,成为弱国呢?
秦孝公默默不语,商鞅说要让秦国快速崛起必须实行霸道,什么仁政、王道都不好使,马上进行改革变法,秦国已经没有时间再耗了。
孝公听后正中下怀,非常高兴,觉得商鞅的见解说到他的心里去了,两人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来到王宫,两人彻谈三天三夜,彼此推心置腹,真情相待,最终商鞅为孝公献上强秦九论。
秦孝公为了富国强军,坚决拥护商鞅贯彻执行变法,商鞅变法在全国分三个阶段在各阶层开始推行。
事实证明商君之法拯救了大秦,秦国在变法的高效率下以耕战为手段,挺进大国行列,秦国锐士大败魏武卒、挫败楚国,长平之战完胜赵国,最后凭借其国策统一全国。
秦孝公和商鞅可谓是珠帘合璧,孝公对商鞅的极度信任,放手让商鞅大刀阔斧改革,也是变法的先决条件。
秦国岌岌可危也只有变法才可以图存,无路可走。国内外矛盾丛生,国家只有上下统一政令,目标一致,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加快扩军备战,才可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只有军国主义才能独存。
商鞅有改革家的政治眼光,也是独特的思想家,将法家的精髓发扬到极致。
先看看商鞅变法前的秦国是怎么样的,秦穆公去世不久,秦国就开始和晋国死磕,这一打就是上百年。晋国充分发挥了中原霸主的影响力,号召诸侯讨伐、封锁秦国,再加上期间秦国没有大作为的明君,慢慢就掉队了。后来秦国被魏国战败,而且还失去了重要的领地。这次失败让秦国遭受了很大损失和屈辱,对秦国来说也是十分憋屈的。失去领地后的秦国变得不堪一击。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商鞅来了,带着他的法家思想来拯救秦国,其实商鞅变法的成功,源于迅速消灭或者说重创既得利益群体,另外迅速培养新的既得利益群体。这才是,商鞅车裂,秦国继续坚持变法成就的原因。
如果商鞅不变法,等待它的就是被强国蚕食。而战国将会由齐或者楚贵族获胜,再接着用儒的分封,不停的循环就是,毕竟儒是大一统这种意识的先锋。
秦国在战国30余个国家当中实力并不弱。但是在战国主要争霸的这7个国家当中。商鞅变法前的秦国确实国力贫弱。而且秦国也一定会进行变法。秦国的变法在战国时期属于第2波变法当中的一员。虽非领头者,但是走的最坚定,成果最大。
秦国确实是因为商鞅变法变得更强大。秦国在变法前夕也确实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是这个弱小并不意味着秦国在战国时期处于手无缚鸡之力的地位。其实我们总说战国七雄但其实战国时期的国家依然有30余个。秦国在其中也能排到前5或者第6名的位置。但是对于当时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家的地位而言,秦国在当时的国际地位确实算得上是弱小国家。这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曾经秦国也辉煌过,那就是在秦穆公称霸时期。但这一时期的秦国也非当时的一流强国。只能算得上是中华大地上的二流霸权国家。没有办法与楚国硬碰硬,更没有办法与晋国进行直接的军事斗争。在我们听到的很多秦穆公通过自己高尚品德,多次原谅晋国结成秦晋之好。实际上从战略和国力的角度来看,是秦国希望能够通过晋国的内部争夺。而获得自己的不错的向东进攻的地区局势。但是其一系列政策虽然赢得后世和当时的道德称赞。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是失败的,所以才被迫向西发展,称霸西戎。
但是这一段辉煌的历史过后,秦国陷入了多时动乱的境地。秦国宫廷内部的斗争殊为激烈,而在这一时期,山东六国进行了铁器牛耕的生产力普及。山东六国开始了自己的商业贸易繁荣。同时在文化学术领域也进行了较快速的发展。而在这一关键时期,秦国完全陷入内乱的状态。所以秦国在战国强国的队列当中变得更加落后。而且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秦国无法凝聚国力进行战国争霸,导致自己最富裕的河西之地被魏国所得。将自己的国家界限被迫后撤,与戎狄杂处,这在秦国看来算上是十足的国耻。
但是秦国的变法也非从商鞅开始,其实秦穆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前的20年,秦穆公的父亲秦献公就进行了秦国的新政,效仿山东六国较为先进的农业政策,进行国家制度的改革。当然这些改革并不彻底,但是在总体上已经平定了秦国的内乱,并且在军事实力上也获得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并非国家的综合国力,而是单方面的军事领域。所以秦国已较为薄弱的国力,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与当时已经称霸的魏国死缠烂打了数10年。
然而这并不利于秦国的长久发展,到秦献孝公继位之初,秦国不仅河西之地没有夺回,就连函谷关等地也被魏国占有。当然这个是秦孝公主动让出来的。因为秦国的国力已经打没了。更为重要的是西部叛乱。秦孝公害怕双方合击,因此只得向强大的魏国暂时退步。虽称臣,但不割地不纳贡,维持少梁之战的双方边界,并且承诺不再对为国发动主动军事攻击。在秦孝公继位的两三年的时间里,秦国一直把军事重心放在西部平定叛乱的这一点上。
而此时也是秦孝公图谋变法的时期,因为他看到了秦国向东发展根本没有可能,甚至国力都因此而削弱。而西部的叛乱部落也给秦国一巨大的杀伤力,虽然这场战争秦国赢了,但是伤亡代价并不低。而由于其父亲进行的秦国改革,秦孝公认识到单纯的军事改革没有任何意义。真正能使国家强大的是政治体制上的全面改革,所以他发布了求贤令,商鞅因此而来。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并非在战国时期独树一帜,而是同样效仿了六国变法。只是商鞅对于秦国的顶层设计更加全面,更加彻底。而且有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在变法过程当中虽有重大波折。但是也成功度过了变法的危险期,秦国变法最终成功。
秦国变法最显著的成功,其实不是我们史书上所说的这些。而是打破了贵族血缘对于社会资源的垄断,将利益公平分配。当然对于我们现在而言,商鞅时代的秦国变法根本不是利益的公平分配,只是将利益从世袭贵族的手中转移到了土地贵族和军事贵族的手中。但是我不要忘了这有时代的特性。在那个时代,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利益的公平分配。更主要的是商鞅变法的红利惠及到了底层民众。秦国底层的民众原先只能依附于世袭贵族,即便在战场上获得军功他们所获得的赏赐也有限,但是商鞅变法之后,他们凭借军功可以登堂入室。
而招揽六国移民,在短期内他们可以免征任何税收,只要帮助国家开垦土地就可以。同时他们好像是在三代以内不得从军。从而也保证了移民和本土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因为本土人希望通过军功获得登堂入室的地位,但同时由于人性对利益的维护,他们也一定会反对自己刚刚得到的这个权利,还要与外国人分享。而且移民到秦国的这些人,在短期内对于国家的一种认知对秦国的一种接纳还处于怀疑态度,即便他们上了战场也不会拼尽全力。也会影响战争的最终走向,所以这种暂时的相互妥协,也是商鞅在秦国进行利益腾挪的关键点。这样该种地的种地,该打仗的打仗。国家将原来仅停留在上层世袭贵族的国家权力,包括政治和经济上的做到了向底层的探身。即便未来这些贵族们想要反咬一口,秦国的变法也不会因此而被扼杀。
因为变法所催生起来的新的利益阶层,远比原先的旧贵族更加广泛,基础更牢。这才是商鞅变法的关键。否则变法真的可能因为商鞅的死而宣告失败。这种将变法的红利,变法的责任以及变法的基础由商鞅个人在客观上传到了秦国基层民众的身上。这也是变法最客观最成功的原因。同时在当时战国的几个主要国家,包括小国,为了自保都是军国主义。以军国主义去否定秦国的商鞅变法,没有任何意义,既不客观也不现实。
而且秦国不会不变法,变法是当时的国际潮流。秦国的变法在总体看来还算晚的,是第2波变法。所以在这一方面,秦国并不走在前面。但是变法的道路却走得最坚定,成果最大。
首先,未变法的秦国其实并不弱小。秦穆公在位时,带领秦国开疆拓土,先后消灭西戎12个部落,成就了春秋五霸的地位。只不过此时的秦国尚且无法与当时最为强大的魏国相提并论罢了,但要说弱小也绝对谈不上。
但秦国的强大是绝对离不开商鞅变法的,如果没有商鞅两次变法,秦国也不可能成为结束中国分裂,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从变法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商鞅打破了秦国传统贵族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得普通出身的有才之人可以凭借自身的才华来改变自己的地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为国争光奉献的激情。
同时,他强调重农抑商,奖励军工,鼓励生产,极大程度的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来源,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秦国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变法的进一步加强,整个秦国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就制度被废除,新的适合秦国的制度被确立,秦国开始向着更加强大的方向发展。然而,商鞅变法太过强势,也太过迅速,触动了很多秦国老牌贵族的利益,最终落得个车裂的下场,部分变法的成果也被这些贵族大大削弱。如果没有这些贵族从中作梗,那么带领秦国一统天下的就不应该是秦始皇,而应该是秦孝公了。
答案是肯定的
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机器的开启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变法前的秦国地处西北土地贫瘠干旱少雨不利于农耕生产和人口繁衍较之同时期的齐魏赵存在先天不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国家更是如此没有先进的治国法典只会在历史的沉浮中随波逐流走向消亡,秦孝公“求贤令”也正是在此现实背景下呼之欲出。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
小编仅以土地制度及军功爵位为例。
土地制度改革废出井田制推进了土地私有化进程老百姓耕者有其田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与新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施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异曲同工之妙)、郡县制的推行也行而有效地保证君主高度集权政令通达。
军功爵位改革破出爵位世袭使寒门庶子与王候将相同处于一条相对平等的起跑线老秦人如注鸡血沙场见功战斗力爆表。
商秧变法仅从商秧本人的个体命运来看是悲惨的但变法效果无疑是成功的从人制到法制由分裂到整合它对实现中华民族大融合有着极为深远的前瞻意义!
(原创作品禁止抄袭)
战国末期群雄逐鹿,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强大,纷纷进行变法,虽都有成就,但是大多数因触及到旧贵族的利益而半路夭折。而秦孝公用卫人商鞅进行变法图强,终使秦国一跃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结束了以分封制为基础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废除了贵族的特权,开启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顺应潮流的新兴治国理念,极大的释放了国家的活力,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基础。对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我们现在的行政区划和管理模式仍然保留着商鞅的郡县制。因此可以说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国的壮大,秦统一天下也就无从谈起。中国的历史也必定改写。
正常的历史发展应该是晋国统一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果没有三家分晋,即使秦国有商鞅变法,恐怕最后也会被晋国吞并。如果没有变法,那更是死翘翘了。
答案是肯定的。正因为有了商鞅的变法改革,才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假如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还是这个穷国,还是在魏国的威胁下勉强求生。
强秦不会出现,中国一统的历史进程可能延后,秦可能会被其他六国兼并历史也不是今天我们所知的历史
最近一直在看历史剧大秦帝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只是偏安一隅的小国,甚至称不上是小国,真正到了国破家亡的地步。嬴渠梁继承下来的,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国家。曾主动向楚国割让城池以自保。对当时的秦国来说,如果依旧固步自封,不求改变(而且还得是大变),那只能是愈发贫弱。幸得卫鞅,竭力改变秦国的现状,敢于挑战秦国守旧势力。虽然好多事情上有些过于激进,然不下猛药,无法除顽疾。敢于颠覆固有落后的祖制,才能有一片用于改革的天地。对于商鞅变法,以后世眼光去评判,对于当时实行完全的法制是进步,也有其弊端和局限性。然而,其确实推动了秦国由贫弱向富强的转变。在历史上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如果没有了商鞅变法,虽然秦国不至于灭国,但是或许也就没有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大壮举。
是。如果不变法会逐步衰弱,被强国吞并。
要回答您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商鞅是怎样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变法是怎么顺利实施的?变法的效果如何?请看解答。
商鞅绝对是一位心理学大师,他对人心的洞察,简直做到了极致,
这点从他制订的法律条款就能非常清楚的看出来。
商鞅说服秦孝公准备变法,但是秦国贵族阶级不开心,变法改革肯定会伤及贵族的利益,可是不改革,秦国也就完蛋了。
商鞅和秦孝公对这个问题看得很透彻。就像国民政府崩溃前夕,蒋经国去上海开展反腐工作: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
秦国虽然不是腐败的问题,但是落后的生产关系极大的束缚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强力破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链条,释放生产力,为秦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商鞅怎么看问题的呢?法家的人绝对是人中龙凤,对人性的洞察之深,无出其右。
他对秦孝公说,不能跟老百姓去讨论什么计划蓝图,只能跟他们分享果实。
道德至高的人,没法和凡夫俗子搅和在一起,成大事的人也不会跟市井小民去商议什么致富攻略。
贤明的君主要想国富民强,绝对不会因循守旧。这一通高帽子带的真是舒服。
反对派要是不吭一声,就太好欺负了,他们派出的代表叫甘龙。
甘龙是谁?秦国上大夫,堪称副国级人物,秦国贵族的优秀代表。他以什么理由反对变法呢?
他认为只有依据故有法律治理国家,公务员们才会习惯,而老百姓也才会安于尊法守法。
对于这个漏洞百出的反驳理由,商鞅一口气可以甩他几条街。
首先扣个大帽子,只有那些小老百姓才会安于故有习俗,书呆子们也经常陷入自己所认知的学术范围不能自拔。
玩什么啊,少跟这儿里格朗。那些人,让他们做个安分守法的好公民是可以的,要说论及法律之外的强国大业,还是歇着吧。
拥有智慧的人制订法律政策,不够聪明的人遵守法律秩序。贤达的人改革法律制度,无能之辈才会愚昧的死守成规旧法。明里暗里把这反对派骂的是狗血淋头。
秦孝公非常赞同商鞅这一套精英理论,而当时世界的运行规律也确实如此,社会是由精英推动前行的。
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基本与国务院总理相当,全权负责变法事宜。到底制订了什么法律,可以推动秦国短时间内国力达到强盛呢?
1、首先是改革户籍制度,规定老百姓五户一保,十户一甲,类似于民国的保甲制度。这样什么作用呢?既可互相监督,也能守望相助,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一家犯法,几家都跟着连坐倒霉。这一下,大家还不老老实实过日子才见鬼,家长理短的还是别了,万一出啥幺蛾子了吃不了兜着走。
2、其次是监察制度,朝阳群众要是举报犯法的,并且坐实罪证,与上阵杀敌同等奖励,也就是说举报有奖;违法不举报或者包庇的,跟战场投降一个罪过。老百姓一看这,还不夹着菊花做人等啥,大家从此以后只紧张两个事情,一是做好自己,二是紧盯别人。这样其实大家也就没有私心杂念,只有干好本职工作一个出路。
什么工作呢?
3、一个工作是打仗,上阵杀敌,立下军功,封赏爵位,二十个爵位等级,小伙伴们随意升级打怪,爵位管够。
要是有私自打架斗殴的,对不起,从重处罚。秦国人尚武,资源也相对匮乏,民间稍有不和就会聚集宗族进行大规模械斗,常常死伤惨重。所以要禁绝死斗,就必须严刑峻法。让老百姓把能力都集中起来,宣泄到敌人身上。
4、另一个工作是农活。凡是爱岗敬业,努力耕田,能够提高粮食产量的,织布多的,免除田税。减税降费,提高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实际上也就充实了国家。
5、对那些贪小便宜、不务正业的懒人导致家庭贫困的,全家人的人权收归国有,将为奴隶。这一点太狠了。
6、皇亲国戚的家属后代,要是没有军功,就别在亲戚里面碍眼了,哪凉快去哪待着,对不起,亲戚别做了。
7、敲黑板,最重要的一条来了,重磅福利:国家分别根据爵位等次分配房子、媳妇和衣服。这是什么政策,老婆也包分配,妥妥的中东土豪升级版。
这样一来,有军功爵位的人倍有面子,尊容显赫。那些没有军功爵位的,即使家里边富有,但是没啥荣誉含金量,也是被人鄙视的。
这几条是干嘛呢?
就是鼓励上战场杀敌立功,在家干农活立功。战场杀敌不用说了,只要成为一个种田小能手,或者纺织达人,就能混个爵位,官方媒体每个月进行表彰和报道。
那时候的小老百姓,又没有抖音,没有自媒体,一辈子能被媒体表扬一次那是祖坟冒青烟了,现在只要种田和打仗干得好就有可能上热搜。这么好的事情,谁会信呢?听起来天方夜谭啊,分配老婆还。。。
为了确保老百姓能够相信政府的政策,提高政府公信力,树立政府威信,商鞅想了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呢?在国都城门为立了一根木头,张贴告示征集志愿者,说谁要是能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抗到北门,奖励10两黄金!
老百姓哪见过这架势啊,这么简单的事情谁信啊,还给那么多钱,这天又不是愚人节啊,玩呢。
商鞅一看没人上当,不对,没人相信,也没人扛木头,都在观望,于是提高赏金额度,达到50两黄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真有个人抓住了机遇,一下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老百姓一看,还能这样,政府说话算是啊这是。
于是商鞅趁热打铁,在秦国颁布新法。
新法颁行一年后,有数千人上,说新法给老百姓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这时候,好巧不巧,太子也犯了法。
这一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虽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毕竟只是说说,别太当真。
棘手的是,太子是储君,自古刑不上大夫,何况是太子。
变法派、贵族们、老百姓各方势力可都在看着,如果没有一点表示,变法还怎么继续进行。
但是,商鞅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进行处罚。
公子虔是皇叔!这也就彻底得罪了守旧派贵族,为商鞅的结局埋下隐患。
这个处罚一下来,整个秦国震动了,没有人敢于犯法。
新法运行十年,秦国风气大变,没有人对路上丢的东西感兴趣,山里边也没有盗贼出没。
这是为什么呢?人均GDP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仓廪实而知廉耻,一个道理。
最终什么效果呢?秦国人勇于对外战斗,不敢私自打群架,就连乡镇一级的行政单位也都政治清明,治理的很好。
以前说新法不好的那些人,现在又都纷纷点赞了。但是商鞅异常冷峻,将这些妄议法制的刁民,全都发配到边疆。
之后,秦国再也没有人敢于妄议法令!
这是连环套啊,先是立木为信,接着处理敢于违法的重臣,最后连妄加议论法令也给禁绝了。
一句话,干好自己的事,就是为秦国做贡献。
最后小结一下,秦国的确是因为变法一步步强盛起来的,就像1978年至今,实行的改革开放,我们努力了40年最终变得富起来,强起来。
不变法,不改革,秦国只有被吞并的命运。
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有人将之总结为四个字——“重农抑商”。
武侠小说里有一种功夫,武林高手在决战中会耗尽全身气血,向对手发出致命一击,代价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一般来说,这种武功都是邪派武功。鉴于这种武功实在是损人不利己,所以即使是邪派教主也不敢轻易使用。
商鞅变法,就是这种邪派武功。
一般贪官也就是贪污很多钱,一般贪婪的皇帝也就是把赋税提高到国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而商鞅和秦孝公要的是天下之利,天下之利只能归秦孝公一人所有。此后,秦国爆发所有力量,不但消灭了六国,也耗尽了自己的钱财、锦帛、粮食,宗庙社稷终至不保……
所谓抑商也就三条。
第一,秦国不能出现粮食贸易。粮食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物资,禁绝了粮食贸易也就基本禁绝了商业。这么做当然是有深意的,因为,如果秦人买不到粮食就只能自己去种地,种地的人最实在。
第二,加重商税,重到任何贸易品种都无利可图。
第三,降低商人地位。战国七雄,只有在秦国,商人才与赘婿并列为最低等的国人。一旦有徭役、战争,商人总是最先被征发。秦国军规明文规定,不必怜惜商人及其子孙的生命,无论什么脏活、累活、危险活都要派商人去干。比如,攻城的时候去城墙上拆砖头。商鞅之前,秦国的都城是全国性商业中心,北通犬戎,东连三晋(北却戎狄,东通三晋),与中原大梁、洛阳、淮阳、定陶等地齐名;商鞅之后,秦地几无贸易。
然后,再来看“重农”。
这是一件相当不靠谱的事情,商鞅从来没有“重农”。他真实的想法是: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所以,要想做最有权势的国君,就必须让天下人穷困(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农、工、士、商四类人中,“农人”必须依附于田宅,最缺乏流动性,手里也最没钱,是最容易管理的对象,也是最好的“弱民”。
所以,如果让我解释商鞅的“重农”,就是“重视管理农人”,而不是“重视农业”。国人从商鞅手里拿到的是自己原来宗族的土地:拿到了土地,废黜了宗族。从此,中国农人第一次以“户”为单位直接面对统治者。顺便说一句,商鞅的税收也按农户收取。
首先,根据对农户进行的详尽调查,计算出每亩土地的粮谷产量;然后,按一定税率征收田税。至于税率,高到了相当离谱的地步,一年田税要足够秦王十年用度。商鞅之所以敢如此放心大胆地盘剥,是因为控制单一的农户比控制强大的宗族容易许多。毕竟宗族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王室,而被拆分为一个个家庭,就没有任何能力对抗封建集权。
至于农人,毫无血缘关系的五家被编成一“伍”。谁敢反抗,五个农户全体受罚,一般情况下会全被诛杀。即使有人跑出了家乡,只要在秦国境内,没有良民证的人也难免被抓获。没有良民证的结果就是被杀掉。重农”、“抑商”、“户籍”、“愚民”、“罚家”……商鞅确实在统治期间禁绝了货币。遗憾的是,提升了军队战斗力、弱化了国人才智,商鞅却没有挡住粮价一飞千里。因为精壮的劳动力都跑到战场上砍脑袋去了,当然,也有若干精壮的和不精壮的劳动力被人家砍了脑袋。
无论是砍人脑袋还是脑袋被砍,都会最大程度减少国内劳动力,都会使粮食产量下降。本来商人还可以贩运点粮食,现在,没有商人,何来粮食?
断绝了内外两种途径,秦国就断绝了粮食来源,也就难怪粮价最终上涨了。秦孝公死前,秦国的粮价已经飞涨到一千六百钱一石,如果按秦半两标准重量和魏国布币的重量比例计算,秦国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这样的粮价下,秦国不出事才怪。
为平息民愤,秦孝公的继任者秦惠公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替罪羊——商鞅,秦惠公上台后亲自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出了秦朝都城,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商,这也是秦国最后一块没有实行郡县制的土地。在这里,商鞅起兵对抗秦惠公,最终,兵败被处以车裂之刑。
1.其实,我个人认为,商鞅变法的作用与价值,只是给了秦国一个机会,一个选择历史的机会,更是一个从一个落后的小国,一步步成为了诸侯强国,进而最后实现大一统的机会。
2.商鞅变法给了秦国自强的机会,商鞅就像一个总设计师一样,开创了秦国变法自强之路,但是这里边有一个巨核心的存在 就是秦国历代大王,商鞅虽被杀,但是商鞅之法得以实施,而这才是商鞅变法成功,秦国变强的最重要原因。
3.我认为,只要秦国君主励精图治广纳人才,就算没有商鞅还会有田鞅等等人提出变法,因为当时那个时期,各国能人辈出。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商鞅不是没有向其他诸侯国推荐过自己,只是他们没用。从春秋到战国,各个诸侯国都曾变法自强过,但是一而贯之持之以恒实施几代大王的并不多,但是历代人家秦王做到了。
4.秦处于西北,在其他的诸侯国眼里,这是一个边远弱国,本对其关注不多,也给了很多秦国自强努力的机会。韬光养晦,埋头苦干。
其实,秦国可以成为强国,这中间走的艰难路程才是决定了其可以成为强国。
变法只是一个工具与手段,关键在于君主如何为,何所为。
从历史角度而言,有几种可能:1.商鞅如果没有变法秦国早都被其他国家消灭了。2.商鞅没有变法或许会有其他人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