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不但影响了美国,还影响了世界。马歇尔曾经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一个指挥军队参加战争的将军,这可是绝无仅有的事。
美国军队没有设元帅一职,就是因为他。因为在1943年,马歇尔残忍地拒绝了美国国会授予他陆军元帅的军衔,这可是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高军衔。
马歇尔认为自己不配,他觉得自己的老上司美军"特级上将"潘兴对美国贡献最大,才是美军当之无愧的优秀将领,
不过美国国会依旧觉得马歇尔是美军最杰出的将领,为了表达对马歇尔的敬意,美军从此不设元帅头衔。那意思是说,马歇尔没有认这个元帅,他之后的任何人都不配了。
如果说打仗的定义是指亲手拿着武器上战场,或者枪林弹雨的前线指挥战斗,马歇尔肯定是没有参加过战斗。
尽管在一战爆发的时候,马歇尔以师级参谋的身份,随着美国陆军第一步兵师在法国参加了对德国的作战。尽管他曾经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在硝烟弥漫的壕沟里检查和巡视,但没有亲自指挥过一场战斗。
跟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尼米兹、巴顿、布莱德雷这些战功卓著的将军相比,马歇尔对我们来说,马歇尔的名字算不上如雷贯耳,甚至还有点陌生。
可是美国国会那些议员都是美国的精英,他们不是聋子瞎子,是明察秋毫、代表美国民意的,既然他们当时都决定授予马歇尔元帅军衔,(当时被授予这个头衔的仅马歇尔一人。)说明马歇尔真的不同凡响,的确为美国做出了很大贡献。
这样看来,马歇尔不仅对美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影响了美国历史。
一、二战期间,马歇尔始终担任美国陆军总参谋长一职,是美军的总指挥,美军所有的军事作战计划都是他一手制定或者经过他亲自审查才一锤定音、拍板的、
二、国家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马歇尔协助罗斯福总统建立的,这个统一战线是法西斯的掘墓者,希特勒的埋葬者。
三、马歇尔计划的推动者"始作俑者"。
在马歇尔的贡献中,最突出的就是第三个,正是马歇尔计划,让他名垂青史,让美国真正伟大。
马歇尔计划原来的名字叫欧洲复兴计划,因为马歇尔是该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所以大家叫它马歇尔计划。
对欧洲进行援助,不是马歇尔最先提出的。
但是因为马歇尔身份特殊,才华出众,1947年6月5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后,得到了美国国会的重视,该计划才会进行制定并付诸实施。
二战结束后人们短暂欢呼胜利后,心情却很快沉重起来。战争让欧洲大地千疮百孔,欧洲人民不但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家园。
持续的轰炸使绝大多数大城市变成一片废墟,工厂也成为一堆堆瓦砾。
成千上万的人不仅无家可归,而且还陷入饥饿。
紧接着欧洲西北部连续两年出现了罕见的寒冬,又让处在贫困饥饿中的人民的苦难雪上加霜。
人民要吃饭、工厂要开工、城市要重建、交通要恢复、百废待兴,可是战争早已让这些国家的财政入不敷出,负债累累。
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资极度匮乏,进口又没钱,这样下去,欧洲人可怎么活。
如果不解决这些危机,欧洲就会爆发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就会陷入动乱。
谁来拯救欧洲,谁能拯救欧洲,谁愿意拯救欧洲?
而全世界只有美国能够担负起这个拯救欧洲的使命,美国本土没有经历战争;他们也愿意拯救欧洲,因为他们是有使命感的民族。
1948年4月,杜鲁门总统正式签署启动马歇尔计划的法案,美国开始了对的"撒钱计划",开始对奄奄一息的欧洲进行雪中送炭,开始经济输血。
这次输血可真的是不同凡响、空前绝后。
据统计,仅1948年到1952年,美国就向欧洲16国输送了142亿美元的资金援助,这笔资金如果按购买力计算,约合现在的一万亿美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美国算不算英雄我们先不说,美国是世界老大是没有疑问的,他们做过的事足以证明这一点。
当老大不能像斯大林那样只管吃拿卡要,不能一味地向其他国家倾销商品,还要向它们"输血",鼓励它们发展经济、生产商品与美国开展贸易。
这样做的结果是欧洲对美国心服口服,对美国感恩戴德,从此紧紧团结在美国周围,甘心情愿受美国驱使,坚定不移地听美国号令,举起双手拥护美国当世界警察。
一战结束后,因为战胜国对战败国不管不问,才导致了二战的爆发,人类遭受了又一场劫难。而马歇尔计划拯救了欧洲,也给世界带来了和平,马歇尔的影响还小吗?
1959年,马歇尔与世长辞,享年79岁。噩耗传到欧洲,西欧不少人痛哭失声。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这样评价马歇尔——"他是当代美国最后一位伟人。"
马歇尔不但影响了美国,还影响了世界。
美国只有三名陆军五星上将,马歇尔是其中之一,他的影响可见一斑。
美国军队没有设元帅一职,就是因为他。因为在1943年,马歇尔残忍地拒绝了美国国会授予他陆军元帅的军衔,这可是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高军衔。
马歇尔认为自己不配,他觉得自己的老上司美军“特级上将”潘兴对美国贡献最大,才是美军当之无愧的优秀将领,
不过美国国会依旧觉得马歇尔是美军最杰出的将领,为了表达对马歇尔的敬意,美军从此不设元帅头衔。
那意思是说,如果马歇尔不当元帅,他之后的任何人都不配了。
如果说打仗的定义是指亲手拿着武器上战场,或者枪林弹雨的前线指挥战斗,马歇尔肯定是没有参加过战斗。
尽管在一战爆发的时候,马歇尔以师级参谋的身份,随着美国陆军第一步兵师在法国参加了对德国的作战。尽管他曾经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在硝烟弥漫的壕沟里检查和巡视,但没有亲自指挥过一场战斗。
跟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尼米兹、巴顿、布莱德雷这些战功卓著的将军相比,马歇尔对我们来说,马歇尔的名字算不上如雷贯耳,甚至还有点陌生。
可是美国国会那些议员都是美国的精英,他们不是聋子瞎子,是明察秋毫、代表美国民意的,既然他们当时都决定授予马歇尔元帅军衔,(当时被授予这个头衔的仅马歇尔一人。)说明马歇尔真的不同凡响,的确为美国做出了很大贡献。
这样看来,马歇尔不仅对美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影响了美国历史。
一、二战期间,马歇尔始终担任美国陆军总参谋长一职,是美军的总指挥,美军所有的军事作战计划都是他一手制定或者经过他亲自审查才一锤定音、拍板的、
二、、国家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马歇尔协助罗斯福总统建立的,这个统一战线是法西斯的掘墓者,希特勒的埋葬者。
三、马歇尔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的推动者和“始作俑者”。
马歇尔计划有这么厉害?什么是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原来的名字叫欧洲复兴计划,因为马歇尔是该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所以大家叫它马歇尔计划。
对欧洲进行援助,马歇尔不是最先提出的。
但是因为马歇尔身份特殊,才华出众;1947年6月5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后,得到了美国国会的重视,该计划才会进行制定并付诸实施。
二战结束后人们短暂欢呼胜利后,心情却很快沉重起来。战争让欧洲大地千疮百孔,欧洲人民不但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家园。
持续的轰炸使绝大多数大城市变成一片废墟,工厂也成为一堆堆瓦砾。
成千上万的人不仅无家可归,而且还陷入饥饿。
紧接着欧洲西北部连续两年出现了罕见的寒冬又让处在贫困饥饿中的人民的苦难雪上加霜。
人民要吃饭、工厂要开工、城市要重建、交通要恢复、百废待兴,可是战争早已让这些国家的财政入不敷出,负债累累。
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资极度匮乏,进口又没钱,这样下去,欧洲人可怎么活。
如果不解决这些危机,欧洲就会爆发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就会陷入动乱。
而全世界只有美国能够担负起这个拯救欧洲的使命,美国本土没有经历战争;他们也愿意拯救欧洲,因为他们是有使命感的民族。
1948年4月,杜鲁门总统正式签署启动马歇尔计划的法案,美国开始了对的“撒钱计划”,开始对奄奄一息的欧洲进行雪中送炭,开始经济输血。
这次输血可真的是不同凡响、空前绝后。
据统计,仅1948年到1952年,美国就向欧洲16国输送了142亿美元的资金援助,这笔资金如果按购买力计算,约合现在的一万亿美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美国算不算英雄我们先不说,美国是世界老大是没有疑问的。
当老大不能像斯大林那样只管吃拿卡要,不能一味地向其他国家倾销商品,还要向它们“输血”,鼓励它们发展经济、生产商品与美国开展贸易。
这样做的结果是欧洲对美国心服口服,对美国感恩戴德,从此紧紧团结在以美国周围,甘心情愿受美国驱使,坚定不移地听美国号令,举起双手拥护美国当世界警察。
一战结束后,因为战胜国对战败国不管不问,才导致了二战的爆发,人类遭受了又一场劫难。而马歇尔计划拯救了欧洲,也给世界带来了和平,马歇尔的影响还小吗?
1959年,马歇尔与世长辞,享年79岁。噩耗传到欧洲,西欧不少人痛哭失声。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这样评价马歇尔——“他是当代美国最后一位伟人
1943年11月底,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各战场开始战略性反攻。尤其是苏军在东线取得的战果更是具有决定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反观盟军,尽管在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取得一些胜利,但“剑指”欧洲的态势,并没有形成。
也正因如此,“三巨头”在伊朗召开的德黑兰会议,斯大林更显得主动,他十分质疑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诚意。在他看来,盟军迟迟决定不了由谁担任战役总司令,是没有诚意的表现。其实,美、英两国在由谁担任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
自美国参战后,盟军确定了“先欧后亚”战略,就需要解决在欧洲有一个统一领导盟军的问题。罗斯福认为马歇尔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是担任欧洲战区美军最高指挥官的最佳人选。只是暂时无法抽身,先由艾森豪威尔先去欧洲指挥北非登陆。
由于首次参战,艾森豪威尔重要的工作是协调美军联合作战,并担任北非战场盟军司令。随着北非战役结束,大量的美军派往欧洲战区,由谁来领导盟军?成为各国将领们十分敏感的话题。当然,罗斯福对此也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由英国人担任统帅,无法向民众交代。在美国人心中,不仅有参战“报仇雪恨”的目的,更有解放欧洲,挽救全世界的正义情节。这让他们以“救世主”的优越感来到了欧洲,如果由英国人领导美军,民众是不会答应的。
其次,美国人不担任统帅,政府会很被动。美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外派兵,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是前所未有的,尽管是联合作战,但美军上下更希望由自己人统领盟军。更何况,反对派也会拿这件事借题发挥、“兴风作浪”。
更重要的是,国家利益要求美国人必须主导盟军行动,不仅是提高国际地位和声誉的最佳方式,而且是战后划分世界格局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其实,英国人何尝不是这样考虑,双方虽然没有“明争”,但却是他们暗暗较劲的根源。
好在,盟军各方最终形成共识,哪一个国家在人力、物力所占的比例大,就有哪个国家的将领担任总司令。这下,指挥“霸王行动”的指挥官就落在美国人的头上,但在这场能载入史册的战役上,马歇尔的“去”和“留”成为关注的焦点。
马歇尔担任盟军总司令,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作为美国陆军参谋长,指挥和调配800万的部队,其参谋部更是拥有3000多名工作人员,负责各个战区的战役进程,组织、指挥能力无人能及。包括罗斯福在内的国内外政要,都支持他担任这一职务。
在他们看来,美军官兵们穿着最漂亮的军装,吃着最好的伙食,拥有最好的待遇,成为一支各国羡慕的、有尊严的军队。这都离不开马歇尔的努力实干、协调有致,以及远见卓识和领导才能,他应该获得这个象征最高荣誉的职务。
然而,反对马歇尔离开华盛顿的呼声也特别高。一是,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表示,马歇尔对国家的作用很大,尤其是在国防政策实施中,他的决定往往能获得各方支持,他们非常信赖马歇尔,“只有敌人才希望他离开美国”;
二是,参谋长联席会议的4位成员中,除了马歇尔自己,其余的将军们都反对他离开。他们认为,经过长时间的合作,马歇尔的地位非常高,没有人能代替他的位置。说白了,这其中有一个能否服众的问题,处理不好,损失的是国家和军队。
让人想不到的是,马歇尔的老上级和“伯乐”——潘兴将军也居然反对。他坚持,眼下进行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让一个具有战略才能和经验丰富的参谋长,去担任某个战区的司令官,是大材小用;在军事策略上,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马歇尔的任命持续发酵,成为各大媒体、报刊热议的焦点。纷纷指出“有股强大的势力在排挤马歇尔”,“这是政府高层内部的阴谋”;甚至反对派攻击罗斯福,说道:“这是罗斯福嫉妒马歇尔的才能和声望。去欧洲担任统帅是‘明升暗降’”。
一时间,这件事引发了国内骚动,成为一场政治风波,所有指责都指向了罗斯福、史汀生等人,让他们哭笑不得。但有个不能回避的事实,也在纠结着罗斯福:这个时候让马歇尔离开,是否符合国家利益?他是否离得开马歇尔?答案是:“不”。
罗斯福似乎有了自己的答案,但在几个月激烈的争论中,却一直犹豫宣布这个任命,原因在于马歇尔一直保持沉默。在重大的人事调整面前,当事人没有明确的态度,让他感到很为难。在他看来,马歇尔无论选择什么,他都会同意的。
其实,马歇尔也有自己的倾向。首先,作为一名军人都愿意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更何况干了一辈子参谋、机关工作,他错失了许多次上战场的机会,但为了国家需要,选择放弃,不能不说是其军事生涯中的一大遗憾。
其次,早在1942年的登陆非洲战役,马歇尔就是最理想的人选,但华盛顿更需要他,艾森豪威尔去了;西西里岛战役,他再次错失机会。“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从马歇尔内心来说,他不愿再错失第三次机会。
不过,强烈的自尊心和原则性战胜了自己的虚荣心,马歇尔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继续保持一贯的谦恭态度,不会为个人的利益和荣誉,去伸手向总统要职务,尽管他知道自己只要提出,罗斯福一定会满足,但这不是他做人的信念和准则。
更何况,在国家利益面前,一方面要顾全大局,不能让总统为难;另一方面马歇尔已经60多岁了,在这件事情上应该“大格局”一些。否则,会让自己“晚节不保”,甚至适得其反,成为人们讨厌的、“斤斤计较”的人。
当罗斯福把问题向马歇尔提出的时候,马歇尔决定把盟军总司令的职务让给艾森豪威尔。对此,罗斯福“心里的石头落了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叹道:“如果没有你,我连睡觉也不踏实”。说白了,罗斯福根本不愿马歇尔离开。
几个月沸沸扬扬的盟军总司令的任命,就这样决定了下来。但作为一个血性、有“野心”的军人,当毕生的追求化为泡影,其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马歇尔也流露出不满的情绪,他谢绝一切探望,就连罗斯福找他,也被搪塞了过去。
正是他像普通人一样的反应,也说明了马歇尔的伟大。罗斯福离不开他,美军离不开他,美国离不开他,马歇尔放下个人情感,以国家为重,让他成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63名,名垂青史。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马歇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