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晋之战发生于前389年,秦国起兵50万讨伐魏国西河郡,被郡守吴起以少胜多击败秦军的著名战争。然而,阴晋之战却没有被《史记》及诸多史料所记载,仅在《吴子》一书中所出现,故真实性有争论。
历史上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地区时常发生战争。前409年至前408年,魏文侯以吴起为大将,率兵攻打秦国,夺取了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等五城,长驱直入至郑(今陕西省华县)。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今陕西蒲城县东南)加以防守。魏国占有全部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由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西河郡守。
魏国占有河西地区后,成为秦国东进的心腹大患,此后秦国多次进攻该地区,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施行此法三年后,秦国于前389年再次调集五十万大军大举进攻西河郡,数万魏军立即不待命令自行穿戴甲胄要求作战。吴起请魏武侯派他率领五万名没有立过功的士兵反击秦军。武侯同意并加派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人。作战前一日,吴起命令三军:“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翌日,秦魏两军于阴晋大战,因魏军士气高昂、将士用命,终于以五万魏军打败五十万秦军,成功保住河西。
真实性,确实存疑!五万对五十万,而秦国都是虎狼之师,未解之谜,期待有更多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领土经常发生战役,特别是小国要想生存下去更是困难重重。我们今天来说说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晋之战。阴晋之战到底有没有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事,后世人是怎么样评价阴晋之战的呢。
秦王大约在公元前389年,当时的秦国的国君为了抢回曾经被魏国夺取的领土河西,位置大概是在今天的陕西,一共征兵五十多万。这次征兵可是全国动员的,这次是秦国君非常重视的,大部分年轻人都积极参加。
为什么这次战役那么多年轻人都积极参加呢?因为他们没得选择,由于秦国的地理位置有点特殊,这次是一场事关国家安危的战役,河西一直是秦国的门户,上一次战役就丢掉了,不把它收回来国民和秦王都不会安心。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虽然秦国这次备足了兵马粮草,秦国发动的这场战役偏偏遇到了一位厉害的角色,他就是魏国的名将吴起。有时候打仗不是你人多就行了,领导的将帅非常重要的。战术上的失误就有可能让你全军覆没,要不古代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兵法书籍。秦惠公领导的五十多万秦军就这样败给了吴起领导的五万多人的小部队,其实这五万人还是吴起训练军队中最差的一部分人。
阴晋之战
说起吴起这个人不但在战场上有他的一套理论,在平时练兵上也有他的独到之处。战场上对待士兵非常严厉,生活中对他们又很好。平时哪位士兵身上长了疮,吴起他会用嘴帮他把疮毒吸出来。士兵都是很感动的,这也是不为人知的事了。
吴起
有学者说,这次吴起带领的部队能够取胜是因为士兵的待遇非常优厚,而且他们的装备也非常的先进。在征兵上都是选择出色的士兵而不是越多越好。
这次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对后世人非常有借鉴的意义,特别是吴起怎样优待士兵和家属。士兵没有后顾之忧了,打起战了肯定会很拼命。有这样的士兵肯定是战无不胜了。
我认为应该是存在的。
下面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分析:
在战国七雄中,魏国最早进行了李悝变法,社会经济稳定发展。魏文侯又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使得魏国国力大为增强,率先称雄。
公元前389年,秦国为收复河西失地,举全国之力起兵五十万进攻魏国西河郡,被吴起率领的五万魏军打败,成为了当时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吴子 励士 第六》记载: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率以讨之,固难敌矣。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在这场战争中,秦军人数虽多,但士气低落,武器落后,面对战斗力强大的魏军无力抵抗。被魏军在阵中反复冲杀多次, 秦军大败而逃,伤亡惨重。
战争失利给秦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公元前387年,秦惠公郁郁而终,两岁的秦出子继任新君。公元前384年,秦国宫廷发生兵变,秦出子被废,秦灵公太子嬴师隰被迎立为秦献公。秦国也因为这场战争痛定思痛,开始励精图治,积极变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丞相李斯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了建议:史书只保留《秦纪》,其余六国史书统统烧掉。
秦始皇焚书时,将与阴晋之战相关史料付之一炬。而《吴子兵法》为兵书,不在史书之列,以及其具有军事研究价值,所以得以保留。
因此,阴晋之战应该存在,但只有《吴子兵法》有所记载。
希望我的分析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关注点评@没事闲拉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