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作为谥号或庙号,「僖」是有贬义的吗?

作为谥号或庙号,「僖」是有贬义的吗?

作为谥号或庙号,「僖」是有贬义的吗?

1494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8-09 05:18:11
回答
共6个回答
+关注

作为庙号或谥号,僖肯定有贬义成分。我们来看看这个字什么意思。

(1) 形声。从人,喜声。本义:喜乐

(2) 同本义。僖,乐也。——《说文》。按,即喜字。因以为谥,故从人。凡周僖王、鲁僖公、晋僖公、齐僖公 等。

(3)有过为僖。——《周书·谥法》。

(4)小心畏忌曰僖。——蔡邕《独断》

从谥法看,“有过为僖”,意味着贬义。郭谌,后周僖祖,明宪皇帝。赵朓,宋僖祖,立道肇基积德起功懿文宪武睿和至孝皇帝,皆从此谥,立国较短,在位无功罢了。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而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对于帝王来说,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

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

政变中被推翻的称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亡国君主称末帝。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可以看出来,每个字有它独特的内涵与意义。

+关注

僖作为庙号就是: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僖;有罚而还曰僖;刚克曰僖;有过曰僖;慈惠爱亲曰僖;小心恭慎曰僖;乐闻善言曰僖;恭慎无过曰僖。



总的来说,混吃等死无所建树,但也没有大错的君王一般就是这个谥号。比如晋僖侯、齐僖公、鲁僖公,唐僖宗。

僖字其实没什么好不好,皇帝死后大臣按照皇帝生前的生送平给他取的,很少有贬义,一般就几个末代皇帝才会有贬义的号,比如哀宗等。



还有种无法定义的就是神宗,神宗一般是中性偏贬义的。代表性有两个用王安石变法而流民四起的宋神宗,懒人皇帝明神宗万历。主要是后人无法定义或者难以定义皇帝的生平!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王国维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到秦始皇被短暂废止,汉朝即行恢复,直到清末;唐朝开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升级为庙号。

君王的谥号为后世礼官对前朝皇帝一生的概括评价,所谓盖棺定论;

一般认为: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


而僖字微妙,属于中等偏下可理解为--混吃等死,不务正业;

可以选“僖”字的皇帝,一般有生平如下特点: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僖;有罚而还曰僖;刚克曰僖;有过曰僖;慈惠爱亲曰僖;小心恭慎曰僖;乐闻善言曰僖;恭慎无过曰僖;

唐僖宗李儇---赌球皇帝

(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初名李俨,唐懿宗李凗第五子,母惠安皇后王氏,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并于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二十日唐懿宗驾崩柩前即位。时年12虚岁,是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文德元年(888年)死于长安,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在位15年。

僖宗生于深宫,宦官拥立为帝,虽其天资禀赋高超,然并无治国之道,光启之后虽打算摆脱宦官,重振唐威,但为时已晚,唐王朝已经支离破碎,他一生经常逃亡,且有戏球选官的名声,因此认为是“恭慎无过”而已。

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药”身亡,终年23岁。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

由于朱由校在位期间,魏忠贤阉党专权,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明朝士人,不断激起民变。罢免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而最后还将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杀害,传首九边,自毁长城,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因此有过曰僖;

+关注

先来看一下这个字的意思:

《说文解字》中写道:僖,乐也。

《周书·谥法》中对它的解释是:有过为僖。

谥号是用一两个字对人的一生做出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类似于盖棺定论。

而僖在其中的解释则是: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僖;有罚而还曰僖;刚克曰僖;有过曰僖;慈惠爱亲曰僖;小心恭慎曰僖;乐闻善言曰僖;恭慎无过曰僖。

题主提及的唐僖宗李儇只能说是恭慎无过而已,一辈子昏昏碌碌的过去,虽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勉强还算过得去。

+关注

写下文之前,先定个答案:在谥号中,僖不是贬义。

在皇帝谥号中: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僖;有罚而还曰僖;刚克曰僖;有过曰僖;慈惠爱亲曰僖;小心恭慎曰僖;乐闻善言曰僖;恭慎无过曰僖,作为古代的皇帝,慈惠爱亲、小心恭慎、乐闻善言、恭慎无过,就算不是明君,但也绝非是个昏君,所以说僖不但不是一个恶谥,相反,僖是一个实打实的上谥。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源于西周,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一共有一百三十一个,包括:神、圣、贤、文、武、成、康、献、懿、元、章、僖、景、 宣、明、昭、正、敬、恭、庄、肃、穆、戴、翼、襄、烈、桓、威、勇、毅、克、庄、圉、魏 安、定、简、贞、节、白、匡、质、靖、真、顺、思、考、皓、显、和、元、高、光、大、英 睿、博、宪、坚、孝、忠、惠、德、仁、智、慎、礼、义、周、敏、信、达、宽、理、凯、清 直、钦、益、良、度、类、基、慈、齐、深、温、让、密、厚、纯、勤、谦、友、祁、广、淑 俭、灵、荣、厉、比、絜、舒、贲、逸、退、讷、偲、逑、懋、宜、哲、察、通、仪、经、庇、协、端、休、悦、绰、容、确、恒、熙、洽、绍、世、果、太,一般用于君子君亲的。

中谥一共十四个,包括:怀、悼、愍、哀、隐、幽、冲、夷、惧、息、携、恤、愿、儆,一般用于闵伤无后的。

下谥一共六十五个,包括:野、夸、躁、伐、荒、炀、戾、刺、虚、荡、墨、亢、千、褊、专、轻、苛、介、暴、虐、愎、悖、凶、慢、忍、毒、恶、残 奰、攘、顽、昏、骄、酗、湎、侥、狃、侈、惑、靡、溺、伪、妄、讟、谄、诬、诈、谲、诡、奷、邪、慝、蛊、危、圮、懦、挠、覆、败、斁、疵、饕、费,一般用于歼夷小人的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

所以说,僖是一个实打实的上谥。

可能有人质疑,如果谥是美谥,那唐僖宗怎么解释呢?要知道唐僖宗完整的谥号是惠圣恭定孝皇帝,他的谥号全分解开,都是在上谥里,而且唐僖宗12岁继位,27岁就在颠沛流离中病逝,所以怎么说也跟昏君扯不上关系,因为他实在没有成为昏君的资本。

+关注

谥号,是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概括评价。正所谓盖棺定论,就是一个尸体的名称。对于一椇尸体,已是过眼云烟,还有什么可追究的过错?一个人一但死去,一切都归零了,一了百了,放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的法律对于那些了决的贪官罪犯亦是不追不究,所以说谥号有贬义为不符合人伦常识。庙号有怀念记念或拜崇的因素,可不是一般街井市民能享有的!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