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蔡锷是谁,有什么事迹?

蔡锷是谁,有什么事迹?

蔡锷是谁,有什么事迹?

1230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7-14 09:59:24
回答
共25个回答
+关注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民主革命家格外的闪耀,他一生南征北战,曾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许多人都说如果他没有早逝,蒋介石很难出头。而这位功勋卓著的英雄,就是蔡锷。

蔡锷,原名蔡艮寅,湖南宝庆人。蔡锷出身微寒,但他读书刻苦,天资聪颖,师从康有为、谭嗣同,还获得了梁启超的赏识。由于蔡锷成绩优越,他入选留学生,在1899年远赴日本留学。蔡锷希望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报效民族,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1900年以后蔡锷回到祖国,参加革命运动,失败以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锷”,表明自己不畏牺牲,流血救民的决心。在革命不断失败以后,蔡锷认识到他的能力存在局限,于是他继续在日本苦学军事理论,并与革命党一起探讨革命思想。随后,蔡锷考入日本著名军校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方震、张孝准等人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蔡锷毕业回国,他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担任军校校长,训练新军。在学校里蔡锷的能力出众,教导有方,他的军事技艺和造诣让师生们十分钦佩,李宗仁等一大批新军骨干和后来的历史风云人物都曾是他的学生。

在当时清政府统治愈发腐败,云南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以蔡锷为首的云南民主革命人士在云南策划起义。1911年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率领新军推翻了清政府对于云南等地的统治。蔡锷担任云南都督期间,他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百姓们对他十分爱戴。

袁世凯掌权以后,对蔡锷十分忌惮,将他调入北京,对他进行监视。蔡锷起初还对袁世凯抱有希望,不断上书袁世凯,为他献言献策。当袁世凯勾结日本,签订卖国求荣的《二十一条》以后,蔡锷彻底对袁世凯失望。袁世凯复辟以后,蔡锷极度愤慨,他决心推翻袁世凯的封建统治。

蔡锷秘密离开北京以后,辗转来到昆明。随后蔡锷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发动护国战争。蔡锷率领着护国军,以少敌多,以落后的装备与号称精锐的北洋军死战,最终取得成功。在全国声讨浪潮下,袁世凯知道大势已去,他被迫退位,不久以后忧郁而死。

然而当革命事业取得阶段成功以后,蔡锷的病情却不断恶化,不得不远渡日本进行治疗,但数月以后,蔡锷终因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4岁。当蔡锷垂危之时,他牵挂的依旧是国内的革命事业,他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然而北洋政府没有遵循蔡锷的遗嘱,他们顺应百姓呼声,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而他也成为民国国葬第一人。

蔡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一位革命者,一位军事家,亦是一位满腔热血的爱国者。蔡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革命事业,他的伟大,值得后人铭记。

+关注

蔡锷,生于1882年12月18日,出生地是湖南,所以他是湖南人。但是蔡锷却在云南获得名望和成就,1911年在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的任上,发动起义,解放了云南,之后就职云南都督。蔡锷坐上云南地区的封疆大吏的时候,才29岁,非常之年轻。蔡锷当上了云南的都督,云南全省的气象为之焕然一新。蔡锷整顿了吏治,改善了财政,发展民营企业,大力兴办教育,还裁撤了很多军队,为民众减轻了负担。蔡锷就任都督不久,就先后两次给自己减低薪水,他是都督,薪水原本是600块大洋,他却把薪水降低为60块大洋,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这种待遇,仅仅相当于一个营长的待遇,这个事情在当时全国都是闻所未闻的。

蔡锷的老家人,知道蔡锷在云南当了大官,心想他飞黄腾达了,肯定可以依靠,所以家里人从湖南老家千里迢迢赶赴云南,见到了蔡锷。其中有蔡锷的亲生弟弟,一见面就兴冲冲的想要一个市长的职位干干。蔡锷不许。弟弟说,那给个税务局局长也许。蔡锷还是不同意。弟弟急了,给我当个营长总可以吧?蔡锷说,不可以。弟弟说,那我跟在哥哥身边,给你当一个勤务兵!蔡锷说,这也影响不好,你虽然是我的弟弟,但我不能徇私啊!于是,蔡锷给了弟弟20块大洋,把弟弟送回了湖南老家。

蔡锷在云南很有名望,袁世凯对蔡锷不放心了。1913年10月,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提调蔡锷入京。当时袁世凯名望也很大,还没有暴露,所以蔡锷就前去报道。到了京城,袁世凯给蔡锷封了一大堆的官职,还每天召见,礼遇有加。袁世凯还打算招蔡锷为女婿。在权位美色的诱惑下,蔡锷纹丝不动,不为所惑。1915年11月18日,蔡锷争取到了去日本“养病”,踏上了客轮“山东号”。杨度闻知这个事情,大惊失色,对袁世凯说,这可了不得了,这个蔡锷一去,肯定是放虎归山,放鱼入海了,他必然会对我们不利。我怕今后我们永无宁日了!袁世凯听了 非常后悔,派人去追,但是无果。

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之后,蔡锷在云南第一个宣布独立,并且誓师讨伐袁世凯。1915年12月25日,蔡锷发布通电,表示要“拥护共和,反对帝制”。之后,蔡锷亲自率领了不足万人的军队,与10万北洋军正面开战,很快就彻底歼灭了北洋军最精锐的第七师,又打散另外两个师,一举消灭了三万多人,堪称军事奇迹。

1916年11月8日,身患肺结核的蔡锷,因为医治无效而去世,年仅34岁。

@在下刀掌门 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这两个强势男人之间的故事绝对精彩,而且值得玩味。

100年前,在日本的福冈医院里,蔡锷永远地闭上了眼睛。100年后,在长沙的岳麓山之上,后人自发地来到蔡锷墓前纪念将军逝世一百周年,手持鲜花,眼含热泪。

青山有幸埋忠骨,三生有幸祭蔡公。

有不少人都以为蔡锷是云南人,其实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有“湖南人中的第一军人”之誉。有人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

蔡锷,原名蔡艮寅,1882年12月出生于湖南宝庆,也就是现在的邵阳市。他可谓出身寒微,是从底层出来的精英。

1904年,22岁的蔡锷从日本军校毕业,成了各省督抚争相延揽的对象,因为朝廷编练新军急需人才。蔡锷在广西干了5年,当了若干个军校的校长。李宗仁是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三期毕业生,其实他在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开学报到时迟到了10分钟,蔡锷坚决不要,让他第二年继续考。李宗仁说:“我们对他敬若神明。”

蔡锷率领着学生练习各种器械体操,他的技艺让学生感觉难以置信。

袁世凯当政后,他仍主张民主共和,致力南北统一,被袁世凯削除兵权,调至北京,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虚职,并受监视。袁世凯称帝后,举国反袁浪潮高涨。

他对袁世凯屈服于列强和复辟帝制极为愤慨,遂与云南都督唐继尧信使往返,密电联络,与李烈钧、程潜等共同策划,准备反袁,并到天津与梁启超密商约定:“失败就战死,绝对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对不争地盘”在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帮助下,他先往日本,然后经上海、赴香港、过越南,辗转入滇,途中多次摆脱袁世凯所派刺客的追杀和阻击。

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武装讨袁,任护-第一军总司令,率兵挺进川南。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艰苦奋战40多天,给袁军以重创。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后,他任四川都督。为整编川军、统一财政,做了大量工作。

一直以来,蔡锷与孙文都始终是被拿来作比较的。虽然孙文的名声更甚一筹,但也有不少认为孙文皆虚功,蔡锷才是真绩,还有人称是蔡锷将中华民国拯救与水火之间,却被孙文带向了终结。当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蔡锷功绩的肯定。他推翻清廷与袁世凯,反对一切封建帝制,一生都在为民主共和作斗争。看了这些功绩,你还会问蔡锷厉害吗?

1916年11月8日,蔡锷因喉癌恶化医治无效,在日本福冈长逝,年仅34岁。蔡锷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第二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出殡当天,大雨滂沱,行止不便,送葬队伍仍有千余人。湖南都督谭延闿领首,冒雨徒步护灵上山安葬。民国之有国葬,实自松坡始。

蔡锷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年少求学时忧国忧民、奋发图强;编练新军期间整军经武,为国防建设殚精竭虑;出任一省都督后,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始终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原则立场。他既继承了勤奋、俭朴、清廉、澹泊的传统美德;又深受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浸染,倾力捍卫民主与法治,不惜献出生命。

蔡锷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关注

蔡锷被誉为民国军神,他去世时年仅34岁。蔡锷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是他却赢得国民的敬仰,成为民国时期享受国葬的第一人。蔡锷究竟有何传奇经历,能获此殊荣?

一、忧国忧民的青少年时代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市)。蔡锷年少聪颖,16岁时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此时蔡锷抱着读书救国的信仰,他非常刻苦读书。1899年蔡锷远赴日本求学。

1900年,维新派领袖唐才常密谋于汉口发动自立军起义,蔡锷也回国参加这次起义。由于泄密,这次起义不幸失败,唐才常在汉口被杀害,蔡锷由于被派往湖南策动起义而幸免遇难。1902年,蔡锷再次东渡日本,他愤而写下“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蔡锷决定投笔从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蔡锷、蒋百里和张孝准三人由于在学校表现优异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蔡锷从日本军校毕业回国,他先后在广西、云南担任军教官。

二、领导云南起义,有力支援武昌起义,为辛亥革命的胜利立下不朽之功

1911年7月,年仅29岁的蔡锷被云贵总督李经羲任命为新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旅长)。

当时全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新军不少军官受革命思潮影响,革命情绪高涨,革命活动也非常频繁。

尽管蔡锷不是同盟会的成员,但是富有正义感和爱国热情的他暗中对同盟会的革命行动给予掩护。

蔡锷曾经对同盟会员黄毓英表示:“时机不到干不得,时机成熟绝对支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南革命党人迅速响应武昌起义。云南革命党人闻讯后也积极行动,准备配合武昌起义。

从10月19号开始,云南革命党人先后召开了五次秘密会议,蔡锷参加了其中的四次,并且在10月28日的最后一次秘密会议被推举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

云南革命党人定于10月30号发动起义,蔡锷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起义当晚,云贵总督李经羲组织力量反扑,战斗异常激烈。蔡锷亲临现场指挥,最终革命党以牺牲150多人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11月1日,起义官兵成立云南军都督府,蔡锷被公推为云南都督。随后云南军都督府发布《讨满洲檄》,声援武昌起义。云南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五个省之一。蔡锷还先后派出滇军,支援四川、云南、西藏的革命事业。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发布清帝退位诏书,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取得了伟大的成果,蔡锷居功至伟。

三、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自请入京参与国家建设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最初蔡锷对袁世凯抱有幻想,他称赞袁世凯“闳才伟略,实近代伟人”。

1913年10月,蔡锷深感在云南边陲无法施展抱负,于是他向袁世凯主动请缨,要求离滇入京,到中央任职。

对此有人认为蔡锷是中了袁世凯的调虎离山之计,其实并非如此。蔡锷的恩师梁启超后来谈到:“蔡锷离开云南,并非袁世凯所逼。当时云南人民和中央都不希望他走。蔡锷先后给我写了十几封信,要我帮他辞去云南都督。”

当时袁世凯的真面目还没有暴露,蔡锷对他抱有幻想,所以主动要求进京。不然的话仅凭袁世凯一纸调令,是根本调不动地方大员的。

袁世凯非常欣赏蔡锷的军事才华,准备对他唯以重任,让他当任陆军总长,负责训练新式军队,但是遭到北洋将领的反对而作罢。

蔡锷被袁世凯任命为全国经界局督办。蔡锷将主要精力投入军事学术活动,他希望帮助国家实现强大国防的心愿。

四、打响护国运动第一枪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粉碎了蔡锷的梦想。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8月,袁世凯授意杨度等人成立筹安会,鼓吹帝制。

热爱共和的蔡锷内心怒不可遏,但是他表面上与袁世凯虚以为蛇。当袁世凯派爪牙来试探蔡锷对于帝制的意见时,蔡锷毫不犹豫签名赞成,他还主动代表云南军界上劝进书。为了麻痹袁世凯,蔡锷还经常流连于烟花之地,与八大胡同的小凤仙打得火热。

蔡锷带着小凤仙多次往返于北京和天津,秘密与在天津的恩师梁启超商议讨袁。

蔡锷愤慨地对梁启超说:“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一回不可。”

蔡锷与西南军政要员密电来往,他还和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密切联系,结成广泛的反袁阵线。

1915年11月11日,蔡锷秘密逃往天津,之后辗转各地,于12月19日来到昆明。袁世凯已经在12月13日恢复帝制,反袁起义刻不容缓。

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并成立护国军,武装讨伐袁世凯。护国军兵分三路,蔡锷率领第一军攻打四川,李烈钧率领第二军攻打两广,唐继尧统领第三军坐镇云南。

1916年1月14日,蔡锷率领仅有8000多人的第一军从昆明向四川进发,袁世凯派张敬尧带领近五万北洋军精锐,在泸州阻击护国军。

1916年3月16日,蔡锷亲自指挥攻打泸州的战役,这是蔡锷人生中最后一战,也是最艰苦的一战,此战体现出蔡锷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蔡锷命令顾品珍在中路发起佯攻,朱德和张煦在侧翼阻击敌人的援军,右翼赵又新部担任主攻。

战斗中几路护国军完美配合,将北洋军打得大败,护国军的先头部队挺进到距离泸州十多里的南寿山附近。

最后由于兵力有限,弹药不足,护国军未能攻破泸州。但是张敬尧被护国军的英勇吓破了胆,他被迫与护国军停战议和。

泸州战役是护国运动最关键的一战,它迫使袁世凯放弃武力镇压护国军的企图。3月22日,袁世凯在内困外忧的形势下被迫取消帝制,但是他仍然占据着大总统的职位。然而袁世凯已经丧失人心,他手下的心腹爱将冯国璋、陈宧等人先后背叛他。6月6日,众叛亲离的袁世凯病逝,护国战争结束。

五、英年早逝,享受国葬

7月29日,蔡锷到达成都就任四川都督。9月,蔡锷东渡日本治疗喉癌,11月8日,蔡锷不幸病逝,享年34岁。

蔡锷的英年早逝,让全国人民无比悲痛。北洋政府慑于舆论压力,决定追赠蔡锷为上将军,为他举行国葬。

蔡锷被誉为军神,除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他完美的人品也是重要原因。

蔡锷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爱兵如子,他从未像当时的武人那样将军队视为称霸一方的工具;在生活中他严于律己,辛亥革命蔡锷当上云南都督后主动要求降薪,他两袖清风,去世时还负债三四千;蔡锷将民族独立、国富民强和民主共和视为己任,在共和遭到践踏时,他挺身而出,打响了保卫共和的第一枪。蔡锷不愧是军人楷模,值得万世敬仰。

+关注

纵横从事历史创作将近三年,写了四五百万字,要说最喜欢的历史阶段,还是民国时期,尽管民国军阀混战,国家经常处于危亡之中,但是这也是我们脱胎换骨时期,尤其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仁人志士,更是将这一段历史展现了慷慨激昂。
如果要说民国时期我最欣赏的人物,那就是蔡锷将军,为了国家的发展,不顾个人荣华富贵,抱病投身革命,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事迹却会被人永远铭记。

蔡锷将军生于湖南省宝庆府的裁缝家庭,十分贫困,但是却并没有阻碍蔡锷的眼界,蔡锷早年在私塾勤学苦读,12岁就考中秀才,甲午战争后,清廷积极寻求近代化之路,1898年16岁的蔡锷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当时戊戌变法领袖人物梁启超、谭嗣同。

因为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受到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对蔡锷的一生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此后不久,蔡锷就考入了上海南洋公学,也就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甲午战败后,中国派遣大量留学生到日本学习,掀起一股中国学日风潮,受此影响1899年蔡锷前往日本寻求强国之路,先后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在日本期间,蔡锷接受先进思想,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极为愤恨,曾在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与戊戌变法失败后,其恩师谭嗣同的临终绝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颇有呼应之意。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一股瓜分中国的浪潮,在日本学习的蔡锷再也看不下去,回国参加了自立军起义,面对沙俄入侵东北的事实,还曾组织“拒俄义勇军”,可惜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一次起义失败的很快,结合戊戌变法失败的经验,让蔡锷明白没有强大的武装,想要进行变革是痴人说梦,再次回到日本后,蔡锷先考入成城学校,随后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专门学习军事知识。

1902年,蔡锷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中,发表《军国民篇》里讲到,中国的落后的各方面因素,极力主张,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实行“军国民主义”。

可见,蔡锷此时的思想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由于他在陆士期间积极表现,被称为当时“中国士官三杰”之一。

1904年,作为最早从日本陆士毕业的一批留学生,蔡锷回国后受到正在推广清末新政浪潮的影响,先后在湖南、广西等地的讲武堂教练新军,由于军事功底扎实,讲解精辟,深受同僚与士兵的敬佩。

此后不久,云贵总督李经羲在筹办云南讲武堂的时候,将蔡锷聘请到云南,予以重任,由于李经羲对革命派抱有同情,云南陆军讲武堂与云南新军成为革命势力的大本营,蔡锷虽然还未参加同盟会,但是也对革命活动不拒绝,曾经向同盟会成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

1911年,武昌起义后,蔡锷积极响应,发动昆明辛亥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成立云南军政府,担任都督。

这一次起义对于推动全国革命活动具有重大的影响,最终对于清政府在全国统治的结束,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后,更是蔡锷一个全新的开始,蔡锷担任云南都督期间,大力推行新政,改善发展经济民生,使得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将云南从国家边陲之地,打造成民主共和的家园,此后,云南滇军能够几十年超然与国民政府的统治,很大程度上就是蔡锷打下的基础。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对于云南的这个“民主刺头”,颇让袁世凯头疼,为了瓦解蔡锷的军政影响,1913年将蔡锷调到北京,授予全国经界局督办的职务,表面上对其进行笼络,暗地里却对蔡锷进行监视。

袁世凯与蔡锷的很多思想是不谋而合的,袁世凯对蔡锷也尤为欣赏,蔡锷对袁世凯也抱有某种信任,比如蔡锷一直希望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国防军队,而袁世凯则以组建新军而闻名,蔡锷从日本回国后到云南职教的讲武堂,也是袁世凯推行清末新政,为建立新军而组建的。

袁世凯一生最为杰出的作品就是组建了北洋新军,在这一点上,蔡锷是心知肚明的,在北京期间,蔡锷多次给予袁世凯献计献策,希望袁世凯能够加强国防建设。

然而当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并且倒行逆施,想要建立独裁政府,甚至要恢复帝制的情况下,蔡锷实在不能与袁世凯共同谋事。

正在袁世凯筹划恢复帝制时,蔡锷却以看病为由东渡日本,经过台湾、香港、越南的旅程后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这时距离袁世凯12月12日宣布称帝已经过去七天。

蔡锷抵达昆明后,立即着手组织云南反袁武装起义,在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并且组织护国军,打响反袁护国第一枪,兵分三路讨袁。

尽管蔡锷的护国军相对于北洋政府来说并不占优势,但是蔡锷还是以云南的武装为基础,屡次击败袁世凯的军队,并且受到各省反袁武装的支持,在全国的声讨浪潮下,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不久抑郁而亡。

由于长期在恶劣条件下作战,本来身体素质就不好的蔡锷终于积劳成疾,1916年病情恶化,虽然前往日本积极治疗,但是还是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4岁。

然而在蔡锷将军最后的遗嘱中,他还是不忘革命事宜,让部下为阵亡的将士申请抚恤金,并且表示自己“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他的恩师梁启超则在追悼会上称赞蔡锷是“为国民争人格”,痛惜不已,蔡锷去世后,不久,北洋政府为他举行了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葬的人。

在他前后八年投身革命的生涯中,虽如昙花一现,却精彩纷呈,尤其是在云南辛亥起义与护国战争中,蔡锷都以革命先锋的姿态冲在最前,值得钦佩。

蔡锷是云南讲习所将军,朱德元帅还拜他为师。是反清政府的主帅,为推翻清政府立下汗马功劳,在讲习所培养了一批军人。电影蔡锷也拍成上了映幕,由电影演员王心刚主演,我也看了,主题歌也好叫,小风仙有张喻主演,大家搜一下电影。

众所周知,民国纷乱,军阀割据,除了当时势力最强大的北洋系外,当属西南军阀为一时之雄,当其时,以地缘庙堂,黔、滇、川、湘、粤、桂六省合称为西南军阀,南北对立之局。


其中滇系可谓是西南之最,而滇系奠基与蔡锷千丝万缕。

蔡锷,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算大,年纪轻轻就得病而亡,享年34岁,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强势人物不要太多,纵然蔡锷有功,却也于众枭雄中显得过于孤立。

出身清贫,却努力刻苦,他的转变还得从进入长沙时务学堂说起,而其中谭嗣同、梁启超都为其师,接触到新学,蔡锷也一腔热血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1911年,蔡锷当任云南第19镇第37协协统,而蔡锷也紧锣密鼓的积极策划和参与革命运动,当其实,新军中混入了不少新民主思想的革命党人,到辛亥革命爆发,蔡锷与一群革命党人也开始了“重九起义”,起义成功,蔡锷出人云南都督,那年他29岁。

拥护辛亥革命,是其在云南的第一件为国所做的大事。而第二件就是其第一个通电起兵表示反对袁世凯称帝,因此蔡锷有护国元勋之称。

蔡锷的文治武功,在云南他的威望很高,因此被袁世凯忌,早在1913,他就被袁世凯诓骗到北京,最终形似软禁,而也就是在这期间,蔡锷出入八大胡同,和小凤仙的事迹被野史传的香艳神秘。而在此期间,袁世凯称帝事件让蔡锷开始秘密的铺排反袁事件,其中和袁世凯心腹幕僚陈宦多有洽谈,至于内容不得而知,不过在陈宦奉袁世凯命率军进驻四川成为督军后,蔡锷经小凤仙协助艰难返回云南,而在其率第一军出征四川之际,陈宦就宣布四川独立,且断绝和袁氏的关系,可见在北京蔡锷也是多有作为的。


蔡锷走后是唐继尧继任云南督军,且在其对于袁世凯称帝事件摇摆不定时,看到蔡锷的回来且持反袁态度,立即就宣布云南独立,这是公然通电反袁的第一个省,之后,才有了其它省份的跟随。

所以再造共和中,蔡锷之功无人能及。

仅率领数千人就敢讨四川,而且他本人骨瘦如柴,病体沉重,战场艰难,时局艰苦,最终硬是乾坤再造,令人不得不佩服其胆色和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十大兵书的最后一本《曾胡治兵语录》就是其编著的,而其中的“论持久战”、“游击战”就是出自于其中。


蔡锷是一个道德感和责任感极强的人,他始终都是为国而虑,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孙中山对其都极为看重,在蔡锷临死之际,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关注

我来回答这一问题。

蔡锷在中国近代史,轰轰烈烈,妇孺皆知。是中华民国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可惜的是死得太早,不然没蒋介石什么事了!

1882年12月18日,蔡锷出生在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一户贫农家庭。他原名艮寅,字松坡。幼年在私塾读书,13岁考中秀才。15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并受到该学堂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


说到这,大家一定都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了。寒门若想出贵子,不读书怎么能行?读书之后,见到的人和事是不一样的,以蔡锷为例,通过读书这个平台,他见到了梁启超和谭嗣同。这两个近代名人,大家都非常熟悉。能师从他们,并且得到赏识,可以说十分不易。

1899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他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急迫的心情,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接着回到日本,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又参与组织“拒俄义勇军”。


蔡锷本身就有才干,再加上刻苦学习军事,能耐蹭蹭蹭就长了好几大截,人说“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正用在了蔡锷身上。

两年后,他又考入了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思想活跃,成绩优异,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

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尤其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军事强国的道路,国家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所以他认为只有从军事入手,才能富国强兵。


1904年初,他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处任职。年轻帅气的蔡锷,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扬靴跃马,威风凛凛。讲课更是见解精辟,要求严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不久,他被云南总督李经羲聘请到云南担任军职。而这时候朱德也在云南讲武堂军中任职,机缘巧合的是又成为了蔡锷下属,虽然说朱德比蔡锷小四岁,但是蔡锷却是朱德名副其实的老师。


1911年,蔡锷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不久就任云南都督。他大刀阔斧的革除弊政,兴办教育,使云南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同年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举为都督。而蔡锷在政治舞台上始终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原则立场。

而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时的情况复杂,波云诡谲,稍有不慎,就可能沦为军阀的棋子。


1913年,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他的目的很清楚,如果蔡锷能为所有,那就是左臂右膀;如果不能所用,那就得监控或者除掉。这蔡锷能耐太大,又富有号召力,这要是不注意,我袁世凯称帝不成,弄不好把脑袋混丢了!

但是蔡锷是什么人,能叫袁世凯唬住?他先把家属找借口回云南,接着蒙蔽袁世凯,乘机坐火车回云南,举起反袁大旗。

当然,这里还有小凤仙与蔡锷的美丽传说。实际上子虚乌有,如果真有的话,蔡锷在日记和信件中早提了,但是确有小凤仙这个人,也是利用这个人,麻痹了袁世凯等人。


1915年,蔡锷秘密离京赴津,绕道日本,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扺达昆明。同年袁世凯称帝,他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1916年,朱德率护国军在四川纳溪棉花坡大败张敬尧主力部队。张敬尧不能再战,只好议和。不久袁世凯病死,护国战争取得了胜利。


1916年7月6日蔡锷任四川督军兼省长,但他的病情恶化,于是去日本治喉癌。同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时年34岁。

纵观蔡锷一生,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如果他能活得久些,中国近代史必定改写。

+关注

湖湘英烈,护国元勋 ,蔡锷是湖南邵阳人,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军事领袖,领导昆明重九起义,起义成功后成立云南都督府,宣布云南独立,蔡锷任都督,为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作出巨大贡献。袁世凯称帝后,蔡锷维护共和,武装讨袁,

蔡锷英年早逝,安葬在长沙岳麓山并建有墓庐。如今岳麓山南大门有楹联句 “勋高黄蔡,千秋浩气震名山”,蔡锷与黄兴齐名,麓山英灵千秋浩气。长沙市内有蔡锷路与黄兴路平行,长沙兴汉门有共和广场,竖立着蔡锷将军骑马铜像。

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知音》,说的就是蔡锷施展才华,潜回云南领导武装讨袁的故事, “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其主题歌曲传唱至今。






+关注

知道蔡锷,还是看电影《知音》时,了解蔡锷,是详细看了他的生平简介及主要事迹。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字松坡 ,湖南邵阳人,他是一位爱国者,杰出的军事家,民国初期的风云人物,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朱德曾是他麾下的一名护国军旅长。

蔡锷具有民主思想,早年毕业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当他看到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遂激发了他的报国之志。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回国后,他积极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活动,领导了“重九起义 ”,任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都督。

袁世凯任民国总统后,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段将蔡锷调入京城。在京城,他看清了袁世凯称帝的野心,尤其是袁世凯与日本签定了卖国的二十一条条约,更是他义愤填膺,他毅然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举起了护国讨袁的大旗,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电影《知音》就是讲他在京城的一段传奇经历。

1916年11月8日,蔡锷因病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关注

蔡锷将军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邵阳市(宝庆府).亲睦乡蒋家冲的一个裁缝家庭.也有一种说法是出生在宝庆府武冈冈州山门镇水东大坝上。幼年时期在私塾读书.12岁中得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之后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今天的上海交大前身).


189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深造,那时候的中国在清政府的腐败下,山河破碎,国力薄弱.帝国列强虎视眈眈.民族危机随时爆发.蔡锷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开启了寻求救国的民族道路.

1900年蔡锷参加自立军,后来失败改名为“锷”之后再次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1904年回国的蔡锷将军,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教练新军.

1911年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锷担任零时革命总司令.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担任都督.并大力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担任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唐继尧为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国军三军.从四川.湘西.广西讨伐袁世凯.

1916年蔡锷病情恶化,9月去日本求医.11月8日上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在长沙岳麓山举行国葬,蔡锷也是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思想主张

实行“军国民主义”,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的救国主张.

人物趣事

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被许多野史所记载.很多被拍成电视剧作品.

文章参考蔡锷百度百科.邵阳名人蔡锷等文献.

+关注

蔡锷可是一位了不的人物,在近代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他是一个革命者,在清末发动无装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可以说他对革命,有着不小的贡献。大家知道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要知道老袁是什么人,他把所有人都玩于鼓掌之间。但是对于蔡锷他是有所敬畏,所以袁世凯决定将蔡锷弄到身边来加以控制。当要蔡锷去北京的命令传来,蔡锷身边的人阻止蔡锷,怕袁绍凯加害蔡锷。可是蔡锷还是毅然前往,当然袁绍凯并没有加害蔡锷。只是把蔡锷留在身边,蔡锷也从这开始韬光养晦。袁世凯这个野心家,当了大总统并不满足,想要恢复帝制,所以不顾众人的反对,一意孤行。但是袁绍凯对蔡锷的监视一点也没有放松,蔡锷明白袁绍凯一直在监视自己。所以变开始流连于妓馆,有个著名的故事,蔡锷和小凤仙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在麻痹了袁绍凯后,蔡锷悄悄的离开了北京。到日本拜访孙中山,准被发动讨袁战争。回到云南整顿兵马,发动了讨袁战争,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是很可惜,最终因为喉癌而英年早逝。可以说蔡锷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把一生都献给了那个伟大事业。







+关注

头条把这样一个尘封的问题推给我,想是看我骨骼清奇。

蔡锷生平各位都回答差不多了,都对,毕竟人出生到死是有定数的,这个没人能改的了。

蔡锷一生两件事,成全了他一世英名,一是响应时局,武昌起义后,于云南独立,二是袁世凯称帝,组织护国运动,打响反袁第一枪。

公元1915年初,民国报纸突然登出一个重大的消息,发布消息的是一个极为出名的人,叫冯国璋,消息也只有一句话“有关袁大总统想当皇帝的事情,我已经找他本人确认了,那纯属谣传,以后谁敢乱说话诽谤大总统,不要怪我的枪子儿不认人”。

冯国璋的声明是真的。他确实亲自从江苏跑到北京找到了大哥袁世凯,当面询问了袁大总统是否真的如传言一般要当皇帝。

袁世凯已经是大总统了,当年打天下时,冯国璋是北洋“四狗”之一,打仗厉害,深得袁氏重视,现在当皇帝是自家的事,便不是外人能口舌的了。

所以袁大总统说,我一个儿子是残疾人(袁克定),我一个儿子是文人(浪荡公子哥袁克文),我当皇帝有啥子用吗?将来传给他们,天下不就立马完蛋吗?

冯国璋相信了老大的话,所以有了上面发布的消息。冯国璋相信袁世凯不当皇帝了,可有一个人不相信,这个人便是蔡锷,蔡松坡。

这个人也将第一个站出来,打响反对老袁当皇帝的第一枪。

蔡锷,安松坡,1882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少时家贫,穷得就差要饭了。好在蔡锷命好,有两位更加出名的老师,一个是唐才常、一个是梁启超。他跟随老师学习新学,随后不久留学日本。这期间,蔡锷学的都是维新派的知识,走的是康梁老路子。可是1900年,唐才常一帮人被张之洞给来个一窝端,唐才常被杀。

年轻的蔡锷被血给浇明白了,没有枪炮是救不了国的,此后,他考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04年,蔡锷毕业回国,后进入云南讲武堂当军事教官。由于表现优异,得以执掌新军十九镇三十七协,也就是如今的旅长。手下大概有四千人。武昌起义,蔡锷借这四千人策动独立,成为新任云南都督。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长了心眼,怕再出意外,调蔡锷进京,好吃好喝,给闲置起来。这期间便遇到了风华绝代的小凤仙。这段故事是个传奇,是个令人肠断的故事,不提也罢。

当袁大头昏了头,真的要当皇帝的时候,蔡锷决定站出来,反对他。

在梁启超、小凤仙等好友帮助下,蔡锷历经艰辛,得以回到云南。

有个好老师是幸运的。蔡锷回到云南,便与老师梁启超一起制定反袁计划。尽云南之力,倾巢而出,占领四川,然后北出祁山,东下三峡,直入中原,北上幽燕,一举消掉袁大头。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通告,计划明年1月1日称帝。12月25日,袁世凯宣布成立中华帝国年号“洪武”。

蔡锷随即起兵讨袁。“护国战争”正式爆发。一声枪响,天下响应,袁世凯的皇帝梦玩不下去了。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

1916年11月8日,蔡锷去世。不知道在他离世时,想没想到过那个在烟花柳巷中的知已小凤仙。

+关注

蔡锷,字松坡,生于1882年,湖南邵阳人。1895年考中秀才,后受教于梁启超。1903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清末云南新军编练时,蔡锷任陆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旅长)。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云南省积极响应。1911年农历九月九日,云南陆军第19镇的官兵举行了武装起义,蔡锷被推举为总指挥。起义军很快便占领了云贵总督府,并活捉了云贵总督李经羲,历史上称为“重九起义”。起义成功之后,成立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公推蔡锷为都督。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作为地方实力派的蔡锷自然是笼络的对象。1913年,蔡锷被袁世凯调往北京任职,先后担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参政院参政等职。蔡锷在北京实际上被袁世凯控制了起来,后经谋划,流传比较广泛的就是蔡锷在名妓小凤仙的帮助下逃离北京,经天津到达日本,然后从香港转道河内,潜回云南。

袁世凯复辟帝制,开起了历史的倒车,不得人心。回到云南的蔡锷联合云南的高级将领,于12月25日向全国发表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并武力讨伐袁世凯。同时,蔡锷与唐继尧组织护国军。护国军第1军总司令蔡锷;第2军总司令李烈钧;第3军总司令唐继尧。

护国军第1军从昆明出发,向四川进军,开始了护国战争,其中蔡锷的部下朱德在泸州纳溪棉花坡之战成功阻止了北洋军的进攻。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袁世凯忧愤而死。至此,蔡锷率先领导和发动的护国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是这时的蔡锷将军已经重病缠身,由于长时间拖延不治而未得到及时治疗,在日本病逝,终年34岁。

+关注

蔡锷(1882年12月18日至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是中华民国初年杰出的军事领袖,一位叱咤风云的青年将领。蔡锷短暂的一生,却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向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敲响了丧钟。第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蔡锷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之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制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少年时期的蔡锷曾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又东渡日本学习。回国之后,积极参加革命运动。

1910年云南新军官兵五华山组织了“云南军都督府”,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之后,蔡锷联络滇,川,黔,桂,粤五省军队,联合抗击英法侵略者,并组织新军,为推翻满清王朝,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5年,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声讨。蔡锷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干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

+关注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一、学生时代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 蔡锷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东之亲睦乡一户贫农家庭(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幼年在私塾读书。13岁考中秀才。15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并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这时,中国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鹰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蔡锷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急迫的心情,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倾吐了满腔的爱国抱负。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在日本,蔡锷一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华的途径。1902年2月,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军国民篇》的文章,阐述了他的救国救民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

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他思想活跃,成绩突出,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当时,他虽然热切地希望变中国为世界第一等强国,但是还没有确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着从改革军事入手,帮助清廷革除弊政,借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二、发动起义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后应聘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广西陆军小学堂总办、广西陆军讲武堂总办等职。年轻英俊的蔡锷,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每天扬鞭跃马,威风凛凛,指挥练兵。他讲解精辟,技艺娴熟,要求严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久,云贵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当时,云南和全国一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以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的民主革命运动正在酝酿之中。大批同盟会会员和从日本回国的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分布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和新军第19镇中。他们活动频繁,积极策划和组织反清革命斗争。蔡锷虽未参加同盟会,却受到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的影响,暗中与同盟会保持联系,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协助。他向同盟会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

蔡锷生平

1911年(宣统三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蔡锷在就任云南都督后,积极更新人事,革除弊政,整顿财政,裁减军队,兴办教育,开发实业,使云南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蔡锷于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抵达昆明,这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义,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云南后的第三天,蔡秘密约集同志刘云峰、刘存厚、唐继尧、韩凤楼、沈汪度、殷承瓛、雷飚、黄永社等计划响应,预定于十二日发动,推蔡为总指挥,以新军为骨干。不料事机泄漏,初九日,云贵总督署的总文案熊范舆、刘显冶把新军不稳的消息密告李经羲和统制钟麟同,李、钟会商后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夜,蔡锷等知道事机迫切,千钧一发,遂约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自西北攻城,蔡自己率三十七协一部分攻东南门,次日中午,起义军胜利攻占云贵总督署。由于10月30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故史称昆明辛亥起义又被称为“重九起义”。

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举为都督。数日后,云南各府、州、县传檄而定,全省光复,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统治被彻底推翻 。蔡锷在出任云南都督期间,大力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受军民爱戴 ,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始终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原则立场。

蔡锷进京

1913年10月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蔡锷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另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他与蒋方震、阎锡山等11人组织军事研究会,深入研究各种军事学术问题。其间,他不断上书袁世凯,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献计献策,倾诉他希望建设一支强大武装力量的强烈愿望。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不仅对蔡锷改革军事的热望不予理睬,反而倒行逆施,疯狂地进行军事独裁和复辟帝制活动。

袁世凯自1912年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其政治野心不斯膨胀。他残酷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打击民主共和力量,同时篡改宪法,破坏责任内阁制,强化集权统治,朝着复辟帝制的道路疾进。

最初,蔡锷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他“宏才伟略,群望所归”。但是,1915年5月25日,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深深刺痛了蔡锷,使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8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北京出现了一个打着“筹一国之治安”旗号的“筹安会”,公然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接着,各类“联合会”、“请愿团”也纷纷粉墨登场,为帝制唱赞歌。12月,袁世凯完成了复辟帝制的准备,于12日宣布接受帝位,下令取消民国,改用洪宪年号。

三、护国讨袁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气愤已极,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于是他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与名妓小凤仙厮混,以蒙蔽袁世凯,暗中却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并初步拟定了赴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内容是:“云南于袁氏下令称帝后即独立,贵州则越一月后响应,广西则越两月后响应,然后以云贵之力下四川,以广西之力下广东,约三四个月后,可以会师湖北,底定中原”。这是个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颇具胆识的战略构想。

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在民主革命志士云集的云南军队中,从8月中旬“筹安会”成立时起,中下级军官就积极活动,酝酿发动讨袁起义。1915年9月11日以后,以唐继尧为首的团以上军官,又多次举行秘密会议,确立了护国讨袁的战略决策,并着手进行战争准备工作。蔡锷抵达昆明,加速了云南反袁武装起义的爆发。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唐继尧为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分别从四川,湘西和广西三个方向出师讨袁。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率4个梯团(旅)约8000人入川,拟对川边敌军突然袭击,出奇制胜,夺占叙州(今宜宾)、泸州诸要地,再北攻成都、东取重庆,尔后挥师东下,会师武汉。

四、四川战役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蔡锷组织指挥的四川战役,是护国军在大洲驿休整数日,士气复振,蔡锷决定对敌反攻。这次反攻,无论是在制定计划,组织协同,还是实施指挥诸方面,都有条不紊,果断坚决,在整个护国战争中,堪称精彩的一幕。3月16日,蔡锷令右翼赵又新梯团自白节滩经双合场进攻纳溪侧背,为主攻;中路顾品珍梯团一部由渠坝驿沿叙永河向纳溪正面佯攻,朱德,张煦两支队从侧翼向兰田坝迂回前进,阻击泸州援纳之敌,刘存厚师进攻牛滚场,威胁江安守敌,掩护主力攻纳。17日,几路部队同时向敌发起进攻,连战皆捷,朱德一路甚至挺进到距泸州仅几公里的地方。敌人退到纳溪外围组织环形防御。蔡锷见各路进展缓慢,恐合江之敌抄袭后路,遂于24日令各路军队撤出战斗,退回出发地。经此一战,敌主力“第七师将校伤亡殆尽,士兵损失过半,已无再战能力。”

护国军以弱于敌人的兵力,在饷弹两缺,后方接济时断的情况下,与号称精锐的北洋军奋战数月,虽没有夺占泸州,却牵制住了敌军主力,阻止了敌军的推进,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军队的行动,推动了全国反帝制运动的发展壮大。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泸州前线总司令张敬尧,见胜利无望,也在1916年3月31日与蔡锷达成停战协议。

五、逝世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是,这时蔡锷的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喉癌。1916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蔡锷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

+关注

本草百晓生 识本草 通史地

1911年9月16日,位于云南昆明的一队新军队伍,正护送一位前清巡抚出滇,而此时城内到处都洋溢在独立清廷的喜悦中。

这位前清巡抚就是李经羲,对蔡锷有知遇之恩。

早在六年前,也就是1905年,蔡锷这个只有23岁的留日学生,就成为满清各大巡抚争先要延揽的军事人才。只因在这年,蔡锷给时任湖南巡抚的赵尔巽,写了一篇力主行新政的全国倡议书,全文长达5万余言,自此蔡锷这个年轻人全国闻名。

时1905年,只有24岁的蔡锷,一回国。被各路封疆大吏,争先延揽。如湖南巡抚端方,就邀蔡锷担任湖南新军教练处帮办,兼武备兵目两学堂教官。原湖南巡抚赵尔巽已升为东三省总督,尽管如此还不是忘向蔡锷伸出橄榄枝,邀请他赴奉天练新军。同时广西巡抚李经羲则派人邀请蔡赴桂林。

当蔡锷回邵阳老家看望年老的母亲后,蔡锷最终决定去广西。于这年的7月22日,抵达桂林,李经羲立即让蔡担任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习官见随营学堂总理官。他们所创办的是广西陆军小学先后办了四期,毕业学生数百人,得意门生有白崇禧、李宗仁、黄绍雄、李品仙等人。往后他们是桂系军阀的新代表。

后来李经羲调到云南当总督,随后蔡锷也跟着去云南,充任第三十七协协统,手下诸如罗佩金、唐继尧、刘存厚、雷飈、谢汝翼等人,他们后来都是云南辛亥起义的显要代表。

蔡锷在这座四季如春的昆明城,写了一部兵书,主要搜集曾国藩和胡林翼治病的言论,这书定名为《曾胡治兵语录》。

一个军人怎么会去写书呢?

其实在未入伍前,蔡锷一直凭借其出色的文采,而大放异彩。他15岁的时候,就已熟读四书五经,童年参加县里岁试斩获头筹。当时监考官府尹十分喜爱小蔡锷,出的对子是“子男五十里”,下联同样需采用四书内容。“府尹二千石”。

17岁,进入长沙时务学堂。时担任教监的正是谭嗣同,总教习是梁启超。一年后,应梁启超之邀,赴日本求学。后弃文从武,考入日本士官学校骑兵科。

留日期间,因身体虚弱,各项体能军事训练不合格,但其它文化学科,成就优异。在体能训练中,尤其以翻杠、跳高、跳远等运动完全不合格。

为此常常受到日籍教官和小鬼子同学的轻视,蔡锷常对着同学好友曾叔子垂泪道苦。后蔡锷以王船山的一副“六经自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作为励志。要力学、困学以雪“东亚病夫”的耻辱。

一年后,蔡锷简直判若两人,凡是运动和户外训练,蔡锷都能位列前茅。

蔡锷有感李经羲对他情深意重,于是在发动军事起义时,已派人请李经羲迁赴法国领事馆避难,后来又派人送李出滇。总而言之,蔡锷是近代史上不可多得文武双修人才,懂得知恩感恩。

我只知道唐继尧

+关注

昨天参观了岳麓山,今天就给我推送蔡锷将军事迹,昨天有幸参观了蔡将军的墓地。

+关注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1],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2],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现在长沙市还有黄兴路,蔡锷路,就是纪念黄兴,蔡锷的

如果问起蔡锷将军的红颜知己是谁,可能很多人立马会回答道,小凤仙。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却是另外一位女子,她在蔡锷将军生前和蔡锷将军相依相伴,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红颜知己,那就是潘慧英。

蔡锷将军是近代有名的儒将,文武双全、一表人才这些词用在他身上最合适不过。一个是青年才俊,一个是红颜佳人,在民国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两人从相识到相伴,本来也可以是一对神仙眷侣,可惜时局动乱,蔡锷将军早逝,两人过早的就阴阳相隔了。

1911年的时候,蔡锷来到云南省,在这一年里,他和潘慧英相遇了。不过此时他已经结了婚,妻子在家里照顾双亲,蔡锷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处理军政之事,和家人聚少离多。潘慧英的父亲是当地的乡绅,在当地颇有名望,潘慧英从小就进私塾接受教育。她聪明好学,而且娇小可爱,从小就有不少人喜欢她,长大之后,媒人更是踏破了门槛。但是潘慧英却一个也看不上。

当时蔡锷在云南出任都督,平时公务非常繁忙,妻子又远在湖南朋友们都觉得他身边缺个女人照顾,就建议他再结一门亲事,并且为他举荐了潘慧英。在这之前,两个人已经见过。虽然潘慧英比蔡锷小13岁,但是像蔡锷这般优秀耀眼的人物,还处于少女时期的潘慧英很难不动心。潘慧英的温柔以及才貌也让蔡锷心神荡漾,而且潘慧英受到了高等教育,经常能和蔡锷产生一些思想上的碰撞,这给于蔡锷极大的安慰。1912年的时候,两个人办了一个简单的婚宴,只邀了一些非常亲近的朋友参加。潘慧英在嫁给蔡锷之后,并没有那种官太太的张扬,她很少和蔡锷一起在公共场合出现。蔡锷平时生活作风简朴,所以潘慧英身边也没有丫鬟,每次家里来客人的时候,都是潘慧英亲自下厨的。蔡锷的公务没那么繁忙的时候,便是两个人的二人世界,一直是亲密异常。

蔡锷于1913年的时候,被袁世凯派到了北京,携潘慧英与之同行。第二年蔡锷的母亲和他的原配夫人也来了北京。此前袁世凯已经开始怀疑蔡锷的忠心,其实蔡锷心里非常反对袁世凯的专制,为了降低袁世凯的猜疑之心,蔡锷开始表现的胸无大志起来,故意在花丛里面流连,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小凤仙。与其说他和小凤仙是红颜知己,倒不如说他只是利用小凤仙的身份来为自己辩护。

蔡锷之所以选择小凤仙,一是因为年纪比较小、思想纯,二也是因为小凤仙的气质也比较正,也有些学识,一方面可以作掩护,另一方面多少也能交流的下去。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小凤仙为了不暴露蔡锷的行踪,面对质问,坚决不开口,这才使得她的侠义之名广播开来,而他们之间亲密的“感情”也因为广为人知。不过这些都是表面现象,蔡锷在外面漂泊不定的日子里,会时不时的给潘慧英写家书。家书中,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股深情的相思。蔡锷死后,潘慧英虽然只有21岁,但却依然守寡到死,终身没有再嫁。

+关注

老袁手下一将军,负责云南省军事,反帝制先锋,英年早逝。事迹:反袁帝制。多说一句,您,文化基础,小学?

+关注

革命先烈

护法运动,在滇起兵,率先反击袁贼称帝!

+关注

蔡锷,字松坡,中国近代史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华民国初年的军事领袖。

1904年,从日本毕业归国的蔡锷,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1911年响应武昌起义,领导新军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从北京潜回云南,反对袁世凯称帝!1916年在四川击败袁军,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1917蔡锷因病去世,北洋政府为其举行了国葬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