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矛盾论主要讲的内容?如何在工作中实用?

矛盾论主要讲的内容?如何在工作中实用?

矛盾论主要讲的内容?如何在工作中实用?

1045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6-21 10:53:41
回答
共7个回答
+关注

《矛盾论》是毛主席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

《矛盾论》主要讲唯物辩证法,但里面也有大量的认识论。

寒牛出栏,根据原著主要内容,梳理一下《矛盾论》的哲学知识点,具体如下:

①内外因辩证原理。

它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②矛盾普遍性原理。

它告诉我们要承认矛盾,矛盾无所不在,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③矛盾特殊性原理。

它告诉我们要分析矛盾,要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不同阶段及矛盾双方的特殊性,不同性质矛盾要用不同方法解决,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④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原理。

它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分析事物的共性与个性,要把普遍规律与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⑤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原理。

它告诉我们解决复杂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也要兼顾次要矛盾,既要抓重点内容还要统筹兼顾。

⑥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辩证原理。

要想改变事物的性质,就需要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下功夫,创造条件,使得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转化。

⑦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原理。

它告诉我们工作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结合。

⑧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原理。

它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既要在同一中把握斗争性,也要在斗争中把握同一性。既要讲斗争,也要讲团结。

简单地讲,《矛盾论》主要讲矛盾法则,讲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是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经典教材。《矛盾论》给我们带来一个重要 的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

矛盾分析法就是辩证思维的过程,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

如何在工作中使用?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讲到,“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学习”。

为此,我们学习哲学,学习《矛盾论》主要就是学习其原理,学以致用,而不是用来吹牛皮。而学习《矛盾论》的关键在于应用它的观点、立场和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把书读活。

想要把《矛盾论》读活,第一步要把《矛盾论》读懂。

要搞懂原著的哲学概念,哲学原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结合现实工作生活来思考,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即可。

那么,初学者如何快速读懂《矛盾论》呢?

可以参考阅读释本,就是别人解读《矛盾论》的文章,最好是参考通俗版本,越通俗越好懂。这里推荐关注阅读寒牛出栏解读“矛盾论”的专栏文章——《矛盾论提高你解决问题能力》。

深入浅出的逻辑,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案例,让初学者快速读懂《矛盾论》,理解和掌握原著的主要哲学原理。

专栏链接:矛盾论提高你解决问题能力

(寒牛出栏)

题主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一、矛盾论主讲的内容?

1,矛盾法则是这个世界根本的法则之一。

2,矛盾论,是两种宇宙观,即;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3,矛盾具有对立同一性的。

4,矛盾相互转化的,相互朝着相反方向转化。

5,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相对性和绝对性。

6,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7,矛盾它具有动态性、生动性、暂时性、斗争性、发展性、相对性、同一性、对立性、绝对性、相互转化的,有条件的,而非固定僵化的。

8,矛盾表现的形式;非对抗性和对对抗性。

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是条件,或者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外因是条件。

10,一切事物的发展,始于矛盾,发展于矛盾,又终于矛盾,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

二、如何在工作中应用?

首先我认为;矛盾论提供给我们一个快速看清世界认识世界的思维视角,

其次,矛盾论提供给我们一个看清具体事物直达本质的方法论。

那么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工作本身就是矛盾,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也是矛盾,毛主席说我们要解决主要矛盾,

比如说,在工作中,决定你职位升迁有三个矛盾;绩效或者业绩是主要矛盾,其次是领导,最后是同事关系

1,绩效和业绩,我想不必多说,苦干+巧干,就能解决这个主要矛盾。

2,领导方面;这里我不想说拍马屁这种带有贬义的形容,我认为要投其所好,从小事做起,要用心。

举个栗子;比如领导工作忙,经常熬夜,熬夜对健康就是一种矛盾,我们知道,对身体健康对精力而言,最朴素的方法是充足睡眠和补充充足的营养,什么东西对熬夜所致亚健康会有帮助呢,你可以网上查查,买点回来,给自己,给亲人,给朋友,给领导一些。嘿,这里并不是让你专门给领导买,当然即使是专门给领导买的,你也要表现得不是,给的时候“顺便”强调顺便,而非专门,其次不要太贵重,能拿的出手就行。总之一个意思,“我家里父母或者谁谁谁,经常熬夜,买给家里人试试,平时看领导您也经常熬夜,要不领导您也顺便试试?”这样做给人感觉,你是一个很用心的人,而不是刻意拍马屁,刻意拍马屁落了下成。

工作中用心,我想上下级领导关系应该会比较融洽,按照这类解法,你与领导的矛盾相比应该差不多解决了。

3,同事关系:为什么要讲同事关系?有时候你的升迁,同事评价或同事风评也许考评依据之一。我们知道同事间是有矛盾的,你的竞争对手,与你工作上有接触的同事,或者与所有同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发生或未发生的矛盾,那么解法是什么?

举个栗子,比如你是吃货,可以时不时买吃的时候多买些,好吃的东西分给小伙伴一些,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比如你好喝酒或者抽烟,这很容易便和其中一大部分人打成一片,平时处事要看人长处,不要揭人短,热心些,不议论别人是非,以上这些,想必你的同事关系应该不会太坏,这样如果同事关系是考评依据之一,那么这个矛盾应该也解决了。

总结一个关键词,要懂得付出,先付出,这也是一个有格局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当然,你的直接竞争对手,不能指望用这种方法去感化他们,你们之间只有一种解法,要么你成功上位,你处在支配地位,慢慢驯服多方,或你们间争斗由明面转入案面,或对方出局走人,对方与你的直接竞争矛盾暂时消亡了。反过来说;要么对方上位,占据支配地位,你要么接受隐忍做长线斗争,要么选择走人。

总而言之,矛盾论,使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能快速做到一眼看穿本质,那么知道了症结所在,最好的解法,就是解决矛盾。

我是帅彭,读读书,看看报,不时分享些读书感悟,闲时分享有关企业融资、战略、战术、管理、组织、人才、文化,营销等相关领域经验知识,感谢优秀如你,能看到这里。

+关注

不陷入对错善恶,也不陷入精神跟物质执取一边走极端被精神束缚或被物欲驾驭,用精神驾驭物质,用追求物质的过程进一步实证升华精神,

+关注

《矛盾论》一文是毛泽东于1937年写的,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从时间上看,这篇文章写于抗战初期,主要是针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危害革命的教训;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集中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对立,等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表述,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文章。

举个例子。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抗战初期,面对日本法西斯的进攻和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这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矛盾转化成了民族矛盾——

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就成了全中国老百姓的期盼;此时提出并且实现“国共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因此,共产党人不计前嫌积极与国民党以及所有爱国力量团结抗日,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这就是抓主要矛盾。

再来看“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化。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中国数千年来存在着的一对矛盾——农民离不开土地,土地养育了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中国人。

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又不得不离开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怎样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呢?怎样才能让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呢?

于是,土地流转政策就应运而生——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归属的前提下,解决农民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让土地流转的利益回馈给农民。

简单说,无论是工作还是一家人过日子,面对是普遍存在的——上下级之间,婆媳之间,夫妻之间矛盾无处不在;不过,一个公司的主要矛盾是是什么?一家人过日子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都必须一一仔细分析。

有的公司缺乏资金,有的缺技术,有的急需人才的引进,这些都要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资金,CEO的水平再高,也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家人过日子也是一样,如果婆婆和媳妇成天都是互相看着不顺眼,那么,夫妻再怎么恩爱,这个家里会有一丝和谐的气氛吗?

小孩子不喜欢数学,家长偏偏要给他报个“奥数班”,这个矛盾的双方会转化吗?只有恶化,最后孩子很可能厌学乃至自残。

《矛盾论》的理论也许不怎么好理解;通俗讲就是一个字“势”,就是要认清事物发展的趋势;然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矛盾论主要讲的是斗争性,阶级斗争,和任何一切反动派作斗争。

辩证法仅仅适用于矛盾事物,而不是所有“唯物”领域,由于“唯物”领域还包括不矛盾事物,因此辩证法的唯物限定是错误的,应该是矛盾辩证法才是妥当的、正确的提法。

矛盾事物具有斗争性,不矛盾的事物还有很多,“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是错误说法,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人民内部矛盾要调解、化解、和解,矛盾是可以解决的,目标是团结、和谐、稳定。共产主义可以不存在任何矛盾,共产主义理想完全可以实现。建立人类命运、经济、健康、卫生、金融、和谐、稳定、发展等等共同体是当务之急,反对单边主义,支持多边主义,实现人类社会公平正义。

+关注

那我就讲讲主席自己是如何将矛盾论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吧。

要分析问题,首先得弄懂什么叫做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总括性的论述。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问题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也要用分析,不然,对着模糊杂乱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你就不能知道问题即矛盾的所在。这里所讲的分析过程,是指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因为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明晰,还不能做综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地解决问题。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因为这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形式主义的方法,在我们党内很流行,所以必须揭破它,才能使大家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所办的事才能办好,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胜利。——《毛选,反对党八股》


这段话告诉我们几个信息:

1.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或者说是矛盾的表现形式。

日常生活中,我们直接接触的是表象,也就是问题。比如今天中午吃什么?其背后就是可以吃的东西很多,而我们只能挑一种或者有限的几种吃的矛盾;领导为什么骂我?背后可能就是我们所做工作的结果和领导预期间的矛盾。透过问题的表象,找到矛盾的双方,是利用矛盾分析法的第一步,也就是上文谈到的“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问题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2.调查研究的过程除了对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很重要,同时也是分析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

调查研究什么呢?就是和问题所指向事物相互关联的各个方面,在前两周《从疫情到地摊经济:万物互联的世界》这篇文章里我谈到,分析事物的矛盾,必然得去分析事物间的联系,因为矛盾本身就是一种联系的展现形式。分析之后,还要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

3.最后一句话进行了小结,完整的矛盾分析过程应该包括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部分,这样“我们所办的事才能办好,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胜利。”

上面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的一般理论,现在我们就着《论持久战》看看主席是如何运用这一理论的。《论持久战》整体采取的是总分总的结构。亦即在开头先把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然后再详细对每一个结论进行论证。

第一到第八段起名问题的提起,是对当时时代背景,一般情况的介绍。我们都知道1937年卢沟桥事变意味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论持久战》首次出版于1938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华北华东的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全部陷落,局势看起来并不太妙,我想在1938年,任何一个国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中日战争的前途将走向何方?中国会亡国吗?中国会胜利吗?如果中国胜利,又将如何胜利?后面几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应有之义。


在这个问题当中,矛盾着的双方是谁呢?这是很明显的,中国和日本。至于谁会胜利这一问题,即使是三岁小孩,也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因为无非要么中国胜,要么日本胜,所以关键不在于做出判断,而是如何做出判断的,或者说根据是什么?主席在阐述自己的根据前,先对另外两种错误的看法,亦即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了简短的介绍和批判,并对1937年以前已经发表的关于中日战争的看法进行了复述,提出了抗日战争能够胜利,但是只能通过持久战胜利的总论点。

第九到第十二段,起名问题的根据。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对矛盾双方基本特点进行分析的过程。在分析之后,主席认为中日双方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

中日双方的战争就是中日双方这些基本特点的比赛,中日战争的“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生出来”。


第十三段第二十九段,就是综合上述这些特点,对亡国论、爱国志士的悲观情绪、速胜论三种情况作了详细的反驳,指出三种看法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基本内容如下

第三十到第五十段可以说是文章最精华的部分,分析了为什么中日战争是持久战以及持久战的三个阶段。首先主席承认敌强我弱,敌是优势而我是劣势,但是优势和劣势是相对的,敌之优势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劣势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通过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敌虽强,但敌之强将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减杀,不过此时还没有减杀到足以破坏敌之优势的必要的程度;我虽弱,但我之弱已为其他有利的因素所补充,不过此时还没有补充到足以改变我之劣势的必要的程度。

这导致我们前期会遭遇一定程度的失败。但情况将会继续变化,直至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战争之延长而发展,必能继续改变着敌我强弱的原来程度,继续变化着敌我的优劣形势。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这就规定了战争必然是持久的,而不能是速决的。

将这一总体过程进行划分,自然而然就是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之优势尚未被明显消杀,中国领土将会大片沦陷,但中国已经展现出明显的进步,苏联开始给予援助,敌人的内部的衰败因素开始发酵,士气已开始表现颓靡,财政和经济已开始表现其竭蹶状态,人民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已开始发生;

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在第一阶段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抗战的关键,敌将尽力巩固已占领地区,搜刮中国人民,动摇买办资产阶级政府,我之任务在于发动广泛的游击战争,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号召全国坚决地维持一个统一政府,争取国际援助。

第三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加强国内团结,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直至将日本打到鸭绿江边,结束这个战争。

三个阶段总结起来,便是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文章到这,已经把中日战争的基本逻辑分析完毕了,也就是完成了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三个部分,最后就是如何解决问题了,解决问题分为纲领和具体的措施。纲领侧重一些原则性方面的东西,具体的措施则是实打实的方法。文章剩下的部分,除开最后两段对结论进行升华之外,基本上都在谈这两部分。

以上便是《论持久战》一文的基本结构,主席完完整整的按照四个部分,给出了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步骤。我在文章开头就提到了,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实际上,运用矛盾分析法的过程,一定同时运用着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观点。


联系观点。比如第二十五段中的论述

中日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我们把抗战和建国联系起来看,是正当的。说日本也能获得改造,是说日本统治者的侵略战争将走到失败,有引起日本人民革命之可能。日本人民革命胜利之日,就是日本改造之时。这和中国的抗战密切地联系着,这一个前途是应该看到的。

发展观点。比如第一段中反驳亡国论者的论述。

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一向都说:这些议论是不对的。可是我们说的,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一半因为我们的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够,一半也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针和做法。

再比如第三十一段对为什么现实是敌强我弱的论述。

既然敌之优点只有一个,余皆缺点,我之缺点只有一个,余皆优点,为什么不能得出平衡结果,反而造成了现时敌之优势我之劣势呢?很明显的,不能这样形式地看问题。事情是现时敌我强弱的程度悬殊太大,敌之缺点一时还没有也不能发展到足以减杀其强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我之优点一时也没有且不能发展到足以补充其弱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所以平衡不能出现,而出现的是不平衡。

量变质变规律。比如第四十一段关于论持久战第一阶段我方形势变化的论述。

三个阶段中,敌我力量的变化将循着下述的道路前进。第一阶段敌是优势,我是劣势。我之这种劣势,须估计抗战以前到这一阶段末尾,有两种不同的变化。第一种是向下的。中国原来的劣势,经过第一阶段的消耗将更为严重,这就是土地、人口、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文化机关等的减缩。第一阶段的末尾,也许要减缩到相当大的程度,特别是经济方面。这一点,将被人利用作为亡国论和妥协论的根据。然而必须看到第二种变化,即向上的变化。这就是战争中的经验,军队的进步,政治的进步,人民的动员,文化的新方向的发展,游击战争的出现,国际援助的增长等等。在第一阶段,向下的东西是旧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量上。向上的东西是新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质上。这第二种变化,就给了我们以能够持久和最后胜利的根据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当否定因素超过肯定因素,事物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实现发展。否定并不代表坏的意思,实际上代表的是新的质,就像上一段谈的,政治的进步,人民的动员,文化的新方向的发展,游击战争的出现,国际援助的增长等等。在第一阶段,向下的东西是旧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量上。向上的东西是新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质上。”旧的东西是造成现在局面的东西,或者说是现在局面的肯定因素,待得新的东西,也就是否定因素,不断壮大,否定现有的局面,我们就进入战略相持乃至战略反攻阶段。

分析和综合。主席调查研究,分析矛盾,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过程。

表象和本质。无论是亡国论者还是速胜论者,他们都只看到了抗战的部分表象,没有分析表象背后的本质,因而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主席正是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才得出中国能够战胜日本,但是必须通过持久战的论断。

必然性和偶然性。比如第十五段关于日本必然失败的论述。

我们的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中日两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战争。在我们的敌人方面,首先,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它已处于退步时代,不但和英灭印度时期英国还处于资本主义的进步时代不相同,就是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也不相同。此次战争发动于世界帝国主义首先是法西斯国家大崩溃的前夜,敌人也正是为了这一点才举行这个带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所以,战争的结果,灭亡的不会是中国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集团,这是无可逃避的必然性


逻辑与历史。逻辑指的是事物发展所将经历的进程,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历史指的是实际将发生的事。论持久战给出的正是抗日战争发展的一般逻辑,而具体的事实将如何发展,是没人知道的,这一点,主席在文中第三十五段也进行了论述

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所以,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现实与可能。如果理解了历史和逻辑,那么现实和可能就很好理解了。可能指的就是抗战胜利的可能性,现实就是如何促成胜利的可能性转化为客观现实,这就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合理的纲领和方法。

好了,现在让我们跳出《论持久战》,把这一整套的思维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尝试思考下我们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如果你是学生,可以思考一下如何使学业更进一步?

如果你是公司职员,可以思考一下如何使薪水有所提高?

如果你是公务员,可以思考一下如何才有可能获得提拔?

如果你是创业者,可以思考一下如何才能使事业做的更大?

实际上,可能你会发现,只要面临的是足够困难的事,那么大都需要打一场持久战。也大多需要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

在防御阶段,困难强我们弱,我们通过努力奋斗,可以逐步克服困难,待得最初一些容易解决的困难被克服了,我们可能就进入相持阶段,也就是现在常常说的瓶颈期,这个瓶颈期是最为关键的,能不能度过它,往往决定了我们做这件事的前途。正如《论持久战》文中谈到的“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度过瓶颈期之后,我们就进入战略进攻区,这时候往往大势已成,我们的任务就是收割胜利的果实。

哲学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事特办。既然要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矛盾论,那要看你是什么实际工作了。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