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时候也是搜罗各种历史资料(主要是官方史料留存,其他作为辅助史料),进行取舍,判断真伪,相互映照,然后才进行著述。选择史料的时候会出现差错,在著述之时也难免出现笔误,出现纰漏在所难免。
春秋时期的秦宁公、秦宪公其实是一个人,嬴姓赵立,他的原名是赵立。到底是哪一个称呼才是准确的呐?我们根据《史记.秦本纪》以及《史记》其他有关嬴姓赵立的中有如下记载:
1、十二年,伐荡氏,取之。宁公生十岁立,立十二年卒,葬西山。(《史记.秦本纪第五》)
2、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竫公子立,是为宁公。(《史记.秦本纪第五》)
3、宪公享国十二年,居西新邑。(《史记.秦始皇本纪》)
以上都是《史记》的记载,嬴姓赵立这个秦王却出现了两种称呼:秦宁公、秦宪公。按照《史记》通常的惯例以《史记.秦本纪第五》为准,《史记.秦始皇本纪》作为辅助,秦宁公的称呼似乎应该是对的。(春秋初期秦国部分世系图,按照《史记》记载,嬴姓赵立为秦宁公,实际为秦宪公)
那么《史记.秦本纪》的原始史料来自于哪里呐?绝大部分来自于《秦记》,其他各种史料记载作为辅助,也就是司马迁以《秦记》为蓝本,结合其他史料写作而成。如楚国的历史大都来源于《梼杌》,周、鲁国、燕国、齐国等诸侯国的国史是《春秋》,司马迁的主要史料来源于此。
《秦记》是秦国被封为诸侯之后到秦王子婴车裂赵高为至的秦国官方史书,由秦国的史官记载,可信程度非常高,司马迁依此作为蓝本写作《史记.秦本纪》等。本来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后将《秦记》作为史料附加在后,以作为《史记》的参考,可惜的是《秦记》在汉朝的时候已经散失了,有零星的注释记载了《秦记》的存在和记载内容。
《秦记》中嬴姓赵立是明确为秦宪公,而不是什么秦宁公,《史记》中也前后矛盾,但有鉴于《秦记》已经散失,无从考证,以《史记.秦本纪》为准,所以后人大都认为秦宁公、秦宪公都可以,以秦宁公为准。(陕西宝鸡博物馆藏,先秦重器秦公钟)
没有确实可信的考古发现之前,秦王嬴姓赵立称呼秦宁公、秦宪公都可以,以秦宁公为主要称呼。(秦公钟铭文图)
1978年1月,陕西宝鸡市宝鸡县(现在的陈仓区)太公庙村出土一大批春秋时期秦国的窖藏青铜器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公钟、秦公镈(BO)。
最关键的是秦公钟、秦公镈之上有铭文,这些铭文承载的信息让秦王嬴姓赵立的称呼真相大白于天下。出土的秦公钟、秦公镈的铭文是一致的,全文如下:
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赏宅受国。烈烈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蛮方。公及王姬曰:余小子,余夙夕虔敬朕祀,以受多福,克明厥心。 盩和胤士,咸畜左右。 々允义,翼受明德。以康奠协朕或(国), 盗(肇)百蛰,具即其服,乍厥稣钟云 音鉠鉠 ,以皇公,以受大福,屯鲁多 ,大寿万年。秦公才(在)立(位), (膺)受大命,眉寿无疆,匍有四方其康宝。”(陕西宝鸡秦公钟、秦公镈铭文)
铭文共计135字,铭文记载的是秦王嬴姓赵立(秦宪公)的儿子秦武公祭祀先祖的礼器,这里面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武公曾祖父)、秦静公(秦武公祖父)、秦宪公(秦武公父亲),没有什么秦宁公的称呼。(秦公镈青铜器图,有135字铭文,秦武公祭祀自己的祖先的礼器)
按照史书记载,秦国春秋前五代的世系是这样的: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秦武公,秦武公在祭祀的青铜礼器之上不太可能将自己父亲的名号搞错了,而且不是一种礼器上有这些铭文,而是多个青铜器上都是这样的铭文。这也就可以明白无误的证明秦王嬴姓赵立是秦宪公,而不是秦宁公。(秦公镈铭文图)
按照史书记载,司马迁将《秦记》附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后,就是要将史料和自己著述并举,以供勘察纰漏,从这一点来看,司马迁是由于笔误才造成这种情况。
秦宪公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国君,是一位政治上很有作为的国君。秦宪公(公元前724年-公元前704年),《史记 秦本记》,误作秦宁公。秦宪公,嬴姓,赵氏,名立,秦文公之孙,秦静公之子,公元前715年-704年在位,一共执政11年。
我是逐梦,感谢邀请。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根据其一生的功过评价的文字。
宁:裕以安民曰宁;渊衷湛一曰宁;端重自毖曰宁。
什么样的人可以获得宁的谥号呢?
使人民富裕安宁;人君胸怀宽广,沉静合一;端庄稳重,自然死亡。符合这任意一条,谥号都可以用宁字。关于秦宪公的历史记载相对较少,根据现有记载来说,貌似都不符合“宁”这个谥号。
再来看看“宪”这个谥号。
宪:博闻多能曰宪;赏善罚恶曰宪;行善可记曰宪;在约纯思曰宪;圣能法天曰宪;圣善周达曰宪;创制垂法曰宪;刑政四方曰宪;文武可法曰宪;聪明法天曰宪;表正万邦曰宪;懿行可纪曰宪;仪范永昭曰宪
宪这个谥号涉及的方面好多:见闻广博、能力突出;赏善罚恶;做了善事等等,来看看赵立符不符合。他继位后,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将都城迁移到了平阳地区,以这个地区做都城使秦国更加接近周天子,也就是接近中原地区;同时平阳地区更为富饶。他在位期间攻打荡氏,灭了荡社,与附近的少数民族作战,史书评价其“昭合皇天,以虩事蛮方”也就是符合“圣能法天”这一项,如果就根据其功绩来说,他的迁都意义重大,也可以说的上是“创制垂法”,所以给其谥号“宪”比较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