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石塘网邀请
在历史上因改正自己错误而成功的人物,总的来说还不在少数!
其中的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善于纳谏,汉武帝刘彻的轮台思过,但我认为真正把自己由一个横行乡里的恶少年变成为一个有利于国家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
我在此说的这个人就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周处!
周处,三国时期吴国人,父亲周舫是东吴的鄱阳太守,是典型的官二代。
周处自幼习的一身好武艺,但因缺乏教导染的一身恶习,标准的市井恶棍、横行乡里,人皆恨之,而周处尚不知道自己的过失。
有一年的某天,周处问一老汉:现在时政和谐、年成丰收,大家为什么不快乐呢?
老汉答道:现在南山有猛虎、东海有蛟龙,害了许多人的性命,有何而快乐可言!
周处自恃深有勇力,于是自告奋勇孤身一人上南山射杀猛虎,又手持利刃下海搏杀蛟龙。
周处与蛟龙在海中搏斗三天三夜、时沉时浮。
人们都以为周处与蛟龙一起同归于尽,于是都在欢乐庆贺,人们常说乡里有三害:南山猛虎、东海蛟龙还有周处,如今三害都没有了。
周处杀姣归,以为人们会像迎接英雄一样迎接自己,但听到的却是人们都在庆贺自己的死亡。
于是周处猛然意识到,自己一贯的所作所为深为人们所痛恨,于是决心痛改前非。
再后来周处找到当时的著名学者陆云和陆机,向他们虚心请教改过自新。
经过陆云和陆机的教导,后来周处努力学习、积极上进,成了后来晋朝的一名将领,为国立下了战功!
诚谢悟空邀请:
唐太宗李世民,战国时期的赵之名将廉颇,三国时的周处都有知错能改的过往,我认为最典型当为汉高祖刘邦:他真是因为努力改正自己的每一个错误而走向成功的。
这老儿,亭长出身,是地道的无赖流氓,但能在短短八年时间里开创大汉基业与他听信劝谏,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戚戚相关:
1. 韩信投奔刘邦后得不到重用,就逃跑了,这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的故事!刘邦认为一个无名小卒,不值得萧何连夜追赶,慧眼识珠的萧何说:“韩信是当今奇才,简直是国士无双呀”!刘邦接受了萧何的建议,登坛祭祀,拜韩信为大将!后来韩信“攻必克、伐必取”成为汉初三杰之一,为刘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2.刘邦率军攻入秦宫后,沉浸在靓女美食中,贪图享乐,悠哉游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听说后,利用前车之鉴当面谏言,最终使之醍醐灌顶!才有了还军灞上,约法三章的壮举!后来终于赢得秦的民心,战胜了楚霸王。
3.楚汉相争进入相持阶段,韩信趁火打劫,要官要权,派使者向刘邦申请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大怒,骂道:
“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刘邦恍然大悟后,立即假戏真做:“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真钦佩他随机应变的能力!并派张良到齐封韩王为齐王。后来,韩信赅下利用十面埋伏的计谋灭了项羽!
历史上因为改正自己的每一个错误而成功的人,汉高祖刘邦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刘邦起于民间,农民出身,做到秦朝最基层的小吏:亭长,借秦末大乱而加入反秦大军,最后推翻秦朝、消灭项羽,建立汉朝,成为皇帝。
当初,刘邦成功的希望是极其渺茫和艰难的,但他最后竟然成功了,而他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于在关键的时候改变关键的错误,采取关键措施,实现关键转折。在每一次险象环生中,刘邦都是因为及时改变自己的错误而度过难关的,最终他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一、韩信伸手要封王,刘邦勃然大怒,张良劝说后,改正错误。前203年,韩信即将平定齐国,内心开始躁动,他修书一封送达刘邦,因功要赏,要求刘邦封他个假齐王。刘邦正在鸿沟,同项羽两军对垒,你死我活,正在拼命的当口,韩信却来伸手要王,刘邦看信后,勃然大怒道:“老子困在这里,日夜盼着他率兵来助,他却伸手要王!”立即决定派兵攻打韩信。
就在这君臣即将决裂之际,张良踩了刘邦一脚,附耳对刘邦说了几句,刘邦立即改口说:“大丈夫平定天下,要做就做个真王,做什么假王呢?”随即派张良带着印赶到齐国,册封韩信为齐王。张良的建议是,目前项羽还打不赢,怎么能阻止韩信称王呢?不如顺水推舟封韩信为王。刘邦觉得有理,立即改正错误,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倘若依着自己的本意来,与韩信决裂,那么后来在项羽派人游说韩信反汉中立时,韩信会毫不犹豫地反叛刘邦,并以齐国为根据地,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那样的话,刘邦统一天下的进程,会要慢很多,难很多,甚至功亏一篑,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二、与项羽划沟而治后,听从张良、陈平建议,撕毁和约,追杀项羽。前203年冬,刘邦为了救被项羽俘虏了的父母妻子,派了手下侯公去楚营同项羽讲和,项羽也正是要死不活的时候,粮食短缺,兵力锐减,项羽同意讲和,双方议定以荥阳东南20里的鸿沟为界,西属汉,东属楚,划沟而治,和平共处,然后,项羽释放了刘邦家小,整军东去。
作为刘邦,也觉得能够救回家人,还能保有西部大片江山,并与项羽和平共处,是个不错的结局。刘邦正安排军队西归,张良、陈平来汇报,说当初我们建议与项羽议和,主要目的是为了救回你的家人,如今家人安全回来,正好心无掣肘,可以全力一搏,正好项羽走之不远,放虎容易捉虎难,不如乘胜追击,消灭项羽,一统天下。
刘邦一听,恍然大悟,立即改正自己的错误,决定率军东进,追击项羽,又命韩信和彭越出兵,三路夹击项羽,于是,这才有了垓下之战,才有了四面楚歌和八面埋伏,才有了项羽兵败,乌江自刎,才有了刘姓的大汉王朝。刘邦倘若想做正人君子,不背信弃义,肯定当不了皇帝。正因为他背信弃义地改变了自己的决定,才一举灭亡了项羽,完成了统一大业,当上了皇帝。
人不是神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犯些错误,在工作和生话中不断调整着自已,这样才能使人不断进步,我国历史上的名人大都能做到改正自己的错,成就了一代名人。
在历史上,那些名人是改正自己的每一个错误而成功的?
一,我自己认为非唐太宗李士民莫属,李士民一生中可圈可点改正缺点错误的事最多,就连他自已的在弦武杀兄弟们的事情都能听谏写进历史,这件事放在任何一个帝王身上,在他活着的时候决对不会容许那样写。
二,经常看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土民在成为皇帝之后,谏官魏徵在朝堂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力谏李士民的错误几百次,次次戳中要害,不给李士民留一点面子,让李士民下不来台,中国历史上能这样纳谏改正自己错误的名人李士民应当是第一人。
谢邀!@悟空小秘书,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每个人都会犯错,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成功。有人拿犯错当经验,有人那犯错当借口,对待错误的不同方式,也决定了未来发展路径。是否一而再犯,抑或一扫前耻,更是取决于背后对待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小编把历史名人改正错误划分了类型并进行相关讨论:
依据对待错误的态度,我们分为主动型改正和被动型改正两类,总体上来说都是积极的对待错误,结果往往也能起到促进个人发展。所谓主动型就是依靠自己发现并改正的一类人;被动型就是依靠他人指出并改正的一类人。
实例分析
(1)被动型
——汉武帝
西汉武帝统治后期,由于先前的好大武功等原因,造成社会矛盾激化,汉武帝及时发现并改正,于是我们看到著名的《轮台罪己诏》,使得汉武大帝一生最终功大于过,不仅保住了开创的盛世,也奠定了西汉中后期的发展。这也是一国之君,公开承认自己错误的一个典范。
——唐太宗
唐太宗与大臣魏征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他创造的贞观之治与他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是密不可分。需要说明的是他本人也有善于总结自己错误的品质。
(2)主动型
——曾国藩
曾国藩可谓是对近代历史发展影响巨大的一个人,也是毛泽东最佩服的人之一,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我们熟知他大都是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他创办了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等。其实,相比他这些宏观的功绩,小编觉得,他善于发现自己错误并改正的品质,更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能够从《曾国藩家书》以及其它资料中可以看到,曾国藩十分注重自我的省思。简单来说,就是要时时刻刻内观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要求。省思的方法有二,第一是静坐反省,第二是记日记。
上述历史名人善于改正错误,是他们成功的一个关键。除此以外,小编认为:
(1)无论哪种类型改正错误,其改正背后都反映个人胸怀,更深层次的是个人成长。汉武帝、唐太宗等人善于改正自己错误,固然与所处位置以及面临的实际、历史经验有直接关系,但也是胸怀宽广以及不断成长的表现。与他们相比,隋炀帝、宋徽宗等人则是典型的心胸狭隘、自我欺骗、拒绝成长的君王,其下场也不同。
(2)善于改正错误是一种勇气,更是认识自我的表现。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和改正错误,一方面是觉得会没面子,另一方面我们不敢面对,本质上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3)自省和深度思考是最好的改正错误和预防犯错的方法。曾国藩写日记的方法是我们很好的借鉴,有时候想和写是不一样的体验,效果也不一样。
以上呢,是小编就这些问题的回答,欢迎留言讨论!
(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看到有人说周处,
有人看到了周处的改邪归正,
却没人看到周处的结局。
初中时学习“周处除三害”的文言文,很多人会认为,周处就是个为害乡里,没有家教的贫苦少年。
其实不然
周处,是个官二代,他爹父亲周鲂,是东吴的鄱阳太守,周氏在当时是江东豪族。所以,有这样的家族势力,周处即便为恶乡里,也没有被当地官员绳之於法,更没有被愤怒的百姓打死。如果,是个普通的贫穷少年,早就被县官老爷抓起来,当做政绩,上表朝廷了。
周处改邪归正之后
凭借强大的家族势力
周处顺利出仕,在东吴任东观左丞。后又做了无难都督。
东吴被西晋灭亡之后,
周处没有以身殉国,而是又出仕西晋,累迁任新平太守,又升迁为御史中丞。
西晋末年,
氐人齐万年叛乱,令周处跟随夏侯骏西征齐万年。
当时周处的母亲还健在,有人劝周处可以以这个理由,拒绝这份差事。
周处认为“忠孝之道,怎么能够两全。”拒绝了这份好意。
氐人驻扎在梁山,有七万人,夏侯骏逼迫周处带五千兵进攻。
以身殉国。
熟悉了这段历史你会发现
周处的“改邪归正”,却没有秉持孔子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周处,是耿直的被夏侯骏害死的。
据我所知有两个人一个是晋朝大将周处,年轻时他是地方上一霸,因为家族势力在地方上强大,所以欺凌弱小,被称为地方三害,他知道后把其他两害除了,自己也改邪归正,受到后人敬仰,但是最后他们家在他儿子手上还是被灭族了,原因还是因为这个,还有曾国藩,他的著作中就不断劝人反省饼给足自己改正方法,这也是他伟大之处,值得我们学习,能改错的,真不容易
1、春秋战国时期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和齐王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2、战国时期赵国的老将军廉颇和名相蔺相如的故事。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负荆请罪,将相和和好,敌国不敢侵犯。3、晋朝的周处打死猛虎、斩杀蛟龙、并改正了自己脾气不好,随便打人骂人欺压百姓的错误,三害既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4、还有那位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也是一位闻过则喜,知错能改的贤主,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如此等等,还有很多的例子,恕不详述。
曾国藩,袁了凡。
刘邦。
(1)知错能改,重用韩信。
韩信最初跟着项羽,不受重用,就投奔刘邦,刘邦觉得韩信很一般,只让他做了治粟都尉(负责生产军粮一类的官),韩信就逃跑了,萧何连夜去追。
等到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刘邦大骂萧何,你跑啥?萧何说我追韩信。刘邦又骂说,韩信有什么好追的,你骗我!萧何就说啦,韩信奇才,国士无双呀!刘邦说那我用他当将军,萧何说官太小啦,刘邦说用他做大将,萧何说这还不够,要举行拜将大典,昭告全军,刘邦立马采用。
知错就改成果:韩信为大汉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论个人成就,排名前三。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卷92)
(2)一边洗脚一边骂书生。
刘邦文化不高,也瞧不起读书人。有一次,郦食其来拜见他,刘邦一边让两个美女给他洗脚,一边大骂郦食其,说你这个竖儒!郦食其不慌不忙,对刘邦说了一番话,刘邦立马起身道歉,整理妆容,拜见郦食其。
知错就改成果:郦食其劝降陈留秦军,其弟郦商率兵4000加入刘邦军。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3)入秦之后,专好美食美酒美女。
刘邦入秦之后,一度为秦朝宫中酒食车马美女所迷,整日享乐,谁劝都不听,最后张良说服了他,退军灞上,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
知错就改成果:刘邦其后能有巨大的号召力,基础资本就是来源于这个时期的约法三章,赢到了民望。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4)张良,陈平踩刘邦脚。
楚汉相争,两军对峙,韩信趁机要挟刘邦,让他立为假齐王,刘邦破口大骂,老子还等你来救我呢,你倒想当王!张良陈平踩他的脚,刘邦立马醒悟,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马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这才发兵。
知错就改成果:韩信定心帮助刘邦,最终打败项羽。
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这个人,最大的长处是长了一双毒眼,看人非常的准,知人善任,知错就改,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是他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的根本的资本。
对与错是相对的。没有人能改正自己的每一个错误。甚至有时就不能明确是否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