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句老话,叫“女人当家房屋倒塌”,秦献公能够继位,也是一个女人给了他机会。
年轻时的秦献公的确很悲催,他贵为秦灵公的太子,结果被叔祖父抢走君位,因此被迫流落魏国寄人篱下,几乎什么都没有。
而不久后,把持秦国朝堂的秦出公之母秦小主夫人,把秦国嚯嚯得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秦献公暗中积蓄实力,凭借着秦国上下对于秦出公母子的高度不满,加上他的妥善经营,在秦国诸臣百姓支持下,最终成功回到秦国夺回王位。
秦献公名连,即位前被称作公子连,也叫作嬴师隰,他的父亲就是秦灵公肃。
只不过,秦灵公在秦国史上并没什么太大的作为,而他薨后,其叔父嬴悼子凭借手中实权与威望夺取了君位,也就是秦简公。
公子连毕竟是秦献公的儿子,他害怕被自己的叔祖父秦简公所害,为以防不测,当时才十岁的他出走魏国寻求庇护,而这一走就是将近三十年时间。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彼此之间的人员流动相当自由,就算是公爵王室的子弟也是如此。
三家分晋之后战国开始,而早期三晋之首的魏国实力强悍,几乎雄霸中原,所以对公子连这么个烫手山芋也没太犹豫,魏国收容了公子连,秦国也不敢怎么样。
秦简公虽然是夺位袭爵,但他确实是个非常杰出的君王,至少相较于秦灵公而言。
在秦简公执掌秦国期间,秦国上下开始打破规制,纷纷佩戴刀剑,秦国在各方面都有了长期发展进步,不过那时魏国屡屡伐秦,秦国开始修筑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
秦简公薨后,其子嬴仁继位,也就是秦后惠公,秦国由此进入“四代乱政”时期,而秦后惠公时期进攻河西失败,被魏国打得节节败退。
嬴仁薨后,仅留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其王后所生的嬴昌,即后来的秦出公。
嬴昌继位的时候只有两岁,都还没学会说话,因此朝政由其生母把持,这位生母在史料中并没有留下姓名,只是被称作秦小主夫人。
虽然说古代有能耐手腕的女子也不是没有,可绝大多数情况下,干政的女子都会把国家弄得一团糟,毕竟那时的女子几乎没有机会受教育。
秦小主夫人也是如此,按照先秦时代的规矩,她既然是王后,也必然出身显贵,可这位秦小主夫人的能力实在不怎么样。
秦小主夫人重用娘家外戚与身边的内侍,与秦国的嬴氏子孙公室产生了极大冲突。
由于秦小主夫人的乱来,秦国的贤能之臣纷纷出走他国,或者直接隐退,而秦小主夫人为了笼络手下之人,大把撒钱,把本就不充盈的秦国府库弄得几乎空竭。
为了维持统治,秦小主夫人大规模增加税赋,把秦国朝堂内外弄得一团乱,百姓们与贵族朝臣都怨声载道,秦国的公室、群臣与百姓们都极其反感秦出公母子。
秦国被弄成了如斯地步,作为其死敌的魏国当然很清楚,当时在位的魏武侯想着趁此机会废掉被秦国上下所厌弃的秦出公母子,扶持一个听魏国话的秦君。
既然扶持,自然要找个与魏国关系密切的秦国公子,毫无疑问,公子连就是最佳人选。
公子连也有很强烈的归秦之愿,毕竟他乃秦灵公子嗣,当年若非他年少力弱,被自己的叔祖父夺位,那秦国的王位自然也是自己的。
但对于魏武侯的提议,公子连却拒绝了,表示自己还没有那个心思,实际上,公子连并不是没有归秦继位之心,而是他看清楚了魏国的盘算。
公子连怕魏国帮助自己回国继位之后,从此之后秦国就会被魏国拿捏,受到魏国的制约,而自己终究是秦国人,不愿做出损害秦国利益的事情。
但大位始终还是要夺的,公子连拒绝了魏武侯,也同时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
毕竟也在魏国待了将近三十年,公子连经营的力量也并不弱,加上秦国想要反了秦出公母子的人实在很多,所以帮助公子连的秦国人也很多。
短短一年光阴,觉得时机成熟了的公子连动身回秦,在辞别魏武侯时,公子连称若自己成功继位,那么他保证魏武侯活着的时候,秦魏决不为敌,这让魏武侯很不爽。
公元前385年,公子连归秦被迎奉为君,秦小主夫人得知后立刻派兵围剿,然而派去的人早就被安排好,不仅没去进攻,反而去护送公子连。
公子连被大批秦人与秦兵欢迎着进入雍城,人心所向自然事半功倍。
与公子连暗中结盟的左庶长菌改发动宫变,诛杀秦出公母子,大开宫门迎接公子连继位,也就是秦献公,这一年,秦献公已经三十九岁,他阔别母国已经二十九年。
秦献公(前424~前362),嬴姓,名师隰,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他是秦灵公之子。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因病去世,当时秦灵公的嫡子师隰(秦献公)只有10岁,本来应该由他继位,然而秦灵公的叔叔、也就是师隰的叔祖父嬴悼子夺了王位,史称秦简公。
就这样师隰把王位丢了,为了防止叔祖父斩草除根,师隰仓皇出逃魏国。
在魏国流亡期间,师隰一直没放弃夺回属于自己的王位,他像一名战士一样寻找进攻的机会。
转眼29年过去了,曙光终于出现。
公元前387年,秦国发生了两件事和一个女人的出现,让秦献公发现了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秦献公马上回国夺回了王位,师隰成了秦国的国君,史称秦献公,这一年他39岁。
秦献公虽然在魏国流亡了29年,但是他的人脉没丢,尤其和魏国魏文侯关系很铁。
其实不是魏文侯心肠多么好,魏文侯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先把师隰养起来,就像后来的吕不韦供养秦始皇的父亲一样,师隰在魏文侯眼里属于期奇货可居。
原来魏文侯看到秦国这几年政权不稳,国君的废立由朝中大臣所操纵。谁拥立了新王,谁自然有从龙之功,随后谁就会成为新王的第一权臣,成为操纵新王的人。
魏文侯心想,如果有一天我拥立师隰为秦国君王,那么秦国就会被我所操纵,秦国也就成了魏国的小弟。这就是魏文侯厚待师隰的原因,政治人物做每件事都有其目的。
对于魏国和师隰来说,一旦秦国出现动乱就是机会,师隰回国夺回王位的胜算就大。这也是师隰之所以流亡魏国29年的原因,他在等待这个机会。
师隰和魏文侯都在密切观察着秦国,有道是“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这次秦国却没出现动荡,秦简公的儿子秦惠公顺利继位。
师隰很失望。
转眼13年过去了,正值盛年的秦惠公突然病逝,此时秦惠公的儿子年仅两岁,权臣们乐得有一个“儿皇帝”,这样就可以操控大权,权臣们立秦惠公两岁的儿子为秦国国君,史称秦出公。
大家想一想,两岁的小孩懂啥呢?儿子不懂没关系,还有他的母亲,就这样秦出公的母亲垂帘听政,其做法和后来芈月以及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如出一辙。
这几个女人共同点都是重用外戚和宦官。
比如芈月重用他的兄弟穰侯魏冉,赵姬重用吕不韦和嫪毐。所不同的是秦出公的母亲没有芈月和赵姬的手腕和强势,说白了就是没那么大的能力。
这就引起了秦王室贵族子孙的不满,因为朝中的大权都被太后的兄弟们所把持。太后为了平息王公贵族的愤怒,就用钱财补贴稳住众人。
太后不断的从国库里拿钱,国库越来越空虚,为了增加收入,势必加大老百姓的赋税,秦国上下远怨声载道,太后失了民心,秦国动荡不安的局面出现了。
师隰和魏文侯等的就是这个时刻。
魏文侯提出要派军队帮助师隰回国夺权。此时师隰早已看透了魏文侯的心思,为了防止自己以后被掌控,婉言拒绝了魏文侯,但没有拒绝魏文侯提供的钱财。
师隰在一年的时间内,利用魏文侯提供的钱财,派间谍潜入秦国,贿赂朝中的大臣和掌控军队的军官,意思是让他们到时候做内应帮助自己夺回王位。
当这些事情办好以后,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85年,师隰在秦国大臣的拥立下继位,史称秦献公。
当初师隰要告别魏文侯时道:“十分感谢魏王这29年来的盛情厚待,我继位后,只要魏王在世,秦国不以魏国为敌”。
魏文侯听了这话心中很不舒服,师隰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不排除以后和魏国死磕。
这就是一个政治家的想法,不以个人恩怨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魏文侯和秦献公都是强势的君王,两强相遇能不发生冲突吗?
总而言之,秦献公之所以能回国夺回王位,首先离不开魏文侯的帮助,另外离不开秦国的动荡,加上秦出公的年幼,以及太后的失政,各种因素的叠加,助推了师隰回国夺权的成功。这就应了“天时地利人和”是立身之本那句话。
秦献公赢师隰(xi第二声),未继承君位前又叫公子连,秦国第二十四位君主,在位23年,父亲秦灵公,儿子秦孝公,孙子赢驷,也就是有名的秦惠文王,惠文王有一位妾,名叫芈月,对,就是电视剧《芈月传》中的孙俪饰演的那位秦宣太后芈月。
回到我们的问答,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进行改革,为后续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最初的时候,公子连父亲秦灵公去世,秦灵公的叔父,也就是公子连的叔祖父悼子篡夺了国君之位是为秦简公,公子连才十岁,就流亡到了魏国。
魏国当时是战国时代前期的超级大国,在各国都还没称王的时候就以霸主的姿态称雄六十余年,任用了李悝、吴起、西门豹三位法家人物,此时的秦国,被魏国犹如泰山压顶一般被压迫的几近灭国。公子连在魏国流亡二十九年,魏国的强盛极大地刺激了公子连。公子连流亡后,秦国并没有迎来强盛之路,简公去世子惠公继位,惠公去世,子出公继位,出公年幼,国政被其母把持,主幼国危,出公母亲任用外戚,造成了与国内公室贵族的矛盾。这时魏国的君主是魏武候魏击,也就是魏国第二位国君,一位雄图大略的君主,决定利用流亡魏国多年的公子连,武装护送公子连回国夺权,准备帮助公子连回国,建立一个亲近魏国的秦国。
当然这个流亡二十九年在外的公子连,想回国继承国君之位也是非常困难的,毕竟秦国河西被夺之仇近在咫尺,秦人是不会轻易接受这个“秦奸”的。公子连非常清楚这个状况,但是如果拒绝魏武候,肯定也没有好下场。于是公子连拒绝了魏武候的武装护送,但是接受了魏国的大量金银,公子连筹划了一年的时间,利用秦国的国内矛盾,加上秦人对惠公一系的不满(周威烈王十七年即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在位期间著名的阴晋之战,魏国吴起以五万魏军大败十倍于己的秦军,尽占秦之河西地),秦人热切希望有雄主重现,带领秦国走向强盛。于是秦出公二年,公子连和魏武候盟誓后回国,然后在河西被希望迎回公子连的秦国公室贵族立为新君,是为秦献公。
秦出公政权立即组织军队反扑,但是此时军队将领已经被秦献公收买,对秦出公反戈一击,出公及母被杀,献公入都城雍城复夺君位。
献公在位二十三年,活了六十二岁,在位期间迁都靠近河西地区的栎阳,大力发展改革,很快就使得秦国再次强盛起来。
献公死后,子孝公继位,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迁都咸阳,国力大增。一百多年后,秦灭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