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阴阳”与“正负”,“中庸”与“0”之间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哪个对世界更有价值?

“阴阳”与“正负”,“中庸”与“0”之间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哪个对世界更有价值?

“阴阳”与“正负”,“中庸”与“0”之间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哪个对世界更有价值?

1097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8-11 06:21:12
回答
共31个回答
+关注

谢邀请。老实说,对于这样的问题,缺少有所角度之指点,真有似老虎吞天,无从下口。暂且以汉字的字义上说一说:以白天与黑夜的阴阳,与数学表示的正负数字而言,它们都是表示对某事物耒自背道或相反的延伸运动之意义。而阴阳的延伸运动能随着地球的自转而圆通,而正负却是表示永远的背道而驰。“中庸”与“O"所表示的意义如同阳历所谓的“公元”之意义;是表示某一事物耒自背道或相反延伸运动之临界点,而“0"是表示真正的临界点,“中庸”表示的临界点只是方便之泛指。所以,“正负”与“0"更具有道法的科学之哲理。有如看见有人掉到水里,想救人的可称为正能量,不想救人就称之为负能量,而没有思想的是不能称之为中庸思想的。

+关注

先为这个问题点个赞,感觉非常用心在思考。思考人生与宇宙,思考自然与科学,思考哲学与生命。

阴阳和正负都是极端,用哲学解释是矛盾的双方,一体两面,既对立又统一。不能单独存在的相互依附。

而中庸是不极端,我们凡人走爱走极端,不是天天想要最好最多的去争取去得到,就是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怠工。很少去想那正好的,就是哲学有个度。看看我们的思考模式,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这就是极端思维,中庸之道是合理的利润,合理的止损,长久的共赢。

所以中庸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不为,彻底的不为就是0,不思一物,不为一事,那是啥呀,那是石头,是擀面杖。

中庸之道并不是消极,如果做生意的双方用极端思维都想从利润最大化,那么结果就是一锤子买卖,你这一单赚的钵满盆满,可是下一单在哪每天都得忙着,如果想着中庸之道的共赢,那么你们两家就可以细水长流,一直都有饭吃。

+关注

阴阳是大气候,日月轮迴。正负,过去称过阴电阴电,天线地线,中庸是巧,恰到好处,成的意思。零看似无,大的意思,再大莫过于零。阴阳也在其内,再小也在零之内。零就是老子曰之无,道也。

+关注

"阴阳"和"中庸"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哲学范畴。"正负"概念只是阴阳范畴中的一个概念,正为阳负为阴;“0”是正值与负值之间的临界点。

具体来说: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当然也包括正、负、0),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简单概括就是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

很明显:阴阳这一概念在伏羲易学中描述八卦的阴阳关系有:乾坤之阴阳(互体关系,双方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艮兑阴阳(化育关系,两卦相互作用会产生孕育创造新事物);震巽之阴阳((同根关系即同一关系:风雷相博都起源于震卦);坎离之阴阳(对立关系:完全相反的两种作用,这两种相反的作用在外部对对方产生影响与进入到对方内部所产生的影响,在表现形式上完全不同)。

阴阳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一直源用到万事万物的矛盾运动中,概括为"阴"、"阳"两个相互统一,相信对、互变规律之中,广泛运用于老子说、中国天文、地理位置、中医学理论。

在近几十年里,对阴、阳的一+两极科学解释已经在西方科技期刊与书籍中出现。此两极解释是建筑在宇宙的正负能量、输入一一输出的正、负责两极、正负电荷等基础之上。这1⃣️不同的本体论导致了不同的数学抽象。以中国巜易图》为标志的二进制在欧洲最迟现于1960年。

+关注

谢邀!

当然是《阴阳》。阴阳是儒家以《易》以《道》把世界所有事物及其性质,状态,概括为《阴阳》两类,表明世界是由《阴阳》两种物质构成的,喻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刚,柔”事物,体现了《阴阳》二气交集消长,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正负》是指纠正错误。正是时间,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用于时间,指正在那一个时间点上,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中庸》也是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如“中庸之道”则表示“德才平凡之人。0表示没有数量。用儒家态度与阿拉伯数字结合《中庸与0》就是一点德才都没有。

+关注

阴阳不是正负关系,阴阳不对立。阴阳平衡是稳定状态。

圣人之道的“中庸”是“允执阙中”的简便说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我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不用本我价值观来评判别人。如果有人问我懂什么,我什么也没办法说。我会尽可能追究了解思考事态的各种(可能)状况,再做判断。“允执阙中”和圣人之道的“中庸”是决策的方法论指导思维,并不是子思《中庸》所表述的个人生活中的礼仪。

0的数字意义是无,易的意思是起点也是终点。

大道统阴阳,人体健康由医解决,医即道、也是社会管理必需的组成部分。医、道归于人类需要,儒是人需。人道由管理解决人类本身的思维进化,人道管理是儒。儒以圣人之道的“中庸”为用,道医也属于儒。

注意,以上概念中的儒和儒家、儒学、儒业不是一回事。儒家是贵族为治学习的处所。儒业指师职。儒学是后人把所有孔子前后理解为儒家思想的书籍整到一块,这是错误的理解儒的思维衍生演变,这样是无法理解和整理诸子百家思维的!

+关注

阴阳包含正负。正负是阳阴。但阴阳不只是正负。例如门的开和关,就不好以正负来衡量。阳是积极的,阴是消极的。阳是好,阴是坏。男是阳,女是阴。一位女同志就质问我,你怎么可以说,女是消极的,女生是坏的呢?这联系的。。。不能这么联系,一定得有条件的。

据说爱因斯坦说,宇宙总质量是〇。这个很妙。宇宙归零规律,其实就是平衡规律。宇宙的趋向就是归于平衡,归于〇。这个〇,不是仅仅就是那个没有了的〇。例如,原子内外 正负电,如果平衡,那就是电压为〇。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c

所以这个中,是对待外在环境时,还未发出喜怒哀乐前的状态。就是发现这个东西,或者这个事,分别了它是啥,是好是坏,但还没有根据好而出来 喜,根据坏出来哀。这时是中。就是 佛家讲:“善分别诸法性,于第一义而不动。”这个就是理性的状态,没什么情绪什么的,是啥就是啥。

和是发而皆中节。可以就是莫过度走极端。咱凡人,都会喜怒哀乐的,都会犯错的,这是要柔和的喜怒哀乐。圣人行事也是中节,目标是和合平衡。因为宇宙规律就是和合平衡规律。

+关注

谢谢您的约题。

0概念就是“无”,除无以外都是“有”。

老子叙述有无,因而在神学上被认定为元始天尊。成道家始祖。

负1与正1是两个极端式,但发生出发点在0处。即:一1.0.十1。哲学学术词述为矛盾。实际是两个相背相反的朝向取向走向。思维时成对比或比较的:好坏.对错.得失.利弊的判定方法或模式。民间常用成亏了赚了的算法及确认确立确定标示,也就是吃亏与沾便宜的表示。

中庸是孟子注重项,但中庸本身是数学的,两个数轴构成的十字形坐标上的原点0位位置,被话语叙意的表达时的说词的词形形式。现代词理解解释0位处是“无性质”处。即其它位置处都有自性质存在,仅0处无自性质,从而可与任何有性质者溶合,其它各位则要么同性相斥,要么异性相吸引,而不互为溶合。即要么远离,要么贴近。

阴阳是0分裂生成两态性质相反的项出来的表述词。也就是揭示负1正1怎么形成的。古中国人用混顿表示0,从而0分裂出负1与正1出来,只不过文章书籍记写成劈混顿产生负1与正1,且定义定名负1为阴,正1为阳了。实际上则是古中国人用鸡蛋孵小鸡出来为参照,表述出阴阳四象万物出现原因的。

叙述是:劈混顿后,混顿受振荡,从而内部开始分裂,清上升浊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阴阳形成。

而叙词将阴阳称名为两仪,而混顿称名为无极,阴阳没完全分离时称名为太极,从而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叙词,而八卦表示万物万事。

而用近代物理解解释则是:电荷的失去一个电子是负电荷了,负电荷为阴。电荷获得一个电子就是正电荷了,正电荷就是阳。

而用生物学理解解释则是:精子剖开卵子内基因为两半形式,从而基因复制另一半,开始细胞分数分裂。将基因剖为两半就是劈混顿,两半基因为两仪,复制另一半为四象,细胞由一个分成两个四个八个的极数裂变分裂同混顿叙词完全相同相通一致一样。

而细胞分裂式的一个分两个,两个中的每一个再各分裂出两个,共分成四个,再四个再分各两个,从而共分成八个,如此这样分裂下去。这在原子核裂变上,其示意图也如此。

这就是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都如此体现。

而宇宙内物质仅两类:1.是非生命物质。2.是生命物质。

赞议一下,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关注

阴阳若为正负,中庸绝不是“0”。

善与恶,若比作阴阳,则,善阳,恶阴。中庸,解释“中庸”一词的著作多得可把《中庸》淹没,玄之又玄,也没解释清楚。甚至误以为“不偏不倚”,不偏问善,也不偏向恶,选择中间,即折中。

错了。

孔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善,恶,两端。隐恶而扬善,显然择中也就是选中“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是搞折中,善与恶中间。善与恶中间,即非恶非善,显然与“隐恶而扬善”相矛盾。

子曰:“回之为人,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显然,“择乎中庸,得一善”,中庸是选中善。

阳若为正,阴若为负,显然,善为阳为正,不可能为“0”。

问题是,不偏不倚选中善,难度很大,如射箭,一矢中的,十环,谈何容易?再者,善的标准又是什么?故子曰: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既然“中庸不可能也”,则中庸无论是什么,都是不可能的事儿了。《中庸》也就没么用处,成了废话一堆。

不仅如此,秦始皇时才有的“车同轨,书同文”,《中庸》却写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中庸》,伪作而已。

+关注

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为知之。孔子的意思是,你知道的才能够说知道,对于不知道的事实就要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样实事求是的行为才能称得上是知识分子。否则就是智慧天才。




+关注

从过去看阴阳作用大,现在看正负大,从历史长河看都重要。都是人设的概念,反映不同的民族站以不同的视角看世界而产生的不同世界观,作用于不同领域而起不同的作用。

+关注

阴阳是指的是事物的两面性。阴阳是不能抵消的,阴阳是相随的。正负概念,就我的理解是数学概念吧。指的是一个正数加一个负数,是可以抵消的。而中庸之道,指的是掌握阴阳平衡,让事物对人有好处的一面展现出来。而数学概念零,则是指空的,指的是无的状态。这等于中庸本来是要让阴阳和谐共存下来,而正负,却非要把阴阳给中和掉变成零。这种事情在道家来看,是违背道家本意的。

但是如果要说哪个对社会发展有好处。这就又要回到道家的中庸原则上来了。如果把阴阳统一看成阴,那么正负就可以看成是阳。如果把零看成是阳,那么中庸就是阴。阴阳一体,缺一不可。所谓孤阴不长,孤阳不生。阴阳如果相冲,那是毁灭性的,只有调和阴阳,方可长生长久。中庸之道,在于调和阴阳,阻止阴阳相冲,而让阴阳互补,或者阴阳相随。阴阳相冲,带来的只有毁灭!

此外,现实中,人人都是喜阳而恶阴的。然而实际上,阳随阴生,阳为虚,而阴处实。因此道家常说阴阳,而不说阳阴。这是有道理的。调理阴阳,一般调的是阴,自然而生的是阳。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这人年轻时,肯定是皮肤光泽,帅气漂亮的。健康时就比生病时更加帅气漂亮一样。身体就属阴,帅气漂亮就是阳。调的就身体这个阴。

+关注

阴阳与正负,有相通的地方,中庸可用一来表示但绝不能用“零”来表示。中庸代表适中而行,一可生二,可生成两种,就是可两边任意一边发展,如一个阳爻,可以加一个阴爻变成一阳一阴的物质与事件,加一个阳爻成两个阳爻的物质与事件。故守一进二,代表宽广,一元能向多元发展。零就是什么都没有。

+关注

阴阳和中庸都可以说是古代的两种哲学思想,而正负一个数学上的正负数概念,另一个是物理学中的正负电子概念,对于O一是可以表示没有,二是表示正负数的界限。有趣味的是,当有许多个O,则表示许多个没有,有无数个0,则表示无数个没有,但将其放在1后面,则表示了一个无穷大。

对于这些古代的和现代的文化概念,比较它们的价值状态,除非专业研究,在现代哲学上讲,学习矛质论会更有现实意义。

阴阳、中庸不是物理数学概念,所以与正负、0无涉!

阴阳为气,动即阳,静则阴;无绝对的阴阳,同时更不相互抵消,无所谓正反(负);

中庸之道其实难以做到,因为人已经无法处中〈合节不偏),人欲太强了的缘故,比如一年四季从蠢大到揪终,利害相用,并无一个0点,没有绝对化的思维;

讲阴阳讲中庸都与天与气相关,不识天不识气,都无法理解所谓阴阳和中庸。

熊十力新唯识论希望打通儒道释而权且名之为玄学,强调形上思维的特性就是希望不要用形下之学(科学)的方法、概念、逻辑来理解。

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差别;

比如儒家的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差别。


阴阳与正负不太一样。阴阳指看事物的两个方面;正负指的是事物(物质)功能方面的对立关系。阴阳是相对的,阴阳为人为之感,正负应该是自然的属性。同理中庸为认识上的平衡关系,也是人的认识;而0是人类为了认识世界而定义的数字的起点。0是没有的状态,中庸为平衡状态。两者有关联不一样。谢谢阅读

没什么区别,这就好比问张三与李四有啥本质区别一样?

张三李四都是个名称,所代指的都是人,都是客观实在的物质和意识体,也可以说一棵树叫张三,一口井叫李四,张三李四不过是人认知意识赋予的一种所谓的知识,当然也可以说一种知识体系叫张三、李四等之类。知识是意识唯一的对象,实质都是我们意识的产物。至于,后人如何意识反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创造的意识的产物——知识,那不是死板固定不变的,也是会随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阴阳、正负,中庸、0等等这些都是意识的对物质的反映,是随物质运动变化发展而被人类意识赋予不同的意思。至于其赋予的是什么知识内容体系,那就是其各自特性所在,也是区别所在。

至于,哪一个更有价值,要看其有没有普遍性能不能解释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喽。

好了,仅供参考。

+关注

阴阳就是正负,中庸与零不存在相同,中庸是阴阳或正负之间,零是不存在

+关注

阴阳包括正负,中庸包括不偏不移(0)。

+关注

问这些问题应是对提问者看是如何人来回答。就你若是位搞科学的人,我是这样回答。

这些问题是传统哲学的内容,传统哲学是古人持抽象思维而找到确认之内容的。所以,并非是今几个輩份的人由于受之西方科学思维而授之,总乞想一听,一看,一读即懂,所以又有观念说中国传统思维与现时代人的思维中间形成了一个断层。而有极少数人却在断层间搭桥。但如若你对传统文化还在疑问或有感觉状态,对你长篇告知你听后也必一头霧水。你若成度高深我回答你只是一句话:“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也”。所以,中国传统哲学,在于学与悟的漫长人生中。大道至简,大道不言,绝顶聪明人也不可朝知暮懂的。对于中庸概念我可这样回答你:

你若搞的是科学,你兴趣了祖先的传统文化,你在传统文化上一直探索下去,这样你既有科学思维头脑,又有传统思维头脑,二者一参和下既能帮助了科学的探索,又能更上一层楼境界给予了你新的发现点令之再深层高层造化,此下你必感恩传统哲学,此下你必将二者揉合为己智慧,便理解了中庸。

“0”的概念是释家持之的;“一”的概念是道家持之的,儒家持哲学概念是“人心唯危,道心唯惟,唯精惟一,只允厥中”——“中庸”。

+关注

不是一个概念,阴阳是中国文化基础概念,是相对的元素,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正负是个物理概念,是物理基本元素,正就是正,负就是负,不会互相包含。

+关注

阴阳比之于正负更宽泛,而其中最关键的是阴阳是事物本身的一体两面,而不是互相割裂的两个事物(而正负是各自独立的事物)。其揭示的是事物变化的规律。

中庸是指在阴阳平衡状态中的支点(平衡点),其始终处于事物的中间位置,保持阴阳“天平”的平衡。

0也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并不是没有或虚无。某种程度上来说,0就是中庸。是坐标的原点,过则为正,不足为负。是一切数字的起点,是混沌,是一切未知的源头。

把0理解成符号,而正负数值简单理解为物质,佛家统称为色,两两相对为同类阴阳。数值不是因为数值而立,是因为0而立。

+关注

谢邀!很明显,这些都是系统性变换的词语。凡是与系统性有关的词语,都与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有粘连。所以可以肯定,这些词语都是认识整个系统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

+关注

阴阳若为正负,

+关注

阴阳与正负差不多,中庸和O差不多,如果说那个对世界更有价值,是这样,阴阳与正负是基础,中庸和O是智慧。有智慧没基础,有基础没智慧,都对世界毫无价值!二者共存就是对世界的最大之价值!

+关注

01.

“阴阳”是变化的,是个“人体”概念;“正负”是定向的,是个“物体”概念。

02.

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心学”和“科学”上,评价它们的标准应该是看你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对自己有什么作用!还是扪心自问吧!

03.

“中庸”是个平衡“好坏”的点,“0”是个衡量“方向”的点!世上到底是“好坏”重要,还是“方向”重要?还是扪心自问吧!

04.

现在的很多问题的解答,其本上没有良知,只有情绪,讲的、骂的和用的、做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什么事情怎么回答,还是自圆其说吧!这样比较安全!

“阴阳”难以准确定义,它们是概率和范围,还是动态的、相对的;“正负”可人为相对准确定义。“中庸”可看成“有”的范畴内阴阳两端之中正的状态 ,“0”是人为设定的近似于“无”的存在。

+关注

应该可以这样说,阴阳是哲学概念,而正负,是是非概念,阴阳表示事物的本,而正负代表事物的表相。比如,任何事物本身就是阴阳合一的,而正负,只表示,是正的就不可能是负的,是负的也就不可能是正的。当然认识事物的根本对世界价值更大。而中庸与零,中庸既是哲学思想,也是哲学智慧。因为中庸思想,既排斥事物绝对的有,也排斥事物绝对的无,因缘生法,因此,做事情找到最适合的点最重要。而零只是表示一个代表有意义的符号,比如,一个人考试得零分,就表示没有得分。零放在一后就是拾等。应该说都有意义,而中庸思想对世界的价值意义更大。

+关注

阴阳,正负都属1范畴。中庸,就复杂一些了,它是1-9的对折=5点的一个形态。三者都不构成“0”的循环态,都是或近似于“0”的任意点的断开态。所以,三者无论如何也循环不起来。也就是说三者思维永远不会达到“0”点境界与效果。中庸,则比前两者稍好些,但还是包含个体观念,不是完美的“0”,只是无限近似于“0”而已!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0”!

这是不相等的问答,只要知道白天晚上的人知道男女的人就应知道阴和阳了,正负是磁性的属性依据,是局部力量的分属性十,一的定性。零是开始或结束的。中庸是事物恰到好处,不突不凹不显不败的思维模式。总论阴阳,关乎太极,分为四象,又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又以爻取象立卦。世界万物,形形色色,相同者少,相近者多,异性并存,和同相处,同性相持,异性相吸,互为表里,阴离不开阳,阳近乎与阴,中庸是适可而止,满招损,谦受益,不亢,不卑。圣人之道,发人深思,凡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偏有人逆水行舟,逆来顺受。反其道而行者,大有人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