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射座椅(飞行员在紧急情况使用的救生设备)

弹射座椅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9
弹射座椅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飞行员在紧急情况使用的救生设备

弹射座椅(Ejection seat)是飞行员用的座椅,在飞机遇难时依靠座椅下的动力装置将飞行员弹射出机舱,然后张开降落伞使飞行员安全降落的座椅型救生装置。
弹射椅由德国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发明。弹射椅初采用压缩空气作弹射动力,但发展气密保持技术的困难和动力不足都让此类首款“0代弹射椅”终告失败。及后科学家利用火箭动力,成功研发“1代弹射椅”。及至现代,弹射椅已为全自动程序装置,飞行员只要拉动弹射手柄,从座椅弹出至乘降落伞着陆全都会按程序自动完成。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弹射座椅 |
外文名 | ejector seat |
定义 | 飞行员在紧急情况使用的救生设备 |
发明时期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 |
发展历史

弹射座椅
他们用亨克尔─289和道尼─335型军用飞机进行试验,将改装后的高射炮药装置在飞机座椅上,利用弹药爆炸的力量将飞行员和座椅一起弹射出机舱。
1940年进行了地面试验,成功地把试验人员从地面的飞机里弹射到空中。后来又经过飞行弹射试验,达到了实用要求,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装备了空军。
战后,以火药为动力的弹射座椅在不断改进,到50年代,已在喷气式飞机上普遍使用。为解决低空救生问题,美、英等国在50年代又相继研制出火箭助推的组合动力弹射座椅。

弹射座椅
由于飞现代战斗机的性能越来越优越,对弹射座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真正闻名世界的,还是俄制K36型弹射座椅。它的性能是经过实战证明的。
技术指标
零零
世界上所有的弹射坐椅都具备零零弹射功能,就是说零高度零速度(接近静态)的条件下100%的弹射成功。先有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弹射坐椅,后又研制了以火药为动力的弹射坐椅。
虽然21世纪初世界上所有的火箭弹射座椅都具备零高度零速度(接近静态)的条件下弹射并成功开伞的功能,但飞行员能否安全着地,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飞机速度、角度,弹射角度等等,所以说弹射座椅只是一件尽可能保证飞行员生存几率的工具,并不是绝对安全的逃生设备。
旧式

弹射座椅
1> 由飞行员手力拉动弹射手柄或拉环;
2> 座椅束缚装置将飞行员身体及腿部束紧,避免弹射时身体及腿部与座舱内设备的碰撞;
3> 抛舱盖装置工作,释放座舱锁,依靠空气将座舱盖带走,同时拉开之相连的牵引伞保险;
4> 安装在座椅后部的导向装置工作,弹射弹被击发,产生气体压力将飞行员连同座椅一起推向舱外;
6> 座椅离开座舱后受重力影响开始下坠,牵引伞随即张开并牵引出主降落伞;
7> 人与座椅的分离过程,同火箭弹射座椅基本一致。
由于旧式弹射座椅没有火箭弹射座椅的火箭动力,因此无法在超低空条件下使用,飞行员的生存几率相对较小,早已被淘汰,但由于安装有该类座椅的飞机数量多,并且仍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服役,因此提及一下,但终会随着新型飞机的装备而淡出历史舞台。
火箭
现代战斗机已广泛使用,代表机型歼8、歼10。
1> 由飞行员手力拉动弹射手柄或拉环;
2> 座椅束缚装置将飞行员身体及腿部束紧,避免弹射时身体及腿部与座舱内设备的碰撞;
3> 抛舱盖装置工作,将座舱锁点破坏并弹开舱盖(或释放座舱锁,靠空气将座舱盖带走);
4> 安装在座椅后部的导向装置工作,主弹射弹被击发,将飞行员连同座椅一起射向舱外;
5> 在座椅上升过程中,抗荷服、氧气面罩及耳机等飞行员穿着或佩戴的装置会自动与座舱分离;
6> 当座椅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安装在座椅底部的一个或多个火箭包工作,加速座椅离开座舱的过程,在低高度或零高度时,由火箭提供的动力可将飞行员带到安全开伞的高度,提高飞行员的生存几率;
7> 座椅离开座舱时,会射出一具连接在主降落伞上的小降落伞,用于稳定座椅飞行和辅助打开主降落伞,也被称为稳定伞或牵引伞;
8> 当火箭停止工作后,座椅受重力影响开始下坠,依靠与飞行员降落伞相连上的牵引伞拉开主降落伞(或自动开伞器工作射出主降落伞);
9> 人与座椅的分离,可由飞行员自己拉开锁扣释放座椅束缚装置进行分离,但在因高度过低时会由自动分离装置完成(因弹射过程飞行员身体所承受的负荷极大,可能出现大脑缺血性晕眩,甚至昏迷,而无法自行完成分离过程),自动分离装置设置的高度一般为300米。
工作过程
在座舱盖不能弹开或抛出的情况下,座椅具备穿盖弹射能力,工作原理是,靠着座椅的上升力,用座椅顶部将座舱盖击穿,使飞行员和座椅出舱。
虽然目前世界上所有的火箭弹射座椅都具备零高度零速度(接近静态)的条件下弹射并成功开伞的功能。
装备型号
K36型
1993年7月24日下午,2架俄制Mig-29型战斗机在费尔福德国际航空节表演时,由于彼此的飞行轨迹错位,导致僚机和长机发生猛烈碰撞。2架飞机都处于亚音速的飞行状态,所以僚机机身断裂后仅仅3秒钟,就摔落地面爆炸。但飞行员却在离地面50米不到的空中弹射成功。此次事故,2名飞行员全部获救。虽然俄罗斯的战斗机坠毁,但却使得K36型弹射座椅从此名扬天下。
K36-LT

弹射座椅
歼-7E吊装

弹射座椅
初期的歼7,在中国使用并不普遍,主要是由于米高扬设计局独特的座舱弹射救生系统造成的。这种系统,其铰接式前座舱盖是与驾驶员坐椅连在一起的,在弹射救生过程中,可对驾驶员起到屏蔽保护作用。由于这种联动系统比较复杂,加上加工质量粗糙,所以中国制造的这种救生系统弹射很容易失败。
歼7II于1978年12月30日首飞,以自行研制的火箭弹射坐椅代替了原来苏联设计的带离式弹射救生装置,新型弹射坐椅装有一枚大推力弹射火箭,弹射时,它不仅加速平稳,使飞行员脊柱受伤的可能性较小,而且还能使其具有更高的弹射轨迹。飞机在地面零高度,时速超过260公里的条件下,该系统也能进行弹射。受到中国空军青睬的这种弹射坐椅,在1985年所进行的5次弹射试验均告成功。
相关合集

飞机结构安全装置
共4个词条150阅读

空中防撞系统
避免飞机在空中冲撞的电脑系统

地面迫近警告系统
避免飞机与地面相撞的警告提示

航行灯
飞机用来提示的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