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果节(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
望果节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8
望果节
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
节日简介
历史渊源
公元5世纪末,雅砻地区已经兴修水渠,开始使用木犁耕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为了确保粮食丰收,藏王布德贡杰便向笨都都主请求赐以教旨,教主根据雍仲本教义,教农人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丰收,这就是“望果节”的雏形。但这个时期,望果节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节日,而是开镰收割前的一种活动。
公元8世纪后期,西藏进入以宁玛派为代表的印度佛教兴盛时期,望果节也带上了宁玛教派的色彩。
当地习俗
节日游行
体育文娱活动
文娱活动
转完麦田以后,照例要在广场上举行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其中有藏戏、歌舞、跑马、射箭、拔河等,相互竞争技艺,情绪十分热烈。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充足的酒食,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或者在广场四周的草场上野餐,或者在村子里邀集亲朋好友宴饮。青年男女喜欢在晚上围着篝火跳舞,对歌调情,直到深夜。有的地方,望果节要持续三、四天,安排的文体活动根据节期的长短或繁或简,较远的农民夜里就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吃喝玩乐,尽兴方归。
岗堆特色
在西藏,参加过不少地方的望果节,觉得它们的内容大同小异,但其中最有意思的还属山南贡嘎县岗堆镇的望果节。按当地的习俗,望果节转田祭神的时候,每家出一人。村民们会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村头寺庙旁的空地上。老年人在此时显得比年轻人还要风光一些,因为她们大多是能歌善舞的高手,一般是节日的庆典还没开始,她们就舞上了。
转田祭神
节日活动
喜庆气氛
望果节庆祝
祭祀仪式
按传统习俗,转田队伍每到一个乡神殿或山神殿前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一路祝福,一路欢歌,此刻乡村的田园处处洋溢着欢快和祥和的氛围。时近黄昏,转田的队伍回到了村边,但这还没结束,他们还要绕村子转一圈。这时候,我们看到,远处一户人家的屋顶上,一位老阿妈此时正一手端着糌粑,一手拿着“达达”(吉祥彩箭),朝着转田队伍的方向不停地摇动着,表示招财引福。按习俗,这时凡是转田队伍经过的人家,都要有一人在屋顶上迎接,其意也是迎接福气。
最后,队伍回到了出发地,村头寺庙旁,举行最后的宗教仪式。彼时鼓乐齐鸣,糌粑飞扬,在无比欢快的气氛中,为期一天的望果节才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节日特色
节日舞蹈
望果节
日喀则《大鼓舞》首先以热烈的圆圈舞队形,来呈现人们和谐而稳定的生活情景。转而在大鼓的快板节奏下,鼓手们以相互穿梭、跑动的队形变化,表现好男儿搏击沙场、英勇抗敌,直至凯旋归来的征战过程。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没有强弱起伏的变化,就没有对比和高潮。在刚才一段振奋人心的鼓舞之后,接下来便进入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刚才还是剽悍、英武的勇士,顷刻间竟又文静得好似闺房绣娘。随着神杖“达达”的摇动,鼓手们的舞步也在悠扬的鼓乐声中转入了表现技艺精湛、仪态万方的“四人小场子”表演,再次回复到人们对和平家园的赞美与向往之中。
在震耳欲聋的隆隆鼓乐和满目翩跹的舞姿之中,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前些日曾见到过的场面。那是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寺中,金城公主殿的巨幅壁画《桑耶寺落成庆典图》中的《大鼓舞》。这幅我在任何寺院都不曾见到的唐代壁画,画面以桑耶寺为中心,四周分别围绕庆典活动不同内容的小幅画面。小画面之间,画匠采用以参加盛典的成行人群为分割线,既节约了画面空间,又均衡而自然地安排了众多的僧人和宾客,充分显示了画面布局与构思的巧妙。在一幅幅不同的画面中,有前来致贺的各国使节正在一一交送礼品;有观礼台上服饰华贵艳丽情态各异的王公贵戚、文武百官和各路嘉宾;有忙于后庭准备宴享的烹调庖厨。啊!还有使我们兴奋不已的是多幅画面中,不但有头戴羊皮白面具的早期藏戏艺人在舞刀弄枪、有表现牦牛相斗的精彩节目《西容仲孜》 ,还有挥动鼓槌、旋转击鼓作舞的《大鼓舞》场面。这些精美画面幅幅新颖别致、各具风采,而整体看去,若干幅小画面又拼合为整体的庆贺场面,内容广博而毫无繁琐、杂乱之感。《桑耶寺落成庆典图》场面之丰富、构图之奇巧、画技之精湛,可谓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绘画珍品。
在这距今1500年前的《大鼓舞》画面中,鼓手们也是个个身着彩条服,手持马蹄形鼓槌,围圆圈擂腰间圆鼓舞之蹈之。除鼓面略小外,其姿态与今日司马、望堆乡的《日喀则大鼓舞》简直是同出一辙,只是《大鼓舞》画面中立于鼓手旁侧、头戴白色羊皮面具的领舞者,持弓箭指挥鼓舞而已。
节日气氛
节日活动
最初的“望果”活动是一种祭祀神灵以祈祷丰收的仪式。后逐渐增加诸如赛马、射箭、歌舞、藏戏等民间活动。辛勤了一年的农人们都希望在节日里玩个痛快,他们跑马射箭、彻夜狂欢。在歌与舞的旋律中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节日一过,紧张的秋收便开始了。
节日演变
望果节活动
一、画面中的《大鼓舞》,是在表现藏戏中的军中乐舞;二、当时的《大鼓舞》,无论存在于军中还是流传于民间,其功能还停留在“娱人”阶段,领舞者的职能也只限于指挥表演。而今天在日喀则地区司马、望堆乡流行,并用于“望果节”庆典礼仪的《日喀则大鼓舞》,已不再是单纯的“娱人”表演,它已成为具备既“娱神”又“娱人”两层功能的舞蹈。同时,领舞者的面具也由早期藏戏的白色羊皮面具换成了后来的蓝色面具;手中的弓箭也改为具有沟通神、人功能的通天神杖“达达”。此外,还有不能忽略的:至今领舞者腰间悬挂的宝剑并非一般饰物,而应是大鼓舞曾为“征战鼓舞”属性的遗存。由此可见,“鼓舞”最初领舞者的人格属性和职能,已从“普通人”变化为祀神、娱神的神职人员“巫师”;而“巫师”通过神杖“达达”,将《日喀则大鼓舞》从民间鼓舞转变成为了祭祀性鼓舞。
经过了解和调查,西藏《大鼓舞》所使用的鼓一般都为中等大鼓,同于西藏多数寺庙壁画中的大鼓形态。而只有日喀则地区司马、望堆乡独此一处的《大鼓舞》所使用的鼓形最大,舞蹈动态也最为豪放、粗犷。能看到具有鲜明特色的《日喀则大鼓舞》,使我们一行深感后藏之行的福分不浅。
带有祭祀氛围的《日喀则大鼓舞》之后,开始了纯属娱人的“六弦琴弹唱”和青年男子在琴声伴奏下的踢踏狂舞,把节日的气氛推至鼎沸。狂欢气氛的冲击,也使我们难以按捺,加入人群的歌舞之中,直到炊烟的再次升起,才告别了金色麦海中的乡村,驱车赶往拉萨,去迎接绝不可错过的重大节日——“雪顿节”。
西藏林周县农牧民参加预祝丰收的“望果节”。“望果节”广泛流行于西藏农区。每年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西藏藏族农民身着节日服装,手捧预示五谷丰登的“切玛”(五谷斗)和青稞酒,来到农田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望果节”。如今的“望果节”已从单纯的宗教节日,演变为以赛马、射箭、歌舞、藏戏、物资交流为内容,文艺、体育、商贸集于一体的节日,极大地丰富了当地藏族农牧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节日传承
传承价值
望果节流传于中国西南部的西藏,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风俗,同时也造就了别具一格的民俗艺术文化。作为藏族文化最基层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体现了藏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众的社会生活面貌,具有鲜明的民俗特征。
传承状况
望果节自形成后就成为一个自控的独立系统,成为一个活态的生活文化现象,并以相对稳定的状态代代相承。
保护措施
2017年,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组织人员对拉萨、山南、林芝三地的望果节民俗开展走访、调研工作。最终,在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策划下,调研小组主要成员索朗完成《望果节》一书。
全民庆祝
望果节最早流行于山南农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望果节的藏语意思为“转地头”,预祝农业丰收,颗粒归仓。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之际举行。节日期间,男女老少身着盛装,男的手持“拉桑达觉”,女的背负经书,手持“打达”(用五彩布条缠在木条上),排队转庄稼地,之后进行赛马、藏戏等表演,或走亲戚、逛林卡。热闹非凡。
在西藏农村,除了藏历年外,就属望果节热闹了。7月底的山南,青稞和冬小麦已一片金黄。开镰之前,各村各乡都要过望果节:演藏戏、走亲戚,到处都是过节的繁忙景象,就连江上的船夫也自动放假去过望果节了。
公路上,男男女女穿着新衣衫,打扮得像过年一样,五个一帮、七个一群地朝县城走。老年人和小孩子都坐在四轮马车上面,乐呵呵地;姑娘们与小伙子们,喜欢结伴而行,他们或背着青稞酒,或提着酥油茶,还有拎着菜盒子的,这都是为当天中午进行丰盛野餐准备的。
贡嘎县中学的大操场里,藏戏台子早两天就搭好了,一个足足有100平方米的大白色帐篷,高高地撑在场子的中央,这显然是为了给演员们遮雨和挡太阳的。观众都自觉地围在帐篷的外圈,前头的人井然有序,席地而坐。为了使节日过得愉快,大家自觉地遵守广场的纪律。来得晚、看不清的人,便爬到树杈和围墙上,居高临下,看个舒服。
对于一年到头忙个不停的农民来说,过望果节便是放假玩个痛快的好机会。也有的人不愿意把时间完全消耗在吃、喝、玩、乐上面,他们便利用假日走亲戚、打柴禾、搞副业,或干他们想干的事情。
在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西藏,望果节期间,机关放假,干部们为筹备组织村民的活动,也忙个不停;学校里的学生们也准备了一些文娱节目在节日期间为群众助兴,他们难得有这么多观众看自己的表演,当然要大显身手;而刚从农民队伍中脱胎出来的乡镇企业的工人,家中十有七八是农民,企业的组织领导也在这个时候为工人们放假,不这样做似乎逆了民意。所以,望果节在农业区来说,虽是农民的节日,也是全民的节日。
节日祝愿
“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望”,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望果”从字面上讲,就是“转地头”。
“望果节”流行于农区。没有固定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之际举行。约定俗成是在“鸟王”——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节。各地根据农事的安排,过节的日期各有不同,如拉萨从阳历开始,节期三五天不等。江孜、日喀则等地则在阳历七月中旬。过了望果节便开始紧张的秋收秋种。
历史悠久
庆祝节日
西藏最早的“望果”活动,大体是这样的:开始以村落为单位全体村民出动,绕本村土地转圈游行。队伍最前面,由捧着柱香和高举幡杆的人引路,接着由本教巫师举“达达”(绕着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领队,意为“收地气”、求丰收。后面跟着本村手拿青稞和麦穗的乡民。绕圈之后,把谷物穗插在谷仓或供在祭祀台上,祈求能有好收成。随后,便进行娱乐活动,内容有角力、斗剑、耍梭标。这些竞技式的比赛,主要由大力士们参加,优胜者有奖。最后便是群众的唱歌跳舞,痛快地玩一天。
以本教教义指导的“望果”活动,一直衍行到8世纪中期,即赤松德赞时期。8世纪后期,是以莲花教主乌坚白玛为首的宁玛教派兴盛时期,“望果”活动也带上了宁玛教派的色彩。使符念咒是宁玛派的特点,这时的望果活动便一定要由咒师主持念咒来保佑丰收。14世纪后,格鲁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居统治地位。这时,“望果”活动便渗进更多的格鲁派的色彩,例如,在游行队伍前,要举佛像、背经文。这时的“望果”活动,已成为传统节日,娱乐活动的内容也比过去有所发展,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内容。
时代变化
和平解放以后,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百万农奴政治上翻身,经济地位变化,“望果节”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都打着各色彩旗,擎着青稞麦穗,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身着新装的男女老少,抬着用青稞、麦穗搭成的“丰收塔”,举着标语,敲锣打鼓,唱着歌曲绕着田边地头转,这天人们不仅赛马、射箭、唱戏、歌舞,而且还进行丰盛的郊宴。这时候各乡的农民要邀请城镇的工人亲戚去做客,也邀请县乡干部一起欢乐。望果节不仅是农村预祝丰收的节日,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增进城乡交流,密切工农关系的节日。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3年7月10日,“望果节”在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吉那乡举行,村民们还背着经书举行转田祈福活动。
2014年6月18日,“望果节”在西藏山南地区加查县加查镇龙巴村举行。
2016年7月16日,“望果节”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边交林村农民和邻村举行。
2018年7月14日,“望果节”在西藏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强吉村举行。
2019年12月8日,以“桃龙山水韵,炫彩民族风”为主题的“望果节”开幕式在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桃龙藏族乡举行。
2020年8月2日,“望果节”在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桑达村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