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鬼日(中国传统年俗)
穷鬼日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8
穷鬼日
中国传统年俗
穷鬼日,中国传统年俗。这种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时至今日,“初三穷鬼日”已经与贫困无关,但其打扫卫生的习俗被保留至今。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穷鬼日 |
节日时间 | 农历正月初三 |
流行地域 | 揭西县 |
民俗节日类型 | 中国传统节日 |
纪念方式 | 放鞭炮,打扫卫生 |
地区 | 中国 |
收起
新年习俗歌
“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这是一首流传于广州民间的农历新年习俗歌,当中提到一个特别的日子:穷鬼日。
各地风俗
晋西北地区
太阳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扫一些炕土,送到野外;鸣炮、烧香、敬纸,称为“送穷”。
晋北地区
民间习惯用彩色纸剪成人的图像,小孩子拿到街头,互相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 别人的纸人换回来,称为“得到有福人”。
晋东南地区
晋南地区
传说是古代颛顼时期,宫中生下一个男孩,穿上新衣服就哭。如果硬将新衣服给他,不是撕烂,就是故意在屎尿堆中打滚,人皆呼为“穷子”。送穷节,民间习惯掏厕所,将粪堆在门外,称为“送穷子”。已经演化成鼓励抓紧时间,勤劳致富的习俗了。晋南地区翼城等县的传统,在正月初五日送祖宗。傍晚,将祖先供桌上陈列的祭品撤掉,放鞭炮,焚香礼拜,移神于原龛内。来年春节,再行供奉。浮山等县的风俗,又是在门外焚香、敬纸,意喻将祖宗鬼魂送到宅外。雁北地区民间习惯在定更后,妇女皆出大门外,烧纸祭奠亡灵,放声大哭,俗称哭节。
送穷节,也有的地方传说是仿石崇送穷船之意。还有的地方,习惯在初五日早上,取炉灰少许于筐,并剪五个纸人,送到门外,焚香、放花炮而还。称之为“扫五鬼”。
旧日晋北地区流传着一副送穷时的联语:上联是:“爆竹三声,嘣出一伙穷鬼。呸!贼狗日的,害的老子七死八活”;下联是:“焚香九炷,迎来五路财神。呀!好老人家,保佑小人六合四喜”。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旧时人们“送穷”的心理,也反映出历史上人们对穷困生活的恐惧与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送穷节,山西大部分地区的人家要打扫院落。这一天,民间讲究“喜入厌出”,特别忌讳到别人家借东西。寿阳等县讲究早晨从外面担水,称为填穷。全省习惯,饮食多吃面条。晋南地区讲究用刀切面,煮而食之,名为:“切五鬼”。晋北地区传有民谣:“破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妇女在这一天内普遍不动针黹。
广东人以年初三是“送穷日”,客家语则根据“送穷”二字的谐音称此日为“三重日”或“生虫日”,福建人也有相同的说法,以为这一天是“穷鬼日”(或称为“赤鬼日”)。俗传进入元旦后,人们至少要到了初三才能扫地。在此日把家中的垃圾向外清理或倒入河沟里,带有把“穷鬼”清理出门的好意头;又传说:这一天晚上,是家家户户家中老鼠嫁女的大日子
穷鬼日和送鬼
揭西县客家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三为“穷鬼日”,这一天不走亲戚。凡村民家中有不如意事,“疑心生暗鬼”,认为鬼在作祟,便备祭品去拜,又恐阴间众鬼去争食,家鬼在阴间争不到食物,或被异鬼欺侮,这便产生了“送鬼”之风俗。
相关记载
唐朝
关于穷鬼日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代文学家李邕在《金谷园记》中写道:“高阳氏(又称颛顼或帝颛顼,黄帝以后又一个杰出首领)子瘦约(瘦约,人名,也就是最早的“穷鬼”),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交代了穷鬼日的来由。时人韩鄂所撰的《岁华纪丽》一书中又写道:“孟春晦日(即农历每月最后一日),甫聚行乐,送穷。”可见,穷鬼日在初时还没有固定的日期。后来,穷鬼日最终被确定在正月廿九,时有《图经》载:“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鬼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那时候,过穷鬼日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习俗。韩愈《送穷文》中,还提到“结柳作车,引帆上墙”的送穷方式。
宋朝
到了宋代,穷鬼日仍然很流行。宋朝 巴淡的一首《送穷鬼》就曾提到:“正月月尽夕,芭蕉船一只,灯盏两只明辉辉,内里更有筵席。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空去送穷鬼。”当时,送穷的时间又出现了变化,把这日定在正月初六(今天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穷鬼的风俗)。宋代吕希哲《岁时杂记》谓宋“人日(年初七)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蒸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中“人日前一日”一句足以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