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鼓(源于汉代的音乐文化)
扇鼓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8
扇鼓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源于汉代的音乐文化
扇鼓,又称太平鼓,起源于汉代,是由乞讨者所用的工具和演唱行为演变而来的,是一种群众性很强的自娱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扇鼓是中国北方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亦神亦俗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古老的音乐文化。
扇鼓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舞蹈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良好愿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扇鼓 |
外文名 | Drum fan |
别名 | 太平鼓 |
出现时间 | 汉代 |
出现地区 | 北方 |
乐器类型 | 音乐文化 |
收起
扇鼓起源
邢台扇鼓
地处冀南的邢台地区是扇鼓文化的重要传播区,传承至今的邢台扇鼓已形成自己的地域性特色,成为中国扇鼓文化中的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民间音乐形式。扇鼓研究虽然早而有之,但对邢台扇鼓的研究却鲜见于世。基于此,本研究以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为研究方法,在坚持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资料,对邢台扇鼓音乐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邢台扇鼓音乐学研究和邢台扇鼓的文化学思考两个方面。邢台扇鼓音乐学研究主要对邢台扇鼓进行“音乐描述”。邢台扇鼓乐器形态描述为鼓头、鼓柄、鼓尾三个部分。邢台扇鼓音乐形态主要从扇鼓调形态(包括唱腔、曲式等)、鼓乐、唱词、表演队形及舞蹈步伐等方面进行描述。同时理性认知扇鼓乐与民俗的关系。邢台扇鼓的文化学思考是本研究的结论及其扩展。主要是从文化大背景下提出邢台扇鼓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传承人匮乏、生存土壤缺失,商业市场冲击、资金不足等。试图从现代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谋求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使邢台扇鼓这一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
赵州扇鼓
赵州扇鼓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它的鼓点套路以及艺术风格都很独特,是赵县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河北省优秀的民间艺术之花。
赵州扇鼓起源于汉代,由乞讨者所用的工具和演唱行为演变而来,是一种群众性很强的自娱性民间舞蹈艺术形式。2007,赵州扇鼓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州扇鼓的鼓面为圆形,鼓柄下端弯成云钩状,钩的左、中、右三处各吊三个铁环,共有九个铁环,正如老艺人所说“扇鼓扇鼓圆又圆,上打下坠九连环”。铁环表面突起螺旋状菱形花纹。扇鼓表演具有多层次特点,有独唱和对歌形式、故事形式、说唱形式以歌舞形式,艺术风格明快、活泼、诙谐、风趣,适合舞台表演和广场表演。
据悉,赵州扇鼓现今在赵县城东杨户村,城南田村、北王村,城北中帐村等地还有分布,其中杨户村扇鼓传承已久,最具代表性。杨户村已过花甲之年的杨翠月曾经跟随村里的老艺人张四子学艺,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能“掰开板”(鼓环节奏声与击打扇鼓声清晰无混音)的一位,她说这全得益于张四子的言传身教。
扇鼓的表演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即独唱和对歌形式、故事形式、说唱形式以歌舞形式。其艺术风格明快、活泼、诙谐、风趣,适合舞台表演和广场表演。既有独唱和对歌形式的《十二月》、《丢戒指》和有角色、有人物、有情节的《二姑娘骑驴王小赶脚》,还有以说唱形式出现的《吕蒙正赶斋》以及载歌载舞、舞蹈性较强的《扑蝴蝶》和《四辈上工》等等。
赵州扇鼓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它的鼓点套路以及艺术风格都很独特,是赵县民间文化的瑰宝,也是河北省优秀的民间艺术之花。1979年赵州扇鼓进京演出获三等奖,经过不断挖掘整理,多次参加省、市、全国大型文化活动的演出和比赛并获奖,受到有关知名专家的肯定和鼓励。当地已把赵州扇鼓列为打造赵县文化品牌项目,组建了专业扇鼓艺术团队,并在城区内设有三个培训基地,即石塔学校、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县文化馆少儿艺术团。
礼县扇鼓
史料记载
古羌族多居住于天山南麓、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高山寒冷地带,长期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后一部分向西南迁徙,余下的虽经强制同化于其他民族之中,其风俗及民间艺术亦同化其中,但仍不忘祖先,顽强地通过祭祀活动保留着能与自己祖先交流情感的古老巫舞。再者,这些古老氏族的后裔长期居住在秦巴山区陇蜀之间,这里交通不便,与文明社会相对遥远,文化信息也相对封闭。这种封闭无疑对当地社会进展起了阻碍作用,但封闭的状态又似乎给原始民族艺术的保留创造了条件,使至今流传于大巴山区的祭祀性歌舞仍保留着古老的原始风貌。礼县大潭一带无论从历史渊源、地理特征到羊皮扇鼓的表演本身,它的古老风格特征就能证明一点,总之,许多迹象都说明它与羌族文化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表演概况
扇鼓的表演有着不同的说法,在民间往往寄希望于消灾免祸,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则反映出一种最原始的神灵崇拜。
扇鼓舞
参考资料
[1]
灵魂与身体的对话 赏石家庄非遗民间舞蹈 ·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4-01-10]
[2]
邢台扇鼓研究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