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燧(古代劳动人民在日下取火的用具)
阳燧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7
阳燧
古代劳动人民在日下取火的用具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阳燧 |
来源 | 古代劳动人民 |
出现时间 | 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 |
出处 | 《淮南子》、《考工记》 |
用途 | 日下取火的用具 |
种类 | 丙午镜、飞龙在天纹饰镜等 |
收起
民俗文化
阳燧,古代照日取火用的曲率很大的凹面铜镜。古时用铜质制成的凹面镜。用以聚集日光,点燃艾炷施灸。《本草纲目》卷主:“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早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便有对阳燧的介绍——《阳燧照物》: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
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相信,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以镜辟邪的习俗,在越地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遗传。旧时常能见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带着银制的算盘、大刀、梳子、镜子等饰物,这类银饰小镜子等,就是用于孩子们辟邪的。以镜辟邪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新建的寺庙道观,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装饰着铜镜。就是现代小区崭新建筑的门、窗上方,也往往能发现悬挂着的玻璃镜子,这些都是用于所谓的辟邪。由此不难看出,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和民间习俗是根深蒂固的。
取火于日”时叫做阳燧,“取水于月”时叫做阴燧。铜、锡的性质是一样的。但在五月丙午日的中午铸造,就成为阳燧(古代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在十一月壬子日的半夜铸造,就成为阴燧(古代在月夜用来承接露水的铜器)。原文:夫金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铸,“为阳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铸,为“阴燧。”(言丙午日铸为“阳燧,”可取火;壬子夜铸为“阴燧,”可取水也。——《搜神记》。在中国古代的阳燧镜铭中就常见有“五月丙午日”或是“丙午镜”的字样。古代中国在端午日铸造丙午镜的文化也流传、影响了日本古代文化。在日本古代的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世纪中到公元3世纪中)晚期制成的一面古铜镜铭文中就镌有“五月丙午之日”的字样。据资料记载,扬州工匠铸镜选择的时间是五月五日午时。当时扬州造的镜子被誉为“黄金百炼镜”,其中的精品多为进贡给皇帝的贡品。白居易的诗中透露,“扬州长吏”进贡给皇帝的铜镜是镜背有“飞龙在天”纹饰的鎏金镜。
聚光原理
《考工记》:铜锡各居其半,合金铸成凹面镜,太阳光下取火,因此又叫鉴燧。阳燧其实是一个凹面镜,当它面向太阳时,光线先直射在凹面上,再从不同角度反射出来。这种反射光线会在凹面曲弧的作用下,从不同角度聚集到一个点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聚光。此时,这个点上的温度会在多重光线的作用下骤然升高,引燃艾绒一类的易燃物,达到取火的目的。阳燧的凹面的抛物面镜面向太阳,使太阳光照于其上时,通过其反射而聚在镜面前的焦点上,使其温度升高从而点燃阳燧中的可燃物。
相关信息
2006年10月11日上午10时,一面直径1.4米、通体厚4厘米、重1.2吨的世界特大“虢国阳燧”在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成功颉取天火,从而验证了《周礼》等史志“阳燧以铜为之,向日则生火”的记载。
阳燧
参考资料
[1]
唐代铜镜 五月五日午时造-唐代,铜镜,五月,午时,扬州-北方网-新闻中心 · 唐代铜镜 五月五日午时造-唐代,铜镜,五月,午时,扬州-北方网-新闻中心2022-02-10[引用日期2022-02-10]
[2]
从北京二○二二年冬奥会看虢国自然之火——“阳燧” - 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市委宣传部、三门峡日报 · 从北京二○二二年冬奥会看虢国自然之火——“阳燧” - 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市委宣传部、三门峡日报社主办2022-02-10[引用日期2022-02-10]
相关合集
古代的引火工具
共4个词条589阅读
火柴
摩擦发火的取火工具
阳燧
古代劳动人民在日下取火的用具
火镰
古代打火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