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族(百越地区越人各部的统称)
古越族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7
古越族
百越地区越人各部的统称
历史渊源
古越(亦称百越)部族自远古至秦时代一直繁衍生息在中国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百越地区。“百越”在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越”或“百越”都只是一种泛称,并非统一的民族,泛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古代部落。
先秦诸越与今方言分布对比图
基因研究显示,东亚人群是从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的迁徙。中国人的祖先先是到达了中国南方,在那里繁衍,此后再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近些年有学者认为百越人是夏王朝的建立者。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语言学者金钟就认为,中国历史上夏朝,正是濮人北上所建立的王朝,而濮人正是某支百越人于远古沿西南迁徙而成。比较早提出这种看法的学者是董楚平,他在《吴越文化志》这本中,列举了十多条证据,论证是百越部族北上所建立的王朝。周太王之子仲雍与兄泰伯来到今苏南地区的无锡、常熟一带,建立勾吴王国,断发文身,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是一次中原文化与东南百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自秦朝统一岭南后,随着中原移民不断南迁,这些百越部落除了一部分和南迁的中原人融合外,雒越部落衍化为今天的京族、壮族、瑶族、黎族、布依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高山族、水族等的少数民族,南越部落衍化为今天广东地区的汉族、畲族。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古越人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当今的江苏南部(苏南)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
古越人是文明创造的先行者。在饮食方面,古越人“饭稻羹鱼”,是栽种稻谷的先行者;在居住方面,古越部落是干栏式房屋的创造者;在交通方面,古越人是舟船的初创者。由是可见,古越部落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考古概况
江苏
1993年发现的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化石表明,早在35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大江南北进入新石器时代兴盛阶段,据初步调查,江苏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其中苏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
生活习性
特色住房
古越族人史前神秘岩画
干栏式房屋(样式)
由上述可见南方古越人地区“干栏式”房屋发展的一斑。直至当今,中国南方除了汉族吴越民系、广府民系、闽民系外,其馀与古越部落稍有渊源的族群仍然有部分居住传统的“干栏式”住房,可见其生命力所在。“干栏式”房屋是后世楼房建筑的先驱,在建筑史上有重大影响,无疑这是南方古越部落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贡献。
农业渔猎
龙舟竞渡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
历史贡献
通过历史、考古和民族学家的综合研究,可以看到,以古越人在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均对中华民族文化有重要的贡献。
稻作
在饮食方面,古越人“饭稻羹鱼”,是栽种稻谷(早稻、水稻)的先行者,古越人地区,无疑也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野生稻成为古越族先民在新旧石器时代交替时期从事采集经济的重要来源,进而发展为刀耕火种和锄耕的稻作文化。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和长江中游流域的彭头山遗址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
苏州草鞋山遗址发现的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连同常州圩墩、高邮龙虬庄、昆山少卿山、溧阳神墩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距今四千多年前的粤北曲江“石峡文化”遗址中下层,发现有大量石斧、石锛、石铲等农耕工具和稻谷遗存,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已进入较发达的锄耕稻作农业阶段。在广东佛山、博罗等地汉代遗址或墓葬中,出土不少“井田”式水田模型及耕牛模型,表明从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华南古越人地区的稻作文化,一直向先进的犁耕农业发展。
居住
在居住方面,古越部落是“干栏式”住房的创造者;在交通方面,古越人是舟船的初创者。由是可见,古越部落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陶器
现在的考古学家也普遍认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的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最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这种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在时间上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时期,在空间上则遍布于中国东南地区及岭南一带。
陶器的发明与发展,是农业民族的重要历史贡献,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器适应了农作物熟食和农业民族的定居生活,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不同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产生了不同类型的丰富多彩的陶器,如仰韶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而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具特色的是几何印纹陶,其兴盛时间约距今3500—2200年间,即商周至汉初,陶器上各种几何形图案花纹达五、六十种之多。经解放前后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几何印纹陶与双肩石斧和有段石锛共存,分布范围自长江下游至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正与古越人及其先人的活动地区相吻合,可以说几何印纹陶正是古越部落及其先人创造的文化。
开发历史
泰伯奔吴
泰伯断发文身、与民并耕
按照《吴越春秋》、《吴地记》及无锡地方史志的记载,泰伯在无锡梅村一带开凿沟渠、兴筑城池、教百姓农耕技术,促使吴地生产有一次飞跃性发展。周人是农耕技术一流的部族,他们的先祖后稷“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任命他为“农师”。相传泰伯在梅村一带“复制”周原创业经验,大兴水利,发展农业,“穿浍渎以备旱涝”,就是开挖沟渠、陂塘,以灌溉、排涝。泰伯还改进农耕方法,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令当地农业生产有了飞跃性发展。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改进,促进当地经济空前发展,泰伯遂营造城池、房屋,提升吴地文明形态。据《吴地记》所载,为了防止外患,泰伯带人修筑城池,“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梅村因此有“江南第一古都”之称。“泰伯奔吴”,无疑是一次中原文化与东南百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开发有着重大的意义。
秦统一百越
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发动南征的战争,集七国力量发兵五十多万,秦军共分5路:一路由今江西向东进发,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中间2路攻取南越(广东),其一经今南昌,越大庾岭入广东北部,其二经今长沙,循骑田岭直抵番禺;其余2路入广西,攻西瓯,一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一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
秦军出兵当年就平定了东瓯和闽越地区(浙江、福建),设置了闽中郡。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占领岭南,秦始皇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汉书》),郡治番禺。
自秦始皇统一百越后,当时学者将越国置于赤县神州中的扬州,到了汉朝,整个百越地区,即于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雒越在分野中都归属于九州中的扬州。东汉未年一度将岭南的越地改置荆州,到了晋朝重新将岭南的越地属于九州中的扬州,此后百越地区长期置于扬州州域。
秦朝为了巩固对岭南的统治,从中原迁来的50万人,除了遭到贬职的官员之外,大多是“贾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打击对象;既惩治“商人”,又渗透了岭南,朝廷认为一举两得。因此,岭南北方移民的经商血统确实是有根有据的。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为了稳定军心,解决战后驻留士兵的配偶问题,南海郡向朝廷申请加派3万单身女性来岭南,其理由十分含蓄:“为来自北方士兵补衣服”。秦朝最终批准这个申请,但是在数额上打了折扣,15000名中原寡妇和未婚女子浩浩荡荡加入支援边疆的行列。
古越族
族群后裔
自秦朝统一岭南后,随着中原移民不断南迁,这些百越部落除了一部分和南迁的中原人融合外,大部分迁入山区或往外迁徙,衍化为今天的壮族、瑶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高山族、仫佬族、水族等的少数民族,南越部落衍化为今天广东地区的壮族、瑶族、畲族。
浙闽地区曾是百越的主要政治中心,所以这一地区现代的汉族群体中保留了相当比例的越族特征遗传标记。以M119突变比例为例,上海和浙江都是26%左右,是全国汉族中最高的,其次是广东20%、安徽18%、辽宁和湖北17%、江苏16%、江西14%、湖南13%、河南11%、山东9%、四川7%、云南4%。另有报告显示台湾高山族源自上海地区的百越族。
据国际科学杂志《科学》发表的“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成果,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在距今3万至4万年前,亚洲人开始从东南亚往北迁徙,逐渐遍布整个东亚直至中亚地区,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对中国历史而言,这意味着,古代黄河流域的北方人祖先是先到达了南方百越,在南方那里繁衍,此后再往北迁徙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上古人物
古越族龙图腾崇拜
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本纪》:"粤有天皇,古越族,姓望名获,号 中天皇君。"
古越族是生活在上古时代的一个古老民族,说古越语。古越族的首领叫“天皇氏”。在上古时代,“天”指高无上,“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氏“用来称呼帝王贵族等。“天皇氏”的意思就是: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至高无上的首领。
参考资料
[1]
中国世遗数量保持世界第二 · 浙江日报[引用日期2017-03-01]
[2]
历 史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12-21]
[3]
总述 ·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2018-01-06]
[4]
浙江发现100万年前古人类遗址 · 新浪[引用日期2017-12-21]
[5]
历史沿革 · 浙江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12-2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