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粽籺(起源于百越时代的糯米蒸煮食品) 古粽籺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7 古粽籺起源于百越时代的糯米蒸煮食品古粽籺(今称粽子)是流行于岭南一带的一种冬叶包裹糯米蒸煮食品。古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基本信息中文名古粽籺外文名rice dumpling主要原料粽叶,糯米,五花肉,冬菇,蛤蒌别名粽子 粽籺历史渊源古粽籺(即是当今的粽子)是流行于岭南一带的一种粽叶包裹糯米蒸煮食品。起源自百越时代的南越族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至今几千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粽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中原文献上称“角黍”。其实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传承发展古粽籺晋代《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古粽籺也是流行于粤西地区的风味特色的小吃,高州、信宜的古粽籺与普通粽子比较,具馅料少,糯米多,适宜于煮到金黄食用,香脆可口糯味什足,且摆放时间长,便于携带等特点,是走亲串门的最佳食用礼品,是民间流传最广泛的食品,还用作交往的礼品。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端午节的粽子也有各种形状的,有三角形、菱形和长方形的;口味也分为咸肉粽、甜红枣粽,诸如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五花肉、豆沙、鲜肉、火腿、蛤蒌、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参考资料[1]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由来 · 中国青年网[引用日期2018-07-20] 天玑2000 来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