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思和(原北京大学教授)
齐思和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3
齐思和
原北京大学教授
代表作《中国史探研》
齐思和,字致中。教授。直隶宁津(今属山东宁津)人。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193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专于先秦史、中外关系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著有《中国史探研》、《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等。
基本信息
别名 | 字:致中 |
出生日期 | 1907年 |
去世日期 | 1980年2月29日 |
国籍 | 中国 |
出生地 | 山东宁津 |
展开
人物生平
齐思和旧照
求学历程
也是由范老教,读了一年之后,范老对齐思和说:“你这么喜欢念书,不如到北京去,天津毕竟是一个商业城市,北京才是文化城市,那里的名师多。”
齐思和
齐思和进入燕京大学的那一年,哈佛大学也正在中国寻找合作者,由美国铝业大王霍尔的基金会出钱,在中国创办一个汉学中心,最后这个机会被司徒雷登和洪业先生争取过来,获得了那批资金的五分之四,组成了一个汉学机构,这就是哈佛燕京学社。资金则由燕京来管,具体负责人是一个美国人,但是洪先生的意见举足轻重。
齐思和是第一个由燕京派往哈佛的学生。当时燕京每隔四年可以推荐一个人到哈佛去学习,由哈佛燕京学社出奖学金。哈佛要求这个人一定要在四年之内拿到博士学位,如果拿不到,哈佛就要在别的学校去物色这样的人选。齐思和一进入燕京就显示了自己的史学根基,当时顾颉刚先生在燕京讲授“中国上古史研究”,齐思和非常喜欢这门课。齐思和回忆顾先生上课的时候常常旁征博引,见解新颖,学生都特别欢迎。顾先生上课,每堂课都要写满三个黑板。每遇到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同他的学术观点,顾先生必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开展讨论,借此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齐思和听了顾先生的课,在大学期间就写了《与顾颉刚师论《易系传》观象制器书》那篇文章。1929年,燕大历史系筹办《史学年报》,编辑《史学年报》的任务竟然落到了齐思和这个“外来户”的身上。
齐思和担任《史学年报》的主编一共三年,一直到他毕业。他毕业的时候,他的同学在《燕大年刊》上为他的毕业照片题词说:“于学无所不窥,上自群经诸子,下至康、梁、胡、顾;每读一书必有新奇问题发现,尤精于考证学、史学方法、两汉历史。”
可能是这个原因,洪业先生看重他,把他作为去哈佛留学的人选。可齐思和开始并不想去,因为齐思和当时的兴趣在中国史方面,他自己说:“四年的工夫在中国我可以做出很多成绩来,到美国我去做什么呢?做中国史?那里没有书,教授也不如中国。”但是洪先生就是看中了他,认为齐思和能在四年之内拿到博士学位。他劝告齐思和说:“你应该去,不光是能够保证四年之内拿到博士学位,保证这个人选落在燕京大学,而且对于你个人也有好处,到美国去,看看他们的研究方法,可以开阔你的眼界。”
让齐思和感到犯难的是不知道到了美国之后学什么,学中国史,好像在那里没有什么可学的。洪业先生又建议齐思和:“你到那里去就学他们最擅长的学科。”三四十年代的哈佛,是美国史研究的重镇,所谓“明星教授”云集。洪先生建议齐思和到那里去学美国史,齐思和当时还不太情愿:“美国史那么短?。”洪先生说:“虽然美国历史比较短,但是他们研究得比较深,你可以学习他们研究的方法,回来之后用这种新方法研究中国史,对于中国史你就能有新的突破。”齐思和到了哈佛之后,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因为不单关系到自己的学业,还关乎到学校。所以到了之后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开始了“三点一线”的生活。齐思和的苦工没有白费,在哈佛,就连当时以严格要求着称的施莱辛格教授,都不得不对齐思和刮目相看,给了齐思和的论文很高的评价。这样过了四年,拿到博士学位,而且也了解了当时国际学术界的趋势。
开辟学科
齐思和学成回国之后,就任北师大历史系的教授,齐思和说:“我一直在私立学校学习,我想到国立学校去教书,了解一下那里的情况。”齐思和带回来的是一个新的学科,听齐思和说当时在美国真正学美国史的包括他在内就只有两个人,另外一位是皮明举先生,后来一直在湖南,是清代大学者皮锡瑞的后代。当时齐思和除了在北师大专职任教之外,还在北大、清华和燕京同时兼课。
主要成就
研究制度
齐思和着“周代锡命礼考”,即首先举西方封建制中臣服礼、宣誓效忠礼等,以与之对照,说明二者之相似。“孟子井田说辩”,则应用西方庄园制度,说明井田虽然是孟子的理想,当亦有所依据,并非完全凭空杜撰。他1935年在哈佛写的博士论文,“春秋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主要讲封土制、国家形态、经济社会状况等,颇有后来布洛赫《封建社会》一书之气势。在该书中西封建之比较中,齐思和说,中西封建制度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宗教,中国就没有西欧那样强有力的天主教会,不过西方天主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罗马教廷统治下的中央集权组织、永久和平理念等,亦与封建制不合,经过多年的调整,教会始得适应于封建。而中国的宗教则并不构成对封建之妨碍,政治统治和宗教祭祀之职,统一于王、公、卿大夫之一身,故其权力更为强大;关于再分封,则中国的宗法制度既是一个祖先祭祀制,也是再分封制,如此使整个帝国转化成为一个大家族。而欧洲的再分封制则领主来源多种多样,虽然有长子继承制,可是其他次子则多得到修道院生活。所以中国的封建制比之西欧的封建制更有系统,组织更完善。
研究史学
齐思和于1936年在北平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讲授的《史学概论讲义》,是一部融会中西史学的大着,今日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还写过不少有关论文。早在1929年,他就写出“先秦历史哲学管窥”,用西方历史哲学之方法,勾勒出中国先秦丰富的历史哲学内容。他比较中西史学,以为中国古代史学最为发达,广博丰富、包罗万象,二十四史是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总汇;而欧洲的史学,直到18世纪,仍然是以政治、军事史为主,19世纪方才有了经济、文化等内容。到了现代,中国史学就落后了,所以要吸收西史之长,改造国史。他在论述晚清学术时曾说,康有为着《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乃是一政治运动,政治运动过去,其书已经无人问津。可是今日一些汉学家,还在那里批驳康梁,以显示其方法的细密,其实这一派的学说在中国早已过去了。又说,晚清中国之翻译运动,严复译《天演论》等,林琴南译小说,均是学术名着,所以在社会上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可是世界史的翻译,只是一些教科书,没有一本一流着作,使只略知西洋的史事,而不知西洋的史学,只有教育作用,而无学术价值。这些意见,今日仍然值得注意。而只有会通,才能提出如此深刻的意见来。
主要著作
主编《史学年报》、《燕京学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中的《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世界通史》第一卷、《外国历史小丛书》。主要著作有《中国史探研》、《中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关系》、《西洋现代史》(英文)、《世界中世纪讲义》,合编有《中外历史年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整理有《筹边夷务始末》(道光朝)、《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译有《中世纪初期的西欧》(合作)、《中世纪晚斯的西欧》(合作)、《新史学》等。
著作详述
精通外语
齐思和精通英、法、德、俄等多种外文,齐思和主要从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英国史、美国史、史学理论、先秦史、中国近代史、中西交通史等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史探研》《世界中世纪史讲义》《史学概论讲义》等,主编《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世界通史》(古代史卷),编译有文献资料集《中世纪初期的西欧》和《中世纪晚期的西欧》,译有《新史学》,合编《中外历史年表》等。
外界评价
人物关系
齐文颖
女儿
范文澜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