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炭疽病)
炭疽病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3
炭疽病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炭疽病 |
外文名 | anthracnose |
是否传染病 | 是 |
传播途径 | 接触感染 |
症状表现 | 皮损处有黑痂形成、周围组织有非凹陷性水肿,寒战、高热,呕吐、腹痛、水样腹泻 |
就诊科室 | 传染科 |
显状部位 | 全身 |
相关检查 | 炭疽的凝集反应 |
收起
就诊科室
- 感染科
病因
传染源
传播途径
- 经皮肤黏膜:由于伤口直接接触病菌而致病。病菌毒力强可直接侵袭完整皮肤,带菌的吸血昆虫叮咬偶亦可引起感染。
- 经呼吸道:吸入带炭疽芽胞的尘埃、飞沫等而致病。
- 经消化道: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等而感染。
易感人群
- 任何种族、年龄均是易感者,但多侵犯农民、牧民、屠宰场和皮毛加工厂的工人、兽医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病后免疫力较持久。
症状
- 由于感染部位不同,临床至少可分为以下4型
皮肤炭疽
- 约占98%,多见于皮肤的外露部位,如手、上肢、面部及颈部皮肤、开始于病原侵袭的部位,初为红斑、水疱,后表现为黑而硬的焦痂,周围的皮肤浸润及有较大范围的水肿。
- 由于末梢神经纤维受压而感觉麻木,但没有痛觉,这为炭疽的特点。
- 起病同时有发热、呕吐、头痛、关节及全身不适等。
脑膜炭疽
- 患儿有呕吐、惊厥、昏迷和脑膜刺激征,有时有大脑皮质出血及脑脊髓膜炎,病情多较危重,大部分死于病后第2~4日。
检查
- 确诊炭疽病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涂片检查、培养检查、鉴定试验等。
血常规检查
鉴定试验
- 用以区别炭疽杆菌与各种类炭疽杆菌(枯草杆菌、蜡样杆菌、蕈状杆菌、嗜热杆菌等),主要有串珠湿片法、特异性荧光抗体(抗菌体、抗荚膜、抗芽孢、抗噬菌体等)染色法,W噬菌体裂解试验、碳酸氢钠琼脂平板CO₂培养法、青霉素抑制试验、动物致病试验、荚膜肿胀试验、动力试验、溶血试验、水杨酸苷发酵试验等。
诊断
- 医生根据接触史、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涂片检查、培养检查、鉴定试验诊断本病。
- 接触史:由于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及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
- 临床表现: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偶可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
-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10~20)×10⁹/L,少数可高达(60~80)×10⁹/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高。
- 涂片检查:取水疱内容物、病灶渗出物、分泌物、痰液、呕吐物、粪便、血液及脑脊液等作涂片,可发现病原菌。
- 培养检查:血标本应事先增菌培养。如见可疑菌落,则根据生物学特征及动物试验进行鉴定,如青霉素串珠和抑制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等。
鉴别诊断
- 皮肤炭疽应与特殊反应的牛痘接种相区别,肺炭疽需要与肺鼠疫区别,肠炭疽需要与痢疾或耶尔森菌肠炎相区别,脑膜炎型炭疽常需与脑血管意外鉴别。
治疗
- 炭疽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对症治疗、局部治疗、病原治疗。
对症治疗
- 对患者应严格隔离,对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按芽孢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局部治疗
- 对皮肤局部病灶除取标本作诊断外,切忌挤压,也不宜切开引流,以防感染扩散而发生败血症。局部可用1:2000高锰酸钾液洗涤,敷以四环素软膏,用消毒纱布包扎。
危害
- 若不及时治疗,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而死亡。
预后
- 大部分病人及时诊断和抢救可脱离生命危险。
预防
管理传染源
- 对可疑患者要隔离,尤其是肺炭疽患儿要及时、就地隔离并报告,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敷料、剩余的食物、病室内垃圾均应烧毁。
- 尸体要火化,对可疑病畜、死畜必须同样处理。来自疫区或从疫区运出的牲畜均要隔离5天,把住畜牧收购、调运、屠宰和畜产品加工各环节的兽医监督关。
切断传播途径
- 废水也要定期消毒,废毛要集中处理,严禁乱扔。病死牲畜及其皮毛污染的场所都应消毒。
- 皮毛畜产加工厂应设在村镇外面,下风向,远离水源。
- 避开人畜集中和频繁来往处,屠宰场要有兽医监督。
预防接种
- 我国使用的是“人用炭疽减毒活疫苗”,皮上划痕接种,严禁注射。
- 应用A16R株炭疽芽孢菌气雾免疫也是安全有效的,吸入量为每人每次1亿个菌,血清阳转率为80%以上,最好的预防措施是在流行区接种动物。
参考资料
[1]
冬季,它们存活时间更长,盘点那些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2019-01-28T16:51:43+08:00[引用日期2022-05-24 19:40:54]
[2]
皮肤炭疽没那么可怕,你只要知道这些就够了2015-08-06T00:00:00+08:00[引用日期2022-05-24 19:41:43]
[3]
14岁少年感染炭疽死亡,多地报告疫情!与新冠同等级的传染病,我们怎么防?2021-09-08T14:34:48+08:00[引用日期2022-05-24 19:41:49]
相关合集
呼吸系统疾病
共19个词条4405阅读
百日咳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病程长达2~3个月。传染源有:百日咳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百日咳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百日咳的临床症状为:持续性、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百日咳的有效治疗方法是隔离和抗菌治疗。百日咳可引起肺不张、肺气肿、百日咳脑病等并发症。百日咳的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和药物预防两种方式。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
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性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呼吸衰竭的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口唇、甲床发紫、意识障碍、水肿等。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呼吸支持治疗。如不治疗本病可能会引发呼吸道感染、肺不张、肺损伤、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急性呼吸衰竭的预后与发病性质、治疗时机、有无并发症、基础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总的来说,早期、规范的治疗,有利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查看更多
中国法定乙类传染病
共23个词条1.4w阅读
艾滋病
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
肝炎
肝脏炎症的统称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容易发生在夏秋季,其他季节也可发病。本病好发于6月龄至5岁左右的儿童,随着全球发起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以来,脊髓灰质炎患者数量已减少99%以上。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病毒通过呼吸道或者消化道进入人体后,首先侵入咽部及肠腔内的局部淋巴结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如果人体免疫力较强,可将病毒控制在局部;如果病毒侵袭能力过强,病毒会进入到血液中,并通过血液进入人体其他部位进行繁殖,最终感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而发病。不同类型的脊髓灰质炎,症状不太一样。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炎和肢体疼痛,部分感染者会出现肢体软瘫(肌力减弱,肌肉萎缩等),重者可因辅助呼吸的肌肉麻痹而死亡。脊髓灰质炎没有特效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促进恢复、预防及处理并发症,以及康复治疗。脊髓灰质炎不但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还可引起肺炎、肺不张、急性肺水肿、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部分患者还可留下瘫痪后遗症,俗称“小儿麻痹症”。
查看更多
中国法定传染病
共26个词条9316阅读
鼠疫
人类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染病
霍乱
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艾滋病
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
查看更多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
共2个词条810阅读
皮肤炭疽
皮肤炭疽是指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皮肤炭疽主要发生在牧民及从事皮毛、肉食、畜产等职业的人群。炭疽芽孢杆菌通过损伤的皮肤进入人体,其释放的炭疽外毒素引起临床表现。皮肤炭疽患者最常在手、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出现无痛性炎性丘疹,之后丘疹迅速变成水疱并扩展为大疱,疱液化脓后破溃,流出浆液或脓液后结成黑色干痂,黑痂脱落后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患者常有发热、头痛、呕吐、全身酸痛等症状。皮肤炭疽主要采用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皮肤炭疽影响美观,严重时可累及肺、肠、脑膜等部位,甚至危及生命。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经过抗感染治疗的皮肤炭疽,病死率为1%左右,没有经过抗感染治疗的患者,如果病情加重发展为全身感染,则病死率为20%。
肺炭疽
肺炭疽(jū)是由炭疽杆菌感染所致的肺部急性传染病。全年均有发病,7~9月为高峰,吸入型多见于冬、春季,患者多见于牧区。肺炭疽多由吸入含有炭疽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所致,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炭疽杆菌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呼吸道及胃肠道黏膜侵入人体,在局部繁殖,释放毒素,导致局部组织水肿、出血及坏死,形成皮肤炭疽、肺炭疽等。本病起病急,早期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持续2~3天后,症状突然加重。轻者表现为胸闷、胸痛、发热、咳嗽、咯带血黏液痰;重者除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外,还会出现喘鸣、咯血,以及嘴唇、皮肤青紫等症状。此外,如果由皮肤炭疽发展而来,还会出现相应的皮肤症状。治疗原则是严密隔离,积极进行抗菌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以及治疗并发症。本病常并发败血症及脑膜炎,若诊治不及时,多在急性症状出现1~2天内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呼吸或循环衰竭,危及生命。本病的病死率较高,肺炭疽若由皮肤炭疽发展而来,病死率在80%以上,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