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中医脉诊是何时出现的?是谁发明的?

中医脉诊是何时出现的?是谁发明的?

中医脉诊是何时出现的?是谁发明的?

1215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8-12 00:25:39
回答
共6个回答
+关注

应该感谢司马迁,《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首次为医生立传。司马迁距离扁鹊250年左右,看到的史料记载可靠有保证,故《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是信史,开篇记载了长桑君传医扁鹊的过程。

首先,中医是道家传承,是师父找徒弟,不是那块料,求师父也没有用。

“术不可不慎”,传授医术时,不能不很谨慎;“非其人勿受,非其人勿教”,如果教给心术不正的人,危害很大。

故长桑君观察了扁鹊十馀年,才肯传授于他“禁方书”。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其次,扁鹊按照长桑君的方法,三十天后“视见垣一方人”,(视是闭着眼睛看)闭着眼睛能感觉到墙壁后边的人。如此,可以很快知道病人的病症所在。但好像什么都不做吧,病人会担心:这可靠吗?所以“特以诊脉为名耳”,特指专门的意思,专门用诊脉的方法再检查一遍,让病人放心。

通篇没有说脉诊扁鹊发明的,值得商榷。那么这就有两种可能了:

一、脉诊是扁鹊自学“禁方书”成才以后的发挥;


二、脉诊是“禁方书”里面的一项技能。如此,脉诊出现的时间就得往前在推了。其次是谁发明的,有可能是长桑君,也有可能是这一派的创始人。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没有苦劳也有疲劳 点个赞呗^_^

+关注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经典国粹之一,发展历史悠久。

最早扁鹊就开始望闻问切了。要说诊脉,就要先提一下中医理论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医!

话说我国农耕社会,自古以来敬天法祖,这自不必细说,所以我们的文化的一个核心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只不过之前不完善,一直到董仲舒才正式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能找到天人感应的影子!因为儒家作为正统思想存在了几千年,我们就看一下儒家的发展,天人合一,到后来天人感应,到后来存天理灭人欲等等,都离不开天与人。在中国,知识分子收儒家道家思想影响深远,中医也不例外。

那么天人合一在中医里如何体现呢?中医认为天是最大的,是大宇宙,而每个人是一个小的宇宙,天有日月,人有双目;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二十八星宿,人手指上是二十八小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天由金木水火土组成万物,人有心肝脾肺肾为内脏中枢等等!

正是因为天与人的这种高度一致性,所以中医认为人为什么会生病!是因为人的小宇宙(某一个部位)与天这个大宇宙发生了某种不协调才造成的。因此中医治病的最重要一点是调节,这也就是中医治病最科学的一个原因,因为中医中调理,比如你胃不舒服,好我给你开药慢慢调理,而且我这药还不影响其他的部位的运转,没有副作用!而西医呢?西医就是你胃不舒服,好,我给你开药,你吃了把胃治好,至于对其他部位有没有影响,先把胃治好再说。这就是区别!

说到这就好理解诊脉了,人的脉搏,可以观测到每个部位的运转情况,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脉搏跳动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中医深奥的原因,没有几十年的积累,是做不好中医的。这也是中国古代几代先人努力积累的结果,只可惜中国战乱多,技术不断失传,好多东西流失,导致中医现在一蹶不振了!

+关注

脉诊经典记载:上古时期僦贷季。脉诊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的长桑君

关于脉诊出现的时代和发明人,具有两种认识:一种是经典记载,一种是史料记载

(一):经典记载:上古时期僦贷季

根据经典《素问.移精变气篇》中所载“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其中“色脉”者即望诊和脉诊,也就是说脉诊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名医僦贷季。 明代徐春甫撰《古今医统》认为:"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岐伯相为问答,著为《内经》"

(二):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的长桑君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讲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

经文记载战国时期的扁鹊是跟着老师长桑君学习医术,后来“特以诊脉为名耳。”,也就是扁鹊是脉诊的弘扬人,而实际发明者是他的老师长桑君

+关注

脉诊的发明,可实给中医诊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不要去研究谁发明地,我们现在只能用现代科学仪器去证明脉诊的准确率,才是学习脉诊的最好方法,把前人的宝贵经验利用实践中去,把脉诊发扬光大。

+关注

脉诊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有记载,扁鹊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大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关注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大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