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如何理解“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这句话?

如何理解“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这句话?

如何理解“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这句话?

1006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8-11 07:53:32
回答
共2个回答
+关注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是,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冉雍,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第十子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冉离,也有称为冉在,先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冉耕,字伯牛,也称为冉伯牛;次子冉雍,字仲弓;三子冉求,字子有,又称冉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

“佞”, 是能言善辩,巧言之才,有口才的意思。朱熹的注释很简单“佞,口才也”。

“御”,按朱熹的注释“御,当也,犹应答也。”也就是回应、应答的意思。

“口给”,言词不穷,嘴快话多。“给”在这里是足的意思。

“不知其仁”,是指有口才的人有没有仁就不知道了。

本章的译文是,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辩。”孔子说:“为什么要能言善辩呢?强词夺理与人辩论,常常会遭人讨厌,我不知道这样的人是不是真的有仁德。所以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于“雍也仁而不佞。”这句话是这样注释的,“仲弓为人重厚简默,而时人以佞为贤,故美其优于德,而病其短于才也”,意思就是冉雍为人很沉稳,话不多,但是当时的社会以佞是贤。也就是说当时会以一个人口才的好坏来判定这个人是不是贤者。一个人很会说话,就认为这个人是贤者。如果口才不好,则被认为不贤。朱夫子接着又写到“佞人所以应答人者,但以口取辨而无情实。徒多为人所憎恶尔”,意思就是佞人在应答别人时,更多的是关注华而不实的语言,缺少实际的内容,故而经常会引起别人的厌恶。

当今社会一样存在这样的情况,能言善辨却心存虚伪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是待人以诚的用心是与人交往长久成功的关键。另一个方面,必要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而且这种技能是能够通过努力得以提高的,所谓表达能力差只能是缺乏进步提高的主观能动性,或者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

对于“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一句,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不同解释,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解释是一样的,“不知其仁”是指已产生厌恶之感,又如何能体会到佞人的仁德呢。这句话整体上解释就是,“强词夺理与人辩论,常常会遭人讨厌,引起别人的厌恶,也就无从感受到仁德,既然这样,能言善辩又有什么用呢?”

+关注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评述】雍,冉雍,孔子弟子。佞,口才。御,抵挡。给,辩论。憎,恶。

冉雍,有仁德,口才欠佳。所以有人觉得冉雍没有能力?

孔子觉得,所谓能力应该是仁德,而不是口才。因为没有仁德,口才越好越容易招人恨,招人厌恶。

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就如说服一个人,是用道理说服人,还是用口才说服人。

显然,是道理。

口才只是为讲道理而用。没有以理,所谓德口才,也就失去其核心了。就像一篇文章,有华丽德辞藻,却没有好的中心,绝对不能算好文章。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此意。人看看的是仁德,听听的是仁德,讲讲的是仁德,行行的是仁德。如此方可谓有能力,不然再好的口才,也是没用的。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