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宋襄公是不是春秋五霸之一?为什么现在中学史书都不提宋襄公了?

宋襄公是不是春秋五霸之一?为什么现在中学史书都不提宋襄公了?

宋襄公是不是春秋五霸之一?为什么现在中学史书都不提宋襄公了?

1156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8-11 06:38:40
回答
共13个回答

春秋五霸有两种主流观点,按照《史记》的说法,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如果按照《荀子》的说法,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明白秦秋五霸到底争的是什么?以何依据为霸主呢?

众所周知,齐恒公是春秋时期公认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即位之初准备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就向齐恒公提出争霸,之后齐恒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以周天子的名义,团结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争霸在管仲眼中:就是以武力的强大,以周天子的名义,来维护周朝的礼仪制度,对外团结诸侯打击戎夷,对内惩治不法诸侯国,代替日渐衰弱的周天子来管理整个天下。

争霸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强大,或者简单的消灭其它诸侯国,而是要维持周朝的礼仪,这可以说算是争霸的一个基本标准。但这个标准从楚庄王开始,就变成了持强凌弱,以大欺小。

从这个标准来看,真正意义上的春秋霸主只有齐恒公和晋文公,而其它的霸主已经改变了争霸的初衷,变成了持强凌弱,而周朝礼制也逐渐沦丧。



至于宋襄公,当然也就算不上春秋五霸之一了。

宋襄公,名兹甫,是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的嫡次子,但不是长子,宋襄公即位之前,曾想让位于自已的庶兄长目夷,但没有成功,却博得让贤的美名。

宋国在春秋时期,并不算一个大国,实力也不强,但宋襄公却因为扶持齐国公子昭回国即位国君而出名。宋襄公曾在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会上,接受了齐桓公委托他照顾齐国太子昭(后来的齐孝公)的嘱托。在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四公子各率党羽争夺齐国国君之位,最后是公子无亏当上了国君,而宋襄公却答应公子昭的请求,带领卫国、曹国、邾国三个小国与宋国一起护送公子昭回国即位,齐国不清楚宋襄公的实力,结果被宋襄公吓到了,齐国人就把公子无亏杀了,在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是为齐孝公,这一下子宋襄公就莫名其妙的出名了。

齐桓公去世后,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就想去争霸,拉拢了卫国、邾国、曹国、滑国等几个小国,图谋争霸。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与齐国、楚国等诸侯国首次在鹿地会盟, 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引起齐、楚的不满,约定在秋天盂地再次会盟,并约定不带军队,结果到了会盟之日,宋襄公没有带军队,楚国楚成王却带了军队,并抓了宋襄公,囚禁起来,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才放了宋襄公,宋襄公第一次做阶下囚。

宋襄公回国后,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就决定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双方发生泓水之战,当时有人劝宋襄公趁楚军渡河时,半渡而击,宋襄公不同意,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乘人之危偷袭呢?结果楚军渡过泓水后与宋军交战,宋襄公大败,第二年宋襄公就因病去世。



纵观整个宋襄公的一生,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只是拉拢了几个小国,以宋国的实力太弱,根本不存在争霸的客观条件,再加上宋襄公也不是有作为的国君,宋襄公完全算不上霸主。

但在宋襄公身上表现出的春秋礼仪 ,如让贤,不趁人之危,都是当时周朝的礼法,并不是宋襄公的愚蠢,只是宋襄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周礼上,当时的军队打仗真是约架,先约好日期,定好地点,布好阵势,再开打,到了后期,这种礼仪就被人为的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无所不用其极,以取胜为目的,别的什么都不要了。

至于现在的中学史书为什么不提宋襄公了,可能是因为宋襄公实在没有太大的历史功绩可以写的吧。

其实,春秋五霸说法不一,不过宋襄公绝对是没有称霸的实力,他的称霸不过是一个笑话而已。因此,大部分的五霸说法中都不提及宋襄公,《汉书注·诸侯王表》和《史记索隐》中将宋襄公列在其中。

但如果从军事实力和影响力来看,宋国在春秋时期一直都只能算是一个二流国家,和齐国、晋国、楚国、秦国这些强国相比,始终不是一个等级。

虽然宋国建封的起点相当的高,是公爵级的诸侯。但在攻伐不断的春秋战国,爵位是虚的,拳头才是硬道理。像齐国、秦国也只是侯爵,雄踞江淮的楚国则更惨,才是个子爵。然而,这些大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周边都围绕的一班小弟,自己当老大。而宋国自始至终都不具备的这样的能力。

事实上,宋襄公是一个比较二的君主,就像哈士奇一样,总以为自己是大佬,结果拉出来一打,立马被楚国打残。

当年,齐桓公死后,诸侯霸主之位空缺,加上宋襄公在辅立齐孝公的过程中,也赢得了一些国际威望,于是宋襄公就开始飘飘然认为自己能够接替齐桓公来当霸主。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残酷,以宋国这点国力,别说秦楚齐晋这些大国,就是陈蔡郑这些诸侯国也不需要给他们面子。正如目夷当初劝谏他时说的:“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是祸患。”

可以说,目夷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至少清楚宋国就是个小国而已。结果宋襄公就是不听,后来在会盟时被楚成王给掳了。之后恼羞成怒的宋襄公又想拿楚国的小弟郑国来出气,结果又在泓水之战中讲什么仁义,最终被楚军狠狠打脸。

春秋霸主应该是国力和军力上很强大,并且能以自身的影响力来会盟诸侯,才算是真正的霸主。至于宋襄公的图霸,不过是黄粱之梦罢了。

+关注

宋襄公被视为霸主其一在于他确曾主持过诸侯会盟。齐桓公死后,齐国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继承齐桓公会盟诸侯匡扶周室。但宋国只不过是一个中等诸侯国,国力不强。不过宋襄公有两点倚仗,一是他素来推行仁义,得到国人的拥护,而且在诸侯间也有贤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二是宋国的爵位尊贵,由于宋国是商朝王室后裔立的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诸侯中算是数一数二的,连齐国都只是侯爵,其它还有如晋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礼制他以公爵身份统帅诸侯也是说的过去的。

但结果我们都知道,宋公的盟会最终以楚国背信弃义,成王将宋襄公劫持而收场,再接下来的泓水之战中襄公又因对敌人也讲“仁义”的迂腐做法被楚军击败,自己也受伤身死。但是虽然如此,襄公向诸侯发出会盟邀请,大部分的中原诸侯也应邀前来(除了齐和鲁),等于是承认了他的盟主地位,虽说最后会盟失败,但他还是可以列为五霸之一的。

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对宋襄公的评价了,虽说他事实上称霸失败,也是春秋时代礼乐崩坏的必然结局,但后人对襄公的评价并不低。事实上楚国也正是因为依仗蛮力欺负礼让的襄公也最终为中原诸侯所不齿,埋下了城濮之战被晋侯重耳击败的伏笔。司马迁在《宋微子世家》最后的太史公曰里面就品评了宋襄公,说他虽然因推行仁义而败于泓,但后人也因此伤感于中国的礼仪崩坏,以至于这种忠厚的老实人得到这种下场,因此宋襄以他的“礼让”得到后人的认可,位列五霸。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主流观点评价宋襄公总是说他多么愚蠢,多么迂腐,但却看不到他讲仁义绝不是“空谈仁义”,而是确确实实地将仁义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因为在周代,按照华夏礼仪和道德要求,确实是很多地方都有讲究的,连贵族出去打猎都要依照礼法,比如不杀幼兽、一箭射中没射死的伤兽也不能赶尽杀绝,还有诸多礼制的规定。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华夏先民是文明礼仪之邦,这些繁复的周礼正体现了古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诸侯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准则。而在战斗中不杀老人之类虽说仁义得过分,但按照周礼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诸侯战斗都是要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然后带军队双方列阵完毕,然后堂堂正正对决,类似于“决斗”这种形式。而绝对不是春秋后期到战国以后的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在宋襄公时代,只有他还谨守着这些古老的礼仪和道德,其他所有人却已经不将这些礼让的精神放在眼里了,当然这也是乱世的必然。

所以我们可以说他天真,也可以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宋襄公绝非“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事实上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人道德水平很低,因此很多时候很难理解那些真心守卫自己内心信仰之人。其实宋襄公在我看来和孔丘的性格类似,也属于那种追求理想的浪漫之人,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不改初衷。也许他们的做法或者主张在当时有些脱离实际,但是也不能抹杀其可贵之处。

+关注

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关注

个人觉得春秋时代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位是没有争议的。春秋时代的霸主不是光靠拳头硬把别人打怕了打服了就成霸主了,不能缺少以“周礼”为标准让天下敬服,就是今天的“以德服人”。齐桓公称霸不仅是齐国国力最强,齐国搞垮对手主要靠的不是打仗而是管仲的经济贸易战,齐桓公会盟诸侯的时候被鲁国的勇士曹沫绑架了,曹沫逼着齐桓公答应一些有利于鲁国的条件。齐桓公过后不愿兑现,毕竟是让人刀架在脖子上被迫答应的,管仲却认为被逼迫答应的事都能兑现,那没有被逼迫而答应的事天下还会有谁怀疑呢?齐桓公恍然大悟,兑现了答应曹沫的诺言。所以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首开诸侯会盟的先例不是偶然的。晋文公称霸是在城濮之战击败南方大国楚国,开战前晋文公下令晋军主动撤退,因为晋文公当年流落到楚国时受到楚成王的盛情款待,许诺“退避三舍”答谢楚成王。楚庄王称霸是在“邲”之战击败霸主晋国,晋军败逃时不少战车陷在沼泽烂泥里跑不了,楚军士兵上去帮忙把战车弄出来帮助晋军逃跑。当霸主少不了“诚信”和“仁义”,齐桓公杀戮不多,晋文公素有贤名,楚庄王更是让中原诸侯国鄙夷的楚国正式得到了承认和尊重。说起宋襄公,注重仁义没错,也是当时主流的思想观念,奈何实力不济,在泓水之战被楚成王打败,算不上霸主。今天嘲笑宋襄公,是因为利字当头可以不择手段抛弃了中华民族曾经有过君子贵族的时代有两千多年了

+关注

现在都是实用主义,大家都认为宋襄公太蠢。其实,咱们现在就是缺乏宋襄公这种人,重信重义有什么不好的嘛?

+关注

弄明白宋襄公是不是春秋五霸之一,得先来说说宋襄公那些事。

宋国是商朝后裔,第一任国君乃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周朝待宋不薄,一直作为客人对待,所谓三恪之一。国君传位大多兄终弟及,有国让之美好传统。比如当时宋宣公舍弃自己的儿子与夷,而国让给了自己的兄弟宋穆公。宋穆公十分感激,临终又把国让给了与夷,虽然由此引发宋国内乱那是后话,但这是实实在在的大仁大义啊。

宋襄公呢,完全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在他爹临终时,作为太子的他非治着他爹把君位传给兄长子鱼,说子鱼仁且长。可这子鱼呢,也愣是不要,说能把国相让,还有比这更大的仁义吗?大有不行就出家的架势。没办法,宋襄公只好荣登君位。

齐桓公和宋襄公关系不错,一个九合诸侯而称霸,一个国让之大仁大义,必是相互赏识罢。齐桓公死后,齐国大乱,齐孝公第一时间奔赴宋国投奔宋襄公,后宋襄公领着曹国,卫国,邾国等几个小国带齐孝公杀回齐国继承了君位,可见齐桓公没看错人。

不能说宋襄公称霸的野心一点也没,但可以肯定的是或许就是这次完成的齐桓公所托,给了他称霸的勇气和信心,膨胀了他称霸的欲望。殊不知,那几个顺从宋国的小国何尝不是因了齐国的余威,看了齐桓公的面子的?左传曰:陈穆公请修好于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冬,盟于齐,修桓公之好也。

宋襄公自恃和齐国交好,越来越有恃无恐,说杀谁就杀谁,比如让邾子杀了甑子来祭祀。说打谁就打谁,比如打曹国。子鱼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劝他: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

宋襄公越来越不听劝了,也越来越自大了,开始要求楚国领着南方诸侯到鹿上会盟。楚国竟也同意了,估计一是借机来中原游玩一把,二来摸摸情况也未可知。又是那个子鱼还在劝他: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天,宋公又在盂地和楚国们会盟,这次不知怎么惹毛了楚国,或许话不投机,或许座次不对付,直接把宋襄公抓了起来,试问,会盟,宋襄公不带兵吗?以宋襄公的礼仪,绝不能带兵的。

被放回后,宋襄公还在沉迷称霸之中。一时心血来潮又去攻打郑国,郑国当时可是楚国的小弟,楚国哪能坐的住。宋襄公或许心里说:就知道你坐不住,有种来打啊。

于是泓水之战开始了。

这一战,成也宋襄公,败也宋襄公。成了宋襄公仁义之战,败了宋襄公愚昧之战。还在渡河,不能打。阵列没排好,不能打,受伤的不能打,老头不能打,当然,妇女,孩子,更不能打。多讲规矩,多讲仁义。还是子鱼说得好,这个不能打,那个不能打,刚开始干嘛要打?

第二年五月,宋襄公亡,伤于泓水之战。

要说宋襄公称霸,那是仁义之霸,无人匹敌。

只能说宋襄公生不逢时,命不该活在乱世之春秋啊。

+关注

我们做个不恰当的类比。春秋五霸恰如联合国五常。只是一个是纵向的排序一个是横向的罗列。那么宋襄公是谁呢。不用说他就是中华民国。是!在二战后因功进入五常体系。但是由于自身实力的原因是五常中最没说服力的也让人瞧不起的一个。后面你懂的你都把大陆丢了偏安一隅了你屁屁下的椅子迟早要让你下去另外去滴血认主。所以一旦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了本就该属于他的国际地位后那个不甘失败的小邦连联合国席位都没法保留了。

+关注

关键从那个角度去看。中国古代从宋嚷公后就只有诡道了。

+关注

春秋五霸版本有好几个,只有三人不变,齐桓公,晋文公……史书不提宋襄公我想更多的是宋襄公有名无实(会盟),虚伪残暴吧……

+关注

宋襄公自认为是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就像现如今的韩国棒子自认为是宇宙第一大国。个人认为宋襄公只是一个跳梁小丑。第一宋国国小民弱,第二宋襄公固步自封当时的周王朝那一套礼乐制度已经不合时宜了但是宋襄公还是以周礼为标准行事,第三没有把握好当时的国际形式只是一味的认为自己是继承齐桓公的霸业的人(这点和现在韩国有点像)。总之个人认为宋襄公没有成为春秋五霸的实力也没有得到当时国际的认可。

+关注

现在网络搜索到的春秋五霸都是76年以后的版本。清末到建国初期和建国之后到70年代左右的历史书籍春秋五霸是说: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关注

怎么不是,老牌贵族用以前的打仗方法败给了蛮夷之师,东南西北都有了,中间也就剩他了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