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北战争关注不多,至于葛底斯堡战役有没有扭转的机会,在中期稍后点可能有翻牌的机会,越到最后阶段越要谨慎,要不然怎么叫“大意失荆州”呢,甲午海战,本来赢了,结果“追”输了 ,“追”也要清点一下自己的家底再追以防不测,因为你肩负的不是你个人得失而是整个北洋水师与国家安危,,,最起码穷寇莫追这个道理应明白。葛底斯堡战役你都弄的差不多了,那100人干嘛那么心急火燎去炫耀招横祸呢,历史事件中因情绪和行为不当导致全面失败的惨痛教训太多了,,,因阅读不多,不好说,不过,任何一个战役的失败不是决策就是某个关键环节出了问题,就像二战时的希特勒等,,,,当然,希特勒他们是非正义战争,注定要失败的。
葛底士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决战(相当于中国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此战的胜负,将直接决定美国政府是由北方资产阶级领导,还是由南方奴隶主来领导。最终的结果,是北方资产阶级领导下的北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掌控了战争的主动权,并最终取得了国家政权;而罗伯特李所率领的南军则遭到了致命打击,其精锐部队被全歼,从而彻底丧失了争夺政权的资本。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美国。
葛底士堡战役与我国的解放战争极为相似:战争之初是南方强于北方,而最终结果却是北方获胜,并且都是在正面的主力大决战中彻底击败了敌人。
葛底士堡战役,实际上是北军给南军设下的一个圈套,其目的就是吸引骄傲自负的南军就地进行决战,依靠地形优势和纵深防御来疲惫敌人,先消耗主动进攻的敌军兵力,瓦解其士气,最后再给予致命打击。这一战术与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极其相似。此战可谓是纵深防御战理论的经典之作。
从双方的实力对比就可以知道,南军的战斗力明显高于北军,其士兵人数和整体素质也明显高于北军。如果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正面对决,北军几乎没有胜算,然而,历史却南军总司令给罗伯特李开了一个大玩笑,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由于南军的多次决策失误,北军从一开始就占据了地形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保持到了最后。
纵观葛底士堡战役全局,伯罗特李对南军的战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原因如下:
1、战役开始只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一队自负的南军步兵旅在没有友军掩护下,孤军深入北军要地,结果在葛底斯堡附近被北军击溃。初战失利,伯罗特李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派遣越来越多的部队到此集结,北军也毫不示弱,最后引发了双方十几万人的主力大决战。
看看葛底士堡的地形,就明白南军是为何惨败了,这里是北军选定的战略要地,中间是高地,高地外侧是无遮无拦的平地,有几千米宽,一千多米纵深,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葛底士堡的高地的两头是山丘,山势陡峭,树木林立,同样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如果罗伯特李不是盲目的自负和狂妄,是不会选择在此与北军硬碰硬的。
2、战役开始初期,双方都在调动大部队集结时,南军的大部队已经发动攻击了,而北军主力还在几十公里之外强行军,因此,战役开始不久,罗伯特李的军队取得了明显优势,北军节节败退。然而,南军指挥官却没有及时攻占葛底斯堡前后两个山丘中的任何一个,也没有乘胜追歼北军,夺取葛底斯堡的所有战略要地,这是南军最大的失策。
也许南军一开始就没打算在此决战,只是想协助友军扫清障碍后就离开。遗憾的是,当罗伯特李听说北军主力已经集结在此, 便转而调整部署,决定发动葛底士堡战役。这是罗伯特李犯下的第一个战略错误,拿破仑曾说过“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朝着敌人所期望的方式去作战”,而罗伯特李就是最好的反面教训。他在南军未取得任何地形和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在敌人所选定的地区加入了大决战,只能说明罗伯特李由于狂妄和自负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错。
3、当葛底士堡所有的高地和重要据点全被北军据守后,南军不管从哪个方向发起攻击,都是极为不利的,北军居高临下,那可是泰山压顶的势头。当南军对葛底士堡的前后两个山丘,屡攻不下而损失惨重时,罗伯特李就应该进行战略转移了,可惜他仍不放弃,一错再错,居然把南军最精锐的3个佛吉尼亚师,共15000人的主力部队,调往葛底士堡中央防区,发动了葛底斯堡的最终战役,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中央高地,彻底击垮北军,一战定乾坤,因为,他坚信自己的这三个师是无敌的。
而他的副将,朗斯特里特将军早就告诉他了,即便中央高地只有5000北军士兵防守,南军要挺进1000多米的空旷平地,不但要承受北军猛烈的火炮的打击,还要翻越数个障碍物,就至少要损失一半以上的兵力,而一旦北军增派援军过来,则必败无疑。结果伯罗特李依然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地发动了总攻,结果南军3个精锐师几乎全军覆没。
南北战争中的葛底士堡大决战胜负,与所谓的新制度战胜旧制度,正义战胜邪恶完全无关,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双方指挥官的指挥艺术、力量对比、战局形势和士兵的战斗意志等因素,这其中就包括“天时、地利、人和”。而葛底士堡可以说是一场由“地利”和“人和”所主导的战役。
南北战争转折点
美国在19世纪的时候,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战争。因为美国自从在独立战争以后,就分为了南北两个地区,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而北方实行的则是资本主义制度,并且他们信仰的宗教都不同。所以说,美国南北两方从根本上看来,就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所以,在1960年4月12日,双方彻底决裂,从而,美国发生了维持四年的南北战争。那么,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呢?
南北战争形势图
其实,根据历史记载,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是葛底斯堡战役。因为在葛底斯堡战役之前,一直是南方占据胜利,攻占北方地区,直至首都,并且南方也占据着此次战争的主导权。而在发生葛底斯堡战役时,北方赢得了这场战争,故而,北方军队越战越猛,直接超过了南方军队。同时葛底斯堡战争的胜利,也同时让美国人民更加坚信此次战争他们会胜利。
另外,美国南北战争还有一个转折点就是:美国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文献,这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重要的一次事件,标志着北方人赢得了此次战争,黑人奴隶彻底赢回了他们的自由,也标志着美国的国情形成了新格局。同时,南北战争也彻底宣告结束,这场战争对美国的影响非常大,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整个国家统一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使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让美国快速成为了世界强国。
有幸回答,感谢阅读。长文阅读,谨慎点击。
在整个南北战争的历史上,或许从来没有一场战役如葛底斯堡一样如此重要,作为邦联的代表性人物,常胜不败的李和他的北弗吉尼亚军团第一次体会到了失败的痛苦,而叛军从此也再无能力在东方入侵联邦,战争天平从此彻底向林肯倾斜。 后人们总是喜欢津津乐道于一场战役的得失,数百年来,人们不断的争论为什么李会输之类的,战役的胜败有些时候无关任何大层面上国力的比较,有的只是指挥官战术上的比较。
地点的选择? 历史没有什么如果,但人们并没有计划伟大之类的事儿,如果某个兵团的指挥官能够按照他的计划进行,内战中最引人注目的交战或许就会在管溪(Pipe Creek),20英里以外的北边,结果他们使得葛底斯堡的单调无趣的宾夕法尼亚十字路口从此名扬天下。 葛底斯堡坐落在哈里斯堡西南30英里,按照宾夕法尼亚的标准,这既不是老城也不是个大城,但无论从东到西还是从北到南都得经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山岭和山坡支配着这儿的地形,向西不到1公里是神学院岭(Seminary Ridge),从北到南延伸2英里,直接从城镇起始的公墓岭(Cemetery RIdge)和神学院岭平行,公墓山(Cemetery Hill)插入公墓岭的北端,公墓岭的南端是座在当地被称为小圆顶山的多石山丘,小圆顶山下面相对较大的则被称为大圆顶山。 南北双方在很早就到达了葛底斯堡的近郊,Heth(赫斯)和他的师满怀着得到充足的补给的希望接近葛底斯堡时,普利桑顿和他的骑兵也在同一时刻从城市的另一端接近,只是由于赫斯的撤退才没有使得先遣队发生战斗,当天夜里赫斯向A.P.希尔请求返回葛底斯堡,希尔同意了。
黎明刚过后,赫斯的行进就遇到了巴福德骑兵旅的警戒线,上午10点雷诺兹亲自赶到,他意识到葛底斯堡的重要性,立刻下令建立防线,坚守到他的第一师抵达。随着部队的陆续到达,冲突渐渐蔓延开来,战斗规模越来越大,希尔也在不停地向前线输送着援兵,邦联原本是为了抢劫袭击,而现在演变成了大规模的交火,无论希尔和赫斯是聪明还是愚蠢,他们已经替李决定了决战的场地。 艾维尔的犹豫 雷诺兹的意外阵亡给力叛军一定的机会,但是达波得接替指挥取得了意外的防御成果。随后霍华德带着他的11军到达了战场,由于军衔高,他立马就接替了指挥,并随后把自己的指挥部安放在公墓山,由于钱瑟罗斯维尔的惨败,霍华德和他的11军都憋着一口气,希望再次证明自己。
到了下午的上半时,第一军到达了战场,第11军3个师中的2个也抵达了,而邦联方面赫斯师整个都在战线上,罗德斯正在赶来,艾维尔(Ewell)军的厄利师(Early)也在东北方出现,联邦军面对的敌人从正西方到东北方形成了一个宽阔的半圆形战线,人数上处于劣势。 战斗很快变得激烈起来,罗德斯把5个旅共8000多人全部压了上去,赫斯在他的右侧,厄利在左侧,霍华德打退了第一次进攻,但是很快厄利迂回了他们的右后方,就像他们的老上司石墙杰克逊在几周前钱瑟罗斯维尔干的一样,他们的进攻又一次粉碎了第11军。
幸运的是残部跌跌撞撞的爬上公墓山,在山顶是新到的第二军汉考克的一个旅,米德并不信任霍华德的能力,因此派了汉考克接手指挥,随机汉考克下定决心坚守阵地,一个师被派到公墓山以东的卡普山,作为联邦军的右翼。 大约到下午5点半,联邦更多的部队还在赶来,这让汉考克感到安心,第12军朝卡普山前进,斯科尔斯和他的第三军正在从南面朝汉考克的左翼前进,战线将延伸到公墓岭,第一军一个下午的坚守换来了巨大的意义,但他们的代价也是如此高昂,最先投入的8500人,伤亡将近65%,所幸的是赫斯的部队同样遭受了重创,16000人伤亡也达到了40%。 李在下午2点来到了战场,晚些时候A.P.希尔也赶到了,他们着手开始制定计划,李看到了北方佬向公墓山的撤退,他立刻意识到需要迅速占领那里,他迅速要求刚到的艾维尔去攻击,注意这是个要求而不是命令,艾维尔犹豫了一下,判断他没有能力达到目标,不仅因为他的士兵在穿过葛底斯堡时建制被打乱,也因为更多的消息显示对手的部队正在向他左翼的卡普山运动,艾维尔放弃了,也没有做任何尝试。艾维尔的犹豫将带来致命的变化,因为第二天公墓山将变得无坚不摧。
朗斯垂特的迟缓 米德一到战场,就立刻亲自观察了阵地和所有他认为可能爆发战斗的地方,从小圆顶山开始,沿着公墓岭向北去公墓山,随后向东到卡普山,沿着这条路线,他可以占据一个连绵的山脊高地,高地呈鱼钩状,左翼的圆顶山为鱼钩柄,顺着钩型向北到钩芯然后向右弯曲在卡普山形成倒钩,依靠着内线优势,米德可以通过穿越圆弧的轴线快速地将兵力从一端调到另一端。 米德让第1军和第11军的残部坚守公墓山,斯洛肯的第12军2个师位于右边的卡普山,霍华德的左边是汉考克的第2军3个师,沿着公墓岭构筑防线,汉考克的左边是斯科尔斯的第3军。
只有斯科尔斯没有按照米德的部署,第3军没有部署在汉考克南边易守的山岭上,为了某些可能只有他自己才懂的理由,斯科尔斯把2个师部署到超前于汉考克战线大约四分之三英里的地方,把战线从汉考克的左翼延伸到低洼处,距离神学院岭的邦联阵地只有半英里,接着他的战线处在一片麦田的前方,围绕着小圆顶山山脚下一块被称作恶魔穴的岩石。下午4点,米德才了解斯科尔斯到底干了什么愚蠢的事,而也就在这时,邦联展开了他们的进攻。
李为进攻准备了很久,李根本不熟悉这里的地形,而朗斯垂特更是想着赶紧撤退,他不喜欢米德所占据的阵地,但李认为应当在米德兵力不足的时候进攻。诚然每过一个小时,米德的力量就更加强大,但李仍决定耐心的策划进攻的方案,他花了一夜与朗斯垂特等人讨论,最后决定把攻击地点放在北方佬的左翼,也就是斯科尔斯愚蠢暴露的阵地。朗斯垂特军将沿着神学院岭纵向向南延伸,A.P.希尔负责守卫山脊中央,艾维尔蜿蜒呈弧线与米德对峙,他会在战斗打响后,牵制住对面的联邦军,不让他们支援斯科尔斯。 但朗斯垂特的迟缓或许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到上午9点,麦克劳斯师和胡德师就到了,李立即让他们展开进攻,但很明显,朗斯垂特并不愿意,有人后来称他不断拖延进攻就是为了让李放弃进攻。不过麦克劳斯师和胡德师从神学岭到这儿有4英里,即使是这样的短途行动也花了4个小时,包括列队,部署以及其他一系列有关进攻的细节,直到下午4点朗斯垂特才拖拖拉拉的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 邦联士兵呐喊着发起冲锋,他们无坚不摧,最右侧的胡德从西南方向横扫,粉碎了斯科尔斯左翼,与此同时,麦克劳斯师立刻从两边攻击斯科尔斯位于桃林的凸角,而后方朗斯垂特的54门火炮也用着着一轮轮齐射屠戮着联邦军队。
斯科尔斯顽强的抵抗了3个小时,他们的阵地从一开始就至关重要,胡德的一个团注意到了小圆顶山的空虚,如果占领,火炮可以利用宽敞的山顶直接炮击整个联邦的防线,但第5军的一个旅及时抵达,守住了小圆顶山。 即使处于激战中,小圆顶山的联邦军也会看到低洼处第3军士兵被打散溃退的画面,6个整旅加一个旅的1/7的兵力猛攻斯科尔斯,从一开始斯科尔斯的部队就几近毁灭,士兵们激战到夜晚,麦克劳斯师突破了防线,进入中央偏右阵线的后方时,联邦军彻底溃散了。一小部分幸存者跌跌撞撞的冲进小圆顶山的安全处,与友军汇合,第3军完全丧失了战斗了,战后第3军被解散。
但朗斯垂特得来的胜利太晚,他没发利用这个机会继续拿下小圆顶山,A.P.希尔的安德森师在麦克劳斯师的左翼花了大半个下午与联邦的第1,2,3军的部分部队鏖战,汉考克甚至之后组织了一次反击,拿回了部分丢失的阵地,从公墓山到南边的小圆顶山防线依然完整。艾维尔在公墓山和卡普山的东坡进行了一次总攻,进攻得到了罗德斯师杂乱无序的支援,整个进攻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入夜,卡普山也依然牢牢的掌握在联邦手中。第二天的战斗结束了。 最大的失败-皮克特冲锋 不论是看电影还是别的诸如小说的描写,也包括当时看到这一切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将是整个南北战争中最壮观的场面之一,而也铸成了又一个血淋淋的失败。 第二天的战事结束,激战了一天的士兵们得以安心入睡,但两个司令却没法,天刚黑,米德就在公墓山司令部开会,米德关心了3个问题:7月3日李是会进攻?还是防守?如果联邦选择防守,李会再准备多长时间再进攻?最后将领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再给李一天时间进攻,随后再决定是进攻还是撤离。米德也在内心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觉得李之前左右翼的进攻均失败,那下一次很有可能就是在中央。 米德没有猜错,李遭受了挫折。
李陷入深深的犹疑中,他在未知的土地上作战,以往最依赖的J.E.B.斯图亚特的骑兵依然没有任何回音,而朗斯垂特与艾维尔的犹豫也无形中让李深陷沉思。最大的问题在于联邦前所未有的抵抗,要知道波托马克兵团刚在几周前又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惨败。李从来没有如此艰难的打一场战斗,从半岛开始,安提坦,弗雷德里克斯堡,钱瑟罗斯维尔,马纳萨斯,北弗吉尼亚兵团总是那个笑到最后的赢家,而现在….. 李最后下定了决心,他决定让朗斯垂特向位于公墓岭的米德中央阵线发起总攻,他的士兵将不得不行进1英里多地,大部分路线无遮无挡,他们要穿过开阔的谷子地,爬上斜坡,接着直接面对北方佬的火炮。
李告诉朗斯垂特组织1w5人,如果成功,他们将和希尔和艾维尔合作把米德右翼装入口袋,朗斯垂特再次激烈地反对,但李固执地坚持实施。 朗斯垂特别无选择,他集结起刚抵达的皮克特师,还有希尔那儿来的赫斯师(现在由皮特格雷指挥)、彭得师、安德森师,最后总兵力为13500人,李同时还准备了159门火炮沿着神学岭展开齐射,打哑或驱逐公墓岭上的防御火炮。下午1点火力齐射开始。 差不多2个小时以后,邦联的炮火逐渐沉寂下来,汉考克准确的推断出邦联将要有大规模攻击,他命令联邦炮兵停止还击以节约炮弹。但李错误的因此认为他们是打哑了联邦的炮兵,朗斯垂特仍然反对这个近乎自杀的进攻,并且朗斯垂特似乎也认为对方只是在保存实力,但是或许是出于南方人的奇怪的骑士精神,也或许是出于对自身的自信,皮科特也坚持继续进攻。
这绝对是内战史上最壮观的场面之一,南方军队的队伍前列宽度达1英里多,刺刀闪着寒光,在刺刀上面飘扬着红色的旗帜,刺刀如花,旗帜如海,这将是内战中又一次大规模的壮观的步兵突击。 这注定是个可怕的错误,李绝对是内战中才华出众的那类,但是世之名将,在他们绞尽脑汁,无可奈何之后,深陷绝望之时,他们总是启灵于最古老最原始的方式-冲锋。虽然他们以及他们的无数前辈的经验一再告诉他们这种攻击战术只会招来血淋淋的失败,滑铁卢的拿破仑失败了,而李自身在半岛所经历的以及之后北弗吉尼亚兵团在弗雷德里克斯堡玛丽高地的屠杀也一再提醒了李,1863年的步兵火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精度达到了新的巅峰,只要防御者处于良好的阵地,良好的地形,这种突击就显得太为过时。
庞大的数量赋予人们勇气,赋予他们巨大的动量,皮科特等人以无比壮观的队列席卷了他们面前的土地。弗吉尼亚人,北卡罗来纳人和别的人,扯着喉咙发出“叛军的呐喊”,当他们进入北方佬的火力范围内,所有的武器向他们开火,首先是炮弹,然后是步枪弹,当他们前进的越深入,他们的数目就越少,阿米斯泰德将军是其中的一份子,他把帽子插在剑头,高高地举过头顶,勇敢的在最前线带领着冲锋,朝着前面的石墙冲过去。可能有部分冲过了,但无人生还,在他们身后,阿米斯泰德受了致命伤倒在地上,这是他们最接近的地方了。进攻者逐渐失去了势头,他们不得不重新走过四分之三英里的致命交叉火力逃回神学岭。
李流着泪看着他们逃回,对他们说这都是他的错,他亲手送他的同乡走向毁灭,一名将军阵亡,一名受致命伤,还有一名受伤被俘虏,大约一半战死,负伤和被俘。 与此同时,其他的努力也归于失败,艾维尔对卡普山的进攻直到中午一无所获,这使得米德充分调动兵力支援汉考克所指挥的中央防线对付李的大攻势,李还打发姗姗来迟的斯图亚特绕过米德的兵团,意图在大攻势时进攻后方,但联邦骑兵在几英里外就拦住了斯图亚特。 战役走到了尽头,这是美国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之一,李的伤亡高达20451人,损失了太多的军官,他的指挥体系从此再没能恢复,米德的损失同样巨大,雷诺兹战死,汉考克负重伤,与此同时他也损失了23049人,仅战死双方就高达6000多人。 4日,双方都原地未动,李出于自尊心不愿意离开战场,米德也因为巨大的损失无法更进一步。
当天下午由于暴雨使得双方也没能继续战斗下去,夜晚李悄悄地撤离了,他的入侵戛然而止,邦联的胜利希望也从此化为乌有。这是李内战中最后一次攻势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