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网登录
石塘网

为什么说石敬瑭是宋代最痛恨的人?因为他才有后来的靖康耻,为什么有这种说法?

为什么说石敬瑭是宋代最痛恨的人?因为他才有后来的靖康耻,为什么有这种说法?

为什么说石敬瑭是宋代最痛恨的人?因为他才有后来的靖康耻,为什么有这种说法?

1016人浏览最新回答 2022-08-10 09:49:25
回答
共9个回答
+关注

说石敬瑭是宋代最痛恨的人,这种论调乍一看很有道理,要不是这位当年卖了燕云十六州,宋朝后面哪有那么费劲的开局?

毕竟万事开头难,没了燕云十六州,可谓是难上加难,这让宋朝后面咋发展?

因此,按照不少人的推理,在没了燕云十六州的劣势之下,北宋后来经过一百多年的纠结发展,最终还是被金人给攻破了都城。

要是有燕云十六州做屏障,能发生这事儿?

这靖康之耻的责任,怎么算,也应该算到石敬瑭这个始作俑者的头上。

然而,这种论断,您若是在大一统历史观中(契丹也是属于中国历史的范畴),仔细看的话,就不难发现,这种隔了百十年去骂前人不给力的推理,其实挺扯的。

歪逻辑

为避免被人喷咱们洗白石敬瑭,咱们也按照后人的推理逻辑来推演一遍,靖康耻的锅到底该谁背?

靖康耻如果是因为当年石敬瑭割了燕云十六州所导致的话,那么往前推,后唐末帝李从珂就不应该逼反石敬瑭。

那么后唐末帝如果没当皇帝,自然也不可能逼得对方造反。继续推一下,如果后唐明宗没有当皇帝,也就没有养子李从珂的什么事儿了。

按照这个逻辑,咱们还可以继续往前再推一会儿,当年后唐明宗就不应该造反,坏了一统天下的大好局面。

若不是他在关键时刻反叛,阴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甭说后面燕云十六州了,就是勒马扬鞭的契丹部众,后面也不可能这么嘚瑟、嚣张。

这么看来,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原罪,甚至比石敬瑭更大一些呀。

说实在的,按照这种无穷级推理的话,咱们可以一直推他个几千年,什么秦始皇不应该求仙丹、周武王不应该杀妲己都能扯得上号。

是不是感觉很扯?

古人的三观难道就这么没底线吗?还真不是,至少北宋之时,人们对于石敬瑭的评价,大多停留在枭雄的印象之中,很少有人将其归结为“卖国贼”。

北宋人眼中的石敬瑭

但凡是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只要翻开新旧《五代史》,就不难发现:

北宋前期修撰的《旧五代史》上,压根就没喷石敬瑭割燕云的事儿,只是说这位不应该请契丹过来,靠外援得位,这皇位得的太水,太不正当。

谋之不臧,何至于是!傥使非由外援之力,自副皇天之命,以兹睿德,惠彼蒸民,虽未足以方驾前王,亦可谓仁慈恭俭之主也。

而作为一代愤青欧阳修所编撰的《新五代史》,把后梁朱温喷了个体无完肤,却依旧放过了咱们眼中一直认为十恶不赦的坏蛋——石敬瑭。

这位对后晋太祖的评价直接空缺,而是对石敬瑭顾命大臣们一顿狂喷,说这帮人不听先帝石敬瑭的话,害了幼主。

方高祖疾病,抱其子重睿置于冯道怀中而托之,出帝岂得立邪?晋之大臣,既违礼废命而立之,以谓出帝为高祖子则得立,为敬儒子则不得立,于是深讳其所生而绝之,以欺天下为真高祖子也。

那么北宋时期,人们对石敬瑭的观点,为何会这么淡定呢?

宋初之时,其实距离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已经过去了两个朝代了,无论是赵匡胤、还是赵光义,他们虽然觉得燕云十六州这地儿对我很重要,以前按理说就是我的,所以我应该再拿过来。

但对于石敬瑭这个始作俑者,大家确实没有过多地计较。

毕竟后晋距离宋初,也不过二十来年的时间,当年发生这事儿的原因、详情,大家也都基本知道。

石敬瑭当年的处境,你说让他大义凌然,宁死不屈,冒着全家被屠,也要单独硬刚,不求外援,以图在史书上搏一个“清泰三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兵败身死,举族而焚”的记录。

以石敬瑭的觉悟和德性,这确实难了点儿。

况且,当年雄踞燕云之地的赵德钧,也在跟他竞争当契丹的小弟,不停地在契丹人帐前喊着“选我”、“选我”。

耶律德光当年面临二选一的选项,石敬瑭拿别人的地,来换自己的命。赵匡胤等人,对于枭雄的这种诡道,确实没法多评价人家的“不厚道”。

刚开始赵匡胤、赵光义的三观其实还算比较正,人家知道,局面就是这么糟烂的局面,现实就是这样悲催。

但开国君王们,都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概。

赵匡胤刚开始的想法是——存钱,到时候跟契丹商量看看能不能好商量,赎回来当年的土地,即便不行,那就用这些钱,培养将来用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军队。

赵匡胤的观点是,稳扎稳打,养足元气,瞅准机会将燕云十六州收回来。

但后来,赵二把这事儿给玩虚脱了。

不过这也怨不得赵光义,他哥那么英明神武,当年都没能拿下北汉的太原城。

自己带着一票舞剑的帅哥们,在下面玩了一把抛掷宝剑的大型表演,最终把对方给吓投降了。

这就给赵二一个很大的误导——我确实比我哥强。嗯,我真的可以的。

于是,赵光义就兴冲冲地、不顾群臣劝谏,发动全军对幽州进行了一把强推。

结果,高粱河一战,宋军跪了。

永熙三年,卷土重来的赵光义,再次尝试了一把,依然跪。

自此宋朝就患上了恐辽症状。

就跟国足当年恐韩,埋怨草皮、天气,就没人想过自身垃圾一样,宋朝的恐辽,大家埋怨燕云十六州地形变态,就是没人埋怨自己的战术、战力太拉胯。

这副本难度太高,当年谁开的图?

哦,石敬瑭,就你了,真垃圾!

当然,北宋那时候的人们的思想还算正常,虽然有金瓯缺的遗憾,但让石敬瑭背大锅的做法,确实没人干得出来。

但到了南宋就变味了。

宋徽宗的骚操作,必须有人背锅

宋徽宗是南宋皇帝赵构的爹,古人一直都有为尊者讳的习惯,南宋的基调自然是尽量弱化宋徽宗的一系列骚操作。

比如联金灭辽的短视,比如说当时已经短暂拿回燕云十六州、比如说在宋金关键战时祭出的跳大神的损招,比如说宋钦宗决策方面的来回纠结、贻误战机。

总之,灭国这么大的事儿,总得找一个合理的背锅贼。

最终,原罪也就找到了,我要不是贪吃燕云十六州,就不可能出联金灭辽的蠢招,也就不会有靖康耻的变局。

说到底,还都是石敬瑭这厮给害的。

就这样,石敬瑭的卖国形象深入人心。在咱们中国历史上,一个死了数十年,上上代的国君,把另一个王朝利益给坑惨了,这恐怕除了晚清有这个槽点之外,石敬瑭还真是独一份了。

毕竟,两百年后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人家可没抱怨这、抱怨那,吐槽开局就抱一个碗,明太祖就靠这么糟的开局,也不照样把燕云十六州的场子,给找回来了吗?

说到底打铁还得自身硬,埋怨谁都不如自身强,您说到底是不是这个理?

+关注

谢谢邀请!石敬瑭在五代十国时期,那也是一位风云人物。他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也是李嗣源最信任的心腹大臣。可惜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上位以后,石敬瑭和他的关系却非常差。

也就是大舅哥和妹夫的关系闹僵了,这可不是一件好事。结果石敬瑭借助辽人的力量,击败李从珂,登基称帝。那么为什么宋朝人要恨石敬瑭呢?

石敬瑭谋反实力不足,不得不向契丹人求救。

石敬瑭本身是李存勖的一员猛将,不过是归属于李嗣源帐下的。李存勖晚年性情大变,滥杀功臣,导致不少叛变的情况出现。李嗣源在出征的时候,手下人叛变,他准备独自回到李存勖那边认罪,结果石敬瑭质问他,哪有军队叛变,大将无辜的呢?

李嗣源其实是在石敬瑭的鼓动下,才主动叛乱,后登基称帝后,对石敬瑭自然是十分重用。石敬瑭本身也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奈何李嗣源死后,他的样子李从珂上位,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

庄宗拊其背而壮之,手啗以酥,啗酥,夷狄所重,由是名动军中。十五年,庄宗战于胡柳,前锋周德威战死,敬瑭以左射军从明宗复击败梁兵。明宗战胡卢套、杨村,为梁兵所败,敬瑭常脱明宗于危。---《新五代史》

李从珂压根就不信任石敬瑭,常常给他使绊子,但是又碍于太后的颜面,所以没有对石敬瑭赶尽杀绝。石敬瑭也意识到了李从珂的刁难,所以已经做好了谋反的准备。他不断积蓄粮草,并且试探李从珂,希望能够解除兵权。

没想到李从珂居然一口答应了这件事。石敬瑭终于意识到了李从珂是不可能放过自己的,所以他赖着不走,直到被逼无奈选择造反。他造反是没有实力的,毕竟他那点兵马不足以跟后唐王朝相抗衡。所以石敬瑭只能选择向契丹人求救。

契丹是中原王朝的宿敌,石敬瑭这么做等于是做了汉奸,割地求援。

一直以来,中原王朝都在抵抗胡人的侵略,契丹便是北方胡人的代表人之一。他们盘踞在长城以外大北方,强悍无比。但是因为人口稀少,所以压根不足以南下侵吞中原。

石敬瑭在后唐的主要责任其实也是长期抵抗契丹人,所以可以说石敬瑭跟契丹是打了不少仗的,也结下了很多梁子。可是实力弱小的石敬瑭,现在打算造反,他哪里是李从珂的对手呢?石敬瑭当时已经被围在太原,生死抉择之下,他打算请契丹人帮忙。

丙申,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其主所讨,遣赵莹因西南路招讨卢不姑求救,上白太后曰:“李从珂弑君自立,神人共怒,宜行天讨。”时赵德钧亦遣使至,河东复遣桑维翰来告急,遂许兴师。---《辽史》

契丹人军事实力强大,石敬瑭有了他们的帮助,自然能够击败李从珂。但是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契丹人也不是傻瓜,人家凭什么要出兵帮你呢?

所以石敬瑭必须要想出一个极有诱惑力的说法,对于契丹人来说,入关一直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石敬瑭扬言,只要契丹人帮助自己击败了李从珂,那么他就会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这的确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一种说法,石敬瑭本人也是狗急跳墙,契丹人得到这个承诺以后,果然答应出兵帮助石敬瑭,最终击败了李从珂,夺取了后唐政权。

石敬瑭尊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儿皇帝石敬瑭丢尽了脸面。

契丹的皇帝耶律德光带兵南下,击败了后唐,扶植起了石敬瑭,建立了后晋王朝。石敬瑭这个时候,也非常信守承诺地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人。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比石敬瑭小整整十岁,可是石敬瑭却甘心尊称他为父皇,而自己则是契丹人的儿皇帝,需要接受契丹人的册封才行。

这种丧权辱国的行为,为当时所有汉人所不齿,但是事已至此,山西、河北地区,全都沦为了契丹人的天下。

契丹人人数不够,所以并没有侵吞石敬瑭所建立的后晋王朝,但是俨然是将后晋当成了他们的附属国。扬言后晋的每一任皇帝都要向他们称臣,并且要接受他们的册封。结果石敬瑭死后,他养子石崇贵继位后,拒绝向契丹称臣,最终被灭。

幽云十六州是北方的天然屏障,自此辽金蒙对中原王朝肆无忌惮。

为什么说宋朝要恨死石敬瑭呢?因为幽云十六州被石敬瑭送给了契丹人,而幽云十六州是北方的天然屏障,一旦中原王朝失去了这道屏障,那么中原王朝就完全暴露在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大辽对北宋的压力一直持续了整个北宋两百多年。大辽被灭了以后,大金如法炮制一般地占据了幽云十六州,再次成为宋朝巨大的威胁。并且因此造成了千古难见的靖康之耻。等到大金被灭了以后,宋朝依旧收复不了幽云十六州,因为蒙古大军已经南下。

最终南宋王朝被灭,其实深究原因,也是因为没有掌握幽云十六州的控制权。你们说宋朝要不要痛恨石敬瑭?石敬瑭做人就是太耿直了,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居然将中原王朝最重要的防守之地,割让给契丹人,这是作为一位君主最不理智的地方。

所以岳飞声称要夺回幽云十六州,其实是站在战略高度,对天下局势做出了精准的判断。宋朝要想安宁,就必须要夺回幽云十六州,否则将会一直沦为游牧民族欺负的对象,结果显然也是这样。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辽史》。

+关注

石敬瑭,沙陀族人,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他的″干爹"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竟比″干儿"石敬瑭小了近10岁,把中国干爹文化演绎到极致。

石敬瑭当″儿皇帝"说来话长。他原是后唐的一员猛将,坐镇太原,镇守″幽云十六州"一带。后来有篡位之心,起兵造反。后唐大军平叛,兵临太原城下。石敬瑭兵力不足,派人向辽太宗求救,并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辽。

耶律德光求之不得,立即出兵援助,打败后唐,得到了"幽云十六州"之地。事后,石敬瑭以父子之事侍辽,称辽太宗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就连后晋大臣也以为过分。

″幽云十六州"地处太行山、燕山一带,即今天河北、北京、山西北部一带。是中原防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有汇集汉族人民血汗和智慧的防御军事工事长城。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便使中原地区无险可守,完全暴露在游牧民族入侵铁蹄之下。以后,在与游牧民族对抗中,也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地位。

北宋建立后,曾致力于收复"幽云十六州",与辽进行了长期战争。(杨家将的故意就发生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收复没有成功,被迫与辽签定″澶渊之盟"。换取一时和平。

后来,女真族建立的金兴起,灭掉了辽国。占据了″幽云十六州",虎视北宋。并于1127年大举进犯,攻破了宋都开封,俘获了徵、钦二帝和大量的大臣、宫女、皇室成员。强迫宋徵宗在受降仪式上施屈辱人格的″牵羊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

赵氏贵族南迁后,在杭州建立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与金进行了长期对抗,岳飞抗金反映的就是这个史实。但南宋势弱,失去了更多的地盘,汉族主体退居到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宋人的这些屈辱,都是″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造成的恶果。"幽云十六州"的失去,使以汉族为主体的两宋政权,长期处于战争挨打状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宋人怎么不痛恨儿皇帝"石敬塘呢?





石敬瑭是宋人最为痛恨的人,这个确实不假,不光是宋人,就连石敬瑭的亲信心腹都不认可他,多次发生叛乱。

即便如此,如果把靖康耻也算到石敬瑭的头上,那就有自己点点背怪社会的意味了。

(幽云十六州)

朱温急匆匆地灭了唐朝,实在是有点太着急了,因为他的实力只限于中原,他原本可以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渐次统一华夏。可是,流氓无赖出身的他可没有那个耐心。很快,唐朝中央政府倒台的同时,各地节度使纷纷拥兵自立,天下自此大乱,纷纷嚷嚷,道德沦丧,斯文扫地。后人称这一时期为“五代十国”,实际上出现的政权远比此数还要多。

朱温的这支队伍建立的梁朝,只有17年的国祚,一直在征战,从来就没有停歇过,他的死对头就是河东的李克用集团。关于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难以三言两语说清楚,总之是梁子结的很大,非得拼个你死我活。李克用到死都不甘心,把李存勖叫到床前,给了他三支箭,要他把三个敌人铭记于心:梁国、契丹、刘守光。

河东地界是今天的山西一带,军政首府是太原,自从春秋时期就成为河东重镇名城。李克用这一支兵马是沙陀人,他们原来在唐朝西北边境一带游牧,后来被唐朝安置在河东一带。黄巢起义后,沙陀人组建了一支骑兵,帮助朝廷平乱党,因此成了唐末一支独立的强大武装。

(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克用与朱温的恩怨延续到了下一代,被毛主席称赞为“生子当如李亚子”的李存勖几经周折攻灭了梁国,恢复了唐朝的国号。在这期间,大梁的名将们给李存勖制造了很多麻烦,李存勖有几次差点死掉。当他进入到开封城时,感慨万千地对两个人说了一句话:“没有你们的出生入死,我也不能有今天啊!”

这两个人是李存勖帐下两员猛将,一个叫李从珂,一个叫石敬瑭。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而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在名义上是李存勖的哥哥。所以,李存勖算是李从珂和石敬瑭的叔叔辈,虽然他们三人都差不多年纪。乱世之中,一些枭雄特别喜欢收养孤儿作为养子,用来冲锋陷阵。

李存勖得报家国之仇,志得意满,纵情享乐,没有把天下事放在心上。由于赏罚不公,州郡士兵造反,他就派李嗣源去收拾叛乱。结果,李嗣源手下的兵将也不满主上只宠幸伶人,要推举李嗣源做皇帝。

李嗣源一通劝说,好歹把自己军队的事情压了下来,并且准备往洛阳面见李存勖解释清楚。石敬瑭才35岁,对李嗣源说:“从来没有见过拥有重兵的将领出了这样的事还能解释清楚的。如今之计,不如沿着汾河南下,占领中原。我愿意带着300骑兵作为先锋,先拿下开封。”

李嗣源觉得他说的有理,立刻中止了前去洛阳的行程,按照石敬瑭的计策依计而行。果然,李存勖很快得知兵变的消息后,带着兵马来到了距离开封五里处的地方。当他看到开封已经换了主人,情知不妙,说道:“我不能再有所作为了。”后来果然士卒离散,自己在洛阳被乱兵杀死。李嗣源如愿做了皇帝,是为后唐明宗。

李嗣源做了皇帝后,感念石敬瑭的功劳,就把石敬瑭封到了太原,镇守帝国的北方。李从珂也是一员猛将,封赏不在石敬瑭之下。

这位明宗皇帝算是五代时期的一位贤君明主了,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中原老百姓因此过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不过,美好的时光都是短暂的,这位皇帝只做了6年的天下就去世了。他的亲儿子李从厚做了新皇帝。

李从厚做了皇帝后,对立有大功的李从珂很是忌惮。几下试探后,做出了让李从珂从凤翔节度使调任河东节度使。这种对调防区是削弱节度使权力的过渡办法,一般来说,到了新地方的节度使,人生地不熟,势力单薄,只能成为君主予杀予夺的对象。李从珂决定反叛,很快就带兵打进了洛阳。李从厚从宫城里往河东地界跑,遇到了石敬瑭带着兵将接驾。李从厚的几个亲信,埋怨石敬瑭救驾来迟,因此又发生了战斗。石敬瑭杀了李从厚,把首级装在了盒子里,给新的皇帝李从珂看。

(李从厚想让李从珂换个地方做官)

石敬瑭来到洛阳,成了李嗣源治丧委员会的成员。李从珂对他也很忌惮,当年他们都是先帝帐下骁将,彼此心存竞争之心。所以,李从珂就想把石敬瑭给养在洛阳,不让再回太原。石敬瑭日夜担惊受怕,很快就形销骨立,不成人形。于是就让他的妻子向太后求情,太后又跟李从珂说项。这李从珂看石敬瑭果然生病,料想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就让他回去了。

此一去,犹如虎入丛林。

不过事情一开始,都还在掌控之中。石敬瑭兵力微弱,也不敢以小博大。这样过了两年,李从珂逐渐坐稳了帝位,开始削弱其他节度使的兵权,以加强中央集权。

在准备了两年之后,石敬瑭决定先试探一下李从珂。他上书假装辞职,如果李从珂同意,就证明他怀疑自己。如果李从珂安抚,那说明李从珂对他就没有加害之心。李从珂收到信息后,也是左右为难,问计于臣下。有一个愤青大臣叫做薛文通的,没有考虑到石敬瑭勾结契丹人的可能性,说:“河东地方迟早要反,不如先下手为强。”

(李从珂的皇位是哭出来的)

石敬瑭也是一不做二不休,发了一个公开信,说李从珂不是李嗣源亲子,不当立,应该要让出皇位。这一下,李从珂与石敬瑭两位帝国双璧终于不可能有调和的可能了。

本来,李从珂考虑到石敬瑭可能会勾结契丹人,那样仗就不好打了,就想把在后唐寓居的契丹王子给送回去,同时还送一些美女和珠宝来结盟契丹,孤立石敬瑭。这时,薛文通的愤青属性再次发作:“与夷狄之人谈合作不是天子所为,这次给了财宝美女,如果他们又想求婚公主,那该怎么样呢?”

李从珂觉得薛文通很牛!硬气!

石敬瑭虽然经营河东很多年,不过毕竟是一个地方节度使,眼看就打不过。这个时候,他就派了一个叫做桑维翰的心腹之人去契丹,请求契丹人来帮他。当时开的条件是:称臣、称儿皇帝、割地燕云十六州。

现在说说当时石敬瑭的处境。晋阳城被围,随时可能被李从珂攻破。他们都是熟人,非常清楚失败的下场是什么。石敬瑭从事实来说,没有权力也没有实力去割让后唐土地,而且也没有能力帮契丹人进入中原。

当时盘踞在幽云十六州的是卢龙节度使赵德均、赵延寿父子,他们也在跟契丹人谈判,想让契丹人帮助他们取得天下,事成之后许诺给多少多少好处。由于他们的防区与契丹人紧挨着,所以,他们的沟通更加顺畅。第一轮谈判过后,契丹已经准备有所选择,支持赵氏父子。

如若这般,石敬瑭这一支人马将死无葬身之地,想当卖国贼都当不成了。桑维翰立刻再赴草原,跪在汗帐外,从早上到晚上,声泪涕下,感动了耶律德光,这才顺利地当上了“卖国贼”。

刘知远是石敬瑭的亲信,从头到尾参与了这件事。他说:“称臣就可以了,以父事之太过了。”这种观点其实很有市场,当时的中原鄙视少数民族,都是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来没有让少数民国得瑟到这般田地的。后来明朝灭亡后,顾炎武也说天下败坏,就是由于当初石敬瑭等人对少数民族太软弱,一手把他们扶持起来了云云。

(石敬瑭与耶律德光)

不过,设身处地站在石敬瑭的处境考虑,首先称儿称臣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正常人都知道,石敬瑭做出了这一步,被后世笑话也是咎由自取。可是,石敬瑭面临城破身亡,不下一点血本,契丹凭什么冒险来救?

而且这个条件,根本上就是一个空头支票,契丹要想兑现这张支票,它的前提条件是大军能够顺利通过幽云16周的边防,还能够不被后唐大军包围后堂的各路人马呢,都不去抵抗其单都愿意见风转舵,承认是晋唐石鑫皇帝,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这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奇迹。但是最终却完全都实现了,从而成就了实情糖的千古名声。

对于后唐来说,石敬瑭是篡位者,谋反者,卖国贼,这是铁定的事实。可问题是,当初要引契丹兵做外援的人可不止石敬瑭一伙。前面提到的卢龙节度使赵氏父子,还有后来的后汉皇帝刘知远,他只是认为石敬瑭给的太多了,而不是反对引入契丹兵。至于后来契丹人占领了开封,辽国皇帝也到中原过了一把皇帝瘾,刘知远和南平国也派了人来承认。

石敬瑭引契丹兵自救,一旦契丹入了中原就将面临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困难,谁也不能保证契丹人不会见猎心喜,趁机吞并中原。桑维翰的聪明之处就是考虑到了请神,也考虑到了送神。用燕云十六州这个重利羁绊住契丹,让他们认为得到的够多了,丧失进一步思考的能力,才能把这尊神尽快送走。

送出去了燕云这个重礼,以后的朝代怎么办呢?石敬瑭君臣眼前的问题就是一个不好就可能丢了整个中原,对他们来说就算是丢车保帅了,反正也是慷他人之慨。当时的人,全然没有宋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他们只是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要怎么强求他们?唐高祖也曾对突厥卑辞厚礼,甚至一度想迁都避祸。不过,他们或者他们的后代最终都实现了逆袭,所以史家为尊者讳,多采用春秋笔法。

石敬瑭当上皇帝后,对契丹人那可是一个周到,儿皇帝嘛,那简直是一个殷勤!这样搞,连石敬瑭的小弟都看不下去,有几个节度使都觉得丢不起这个人,甚至因为这件事起来造反。石敬瑭做了皇帝后,也觉得这天子做的太憋屈了,也想过与契丹一刀两断。可是桑维翰上书说现在国家多难,与契丹决裂不是好事,应当发展国力,努力生产,然后再伺机北伐。

当时很多节度使都不臣服中央,后晋名义上管着这么多国土,真正能够调用的能有几个州郡?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五代动辄黄袍加身的现实情况下,先稳住自己,立于不败之身才是上策。

契丹人帮助石敬瑭做了皇帝,回头交割了燕云十六州。这个时候,之前被石敬瑭出卖的卢龙节度使赵延寿被契丹人俘虏,后来他做了人家的幽州节度使,最后做到了辽国的大丞相。

石敬瑭去世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做了皇帝。这位皇帝也有一个愤青大臣,叫做景延广,此人相当有骨气!他力主促成后晋改变对契丹称臣称儿的地位,这让耶律德光十分愤怒,于是战火重燃。虽然石重贵不算是明主,但是中原军民抵抗契丹人,接连两次都打败了他们。

后来契丹再次勾结边境节度使南下,后晋在内部节度使与契丹人的内外勾结下亡国。此后又是一番乱糟糟的天下,直到后汉刘知远做了这些节度使的盟主。

宋人之所以痛恨石敬瑭,原因无外乎石敬瑭丢掉了燕云十六州,导致宋朝不得不花费大力气去争夺。结果宋军两次北伐失败,精锐损失殆尽也没有恢复燕云。后来,通过海上之盟联金灭辽,得到了燕云,却在2年后又被金军灭掉。

(大宋四百军州)

宋人记史,自然把这一系列的账都算在燕云身上,而始作俑者就是石敬瑭。石敬瑭作为卖国贼,铁板钉钉,是跑不了了。可是,历代大一统王朝开国,哪一个不是只有一小块根据地,然后席卷全国,统一建立政权的?唐朝、汉朝、明朝都是如此,他们怎么就得到了燕云之地?

所以,靖康耻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即使石敬瑭背锅,也不能全部扣在他头上,自助者天助之,宋人自己不争气怪的谁呢?

+关注

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石敬瑭,石敬瑭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高祖,即后晋的开国皇帝。年轻时候的石敬瑭为人沉稳,寡言少语,不喜笑,但十分喜爱阅读兵书,非常崇拜战国时李牧和汉朝周亚夫。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在李嗣源争夺天下时,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明宗死后,李从珂即了位,石敬瑭非常不服气。李从珂给石敬瑭安排官职,石敬瑭也假装有病,不去上朝,李从珂和石敬瑭俩人互相猜忌,石敬瑭看出李从珂不想给他留活路时,便于契丹勾结,称只要契丹派兵协助他,他愿意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并每年上供大量财物,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境域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自古以来这些地方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边境天然的防御阵地。 

宋朝开国之后,面对辽朝(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广植树木。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国对峙。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乘驴车逃走。之后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一直未能占领此地。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后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史称“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后,金归还宋燕云十六州。于是北宋预置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把辽天祚帝赶到燕山以西之后,于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后明在此建内长城)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如约归还。但阿骨打死后,金以张觉事变为由伐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占领燕京地区。第二年金国大举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占据了中原地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127年,宋旧皇室赵构衣冠南渡,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偏安政权,后来迁都临安(杭州)。1213年,燕云十六州被蒙古帝国占领。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横扫河北,1215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克金中都,并改名为燕京,1234年,蒙古灭金朝。1276年,元朝灭南宋,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残余抵抗势力,统一全国。

宋朝的靖康之耻到灭国可以说跟燕云十六州很大关系,加之宋重文轻武,导致一直收复不了,这都跟石敬塘当初的决定脱不开关系

燕云十六州在非汉族的统治者统治了455年(913-1368年)之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得以重新并入汉人势力范围。




+关注

这种叫典型的自己不行还赖别人。石敬瑭确实是卖国没错,把幽云十六州卖给了契丹人,导致宋朝一直无法收回它们。但是宋朝要把自己的软弱和耻辱推脱于石敬瑭的错误,这完全是宋人推卸责任!



自己不努力,自己不图强,自己安逸享受,然后把一切一切的不良后果全部让前人的错误买单。为什么有靖康之耻?政府的腐败、官员的无能、军事的孱弱和国民逐渐消失的民族气节。宋朝只有开朝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有收复北方的决心和能力之外,后世的子孙只图苟且在那一亩三分地之中。可笑,可笑,宋朝是历史上所有朝代中最软弱的朝代,可能是他们的建国来得太容易。同时宋朝又是最喜欢说三道四的朝代,数落别人总是有无数的理由,对自己总是无数的辩解。



为什么朱元璋能把幽云十六州给收回来,那是因为他又重新拾回了汉名族的气节和毅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要的就是这种霸气!自己祖先的东西要全力的取回来!



曾经我们打不过别人,使得香港、澳门和台湾都被别人抢去。但是我们后来强大了,我们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成功收复了香港和澳门,接下来我们也有信心收复台湾,我们要有不惧怕任何人的决心!

+关注

石敬塘为了一己私利,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导致后来的宋代失去了天然的屏障,对抗契丹无险可守,军事上处处被动,终宋一代,只短暂收复过幽云十六州。直到明代朱元璋才正式收复

+关注

石敬瑭自残了一条臂膀,赵匡胤自残了内功,这俩人一内一外自废了中华民族的武功,都是千古罪人,赵匡胤做的事比石敬瑭危害大了一百倍,再也没有了汉唐荣光。如果换做是唐或者汉,照样夺得回来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是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儿皇帝”和“卖国贼”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其实,更客观公平地来看,在五代乱世,一切僭越乱伦皆已司空见惯,石敬瑭身为沙陀人(西突厥的一支别部),所侍奉过的后唐三姓四任皇帝中,就两次出现兄弟间反目成仇、兴兵夺位的情况,所以于他而言,帝梦心切者不择手段取之,没什么不能接受的。甘愿认贼为父确实无耻,但今人指责他“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也实在是有些要求过高了。

事实上,中原王朝即使是在强盛如汉唐的时代,也都出现过对外族称臣、和亲或纳贡的情况。石敬瑭遗臭万年的重要原因在于他的割让幽云十六州之举,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大,在此后至少四百年时间里直接改变了中原王朝的命运,自然不容易被后人忘记。

十六州自东向西包括了今天的天津、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基本上都分布在长城的内(南)侧,也即长城这条重要军事防线背后的战略支撑点,其中瀛、莫二州已深入到河北腹地数百里。失去了这一片山势险峻的地区,中原王朝的整个北方就失去了一条阻击“胡人铁骑”的天然军事屏障,南下千里再无险可守,直至黄河岸边全部是一马平川,中原从此门户大开。此后四百年间,对于每一个中原王朝来说,收复幽云十六州始终是最重要的一个梦想。

北方的政权在获得了燕云之地以后,一方面掌握了对中原长驱直入的军事便利,另一方面,由于燕云地区的农耕经济与北国的游牧经济形成了良性互补,也极大地促进了北国整个的社会发展,也就更成为中原王朝的劲敌。幽云十六州直到明朝建立时才又重新回到中原国家的版图。其实在当时,想达到让契丹出兵相助的目的,只要多送钱物,也是可以实现的。

查看知识库全部提问
查看更多文章